安全感是兒童身體,情緒,認知發展的基礎。安全感缺乏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安全感缺乏的兒童不願意獨立解決問題,過多依賴他人的幫助,表現的過度黏人。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是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美,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
蓋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蓋得越高,地基越要打得深而穩。換句話說,地基堅固牢靠,房子才會矗立得久,不怕風吹雨打,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麼房子就會搖搖欲墜。
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續的發展。該地基是在人出生頭幾年構築起來的,它會影響人的一生的身心健康,地基的名字就叫「安全感」。
安全感係數高的模式會延伸到成年生活,會賦予人強大的內心力量和堅定的自我意識。對人生懷有積極正向的熱情,確信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格林斯潘博士甚至說,如果不會說出想法,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很差。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麼,就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所謂「暗示效應」,即是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從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覺地按照暗示者的意願行動,此稱之為「暗示效應」。
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當安全感充足,兒童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不會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幹擾,也不會遇見困難,輕易放棄努力。
只有孩子建立對外部界世界的信任和對自己的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自己是可愛的,受保護的,從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是來自於養育者(主要是母親),對孩子的需求反應必須是及時的,可靠的,始終如一的,預料當中的,才會使得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可靠,善良的,同時孩子也在自我規範當中建立對自己的基本信任。
父母給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其實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在寶寶心中,母愛是無處不在的,包圍著他的,但對於父親,是有重大變化的時候想起,父親是心底最重的位置。尤其是他們長大,對父親越是如此,每逢重大的人生轉折,他們更容易想起父親,對他們來講是一種精神力量。
多和孩子共處,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憂慮、給孩子具體而實在的安慰、幫助他人。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培養他們的安全感,作為父母,我們不是教會孩子學習說話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憂慮。
a.六個月前要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讓孩子吃好、穿暖,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
b.六個月到兩歲左右要多與孩子進行語言和眼神上的交流,比如多讀繪本,多講故事等,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
c.在孩子三、四歲時,用恰當的方式鼓勵孩子與父母分床睡,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助力孩子將來在幼兒園的安全感。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5個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金字塔形排列,安全需求被排在基礎的第二層。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包含在安全需求內,它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擁有它的人,主觀滿意度高,樂觀自信;而缺乏它的人,生活滿意度低,焦慮恐懼。
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依戀,是獨立,他們很自信,不怕犯錯誤和失敗,樂意分享也合作,不以競爭獲勝和物質佔有來定義自身的價值。不怕不同意見,不刻意逢迎。
童年缺失或缺少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自卑、羞怯、敏感、多疑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也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而安全感得到滿足的孩子,會比較樂觀自信、性情溫和、情緒穩定、獨立,與他人能友好相處、也更容易感受到快樂。
安全感是我們每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左右著我們的人際關係,決定著我們一生的幸福指數。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能夠體驗、表達並且理解人性的全部內容,而所有感情都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愛和幸福,也包括自信、憤怒、失去和恐懼等,這些需要父母的幫助,孩子才能有機會去獲得。
孩子的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家長要以身作則,多運用「暗示效應」,讓孩子更加自信。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就是為孩子成長和將來的成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