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安全感是人類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基礎,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很自信、獨立,能與其他人友好地相處。
安全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一個人缺乏安全感,他的內心就不夠強大,他就無法自信的面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各種問題。
當然有!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主要表現為:害羞、害怕,不被別人接納,孤單、冷漠,在交往過程中不自信、自卑,不信任別人,不願意出門等等。嚴重的會有社交恐懼症,甚至會有攻擊性的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培養起健全、足夠的安全感,那麼成年後心理上的缺陷將可能無法完全修復,所以從小培養寶寶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
放下大人的架子,放低身段,走進孩子的世界,實實在在地陪伴他們,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
試著用孩子的思維理解他們所有奇奇怪怪的思想,感受他們最簡單純真的喜怒哀樂,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第二,要做到少懲罰、多鼓勵;
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懲罰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
把欣賞的眼光投向孩子,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產生羅森塔爾效應;
第三,父母不能對孩子做精神上的拋棄;
很多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孩子如果經常看到父母衝突,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恐懼,幼小的心靈就會埋下陰影。
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厲禁止。
第四,多鼓勵和支持孩子個性的發展。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才幹和能力,他才會更自信。
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不要過度幹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
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忙,無論孩子做成什麼樣,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
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安全感,那要怎麼做,才能彌補孩子缺失的安全感呢?
首先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實,留守兒童是最容易缺乏安全感的,因為他們缺乏了父母的愛。
他們一般都是父母都離開身邊,在外打工,然後把他們交給長輩或者親戚代為照顧。
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建議家長們多和孩子視頻、多和孩子聊聊電話,讓孩子真真實實的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慢慢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
還有一些孩子,在家人面前是沒有這種缺乏安全感的行為的,但是在和同學、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因為缺乏安全感,感覺到不舒服。
但是他又不敢和父母說,就會導致孩子不願上這個老師的課,甚至會發展到不願去上學。
所以,老師在學校也要和孩子多溝通,多關注一下孩子。
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幸福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無法很好的適應和融入社會。
安全感的建立並不容易,而一些看似很平常的做法,卻能輕易地毀掉孩子們的安全感,所以寶爸寶媽們一定要重視。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