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壓力和苦惱,關鍵是如何將這些焦慮或壓力轉變為成長的機會,這是我們父母要給到孩子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安全感,它是孩子終生的關鍵能力,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有足夠的心力去面對未來生活的種種不確定性。
今年的兩會上,有的代表提議,要媽媽持合格證上崗。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但如果學習心理學的朋友,會對這個合格的媽媽很有感觸。做母親,或者說為人父母,真的需要學習,需要合格證。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作者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認為,所有感情都是我們人性的一部分,不僅僅是愛和幸福,也包括自信、憤怒、失去、恐懼和羞辱等。
在書中,他指出提升孩子和家庭成員的安全感方面必須堅持四項原則:
一是多和孩子共處。孩子的安全感,是隨著他的成長、發育以及個性的發展逐漸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內心狀態受到與父母、兄弟姐妹或者他人之間關係的影響。
這種家庭關係,影響著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關係是我們感到幸福的基礎。
二是幫助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憂慮。格林斯潘博士甚至說,如果不會說出想法,那麼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很差。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或想要什麼,就更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之前我寫的《學會關愛情緒五步法》一文中,指出父母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高興、悲傷、憤怒。甚至要區別高興的層次,比如興高採烈、興奮、喜悅、欣喜等,哪一種更切合自身的感覺,引導孩子探索自己的感情。
三是給孩子具體而實在的安慰。幫助孩子感到安全的第三步就是開始提供安慰。然而,只有比較實在具體的行為,安慰才會有效。
父母應該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給予具體而實在的安慰。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圭多努力保護兒子,不希望童心受到環境傷害,他騙兒子說這是一場遊戲,要遵守遊戲規則,勝利者將贏得一輛坦克。
當我們看到小男孩在納粹陰霾中仍舊保有的天真樂觀,就知道作為父親圭多一切付出都值得。
四是幫助他人。格林斯潘博士說:兒童,同成年人一樣,會最終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收益。
當孩子們感到自己可以參與活動並去解決問題時,他們就會獲得能力和自信。對於過於害怕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他們機會學習去幫助他人。
比如照顧弟弟妹妹、幫助老人,陪伴小動物等,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
其實,這是獲得感、自信感建立的良好方式。孩子有了成功的經驗後,就有動力也更有勇氣和力量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本書值得大家去閱讀,但我對另外一個問題更感興趣。那就是,面對目前複雜的外部環境,如何讓孩子增強應對能力?
研究表明,一個孩子的成長,小時候如果處於較為安全而自由的外部環境,長大後慢慢過渡到較大的城市開拓視野,是較為理想的成長軌跡。
試想一下,成長在農村或鄉鎮的孩子,其天性能得到充分的表達,與大自然接觸的較多,環境較為開闊。而成長在大城市的孩子,受到的限制比較多,比如,不能肆意在街道上奔跑,社交中要被迫遵守大人的禮貌規則,商場裡的東西也不能隨意觸動等等。
那如何培養孩子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從而獲得安全感呢?
父母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小孩子都特別喜歡家裡較為狹小或封閉的空間,比如,喜歡鑽進一個柜子裡,或者大紙箱裡,尤其喜歡帳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進去後覺得有安全感。
所以,對於較小年齡的孩子,可以給ta一個較小的空間,告訴孩子,在這個空間裡,孩子可以做他喜歡的任何事情。
這樣,他的情緒就有了出口,不良情緒能夠得以舒緩,能培養孩子冷靜地面對問題。
孩子稍微大一些,怎麼辦?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運用表演!
運用表演,讓我們不斷地輪換身份,讓ta去扮演王子、吝嗇鬼、淘氣貓、學霸、學渣等等。鼓勵孩子感受不同的身份,這樣就會有多種感覺和體會。
運用表演的心理學分析: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身份,是母親,也是女兒,是公司職員,也是家庭成員,是產品的製造者,也是產品的消費者。擁有很多身份的時候,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理解。正是通過不同身份時的不同體會,去感受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感覺,才會全面的看待這個世界。
演員凌瀟肅九歲時父母就離婚了,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表演,讓他有一種特別安全、釋放的感覺。
其實,表演也可以用於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中,從角色扮演中體會他人的想法,從而更能理解他人。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利用戲,造就安全感吧。
歡迎關注@惠誠雲,心理講師,說說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