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熊寶媽媽咪,
讓教育更科學,讓家庭更和諧。
「小作精」虞書欣,這個95年的小姑娘,最近在《青春有你2》中,以一句「哇哦!」火出天際,從108個女生中脫穎而出,頻頻霸佔熱搜。
應了「會吵的小孩兒有糖吃」那句話,黑粉都嫌她矯揉造作,動作浮誇,直言「很討厭她」。
但是,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發言權。
通過不斷了解,我發現「小作精」虞書欣,並非只會矯揉造作,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她非常有自己的堅守。
而且雖然喜歡「作」,但是為人真誠、講義氣,就連她的室友都說,虞書欣是個值得交的朋友。
相比於2年前,虞書欣拍《一年畢業生》那種懵懂、莽撞、無所顧忌的「作」,再到現在她的種種後臺表現,我們會發現這個女孩一直都在成長。
她在努力往更好的方向轉變:比如開始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開始知道放棄自己的舒適圈,去承擔輿論的壓力,並且去追逐真正能讓自己發光的才藝。
誰的青春不中二?誰的青春不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地成長,更何況是在聚焦了無數目光、複雜多變的娛樂圈。
面對大家對她「小作精」的評價,虞書欣自己解釋說:「是希望用這種方式,給大家帶來快樂!」
確實,如果你有去看過她的過往視頻,你會覺得這個小姑娘雖然「作到家啦」,但是也實在「作」的可愛,「作」的真誠,「作」出了青春活潑的味道,可以讓終日埋頭於碌碌生活的人們看了輕鬆一笑。
雖然造作,但是「作」的渾然天成、隨心所欲,因為這就是她本人真實的樣子,就像她的初衷一樣乾淨簡單。
雖然造作,但是並未逾矩,既沒有破壞規則,也沒有傷害他人,反而給人們增加了很多歡樂、可愛的看點,這不就是很多人娛樂的目的嗎?
想想那些看不慣虞書欣的人,也許是社會齒輪中的墨守成規者,因為「小作精」挑戰了他們默守的準則,突破了他們以往的認知方式,而無法接受像她這樣的「泥石流女孩」。
但是,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價值觀,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合法、合理的邊界內,自在而充滿個性的生活,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會更加輕鬆而有趣一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在孔子眼裡,為人最成熟的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無獨有偶,這張是愛因斯坦最著名的照片。
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72歲生日時,國際合作社的記者Arthur Sasse請他笑一笑,愛因斯坦對著鏡頭吐了舌頭.
沒想到最偉大的科學家,到了晚年,竟然如此隨性和可愛,回歸了生命的本真狀態。
生命越到盡頭反而越返璞歸真。
說到「生命的本真狀態」,孩子們新生的生命,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每個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都呈現出生命的本真狀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從心所欲地活著。
可是,是什麼原因,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世界變得戒備、警惕,讓自己活得束手束腳,像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
除去我們必須要遵守的法律規範、社會道德準則,很多人的心變得緊繃、表情變得僵硬,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缺乏安全感。
也許有人受過他人或者社會的傷害,但是每個人安全感最初的來源,一定是父母早期對TA的教養方式。
那麼到底什麼是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是一種信任感,是孩子對他人和自己的信任。
具體說來,安全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他人——在我的世界裡,只要我需要,就會有人來保護我。
對自己——我可以掌控自己(包括身體、頭腦和精神),我有能力照顧自己。
對環境——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並且沒有後顧之憂的進行探索。
這三個方面是遞進的關係,第一個方面「他人」是後面兩個方面的基礎。
而對孩子而言,所謂的「他人」就是自己周圍最親密的人,即自己的父母。
拋去所有表面的浮光掠影,虞書欣敢於這樣「作」出天際,其實讓我看到了這個女孩無所忌憚的個性背後,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這種純粹、堅實的安全感,才是她身上最可貴的力量,支撐她敢於無拘無束地秀出真我。
是的,虞書欣家庭背景優渥,祖輩經營礦產生意,本人名下有5家公司。富二代的光環加持,給了她很多釋放個性的底氣。但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一定存在一些密碼,給孩子建立了充足的安全感。畢竟富二代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虞書欣一樣「作」得渾然天成,還讓人喜愛。類似的反例舉不勝舉。
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錢一定是必要的,但是父母全然的愛,對每個人都是珍貴而稀缺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基礎並非是堅實的教育壁壘,任何一個階層的父母,只要能夠在早期教育中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都可以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只有從小在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他才能形成對父母的信任,他才能放心的去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信任他人、信任自己、並且信任這個世界。
那麼?應該怎樣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時,很多時候都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根本沒有真正在陪伴孩子。
而那些「假裝的陪伴,」其實比缺席更嚴重。因為你在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在一起,但是你也太無關緊要了,以至於我可以分心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而孩子的心靈是最敏感的。很多道理,很多感受,即使孩子無法用語言去命名或者描繪,但是不代表他們沒有感覺。那些不被在乎、不曾被重視的感覺,都會慢慢的沉入潛意識,即便成年後再也不會想起,但是都會無形中影響每個人的心態和行為。
成年人那些莫須有的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那些困境中對自我的懷疑、對人生的懷疑,都源於童年記憶中,那些被父母忽視的感覺。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母充足的安全感,而在內心形成某種空洞,沒有力量去相信自己,也沒有信心去戰勝困難。
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擁有父母全身心投入的高質量陪伴,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從而信任父母、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配得上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一切。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斷追求的力量源泉。
所謂「積極回應」,不是立即滿足孩子,也不是毫無原則的滿足。
比如當孩子向你提出了玩「過家家」遊戲的要求時,你正在工作。但是你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好的,我知道你想玩遊戲,但是媽媽需要先完成這個工作。你現在如果無聊,可以先畫一會兒畫。」
那麼等你完成工作時,就一定要陪伴孩子玩遊戲。讓孩子相信你是一個真誠可靠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做出了積極回應,也並沒有因此而打亂自己的計劃。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也並未失去自我,讓孩子和自己的心理感受,都得到了良性平衡。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往往跟孩子之間會有比較多的肢體接觸,這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和撫慰。
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很多父母就不再有意識跟孩子進行肢體接觸了。
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的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更多的層面時,更需要跟父母有這樣的肢體接觸。那種和父母之間建立起的親密感,會讓他們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愛意,以抵消他們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獨自探索的孤獨感。
這正是安全感的核心——父母和孩子親密的肢體接觸,可以讓孩子知道,儘管你已經慢慢長大,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完成,但是父母會永遠愛你,永遠支持你。
很多時候,親子之間詞不達意的對話,遠比不上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更能表達你對孩子的愛。
有人曾問米開朗琪羅,為什麼你能把石頭變成偉大的塑像?
米開朗琪羅回答:
塑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
塑像對於每個人來說就是你自己,而需要去除的是外界的期望。
而那些所謂的「外界的期望」,很多都是我們莫須有的預設和假想——因為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擔心自己會不被愛,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於是人們作繭自縛,畫地為牢,無法活出輕鬆、個性的自我本真。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的早期生命中,投入全然的愛,建立堅實的安全感。也許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都可以活得「從心所欲不逾矩」,活出真實、自在的生命體驗。
作者簡介:蒙特梭利教育專業畢業,教育領域10年深耕者,一對一高級教師。 關注@熊寶媽媽咪,專注兒童早期教育,分享最先進的育兒方式和家庭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