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給孩子多少安全感,才能培養出從心所欲的「小作精」?

2020-09-05 愛貝兒之家

關注@熊寶媽媽咪,

讓教育更科學,讓家庭更和諧。

「小作精」虞書欣,這個95年的小姑娘,最近在《青春有你2》中,以一句「哇哦!」火出天際,從108個女生中脫穎而出,頻頻霸佔熱搜。


應了「會吵的小孩兒有糖吃」那句話,黑粉都嫌她矯揉造作,動作浮誇,直言「很討厭她」。

但是,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發言權。

通過不斷了解,我發現「小作精」虞書欣,並非只會矯揉造作,在一些原則問題上,她非常有自己的堅守。

而且雖然喜歡「作」,但是為人真誠、講義氣,就連她的室友都說,虞書欣是個值得交的朋友。

相比於2年前,虞書欣拍《一年畢業生》那種懵懂、莽撞、無所顧忌的「作」,再到現在她的種種後臺表現,我們會發現這個女孩一直都在成長。

她在努力往更好的方向轉變:比如開始懂得考慮他人的感受;開始知道放棄自己的舒適圈,去承擔輿論的壓力,並且去追逐真正能讓自己發光的才藝。

誰的青春不中二?誰的青春不是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地成長,更何況是在聚焦了無數目光、複雜多變的娛樂圈。

面對大家對她「小作精」的評價,虞書欣自己解釋說:「是希望用這種方式,給大家帶來快樂!」

確實,如果你有去看過她的過往視頻,你會覺得這個小姑娘雖然「作到家啦」,但是也實在「作」的可愛,「作」的真誠,「作」出了青春活潑的味道,可以讓終日埋頭於碌碌生活的人們看了輕鬆一笑。

雖然造作,但是「作」的渾然天成、隨心所欲,因為這就是她本人真實的樣子,就像她的初衷一樣乾淨簡單。

雖然造作,但是並未逾矩,既沒有破壞規則,也沒有傷害他人,反而給人們增加了很多歡樂、可愛的看點,這不就是很多人娛樂的目的嗎?

想想那些看不慣虞書欣的人,也許是社會齒輪中的墨守成規者,因為「小作精」挑戰了他們默守的準則,突破了他們以往的認知方式,而無法接受像她這樣的「泥石流女孩」。

但是,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價值觀,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合法、合理的邊界內,自在而充滿個性的生活,那麼這個世界是不是會更加輕鬆而有趣一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在孔子眼裡,為人最成熟的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無獨有偶,這張是愛因斯坦最著名的照片。

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72歲生日時,國際合作社的記者Arthur Sasse請他笑一笑,愛因斯坦對著鏡頭吐了舌頭.

沒想到最偉大的科學家,到了晚年,竟然如此隨性和可愛,回歸了生命的本真狀態。

生命越到盡頭反而越返璞歸真。

說到「生命的本真狀態」,孩子們新生的生命,永遠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每個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都呈現出生命的本真狀態——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從心所欲地活著。

可是,是什麼原因,在我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世界變得戒備、警惕,讓自己活得束手束腳,像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

除去我們必須要遵守的法律規範、社會道德準則,很多人的心變得緊繃、表情變得僵硬,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缺乏安全感。

也許有人受過他人或者社會的傷害,但是每個人安全感最初的來源,一定是父母早期對TA的教養方式。

那麼到底什麼是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是一種信任感,是孩子對他人和自己的信任。

具體說來,安全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對他人——在我的世界裡,只要我需要,就會有人來保護我。

對自己——我可以掌控自己(包括身體、頭腦和精神),我有能力照顧自己。

對環境——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並且沒有後顧之憂的進行探索。

這三個方面是遞進的關係,第一個方面「他人」是後面兩個方面的基礎。

而對孩子而言,所謂的「他人」就是自己周圍最親密的人,即自己的父母。

拋去所有表面的浮光掠影,虞書欣敢於這樣「作」出天際,其實讓我看到了這個女孩無所忌憚的個性背後,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這種純粹、堅實的安全感,才是她身上最可貴的力量,支撐她敢於無拘無束地秀出真我。

是的,虞書欣家庭背景優渥,祖輩經營礦產生意,本人名下有5家公司。富二代的光環加持,給了她很多釋放個性的底氣。但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一定存在一些密碼,給孩子建立了充足的安全感。畢竟富二代那麼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像虞書欣一樣「作」得渾然天成,還讓人喜愛。類似的反例舉不勝舉。

對於每個孩子的成長來說,錢一定是必要的,但是父母全然的愛,對每個人都是珍貴而稀缺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經濟基礎並非是堅實的教育壁壘,任何一個階層的父母,只要能夠在早期教育中給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都可以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只有從小在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安全感,他才能形成對父母的信任,他才能放心的去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信任他人、信任自己、並且信任這個世界。

那麼?應該怎樣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一、高質量的陪伴,需要父母身、心、靈都在場。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時,很多時候都是「人在曹營心在漢」,根本沒有真正在陪伴孩子。

而那些「假裝的陪伴,」其實比缺席更嚴重。因為你在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孩子,雖然我們在一起,但是你也太無關緊要了,以至於我可以分心去考慮其他的事情。

而孩子的心靈是最敏感的。很多道理,很多感受,即使孩子無法用語言去命名或者描繪,但是不代表他們沒有感覺。那些不被在乎、不曾被重視的感覺,都會慢慢的沉入潛意識,即便成年後再也不會想起,但是都會無形中影響每個人的心態和行為。

成年人那些莫須有的無力感、無助感、無價值感,那些困境中對自我的懷疑、對人生的懷疑,都源於童年記憶中,那些被父母忽視的感覺。因為沒有得到過父母充足的安全感,而在內心形成某種空洞,沒有力量去相信自己,也沒有信心去戰勝困難。

所以,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擁有父母全身心投入的高質量陪伴,得到父母足夠的重視,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從而信任父母、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配得上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一切。這才是孩子長大後不斷追求的力量源泉。

二、父母要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

所謂「積極回應」,不是立即滿足孩子,也不是毫無原則的滿足。

比如當孩子向你提出了玩「過家家」遊戲的要求時,你正在工作。但是你可以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好的,我知道你想玩遊戲,但是媽媽需要先完成這個工作。你現在如果無聊,可以先畫一會兒畫。」

那麼等你完成工作時,就一定要陪伴孩子玩遊戲。讓孩子相信你是一個真誠可靠的人。

在這個過程中,你做出了積極回應,也並沒有因此而打亂自己的計劃。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也並未失去自我,讓孩子和自己的心理感受,都得到了良性平衡。

三、保持對孩子親密無間的肢體接觸。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往往跟孩子之間會有比較多的肢體接觸,這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和撫慰。

但是當孩子慢慢長大,很多父母就不再有意識跟孩子進行肢體接觸了。

事實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的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更多的層面時,更需要跟父母有這樣的肢體接觸。那種和父母之間建立起的親密感,會讓他們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愛意,以抵消他們在這個陌生的世界裡獨自探索的孤獨感。

這正是安全感的核心——父母和孩子親密的肢體接觸,可以讓孩子知道,儘管你已經慢慢長大,很多事情需要獨立完成,但是父母會永遠愛你,永遠支持你。

很多時候,親子之間詞不達意的對話,遠比不上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吻,更能表達你對孩子的愛。

有人曾問米開朗琪羅,為什麼你能把石頭變成偉大的塑像?

米開朗琪羅回答:

塑像本來就在石頭裡,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

塑像對於每個人來說就是你自己,而需要去除的是外界的期望。

而那些所謂的「外界的期望」,很多都是我們莫須有的預設和假想——因為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擔心自己會不被愛,不被這個世界接納,於是人們作繭自縛,畫地為牢,無法活出輕鬆、個性的自我本真。

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的早期生命中,投入全然的愛,建立堅實的安全感。也許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都可以活得「從心所欲不逾矩」,活出真實、自在的生命體驗。

文/元粟

作者簡介:蒙特梭利教育專業畢業,教育領域10年深耕者,一對一高級教師。 關注@熊寶媽媽咪,專注兒童早期教育,分享最先進的育兒方式和家庭教育理念。 


相關焦點

  • 怎麼培養孩子?首先做好夫妻,其次做好父母,才能培養出好孩子
    ,父母也越來越煩躁覺得孩子太煩了,都不願意去管孩子,這時候父母就會推來推去過分的還會吵架,慢慢的夫妻兩個疏遠了,對孩子也不怎麼上心了,這時正是孩子的壞習慣養成不及時改正對孩子只有傷害,父母關心沒有處理好,就別想培養好孩子的,這樣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培養好,孩子大一點了培養起來就更困難了。
  • 什麼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寶寶?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追究其根,便藏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教育方式和處世方式,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心理和行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那麼,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呢?
  • 父母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父母對乖巧、懂事的孩子毫無抵抗力。一位性格比較好的寶寶能讓父母省心不少。對寶寶的教育要有好的方法,這樣效果會更滿意,培養寶寶之前,父母需要進行相關了解,那麼,如何培養寶寶好性格?父母要儘量去滿足孩子的日常合理要求,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溫和。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比如,當父母忙著工作,無暇陪伴孩子時,要讓孩子懂得等待,不要無理哭泣。為了讓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好,父母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而實際上每個寶寶都有著自己興趣愛好與喜怒哀樂。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情,那樣會讓孩子產生叛逆情緒。
  •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父母更長情的陪伴,更持久的愛
    一、父母吵架,家庭暴力這其實是當今孩子缺乏安全感最常見的一種原因了,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平常的時候父母也難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磕碰」,互相吵起來。又因為父母之間的衝突,認為爸媽可能會離開自己。種種原因導致孩子認為自己無依無靠,又因為語言表達尚未成熟,很難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
  • 父母摘掉「情緒不穩」的帽子,才能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注意三點
    情緒穩定的父母,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幸福感,發展出穩定的自我,身心健康地成長。我們應該跳出情緒的束縛,用正確的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情緒穩定的父母,才會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你一定要謹記3點!情緒穩定的父母,才會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你一定要謹記3點1、有效溝通,增進親子關係,加強對孩子的了解
  •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暗示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安全感是對孩子起著重要影響的感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會感受到他人的愛,對世界也會充滿質疑和害怕,嚴重束縛、影響自己的成長和能力的發揮,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用「你真聰明」、「你一定行」等語言為孩子打氣,當安全感充足,兒童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不會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幹擾,也不會遇見困難,輕易放棄努力。
  • 為人父母必須的第一件事——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初為人父,有喜悅也有迷惑,通過閱讀育兒書籍,小洲得知為人父母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嬰兒不容易哭鬧,更聰明更健康。」這是小洲在育兒書上讀到的內容,「可是安全感是多麼虛偽縹緲、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啊!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新手爸爸小洲很疑惑。我第一次聽到安全感這個詞,是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 寶寶愛哭又粘人,3歲前的孩子要重視安全感培養,差不了
    但在養育的過程中真正想要培養安全感卻是養育的一大難題。1、想要培養安全感,從了解它開始所謂安全感就是讓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在面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困難和風險時自己有足夠的底氣和能力走過去。當媽媽們觀察到孩子需要什麼時就去滿足他,他要讀繪本就讀給他聽,他要玩玩具媽媽就陪著他或者一起玩,要喝水就帶他去。反反覆覆中孩子得到滿足後安全感也隨之而來,孩子就會嘗試分離;安全感再多一點就再分離一點。當孩子安全感吸收的足夠多時分離就容易多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 寶寶愛哭又粘人,3歲前的孩子要重視安全感培養,差不了
    近年來「安全感」一詞在心理學專家和教育學專家的著作、講座中頻繁出現,漸漸地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性也似乎被家長認同。但在養育過程中真正想要培養安全感卻是養育的一大難題。當媽媽們觀察到孩子需要什麼時就去滿足他,他要讀繪本就讀給他聽,他要玩玩具媽媽就陪著他或者一起玩,要喝水就帶他去。反反覆覆中孩子得到滿足後安全感也隨之而來,孩子就會嘗試分離;安全感再多一點就再分離一點。當孩子安全感吸收的足夠多時分離就容易多了,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 這四種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但是優秀的小孩,不僅僅是提供最好的教育,昂貴的學區房,上不完的培養班就可以培養的!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性格,愛好,習慣,悄無聲息的影響著孩子的行為,這四種父母,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1.尊重孩子的父母有一種喜歡叫「你媽覺得你喜歡」,我一句俗語叫「我是為了你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 怎樣才能夠給足孩子安全感,各位父母,以下的你做到幾點
    常人說成年人總會渴望可以得到別人給予安全感,其實安全感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先給予自己的,那麼一個人怎樣才能能夠先從自身有著足夠的安全感,那麼首先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就要先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裡的,那麼要怎樣做才能夠讓孩子可以得到滿滿的安全感呢?
  • 「童年應該多吃苦」:多少孩子的安全感,就毀在了父母的「挫折教育」下
    侯老先生他說:「我的父母都是孤兒,他們從小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從來沒有依靠過別人的幫助。所以他教育子女的方法,並不是像其他父母那樣用愛來培養你,而是用相對比較多的困難和坎坷。」01、父母的「挫折教育」,往往成為孩子本不必經歷的痛苦有時候父母人為設置的挫折,不但沒有讓孩子培養出更高的抗挫折能力,而且還對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讓這些挫折成為了孩子原本不必要經歷的痛苦。
  • 安全感是獨立自信的基礎,父母要做好三點,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的成長需要四種養料,那就是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會自信獨立,能夠積極面對各種挑戰,這是孩子獨立自主的關鍵,安全感主要源自父母和家庭,父母要做好這三點,給孩子內心足夠的安全感。
  • 父母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別讓他缺愛用一生治癒童年
    心心媽是兩個女孩的媽媽,她覺得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很重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其實是孩子生命頭幾年最重要的議題,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尋找「家」,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將治癒自己的童年。心心媽給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比如,父母要學會「看見」孩子,正確地回應他們,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合理給愛,要關注聯結,
  • 父母注重從三方面修煉自己,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作為父母,如果面對孩子存在的上述問題感到焦慮,不妨和我一起閱讀《王霄老師的5堂幸福課》這本書,父母需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並接納生活的本來面目,學會與家人連接並從自己做出改變,最後帶著愛放手,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 性格內向的父母,怎樣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本身性格內向,這也就導致了孩子也是孤僻、不自信。那麼,應該怎樣培養出開朗自信的孩子呢?老任給廣大父母支幾招。>一個充滿開朗的生活環境,孩子也會具備陽光的心態,不僅僅是源自父母的培養。
  • 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要營造這4種家庭氛圍,是你們家嗎?
    每位父母都希望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們希望孩子有教養、有能力、有優異的成績……於是我們竭盡全力地在孩子的教育上去投資,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想方設法地讓孩子上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的的作用。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對他們有著良好影響的家庭。父母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為人處世等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所謂的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信念,一種相信,只要你信任這個世界,包括信任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二 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是母嬰關係中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
  • 培養孩子的安全感,這個有趣的方法值得一試
    ,會有很多壓力和苦惱,關鍵是如何將這些焦慮或壓力轉變為成長的機會,這是我們父母要給到孩子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安全感,它是孩子終生的關鍵能力,有了安全感,孩子就有足夠的心力去面對未來生活的種種不確定性。
  • 父母的「挫折教育」,培養了多少失敗的孩子,那是你理解錯了
    只有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溫暖、幸福家庭的的滋養,他才能夠經得起挫折,也具備對抗挫折的能力,這是跟孩子獲得愛的多少有關的可家長要明白的是,這些並不是「挫折教育」,並不是說孩子的學習環境刻苦了,就可以磨練孩子的意志了,這些都是誤的。家長認為這是在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其實是對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打壓。這些只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孩子會害怕,幸福感談何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