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我家寶寶反應慢怎麼辦?、我家寶寶很聰明是個學霸、我家孩子上課調皮搗蛋不聽話怎麼辦?我家孩子不尊重爸媽怎麼辦?」。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今天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些看法。
根本原則:不強調,不忽略
我們已經知道貼標籤行為是一種心理暗示。那麼如何減少這種心理暗示作用帶來的影響呢?
譬如兒子跑著玩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哭,作為家長你怎麼做呢?再比如,爺爺奶奶逗孩子「你的糖可不可以給我吃啊,」孩子猶豫一下遞給爺爺奶奶,他們應該怎麼做?
也許你會說這些還講究什麼教育方式?摔倒了爬起來就好了,男孩子不要哭;孩子願意分享就很好了,大人只是逗孩子玩又不是真的吃。說」你真有禮貌,爺爺不吃「。」男孩子不要哭「是一種強化;」有禮貌,真懂事「也是一種強化。
那什麼是不忽略呢?「讓孩子哭一會自己就起來了」這就是一種忽略。
破解貼標籤
1
多聽孩子的想法
生理原因孩子並不會像成人一樣思考問題和處理麻煩。這個時候孩子的做法都是依據自己的閱歷做出來的。人無完人也許孩子只是不擅長某一個動作,不喜歡某種行為,或者孩子還沒有學會怎麼處理這突發事件。請你蹲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你去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為什麼這麼做,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你需要幫忙嗎?告訴我你的想法,這樣我才能幫助你
2
多留意孩子的表現
只要你善於觀察思考,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你的孩子做了一些你不理解的事情,可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不理解的錯。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說沒事起來吧,不疼。如果是你媳婦不小心摔倒了你說不疼,結果如何?孩子某些做的好了,多肯定他的行為而不是給他的行為定性。例如他吃完飯去寫作業了,你可以說今天寫作業很及時嘛,需要幫忙嗎?孩子今天起床很慢,可能要上學遲到了,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快點,因為我們可能要遲到了。而不是說:你真是像蝸牛一樣慢騰騰,這麼久衣服也穿不好又要遲到。
3
換位思考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家長就要反思了。我的孩子出現的問題,在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如果是我,我希望別人怎麼評價我這樣的行為呢?我們經常給父母課堂裡的家長說,要像孩子一樣思考,你才能和孩子走得更近。
另外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多學習一些方法。這樣我們也會在面對一些孩子身上的問題時才不會手忙腳亂,或者處理不得當。也應該減少懲罰的手段。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理論中表示:懲罰只會讓孩子明白什麼不能做,但不會教會孩子什麼能做,什麼應該做。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擔心自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等他長大就會做事畏首畏尾過度猶豫不決。而一味的獎勵又會讓孩子失去事情的本質,好成績會得到零花錢獎勵,那麼我的好成績就是為零花錢而得的,絕對不是為了成績本身!
所以,送給父母一句話:父母終身學習,孩子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