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說明書丨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2020-08-28 孩子的說明書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我家寶寶反應慢怎麼辦?、我家寶寶很聰明是個學霸、我家孩子上課調皮搗蛋不聽話怎麼辦?我家孩子不尊重爸媽怎麼辦?」。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今天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些看法。



根本原則:不強調,不忽略

我們已經知道貼標籤行為是一種心理暗示。那麼如何減少這種心理暗示作用帶來的影響呢?

譬如兒子跑著玩不小心摔倒了趴在地上哭,作為家長你怎麼做呢?再比如,爺爺奶奶逗孩子「你的糖可不可以給我吃啊,」孩子猶豫一下遞給爺爺奶奶,他們應該怎麼做?

也許你會說這些還講究什麼教育方式?摔倒了爬起來就好了,男孩子不要哭;孩子願意分享就很好了,大人只是逗孩子玩又不是真的吃。說」你真有禮貌,爺爺不吃「。」男孩子不要哭「是一種強化;」有禮貌,真懂事「也是一種強化。

那什麼是不忽略呢?「讓孩子哭一會自己就起來了」這就是一種忽略。


破解貼標籤


1

多聽孩子的想法

生理原因孩子並不會像成人一樣思考問題和處理麻煩。這個時候孩子的做法都是依據自己的閱歷做出來的。人無完人也許孩子只是不擅長某一個動作,不喜歡某種行為,或者孩子還沒有學會怎麼處理這突發事件。請你蹲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你去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為什麼這麼做,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你需要幫忙嗎?告訴我你的想法,這樣我才能幫助你


2

多留意孩子的表現


只要你善於觀察思考,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你的孩子做了一些你不理解的事情,可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不理解的錯。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你說沒事起來吧,不疼。如果是你媳婦不小心摔倒了你說不疼,結果如何?孩子某些做的好了,多肯定他的行為而不是給他的行為定性。例如他吃完飯去寫作業了,你可以說今天寫作業很及時嘛,需要幫忙嗎?孩子今天起床很慢,可能要上學遲到了,你可以說:我希望你能快點,因為我們可能要遲到了。而不是說:你真是像蝸牛一樣慢騰騰,這麼久衣服也穿不好又要遲到。



3

換位思考


當孩子出現一些問題的時候,家長就要反思了。我的孩子出現的問題,在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如果是我,我希望別人怎麼評價我這樣的行為呢?我們經常給父母課堂裡的家長說,要像孩子一樣思考,你才能和孩子走得更近。

另外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多學習一些方法。這樣我們也會在面對一些孩子身上的問題時才不會手忙腳亂,或者處理不得當。也應該減少懲罰的手段。著名的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理論中表示:懲罰只會讓孩子明白什麼不能做,但不會教會孩子什麼能做,什麼應該做。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擔心自己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等他長大就會做事畏首畏尾過度猶豫不決。而一味的獎勵又會讓孩子失去事情的本質,好成績會得到零花錢獎勵,那麼我的好成績就是為零花錢而得的,絕對不是為了成績本身!

所以,送給父母一句話:父母終身學習,孩子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怎麼辦才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呢?
    我們總不自覺的給孩子「貼標籤」,什麼是貼標籤呢?「貼標籤」就是用幾個關鍵詞去形容寶寶在你心中的形象,寶寶在兩周左右開始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會出現各種讓你頭疼的問題,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給寶寶「貼標籤」。比如寶寶在遇到問題時,你是這樣對他說的:「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愛說話、內向膽小」「你可真笨啊!」等等。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其實,經常會在家長圈裡聽到這種對孩子貼標籤式的評價:我家孩子太調皮了,怎麼管都不行;我家孩子太笨了,怎麼教都學不會;我家孩子真乖,特別聽話。雖然在我們看來孩子在某方面沒有自己想像的優秀,但是當父母給孩子貼上標籤後,孩子就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從而限制了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接下來雷洛育兒研習社詳細跟大家聊聊不要給孩子貼標籤這回事。
  • 給孩子「貼標籤」不一定都是壞事,巧用標籤讓孩子成為「自己」
    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於父母「貼標籤」的方式所決定的,有些家長給孩子貼上的是負面的標籤,自然帶來的也是負面的作用。正向的具有肯定意味的標籤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應該巧用這種貼標籤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好。王女士家3歲的女兒十分內向,甚至平時見到熟人都不敢打招呼,更別提和陌生人相處了。
  • 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讓孩子變「壞」的其實不是貼標籤的行為,而是你給他貼了「壞」標籤。因此,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都是一種隱形的壓力與導向,很容易讓孩子個體發展走向歧途。「貼標籤容易,撕卻難。」一旦貼了標籤的孩子犯錯後受到懲罰,孩子們會更原因相信你的消極情感和言論是針對他們的,而非是行為本身。
  • 聰明的父母,從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我看著不遠處,兩個孩子在一起聊得很high,說「不會啊,不愛說話,只是和我們大人沒有共同語言吧?你看,兩個孩子在那裡說的好著呢。」然後轉了話題。後來,我又提醒過她,別老給孩子隨意貼標籤。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包括好標籤),不管如何,都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往往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我們所說的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簡單地將孩子劃歸到某一類別上去。比如,這個孩子就是脾氣倔強,這個孩子就是懶惰,這個孩子就是粗心大意!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為了這些標籤所示的問題而著急、焦慮,而孩子更是在無形之中按照我們」期待「的那樣變得越來越像我們所貼的標籤一樣。
  • 你還在給孩子任意貼標籤嗎?來看看有智慧的父母都是如何做的
    今天我要說的這個貼標籤,它指的是「對某個人或者某個事物刻板印象的描述」。當然這是我的理解,你也可以有你的理解,但是意思不變就行。除了跟孩子生氣,發現孩子怎麼越說越差之外,剩下的就是老公怪老婆你怎麼生這麼個傻孩子。或者老婆怪老公你怎麼基因這麼差。不要以為只有貼壞的標籤才叫貼標籤,好的標籤一樣不能隨便貼父母要知道標籤這樣的東西,一旦給孩子以後,你很難從孩子身上拿掉。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雖然,最後晨晨明白了,又重新去畫畫,但他的這個遭遇卻讓我不斷反思,似乎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不斷的被人下定義、貼標籤。所以,小的時候我總是盡力避免需要動手的活動,怕自己做不好。這句話一直伴著我長大,深深的烙在心底。一直覺得我是一個手笨、不靈巧的女子,所以做不了手工活。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標籤效應"對孩子雙重影響貼標籤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的性格和行為貼標籤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心理暗示,也就是說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也有可能是來源於家長的問題。有些家長經常當著孩子和外人的面,或誇讚他們如何老實聽話,或數落他們不愛吃這個、不願吃那個,或無奈地感嘆"這孩子越來越頑皮,真拿他沒辦法!"等等,家長的這些語言都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90%的家長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籤」,這樣很容易毀了孩子
    標籤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孩子0-3歲階段,不管是家庭教養,還是親子關係,父母都是主導方,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而孩子則是處在天平另一端的「弱勢群體」。受限於認知水平和語言發展,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父母「貼標籤」。
  • 標籤效應:父母亂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傷害孩子,應做到正確評價
    文丨小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王女士最近很為孩子的性格犯愁。王女士白手起家,早前奮鬥的時候沒少吃辛苦,為了讓孩子將來能夠少受苦,王女士對孩子教育得很嚴格。再加上王女士本身也是一副女強人的做派,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王女士難免會不經意給孩子貼上「標籤」。「你這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當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時候,王女士便會把這句話掛在嘴上。「你怎麼這麼慫啊!」當孩子遇到困難不敢向前時,王女士就會火急火燎地「批評」孩子一頓。在王女士的「標籤」中,孩子並沒有受到提醒而變好,反而大有「油鹽不進」的意思。
  • 父母教育孩子時總給他「貼標籤」?試試從四點出發,發揮良性作用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當今家長總愛下意識地給孩子貼標籤,也就是因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從而對他的整個人做出評價和定性。他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家長們如何避免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
  • 孩子總被貼標籤,家長應如何處理?
    孩子總被貼標籤,家長應如何處理?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越是告訴孩子不要害羞,大膽點、自信點,孩子越是畏畏縮縮。越是提醒孩子懂事有禮貌,見人要打招呼,孩子越是不聽。於是「悶葫蘆」、「內向自卑」等隨之而來的標籤就出現了。其實這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 父母說話有技巧,活用「貼標籤激勵法」,讓孩子從學渣變「學霸」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父母有時會習慣性地給孩子下「標籤」,孩子把碗打碎,父母就會說這孩子怎麼這麼頑皮,心中給孩子貼了一個「頑皮」的標籤,父母的這種因為一兩件事就主觀地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其實正深深的傷害著孩子的心。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孩子貼標籤:引發"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這一行為其實很常見,很多家長常把對孩子的某種評語固定下來,掛在嘴邊,說得就像這是孩子的"特徵"或者"天性"。孩子被下某種結論,就像是一種商品被貼上了標籤。這種心理暗示,會讓孩子只看到自己的壞毛病、壞問題,無意中就忽略了自己好的品質。然後不斷地做符合"標籤"的行為,在測試"標籤"的正確性。2. "貼標籤"限定了孩子的發展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貼標籤也是無意識的。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每個孩子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都是看著最親近的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評價自己,然後他會得出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 「真膽小」,周圍人給內向孩子貼標籤,家長要和孩子「統一戰線」
    雖然大人們只是一句輕描淡寫的「真膽小」、「害羞」、「老實」,也許是隨口說所,但是他們並不知道孩子對於這些標籤會有多麼的在意,甚至這類標籤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 曾經在美國有一位小學老師對於給孩子貼標籤的問題做出了一個非常具有標誌的標籤實驗。
  • 這樣「貼標籤」,讓孩子受益終身
    「貼標籤」一詞在很多育兒文章中都是作為一種不好的行為提到的,大家都認為「貼標籤所以錯的不是「貼標籤」這一行為,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合理、正向的「標籤法」,就是將與孩子自身能力、經歷和性格相適應的某一特質、態度、信念等標籤標記在他身上,然後對他提出與標籤相符的請求。
  •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心理學「標籤效應」:家長總給孩子貼標籤,小心孩子變成笨孩子 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喜歡給孩子身上貼上各種標籤,比如壞孩子或者淘氣包等等,然而這樣的"貼標籤"式教育真的對孩子好嗎?
  • 孩子內向好還是外向好?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內向和外向都只是孩子天生氣質,只有不同,沒有好壞,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特點常常小心謹慎,面對陌生環境時能提高警覺,避免危險發生。但家長通常喜歡孩子能夠主動與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因為不敢或者不願意主動與人打招呼常被誤以為不懂禮貌,而受到長輩的責怪,要是家長了解到害羞內向是孩子的天生氣質,而不是故意的,就能多一份諒解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