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當今家長總愛下意識地給孩子貼標籤,也就是因為孩子的某種行為,從而對他的整個人做出評價和定性。
他們甚至自己都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實際上貼標籤這件事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有好處也有壞處,家長們不妨多發揮其好的作用。
------引言
隔壁老李家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老李家有個兒子叫小明,小明總是做事慢吞吞,老李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對我們說,小明做事就像烏龜一樣,小明走路便更慢了。
此時老李又加上一句仿佛為了印證自己的話一樣,「大家看看,不是我說你不好,是你自己的表現就像只烏龜一樣。」小明聽完哭著轉身跑了,老李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別人對自己做出主觀評價時,自己就會下意識變得和他人想法中的自己一樣,靠近他人印象的行為被稱為標籤效應。
1. 好的標籤產生的影響
標籤效應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好的標籤能帶給人好的心理暗示。比如說遊泳選手傅園慧被大家調侃為表情包,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就說:「從小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說三句話,你是同齡人中最厲害的,你是媽媽心中最棒的,你從小就是個天才!」
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傅園慧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完成每一次訓練和比賽,她也多次談到父母的話支撐著她度過每一次想要放棄的難關。
由此可見,好的標籤對人的影響非常重要,甚至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向著標籤逐步靠近。
2. 壞的標籤產生的影響
(1)孩子喪失積極性
正如上述例子中所談到,壞的標籤會讓人更不想前進,被媽媽稱為「烏龜」則走得越來越慢,可見家長對孩子一味的負面評價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越是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向負面標籤靠近,在渾然不知中成為父母口中更差的自己,覺得自己怎麼做父母都不滿意乾脆就放棄了。
(2)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家長長期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常言道,自信的花兒最美,孩子在生活中喪失自信則會變得自卑起來,從而產生一系列生活與學習上的問題。
1. 評價行為而不是人本身
很多家長喜歡根據孩子的行為來對孩子進行評價,但實際上,孩子的行為可能只代表他當時的想法,而不能證明孩子的性格是怎麼樣的。
所以家長不能根據孩子做的事情來評價孩子,否則會讓孩子非常的傷心,而且因此被帶上壞標籤,今後孩子可能喪失之後改正或能做好的信心。
所以家長儘量只評價孩子的行為,而不要評價孩子這個人。
2. 多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家長在評論孩子時,一定要多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讓孩子明白自己身上是有閃光點,從而增強孩子的信心,給孩子增加好的標籤,讓孩子能夠身心愉悅的成長。
多找孩子身上的優點而不是一味地評價孩子身上的缺點,可以讓孩子發現自身的特長從而不斷突破自己,向著家長口中更好的自己不斷前進,從而變得越來越好。
3. 別著急否定一切
家長在批評孩子是不能著急的,不能一刀切先否認孩子的一切行為。要將孩子的行為一分為二地辯證來看。
分析孩子做得好的一面也要批評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從而鼓勵孩子堅持自己做到好的那一份心意或態度,但要改正自己我錯誤的行為或態度。
4. 多進行正面鼓勵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要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多與孩子進行正面交流,常言道,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正面溝通,多鼓勵孩子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向好的標籤逐漸靠近。
家長喜歡給孩子貼標籤並不是一件壞事,畢竟很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不知道自己正在給孩子貼標籤,所以此時,家長一定要學會區分好的表現和壞的表現,不妨試試以上方式,讓自己多給孩子貼上好的標籤。
這樣才能讓孩子向著更好的方向靠近,摒棄壞的標籤,因為壞的標籤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差。希望各位家長的孩子都能越來越好,向著好的標籤逐步靠近!(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我是崔氏育兒堂,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