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活在別人貼標籤裡
作者:唐一(富書籤約作者)
毀掉一個人
貼標籤就夠了
最近出了一條挺有意思的新聞:
南京一位95後員工在網上發帖,說自己去機場接客戶回公司和老闆開會,為了不耽誤開會時間,帶了客戶坐地鐵,客戶也覺得滿意,結果被老闆怒斥「不帶腦子」。
這條新聞一出,立刻上了熱搜,網友們對此的看法發生了尖銳對立。
有的網友站在老闆的角度看待問題,主張這件事員工最大的錯誤不是帶客戶坐地鐵,而是沒有及時和老闆溝通情況,自作主張。
也有網友認為老闆小題大做,而員工的比較靈活,可以接受。
其實雙方都有些道理,這本來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
可是,卻在評論區裡發生了很奇葩的一幕。
有部分網友以這件事為依據,把矛頭指向了95後的年輕一代。
又是95後,現在的小屁孩就是不懂規矩;現在的年輕人,不像當年我們那樣懂事了;年輕人除了玩手機,還會做什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面對這些評論,我就覺得非常奇怪,這位員工做事不妥當,確實有值得批評的地方,怎麼就能扯上95後、年輕一代?
一位95後員工做事有紕漏,又怎麼能用來說明全部95後都「只懂玩手機、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就不是就事論事的做法了。
其實,類似的話,每每發生社會新聞時,總能看到:
比如,前段時間,長沙女孩深夜被刺。有的人就說,那女孩有紋身,一定不是什麼好鳥;
上個月,一輛卡車拋錨在河南,車上的井蓋被人搬走。於是有的人又跳出來說:你看又是河南人,果然哪裡都是騙子小偷?」
還有前天,芒果臺小明星大鬧火車站。就有人言之鑿鑿:娛樂圈裡的明星都是暴發戶,沒素質。
類似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在給一個人甚至一個群體貼上「標籤」。
心理學上有理論認為,給人貼標籤的做法,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還會讓別人做出和自身標籤相吻合的行為。
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天性純良,你給他打上「壞人」的標籤,總有一天他就真的變成壞人了。
真的,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千萬被輕易
給孩子貼標籤
今年刷爆全網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說的其實就是一個「貼標籤」的故事。
哪吒因為是魔丸轉世,所以一生下來就被鄉親們視為妖怪,他一出門,周圍的人都會驚恐地四散逃離,一旦有小孩子想和他玩,還會被家長立刻抱走。
不少人一看他出現,甚至會用泥巴、臭雞蛋砸他,一邊砸還一邊罵:「滾開,妖怪!」
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會影響一生。
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一個孩子被人看作怪胎,處處欺負。你可以想想會對他產生多麼負面的影響。
哪怕他內心其實非常善良,也變得像鄉親們說的一樣,四處搗亂,弄得人心惶惶,真的和妖怪沒有什麼區別。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
「既然他們說我是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心理學上認為:所謂的標籤,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人都是社會性動物,如果外界給他們貼上標籤,其實就是給予他們非常強烈但消極的心理暗示。
被貼上標籤的人,往往會無意識地根據自己被貼上的標籤去尋找歸屬,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最後變成了標籤所說的那種人。
試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被父母和長輩們貼過多少標籤?
「貪吃鬼」、「大懶蟲」、「自閉症」、「做事粗心」、「不合群」……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粗心,也不是真的不合群,我們只是偶爾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或者偶爾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一起玩,更願意自己待著。
但家長動不動就給我們貼上標籤:
你真的太粗心了;你怎麼那麼不合群;小心以後沒有朋友。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真的變成他們口中粗心、不合群、懶惰……的人了。
我有個發小,從小就被父母打壓式教育,父母總愛說他窩囊、沒用、做什麼都不會,甚至我去他家玩,他父母還會直接說:人家那麼厲害,你多和人家學學。
其實他父母心裡也沒啥惡意,那個年代的教育方法都這樣,但這樣的後果是,我發小現在30歲了,一直活在「我不行」的陰影裡。
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做不好,哪怕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敢全力去爭取。
別人強加於它的標籤,已經融入他的身體裡,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永遠不知道,如果當時沒有被貼上種種標籤,他會不會變得更主動、更自信。
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看似無心的「貼標籤」的行為,改變了他的一生。
最可怕的一句話是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克勞特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群人,讓他們進行慈善捐款,對於沒有捐款的人,一部分被告知:「你不是一個慈善的人」,也就是被貼上了「不慈善」的標籤,另一部分人則沒被貼上這一標籤。
然後,克勞特教授組織沒捐款的這群人再次進行了一次捐款,這次大家都捐款了,但有意思的是:
那些被打上「不慈善」標籤的人,捐的錢要比那些沒被打上這一標籤的人要少得多。
克勞特教授估計,那些被打上標籤的人,心裡想的大概是:「既然我已經是不慈善的人,幹嘛還要捐那麼多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陷入一種負向循環:「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再努力又有什麼意義?」
久而久之,最後我們真的變成了標籤所說的樣子,哪怕我們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也沒有可能變得更好了。
曾有一位朋友問我,到底要如何戰勝拖延症,我給他支了幾招,過了一段時間我問他情況有沒有好點,他說沒有。
我問:你有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小目標嗎?他說:沒有。我問:你有沒有先易後難,先把最簡單的事情解決掉?他說:沒有。我問:那你有沒有安排好日程,用deadline來刺激自己。他說:沒有。
我有點崩潰了,幹嘛你什麼都不做?他很乾脆地回答我: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這樣一個拖延的人!」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
一旦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標籤,就是拒絕了自己能夠變好的一切可能性。
這個時候,所謂的標籤,往往只是一個藉口和託詞,我們不願意改變自己,也不願意費力氣去花時間成長。
到了最後,面對我們的失敗和痛苦,我們只能用種種標籤來安慰自己: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殊不知,導致我們淪落到這一田地的,正是我們給自己貼上的種種標籤,如果不拋開這些標籤,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去除標籤
才能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們為什麼會習慣性地為別人貼上標籤?
因為除了貼標籤,我們找不到更加方便快捷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因為不知道別人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體會,就只能給對方貼上「95後真沒用」、「廣東人就是愛亂吃東西」、「她愛紋身一定是個壞女孩」之類的標籤。
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根據別人的期待,為自己貼上種種標籤,卻不願意去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個人。
這樣的後果是,我們都熱衷於為別人貼標籤,為自己貼標籤、賣人設,活到最後,我們越來越迷茫,都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人。
即便是你所期待的「正面標籤」,既阻礙了你發現真實的自我,同時也像一塊枷鎖一般,扼殺你邁向更廣闊天地的可能性。
覺得自己「情緒穩定」,是不是遇到傷心的事情就不能失聲痛哭?
覺得自己「非常勤奮」,會不會讓你在不該努力的時候也在瞎忙?
這樣的人生,多麼蒼白啊!
正如作家李尚龍說的:
「總給自己設標籤,加人設,也是一種假人的狀態。」
所謂的假人,其實就是活不出真正的自我,只能在別人的期待之中,按照別人的意願行事。
要擺脫這一切,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標籤,就事論事。
永遠不要因為別人只看到你的一面,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也不要只看到別人的一面,就急於給別人貼標籤。
請記住,所謂標籤,無非就是一個刻板印象,無形中是給自己的成長設限,而人類的成長,永遠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人痛苦的根源在於,輕易認同他人對自己的偏見。
正如作家李尚龍所說的:
「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貼了標籤就把自己牢牢控制在標籤中,從此,生活圈子越來越小,人設越來越不敢崩,活成了一個狹隘的人,最後還要自豪地和別人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作者簡介:唐一,富書籤約作者,富書主筆,90後職場老司機,專注於個人成長和職場心得,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立志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現居廣州,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