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2020-12-25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活在別人貼標籤裡

作者:唐一(富書籤約作者)

毀掉一個人

貼標籤就夠了

最近出了一條挺有意思的新聞:

南京一位95後員工在網上發帖,說自己去機場接客戶回公司和老闆開會,為了不耽誤開會時間,帶了客戶坐地鐵,客戶也覺得滿意,結果被老闆怒斥「不帶腦子」。

這條新聞一出,立刻上了熱搜,網友們對此的看法發生了尖銳對立。

有的網友站在老闆的角度看待問題,主張這件事員工最大的錯誤不是帶客戶坐地鐵,而是沒有及時和老闆溝通情況,自作主張。

也有網友認為老闆小題大做,而員工的比較靈活,可以接受。

其實雙方都有些道理,這本來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

可是,卻在評論區裡發生了很奇葩的一幕。

有部分網友以這件事為依據,把矛頭指向了95後的年輕一代。

又是95後,現在的小屁孩就是不懂規矩;現在的年輕人,不像當年我們那樣懂事了;年輕人除了玩手機,還會做什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面對這些評論,我就覺得非常奇怪,這位員工做事不妥當,確實有值得批評的地方,怎麼就能扯上95後、年輕一代?

一位95後員工做事有紕漏,又怎麼能用來說明全部95後都「只懂玩手機、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就不是就事論事的做法了。

其實,類似的話,每每發生社會新聞時,總能看到:

比如,前段時間,長沙女孩深夜被刺。有的人就說,那女孩有紋身,一定不是什麼好鳥;

上個月,一輛卡車拋錨在河南,車上的井蓋被人搬走。於是有的人又跳出來說:你看又是河南人,果然哪裡都是騙子小偷?」

還有前天,芒果臺小明星大鬧火車站。就有人言之鑿鑿:娛樂圈裡的明星都是暴發戶,沒素質。

類似這樣的說法,其實都是在給一個人甚至一個群體貼上「標籤」。

心理學上有理論認為,給人貼標籤的做法,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還會讓別人做出和自身標籤相吻合的行為。

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天性純良,你給他打上「壞人」的標籤,總有一天他就真的變成壞人了。

真的,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千萬被輕易

給孩子貼標籤

今年刷爆全網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說的其實就是一個「貼標籤」的故事。

哪吒因為是魔丸轉世,所以一生下來就被鄉親們視為妖怪,他一出門,周圍的人都會驚恐地四散逃離,一旦有小孩子想和他玩,還會被家長立刻抱走。

不少人一看他出現,甚至會用泥巴、臭雞蛋砸他,一邊砸還一邊罵:「滾開,妖怪!」

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會影響一生。

在現實生活裡,如果一個孩子被人看作怪胎,處處欺負。你可以想想會對他產生多麼負面的影響。

哪怕他內心其實非常善良,也變得像鄉親們說的一樣,四處搗亂,弄得人心惶惶,真的和妖怪沒有什麼區別。

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

「既然他們說我是妖怪,我就當妖怪給他們瞧瞧!」

心理學上認為:所謂的標籤,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人都是社會性動物,如果外界給他們貼上標籤,其實就是給予他們非常強烈但消極的心理暗示。

被貼上標籤的人,往往會無意識地根據自己被貼上的標籤去尋找歸屬,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最後變成了標籤所說的那種人。

試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被父母和長輩們貼過多少標籤?

「貪吃鬼」、「大懶蟲」、「自閉症」、「做事粗心」、「不合群」……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真的粗心,也不是真的不合群,我們只是偶爾不小心做錯了一件事,或者偶爾遇到陌生的小朋友,不願意和他們一起玩,更願意自己待著。

但家長動不動就給我們貼上標籤:

你真的太粗心了;你怎麼那麼不合群;小心以後沒有朋友。

久而久之,我們就會真的變成他們口中粗心、不合群、懶惰……的人了。

我有個發小,從小就被父母打壓式教育,父母總愛說他窩囊、沒用、做什麼都不會,甚至我去他家玩,他父母還會直接說:人家那麼厲害,你多和人家學學。

其實他父母心裡也沒啥惡意,那個年代的教育方法都這樣,但這樣的後果是,我發小現在30歲了,一直活在「我不行」的陰影裡。

他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總覺得自己做不好,哪怕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敢全力去爭取。

別人強加於它的標籤,已經融入他的身體裡,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永遠不知道,如果當時沒有被貼上種種標籤,他會不會變得更主動、更自信。

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看似無心的「貼標籤」的行為,改變了他的一生。

最可怕的一句話是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克勞特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群人,讓他們進行慈善捐款,對於沒有捐款的人,一部分被告知:「你不是一個慈善的人」,也就是被貼上了「不慈善」的標籤,另一部分人則沒被貼上這一標籤。

然後,克勞特教授組織沒捐款的這群人再次進行了一次捐款,這次大家都捐款了,但有意思的是:

那些被打上「不慈善」標籤的人,捐的錢要比那些沒被打上這一標籤的人要少得多。

克勞特教授估計,那些被打上標籤的人,心裡想的大概是:「既然我已經是不慈善的人,幹嘛還要捐那麼多錢?」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陷入一種負向循環:「反正我就是做不到,再努力又有什麼意義?」

久而久之,最後我們真的變成了標籤所說的樣子,哪怕我們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也沒有可能變得更好了。

曾有一位朋友問我,到底要如何戰勝拖延症,我給他支了幾招,過了一段時間我問他情況有沒有好點,他說沒有。

我問:你有把一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小目標嗎?他說:沒有。我問:你有沒有先易後難,先把最簡單的事情解決掉?他說:沒有。我問:那你有沒有安排好日程,用deadline來刺激自己。他說:沒有。

我有點崩潰了,幹嘛你什麼都不做?他很乾脆地回答我:

「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這樣一個拖延的人!」

類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實在太常見了。

一旦自己給自己貼上了標籤,就是拒絕了自己能夠變好的一切可能性。

這個時候,所謂的標籤,往往只是一個藉口和託詞,我們不願意改變自己,也不願意費力氣去花時間成長。

到了最後,面對我們的失敗和痛苦,我們只能用種種標籤來安慰自己: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殊不知,導致我們淪落到這一田地的,正是我們給自己貼上的種種標籤,如果不拋開這些標籤,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獲得幸福的生活。

去除標籤

才能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們為什麼會習慣性地為別人貼上標籤?

因為除了貼標籤,我們找不到更加方便快捷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因為不知道別人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也不願意花時間去思考、體會,就只能給對方貼上「95後真沒用」、「廣東人就是愛亂吃東西」、「她愛紋身一定是個壞女孩」之類的標籤。

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就根據別人的期待,為自己貼上種種標籤,卻不願意去了解自己到底是怎麼一個人。

這樣的後果是,我們都熱衷於為別人貼標籤,為自己貼標籤、賣人設,活到最後,我們越來越迷茫,都不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一類人。

即便是你所期待的「正面標籤」,既阻礙了你發現真實的自我,同時也像一塊枷鎖一般,扼殺你邁向更廣闊天地的可能性。

覺得自己「情緒穩定」,是不是遇到傷心的事情就不能失聲痛哭?

覺得自己「非常勤奮」,會不會讓你在不該努力的時候也在瞎忙?

這樣的人生,多麼蒼白啊!

正如作家李尚龍說的:

「總給自己設標籤,加人設,也是一種假人的狀態。」

所謂的假人,其實就是活不出真正的自我,只能在別人的期待之中,按照別人的意願行事。

要擺脫這一切,最好的做法就是放下標籤,就事論事。

永遠不要因為別人只看到你的一面,就覺得自己不夠好。也不要只看到別人的一面,就急於給別人貼標籤。

請記住,所謂標籤,無非就是一個刻板印象,無形中是給自己的成長設限,而人類的成長,永遠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人痛苦的根源在於,輕易認同他人對自己的偏見。

正如作家李尚龍所說的:

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貼了標籤就把自己牢牢控制在標籤中,從此,生活圈子越來越小,人設越來越不敢崩,活成了一個狹隘的人,最後還要自豪地和別人說: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作者簡介:唐一,富書籤約作者,富書主筆,90後職場老司機,專注於個人成長和職場心得,多篇文章全網閱讀量過千萬,立志為所有向上努力者提供力量,現居廣州,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3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首發:富書,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持續的「貼標籤」,可以輕易的毀掉一個人
    比如說,想要摧毀一個人,就有很多方法,但其中最有效,最簡單的,就是「貼標籤」。 從此,他們的人生完全改變了,這種情況完全無法消除,從此伴隨著他們一生。
  • 毀掉一個人,毀掉他的童年就夠了
    有人說:「如果你想毀掉一個人,那麼就毀掉他的童年。」知乎上高贊回答:你的四分之三人生可能由你那四分之一童年決定了,決定著日後是否有獨立健康的人格,決定著成年後對生活各種「不如意」的承擔態度,和對美好的理解。我們常常會忽視童年的重要性,覺得童年只不過是玩玩遊戲,搓搓泥巴。我們似乎更願意讚美那些在貧窮中早當家的孩子。
  • 語言暴力對一個人傷害有多大? 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散不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 這種暴力比起外表的傷痕來說更為嚴重和可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心理學:如何毀掉一個人?教會他這四件小事就夠了,錯不了!
    每個人的意識都會對他的行動產生影響,正確進步的意識會指導促進他們的行動,錯誤落後的意識則會阻礙他的行動。每個人的意識都具有主觀能動性,有自主性,但是有很多人的自主性容易受到動搖。他們很容易聽信他人的建議,但是卻沒有判斷建議是否有用的能力,導致他們採取了錯誤的方法。
  • 心理學:毀掉一個人的三個方法,自己不使用,對別人的使用要拒絕
    ,不合理的相處方式在不久之後就讓他們由愛生恨,家庭破碎,那到底是什麼毀掉了一個人呢?心理學:毀掉一個人一、貼標籤對一個人貼標籤,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方法,對物理世界中的物品貼標籤是人類的習慣,是我們為了方便記住東西
  •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折磨他,做這3件小事就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所謂「毀掉」,就是讓一個人自己推翻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建立一個新的觀念。這個新觀念與現實世界不相符,從而這個人無法在現實立足只能去尋求其他極端的東西,最後因為支撐不住而選擇崩潰以及承受崩潰的後果。
  • 想「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暴力,讓他染上這種極端情緒,就夠了!
    想「毀掉」一個人,不需要暴力,讓他染上這種極端情緒,就夠了!這種極端情緒就是狂熱。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因在生前就曾警告這個世界有狂熱化的危險,指出「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如果恐慌是內心的一個黑洞,那麼狂熱就是內心的一座休眠火山,一旦爆發,不需要任何暴力,就能毀掉一個人。內心充滿激情的人,可能對生活充滿了興趣,對工作充滿了上進心,永遠不服輸,這是一種相當健康的正能量心態。而與之相較,狂熱就多了一份不清醒,多了一點兒盲目,多了一點兒武斷。適當的狂熱可以成為你成功的助力,但如果不加以克制,這種情緒就會變成自我毀滅的熊熊烈火。
  •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給別人貼標籤
    原因有三:第一個是「貼標籤」能夠降低認知成本。簡單來說,就是可以讓我們更加簡化地判斷某一現象或某一人物。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大街上看到有位司機闖了紅燈,那麼肯定會認為這個司機不是一個好人,因為他違反了交通制度。雖然實際上他可能是因為某些特別緊急的事才不得已做出這事的,但當時的我們是不會考慮到這些的。
  • 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你一句隨口的話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我跟晨晨花了很長時間解釋奶奶並不懂畫的好壞,很多著名的畫家他們畫的畫很多人也欣賞不了,不能以一個人的話去評判自己。雖然,最後晨晨明白了,又重新去畫畫,但他的這個遭遇卻讓我不斷反思,似乎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都不斷的被人下定義、貼標籤。
  • 如何「毀掉」一個人?接觸3樣東西就夠了,望引起你的警惕
    這是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而誘惑的旁邊是陷阱,這世界沒有白得的午餐,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代價,如果你沒有自制力掉進了圈套裡,那代價很有可能是你的一生。如何「毀掉」一個人?讓他接觸3樣東西就夠了,望引起你的警惕賭與毒中國是世界上禁毒力度最強的國家,因為曾有過那樣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所以我們不能讓悲劇再次上演,去年大火的電影《湄公河行動》,講述的就是緝毒警察的一生,他們有人曾為了大義染上毒癮,有人在與毒販爭鬥時丟掉性命
  • 你會給伴侶貼標籤嗎?與其給他貼標籤,不如了解他是誰
    心理標籤:貼標籤往往是簡單粗暴的,掌握不好尺度,會適得其反。與其貼標籤,不如了解他是誰。這一點不僅適用於親密關係,也適用於其他人際關係。 口述 | 葉斌 文 | 饅頭姐(心理諮詢師) 在親子關係裡,有不少父母喜歡給孩子貼標籤,比如笨、不認真等。
  • 心理學:想要徹底毀掉一個人,只需要做三件小事就足夠了!
    對於現在這個社會,拼搏,奮鬥已經成為了我們每個人身上不可抹去的標籤,但是成功並非簡簡單單就能夠做到,正所謂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說成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而是要經歷無數次失敗和挫折之後,那些真正還能夠站起來義無反顧前進的人才能夠點踏上人生的巔峰
  • 心理學家:想要毀掉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很簡單,常說這三句話就行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想要毀掉一個人的精神,只需要不斷的給他說這些話就可以了。1、這件事你做不了。人都是有自信心的,日字星星一般都來源於兩個方面。第1是成功的經驗,當你把一件事情做成功的話,你就會越來越自信;第二是別人對你的信任,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別人信任你,你的自信心也會隨之提高。
  • 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一句話,可以讓你交到知心的朋友,但也可以給你招來厭惡的小人;一句話,可以讓你獲得名利地位,但也可以跌入萬丈懸崖;一句話,可以給你帶來新的際遇,但也可以毀掉你的人生。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語言的力量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它可能是春日暖陽,融化心中寒冰;也可能是萬千倒刺,針針扎心。往往一段感情,便從一句話開始。
  • 不要給自己貼標籤
    當一個人一直被別人當做垃圾,壞孩子,那麼他(她)必定會朝著人們心裡認定的方向中走去,直到他終於真正成為了人們眼中的那個自己。在無形中我們就接受了別人給我們的標籤,並成為了我們困住自己的標籤。要想有所改變,你也要向女主一樣,勇於撕掉標籤,成為更好的自己。
  • 毀掉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讓他閒著
    有的人認為人生太過漫長,每一秒都是痛苦的煎熬;有的人則認為人生實在是短暫,每一刻都想要活得精彩。時間的流逝,是我們無法抗拒的,也無從改變。但是,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概念都大不相同。認為光陰似箭的人,往往是對生活充滿期待,對人生滿懷著憧憬的人。
  •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用做這三件小事就足夠了!
    心理學:想要毀掉一個人,只用做這三件小事就足夠了!自古以來都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因為成功的路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荊棘,而且成功的人需要堅強的毅力,不被困難所嚇倒,應變能力和才華也需要相當了得的。由此可見,成就一個人真的是太難的,但是相反摧毀一個人就很容易。於是一些心理學家對於這個問題進行了針對性地研究,研究中發現了三種因素可以成功摧毀我們一個人。
  • 毀掉一個人有多簡單
    我聽說過這樣一個心理暗示,在某個人吃飯的時候問他某個食物好吃嗎?長此以往的堅持兩個月,半年之後,那個人對那個食物的味道產生懷疑,繼而產生厭噁心理,一提起那個食物就想吐。你看,想摧毀一個人對某個食物的喜愛多麼簡單,只用一句話就可以,所以在現在的世界裡,我們根本不知道某個人對你說那麼一句話,做那麼一件事是帶著什麼樣的心理,或許是好意,或許是惡意,我們都沒有辦法知道,但是為了保全自身,我們是不是應該用最大的惡意去揣測每一個人,把自己的警惕心提高到最高,這樣我們才能夠安然無恙的繼續生活下去,雖然這樣會很累,會冤枉某些人,但是這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好,所以我們可以表面上不表現出什麼
  • 給孩子「貼標籤」很容易,要撕下來卻很難
    有一期焦點訪談節目裡曾說:想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就行了。我卻想說:要毀掉一個孩子,只要給他貼負面標籤就夠了。孩子一次次的改變,一次次的走向對立面,父母該找找自身原因,因為父母給孩子隨意貼標籤,讓不諳世事的孩子受到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對孩子自我認知產生誤導,自我否定,自信心缺失,自尊心受挫。最終,孩子變成了父母嘴上說那個樣子。
  • 毀掉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家庭,往往一次噩耗,就夠了
    毀掉一個人,或者說一個家庭,往往一次噩耗,就夠了。對我們來說,「律師稱發現章瑩穎遺骸下落信息」,心裡有些顫抖。有很多朋友反問:這就是所謂的「線索」嗎?2017年6月9日,「章瑩穎事件」進入我們的視線。有網友覺得不可思議,他反問:該信息是由兇手律師提供的,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假信息?儘管是那麼悲傷那麼無望,我們依然渴望這次真的能找到,帶她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