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2021-01-08 人生五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增廣賢文》有曰:「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一句話,可以讓你交到知心的朋友,但也可以給你招來厭惡的小人;一句話,可以讓你獲得名利地位,但也可以跌入萬丈懸崖;一句話,可以給你帶來新的際遇,但也可以毀掉你的人生。

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語言的力量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它可能是春日暖陽,融化心中寒冰;也可能是萬千倒刺,針針扎心。往往一段感情,便從一句話開始。人與人相處,兵戎相見的機會不多,但小摩擦不可避免,一句看似無關大雅的話,卻能引發萬千思緒。

多讚美,少貶低。馬克吐溫說過:「一句讚揚的話,可以讓我2個月不吃不喝。」 讚美是這個世界社交最好的潤滑劑,很容易拉近兩個人的距離,也會讓人身心愉悅。

不知你是否有同樣的經歷,我們每個人在未知的事情裡,都會有一個啟蒙影響者。他的一句「你能行」,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和興趣的來源。

貝克漢姆從3歲開始踢球,儘管那時候還是「玩球」多於「練球」,但父親的一句「你將踢出你的人生。」頑皮的他漸漸奠定了對足球的熱愛。長大成名,家喻戶曉。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一種被肯定、被稱讚的欲望,一句話,有時候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少計較,多寬容。有時候,我們對於別人的無禮,寬以待之,反而讓對方更加無地自容。有的人看你不順眼,就喜歡惡語相向,正如狗咬人,難道我們還要咬回去嗎?沒必要,常對自己說一句:沒關係,不重要!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不僅可以免去一場不必要的衝突,還可以在無形中展現出自己的大度。

好好說話,別傷人。朱自清說:「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是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裡。」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就暴露了其人品的高低。你所說的話,就是別人眼中的你;你的話語裡,包含著你的閱歷。

對父母大呼大叫,是不孝順的人;對陌生人說話無禮,是不值得尊重的人;對身邊人口無遮攔,是不懂世故的人;老是插話打斷別人,是不顧及別人感受的人。人與人之間建立感情很難,但毀掉卻很容易。言語有力量,更應該有溫度。

千萬不要小看一句話的威力,一句讚美的話,它可以改變一個人,可以建立一段友情,可以成就一段姻緣;但一句傷人的話,可以毀掉一個人,可以引起一場糾紛,可以產生一道隔閡。

人這輩子最應該學習的一門課,就是好好說話,不隨意傷人。

本文首發格物讀書(gewuliangzhi),

閱讀是最美的姿態,每天我們相遇在格物讀書,用美文、聲音、故事和你說晚安。安然自若,格物相伴,讓我們一起學習,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讀心 | 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一句話說得合宜,會使憂愁轉為歡喜;一句話說的失當,沒準人心就此寒了。人生中的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01少一些刻薄,多一些讚美俗話說,刀瘡易去,惡語難消。一個人身體上的傷,隨著時間過去總會慢慢痊癒,而若是被惡毒的語言傷害,卻難以消除,甚至會留下無法癒合的傷口。主持人梁宏達就曾講過一件事:他和一群人去餐廳吃飯,因為彼此都不熟悉,一時之間場子有點冷。於是有人自告奮勇活躍氣氛,講了幾個段子。大家都被逗笑了,紛紛稱讚他說的實在有趣。
  • 語言暴力對一個人傷害有多大? 毀掉一個人,一句話就夠了!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身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上投下散不去的陰影,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那便是語言暴力! 這種暴力比起外表的傷痕來說更為嚴重和可怕。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 《中庸》:改變一個人的契機,或許只是一句話
    假如一個人生活在總被人懷疑,總被人打擊,那一定非常容易傷及他的自尊心,這樣的人從來不會因為批評而變得優秀,只會越來越差勁。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被灌輸的都是自己無能為力的印象。而相反,當你學會誇讚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才能在誇讚中成長,因為他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變得更優秀。
  • 改變一個人,一輛摩託車就夠了!
    因為騎摩託車能改變一個人,包括性格、為人、交際、做事等等。在他們親身經歷過後,才真正的明白摩託車真的是個寶貝,不單單是一種興趣愛好,已經上升為一種依賴,一種寄託,一種戒不去的癮!想了好幾天,最終決定先給他買一輛摩託車,然後再讓他學個駕照,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在我的用心勸說下他學到了駕照,之後就是一場漫長的摩旅,也是這次摩旅徹底的改變了小鑫的人生,在摩旅回來後,小鑫像變了個人似的,他又決定重新創業,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也迷上了摩託車,只要有時間,我們就會一起騎著摩託到處跑,到處感受自由!
  • 改變一個人不難,「順著他」就行了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跟我小時候一樣,特別愛吃某道菜,你就放開手讓他一次性吃個夠,最後不需要你阻止,他自己就會回到正軌來的。有時候順著一個人,比阻止一個人,更能夠有效地改變他的行為,同時也滿足了他本身的意願。
  • 你不知道哪一句話改變孩子的未來
    【教海微語】你不知道哪一句話改變孩子的未來這是一個有關錢文忠和他的老師郝老師的故事,錢文忠在讀高二的時候是很普通的孩子。他的歷史老師姓郝,郝老師在講到世界史的時候講到印度,講到梵文,郝老師說梵文很難懂,全中國只有一個人懂,這個人叫季羨林,現在在北京大學。結果下課以後錢文忠就去找這個郝老師,「郝老師,你說梵文就一個人懂?你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當然是真的。「如果我去學梵文,將來就我一個人懂了?」郝老師哭笑不得。
  • 不要吝嗇你的讚美,一句話足以改變人生
    讀《人性的弱點》,被這樣一句話觸動到了!—讚美是人類心田裡一縷溫暖的陽光;沒有讚美,人類不可能茁壯成長其實,真心實意地讚美他人,我們都可以遇見更好的世界。誰知道這名小偷還真看到了這句話,深受觸動,決定痛改前非,一生從此改變。這位小偷後來竟成了臺灣幾家羊肉爐店的大老闆。在一次邂逅中,他動情地對林清玄先生說: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點,使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我沒有想過做正事呢?林清玄無意的一句讚美,竟點亮了那個小偷。
  • 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人最可怕的不是給自己貼標籤,而是活在別人貼標籤裡作者:唐一(富書籤約作者)毀掉一個人貼標籤就夠了最近出了一條挺有意思的新聞:心理學上有理論認為,給人貼標籤的做法,不僅會影響我們對一個人的判斷,還會讓別人做出和自身標籤相吻合的行為。也就是說,即便一個人天性純良,你給他打上「壞人」的標籤,總有一天他就真的變成壞人了。真的,想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給他貼標籤就夠了。
  • 好文案一句話就夠了 | 3個原則15個技巧,你的文案也可以價值百萬
    這是書語人間為你解讀的第131本書《好文案一句話就夠了》如果你也是一位文案工作者,如果你也總是為了文案在發愁,如果你也希望你的文案能助你提升10倍的銷售量,那麼,請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日本廣告界殿堂級大師的《好文案一句話就夠了
  • 抹除一個人的痕跡,不需要刪除拉黑,做到這三點就夠了
    抹除一個人的痕跡,不需要刪除拉黑,做到這三點就夠了:01不去你們曾經去過的地方有個詞語叫「睹物思人」,如果你想好好記住一個人,那你應該保留和他有關的所有事物,因為這樣你反而牢牢記住了他。饒雪漫在她的書裡寫過: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如果你想徹底忘記一個人,就一定要下定決心,不要再讓與他有關的東西出現在你的生活裡。
  • 心理學:假如想徹底摧毀一個人,只需這三件小事就夠了
    心理學:假如想徹底摧毀一個人,只需這三件小事就夠了假如你想要徹底的摧毀一個人,只需要一些小事就能搞定。但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會讓別人的心態慢慢的坍塌,直到徹底被摧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哪些小事吧。
  • 一個人要學會自我改變,才能不斷強大
    可是,一個人如果想要變得更好,那麼就應該不斷的自我改變。我們在這裡說的不是說要改變就要跳槽,就要成天折騰,換工作,換生活,換理想。其實,並不是說的這樣的折騰。應該來說改變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安逸,不要不求上進,不思進取,成天就安於現狀,得過且過。
  • 為什麼改變一個人的看法會那麼難?
    而這種在心理上所產生防禦的體現,就是我們很難去改變一個人原有的觀點。 本質上來說,一個人的觀點就是基於現象以及現象的反饋而做出的一些規律預測或者總結。 所以理論上來說,只要我們能有理有據的證明一個人的原有的觀點認知是有問題的,那就能改變他的觀點,可事實並非如此。
  • 曾國藩識人術: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3點就夠了
    他對於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很有自己的判斷與思考,有著自己的一套判斷人的方法。曾國藩往往在處於一個人時,會觀察對方外貌舉止、細節動作,通過這些細節問題就可以知曉對方的人品如何,從而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深交。通過曾國藩的識人之術,我們會發現:知人知面亦可知心。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不總想著改變別人
    之所以講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改變自己,因為改變自己往往比改變外界(別人)更容易做到,也更容易解決問題。在我看來,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不指望改變別人。換句話說,真正成熟的人,相比起改變別人,他們更願意改變自己。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這都是極為實用的。
  • 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
    不要試圖去改變一個人,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任何試圖改變一個人的行為,都意味著對其現有利益的侵害,這個過程勢必需要當事人先付出或失去才能換取未可保證的回報,這不符合人性。
  • 人到中年,突然就會讀懂一句話: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
    人到中年,突然就會讀懂一句話。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百年孤獨》裡那個上校笑著說了上面這句話。很長時間我都不知他在說什麼,直到前不久,想起經歷的一些事,才恍然明白過來。比如人的路走到盡頭、呼吸停止是「該死的時候」,而一個人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則是「能死的時候」。不懂死,不知生。現代人喜歡說向死而生,其實是一種以終為始的人生哲學,是從結局的視角來調整、修正自己的當前。
  • 一個人怎麼找到改變的方向
    講解對象:一個人怎麼找到改變的方向作者:融水公子 rsgz最近聽到一個話題就是一個人怎麼找到改變的方向?能不能找到改變的方向取決於兩個最重要的基石,一個是他有沒有認清自己的現狀,另外一個是他有沒有建立自我的責任,當他能夠認清現狀並且建立自我責任的時候
  • 旅遊會改變一個人,行萬裡路之後,每個人都是白日夢想家
    旅行對於一個人的的改變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就像風吹走沙子一樣。旅遊會改變一個人,行萬裡路之後,每個人都是白日夢想家旅行使人增長見識,變得目光長遠、心胸開闊。我們的心境就是在這種生活中不斷的改變的,這也許就是另一種成長吧,在世故和讀書都看不到的。中國這麼大,總有一個絕美地方讓我們歡呼雀躍流連忘返。我們現在出去旅行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調整心態放鬆心情給身心俱疲的自己充充電,寄情於名勝古蹟俊秀山水之間。
  • 心理學家:控制一個人其實很簡單,採取這兩種行為就夠了
    有人說,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洗腦,洗腦無所謂對錯,而是一種自發或者被動的選擇,這種觀點表面上看起來沒問題,但實際上卻是混淆了洗腦與態度改變、知識學習的區別。態度改變的含義包容廣泛,我們接收他人信息的過程就是態度改變的過程,知識學習從狹義上來說指的是書本知識的學習,從廣義上來講則是一切新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