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湯章濤
無論是課程還是教學,它實際上是搭了一個平臺,讓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在這個平臺上,在學到結構化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又體驗到學習的內在快樂和生命的價值,進而做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教海微語】
你不知道哪一句話改變孩子的未來
這是一個有關錢文忠和他的老師郝老師的故事,錢文忠在讀高二的時候是很普通的孩子。
他的歷史老師姓郝,郝老師在講到世界史的時候講到印度,講到梵文,郝老師說梵文很難懂,全中國只有一個人懂,這個人叫季羨林,現在在北京大學。
結果下課以後錢文忠就去找這個郝老師,「郝老師,你說梵文就一個人懂?你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當然是真的。
「如果我去學梵文,將來就我一個人懂了?」郝老師哭笑不得。
錢文忠寫了一封信給季羨林,說季老,我要報考北京大學,跟你學梵文。季老回了一封信說:歡迎報考北京大學,但是北京大學很難考的。第二年這個非常普通的孩子考了上海文科高考第二名,考入北京大學。
季羨林專門到火車站接錢文忠,後來錢文忠和季羨林住在一個房間四年,便於語言學習。
教學的寬度有多重要,大家有沒有考慮過?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句話改變孩子的未來。錢文忠有今天,就是郝老師上課講了一句「廢話」。而我們現在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有一句話:不考的不要問。這已經變成我們老師的口頭禪。
無論是課程還是教學,它實際上是搭了一個平臺,讓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在這個平臺上,在學到結構化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又體驗到學習的內在快樂和生命的價值,進而做到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
我一直覺得,教育不是教育者的問題,教育是每個人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是一個「教育者」。教育的前提是觀察,如果連孩子都沒有觀察清楚,就非常著急地要把孩子教育成這樣或那樣,這可能會揠苗助長。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張載曾言,人生在世,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每一個教育者都應該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一顆金色的種子,能夠發芽成一個「宏願」。「心中多了一些宏願」,就有生活的動力:相信美,擁有美,追求美。
(文/湯章濤)(2021021200030)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您的分享,感恩您的陪伴!您若喜歡這些文字,也可以長按下列二維碼並識別,進入公眾號免費關注。)
閱讀推薦
1.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2.去打探春天的消息
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萬物都自有靈光
5.「開小灶」
6.讀書要靠「廣種博收」
7.願你春風十裡
8.只要今天比昨天有一點進步,就要懂得滿足
9.《論人的成長》讀後感
10.你之所以看不見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