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連媽媽都不要我了,我不如死了算了
01
原本乖巧懂事、活潑開朗的小文,最近變得有點奇怪,情緒特別低落又時常坐立不安。每次學習分組,組裡有男生就很排斥,很恐懼,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舍友還反應,小文近來經常一洗澡就是一兩個小時,且晚上常因做噩夢驚醒。
媽媽得知後,在不停追問下,了解到女兒談了朋友且發生了關係,媽媽勃然變色。儘管小文一直強調不是出於她的意願,對此媽媽卻置若罔聞,當場甩了小文一耳光,並揚言不認這樣不知檢點的女兒。
數位老師奮力攔截,才將一心往荷花池跳的小文拉住。
小文一直哭,強調最愛她的媽媽,現在都不要她了,她不如死了算了。
小文平穩下來後說,媽媽從小就教育她,與男生親密的身體接觸只能在婚後,那是作為妻子必須履行的義務。
男友不尊重她意願發生這樣的行為,讓她有很強烈的羞恥感、罪惡感,內心很是疑惑和自責,還特別恐懼懷孕的可能。
偏偏這事情又很羞於啟齒,也不敢跟別人提起,她害怕異樣的眼光;更不敢告訴家人,因為媽媽會對她很失望。
02
從小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成長的很多孩子,性知識大都處於「禁區」或空白的狀態。
一方面,家長往往覺得這方面的教育難以啟齒,另一方面,也總覺得時間到了,那是水到渠成的事,自己當初不也沒人教。
甚至有家長錯誤地認為,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會破壞孩子的純潔性,會在無意中起到不良的教唆作用。
再則,早戀、過早性行為、懷孕……壓根就和自己的孩子沾不上邊。哪有必要這麼早進行性知識的教育。
現實卻異常的打臉----發生性關係的中學生越來越多。更有研究指出,發生過性關係的中學生的特徵是:
1、半數以上是師生公認的好學生;
2、有三分之一來自重點中學;
3、初次性交時幾乎都不用安全套;
4、有過性交經歷的事實,父母與教師幾乎全部不知道;
5、對學校與家庭的性教育感到滿意的微乎其微。
導致這樣的結果,是家庭性教育缺位的同時,學校的性教育也往往打了折扣。要麼避而不談,要麼男女生分開上課,更沒有相應的心理輔導及性道德教育。
事實卻是,青春期的孩子有著太多的性困惑。隨著第二性徵的出現,孩子性生理漸漸成熟,而性心理卻是一片空白。
他們易產生對性的神秘感、好奇感、害羞感、不安感,及對異性既嚮往、愛慕又緊張、羞怯的矛盾心理。
在性教育缺失下,他們容易在神秘感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接觸各種良莠不齊的性知識,也容易在嘗試和體驗過程中,因接觸片面的、似是而非的性知識,而造成性觀念和性行為的偏離。
這些偏離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乍聞自家孩子有了性行為,懷孕了,會有挨了一悶棍的感覺,甚至很崩潰。這時,若家長的情感凌駕於理智之上,就容易有不理性的反應,加深孩子的傷害。
小文媽媽就是如此。
媽媽覺得男女肉體關係並不美好,只是一種義務。且媽媽覺得小文是懂她的,不會在該讀書的年齡談朋友,不會有更不合宜的行為。
只是媽媽忘記了小文終歸也只是個孩子,希望她有著成人的視角和自律,這可能嗎?
媽媽不妨問問自己,在自己16歲時,能否達到現今對女兒的要求和期望?
03
我們經常說,家長走近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
這種朋友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朋友關係,因為,家長畢竟還是承擔了教育的職責。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可以有情緒,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這些情緒不能根本上決定家庭教育的走向:
高興了就和風細雨、微風拂面;不高興了就電閃雷鳴、風欺雪壓。
事情發生之後,劈頭蓋臉地拿孩子當出氣筒,自己怎麼暢快怎麼說,什麼解恨就說什麼,一股腦地往外發洩。又能改變什麼呢?
非但不能,還雪上加霜。
孩子本身受到這種傷害就很委屈、很憤怒、很痛苦、很自責。悽苦無助之時,會特別想要有個堅實的後盾,想要有個依靠。
這麼渴望可以有個依靠,卻還是不敢告知家長,往往就是怕----怕自己會被否定,怕家長會對自己失望,怕家長不要自己了……
家長不接受的態度會讓孩子進一步深深地自責,以至於完全把自己的內心封閉,不再向任何人開啟。
04
事情發生後,怎麼辦呢?
首先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儘管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她依然是媽媽和爸爸的好女兒。父母仍然是愛她的,這份愛沒有任何的改變。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爸爸媽媽也很痛心,因為她受到了這樣的傷害,因為她承擔這樣一份沉甸甸的發生,爸爸媽媽很心疼她。
很多孩子會很憤怒,對對方和對自己的憤怒。也會很恐懼若是事情曝光了,別人會怎麼看待她。
盡力給予孩子安全及信任感,以不批評、不質疑的態度協助她澄清她內在的感受與情緒,有機會表達憤怒和恐懼,有討論她的擔憂的空間。
以明確的態度讓孩子明白,事情的發生並不完全是她的錯。但事情已經發生了,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處理。
可以陪伴孩子去做相關的檢查。
有需要也可以尋求心理幫助----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幫助孩子重新建立對人的信任感,經由這樣的發生來成長。
不想發生的卻已經發生了的發生,非人力可以逆轉。孩子如何看待這個發生,如何看待這個發生之中的自己,更多的是透過旁人的視角。家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渴望每個生命都能開花;渴望每個生命都能找到每個發生背後的禮物,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