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貼標籤」,讓孩子受益終身

2020-08-26 羊寶媽媽



「貼標籤」一詞在很多育兒文章中都是作為一種不好的行為提到的,大家都認為「貼標籤」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

然而,凡事物都有兩面性,就看你把「砒霜」當作毒藥來使用,還是當作治病的藥來服用。所以錯的不是「貼標籤」這一行為,而在於人們使用它的方式。

合理、正向的「標籤法」,就是將與孩子自身能力、經歷和性格相適應的某一特質、態度、信念等標籤標記在他身上,然後對他提出與標籤相符的請求。



很多時候,孩子只是表現了某個行為,比如給父母到了一杯水,或者自己獨立完成了作業,又或者主動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小朋友等等,如果父母能透過孩子這些外在的行為,看到他們內在的品質,不但能讓孩子將那些原本抽象的品質,跟具體的言行聯繫起來,還可以讓孩子知道若要保有這些品質,今後可以繼續怎麼做。

就像那天,我發現女兒在一遍又一遍地擺弄那個紙箱,想要找到最合適的位置來躲貓貓。這個過程中,女兒的外在行為是不斷調整紙箱,而我看不見的地方是她不停的思考。當我有意識地用「你真是一個愛思考的孩子」這個標籤時,漸漸地,女兒也變得越來越愛思考。

鄧超自導自演的《銀河補習班》,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一看的育兒電影 。影片中,馬飛被洪水圍困時,馬父在提壩上,面對兇猛的洪水不顧一切地,用喇叭對不確定是否還活著的兒子喊「動動你的腦子,看看周圍有什麼,想辦法,你能自救的!」。

這句話在關鍵時刻救了馬飛一命,他用門板和床單做了一個木筏,讓自己從被洪水所困的屋子裡逃了出來。

一項研究發現,當老師告訴孩子們,他們看起來非常重視自己的字好不好看,結果這些孩子真的會花更多的時間練字,而且他們不知道周圍有人在觀察他們。

家長如果想讓孩子擁有勇敢的品質,就在事前給孩子貼上勇敢的標籤。比如在打針前,告訴孩子「我記得,你上次打針雖然很疼但是忍住沒哭,非常勇敢」。讓孩子知道他們已經擁有勇敢的品質,通過進一步強化,從而塑造出他們優良的品質。

讓孩子學會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擁有面對生活的勇氣,這才是對孩子受益終身的財富!如果想讓孩子發展各種品質,不妨先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籤吧!

相關焦點

  • 孩子的說明書丨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標籤」我家寶寶反應慢怎麼辦?、我家寶寶很聰明是個學霸、我家孩子上課調皮搗蛋不聽話怎麼辦?我家孩子不尊重爸媽怎麼辦?」。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來說,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我們今天從幾個方面闡述一些看法。
  •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
    用科學的方法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能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有效地發揮可以說,一個好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一生。大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其實就是培養習慣。」培根也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習慣一旦養成,就會成為一種半自動化的潛意識行為,對人生、事業、生活起著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習慣就像存放在自身當中的「道德資本」,會使人終身受益。
  • 孩子的什麼能力 - 才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如果只想孩子有一技傍身,真不必從小就琴棋書畫樣樣學,把孩子的心搞亂了,反而不好。不如扎紮實實做孩子感興趣的事,修得長板一塊,抵過短板數枚。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經很偉大了。女兒的「琴棋書畫」 - 涉獵過、淺嘗則止而已。
  • 7項運動不僅助長高,還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現在的家長們都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希望孩子能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生活中也常看到父母會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比如跆拳道、舞蹈課、籃球、足球、桌球、輪滑等等運動類的項目。一開始或許僅僅是興趣,但是孩子可能終身都會參與這項運動,並特此不疲。這裡就要講到一個終身體育的概念。
  • 90%的家長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籤」,這樣很容易毀了孩子
    0-3歲嬰幼兒成長過程中,在生理和心理上快速地發展,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行為特徵,而很多時候孩子並沒有什麼問題,是家長的焦慮和自以為然給孩子加上了這樣或那樣的特質,強行給孩子貼了標籤還不自知。於是,媽媽就說:「看吧,這孩子就是不愛吃西蘭花!」兩次媽媽的「暗示」,孩子也形成了這樣的意識:我不愛吃西蘭花!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父母說話有技巧,活用「貼標籤激勵法」,讓孩子從學渣變「學霸」
    就這樣,小妞的母親就給孩子貼了一個「搗蛋」的標籤。小妞的母親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一種「標籤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某個行為被他人用某些詞彙加以描述,下一定義之後,這個人在之後就會受到這個詞彙的影響。錯誤的「貼標籤」對於孩子有何危害?
  • 怎麼辦才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籤」呢?
    我們總不自覺的給孩子「貼標籤」,什麼是貼標籤呢?「貼標籤」就是用幾個關鍵詞去形容寶寶在你心中的形象,寶寶在兩周左右開始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會出現各種讓你頭疼的問題,你就會不由自主的給寶寶「貼標籤」。比如寶寶在遇到問題時,你是這樣對他說的:「你是個壞孩子,會打人。」「這孩子就是這樣,不愛說話、內向膽小」「你可真笨啊!」等等。
  • 孩子不愛吃菜,愛零食咋辦?這樣「愛吃菜戒零食」,讓他終身受益
    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讓孩子終身受益!據了解,江蘇這位男童從小喜歡吃葷菜、貪吃零食、不太愛吃蔬菜,三年前大便就有血,家人卻沒有太在乎。這次突然血染床單,到醫院檢查竟然是結直場息肉脫落所致!提醒家長們,要重視孩子身體不適情況,同時生活中要培養孩子吃蔬菜、戒零食的習慣。
  • 給孩子貼標籤一定不好嗎?問題關鍵是:貼什麼標籤和如何貼標籤
    我之所以在婆婆說「你不聽話,是個壞孩子」的時候及時和孩子岔開了話題,是因為害怕這樣的「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其實這些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個標籤效應,百度百科是這麼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 小學六年幫助孩子打好三個基礎,孩子將終身受益
    小學六年幫助孩子打好三個基礎,孩子將終身受益1、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經過相當長的過程。科學家研究證明,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小學的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需要耐心地幫助孩子去適應,多給孩子鼓勵和安慰,同時家長還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 漢翔書法:學習書法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少兒教育更需要耐心
    (原標題:漢翔書法:學習書法能讓孩子終身受益 少兒教育更需要耐心)
  • 你會給孩子貼標籤嗎?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家長並不少見,他們經常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連衛生間都不敢上。」、「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幹不好。」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娟子想說:親愛的媽媽們,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貼容易,孩子要撕下卻難。所以這些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 你還在給孩子貼標籤嗎?
    我們所說的給孩子貼標籤,就是簡單地將孩子劃歸到某一類別上去。比如,這個孩子就是脾氣倔強,這個孩子就是懶惰,這個孩子就是粗心大意!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會為了這些標籤所示的問題而著急、焦慮,而孩子更是在無形之中按照我們」期待「的那樣變得越來越像我們所貼的標籤一樣。
  • 養成這5個好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
    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只有從小就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才能讓他們受益終身,即使他長大後沒有成才,至少也不會成為作奸犯科的那種人。那麼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呢?所以,從小培養孩子雷厲風行,不拖拉磨蹭的好習慣是很重要的。它能夠讓孩子在任何挑戰面前,都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態,然後把事情完成的既圓滿又漂亮。3.樂於閱讀,善於閱讀讀書到底有多好?相信我不多說,各位家長也都能明白。
  • 陪孩子終身成長
    最近閱讀了樊登先生的《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它匯集了其多年的關於育兒的閱讀經歷和實踐經驗。針對這些問題樊登認為,家長需要給孩子的是知識、耐心和愛。家長要具備複雜體系的知識,知道孩子更像是一片森林,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成長。家長要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好好安排和改變自己的生活,這樣孩子也就會覺得輕鬆,能感受到改變是可以真實發生的,進而對學習和改變有信心、對愛有信心。
  • 讓孩子終身受益的習慣一定不要讓他錯過
    曾有人說過,閱讀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勝過純粹的學校教育、勝過一臺計算機、勝過一張大學文憑。是一個能使孩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能激發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增長知識,開闊眼界,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對將來學習、工作有極大的幫助。閱讀的好處如此之多,從孩子的幼年時期就打下良好的基礎非常必要。
  • 心理學標籤效應:給孩子「貼標籤」要謹慎,能決定孩子成功或毀滅
    "我家孩子從小就這樣……"、"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小搗蛋鬼!"、"我們家的孩子還不會算數呢!還是你家的孩子厲害……"這些話也經常能從家長們的對話當中聽到,有時候這些話語甚至會當著孩子的面說。家長的這種行為無異於是在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
  • 貼標籤,是魔咒
    這位家長所說的老毛病又犯了,說的就是她以前總習慣於給孩子貼標籤。 我的很多讀者原先也不喜歡歷史,他們經常會在我寫的歷史故事後面留言說,對歷史一點都不感興趣,但如果當初能碰到像你這樣的歷史老師,我肯定會喜歡上歷史,歷史成績肯定會更好。
  • 終身成長心態,讓孩子有再來一次的勇氣‖《陪孩子終身成長》
    很多父母並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好,但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定自己愛孩子,能為孩子奉獻一切,就以為自己對孩子很好了。如果父母自己不成長,那麼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正是父母。那麼父母是如何無形地傷害孩子的呢?有三種行為:貼標籤,做比較,沒有容錯率。當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遇到挫折,他有沒有勇氣自我迭代?這就取決他是否具有成長型心態。成長型心態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