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並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好,但他們發自內心地認定自己愛孩子,能為孩子奉獻一切,就以為自己對孩子很好了。如果父母自己不成長,那麼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正是父母。
那麼父母是如何無形地傷害孩子的呢?
有三種行為:貼標籤,做比較,沒有容錯率。
當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遇到挫折,他有沒有勇氣自我迭代?
這就取決他是否具有成長型心態。
成長型心態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改變的。
1:貼標籤。
標籤就是帶有評價性語言。
孩子不聽話,就貼一個「壞孩子」標籤。
孩子成績不好,就貼一個「低等生」標籤。
孩子沒有說謝謝,就貼一個「不懂禮貌」的孩子。
……
這些習以為常的標籤,可能給孩子灌輸一種固定思維習慣。
2:和別人比較。
「隔壁家的孩子吃飯多乖
「你怎麼沒有你同學王蕾成績好」
父母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想藉此讓孩子努力進步。
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心裡可能在想,你喜歡別人家的孩子,你找她去啊。
3:沒有容錯率。
容錯率就是允許犯錯的概率。
檢查作業的時候發現孩子錯了一道題,就說:「這麼簡單的題,怎麼都做錯了?」
孩子塗鴉用錯了顏色,父母就會生氣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要照著上面的顏色塗」
…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每學會一項本領,都要經過無數的錯誤。
對於高期待的父母來說,面對孩子的錯誤,他們常常不能接受。
如果想要孩子養成成長型心態,父母必須從改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開始。
01‖放下評判
放下評判,提供幫助。
當孩子不會分享的時候,不要說他自私,而是要跟講「分享」是什麼,為什麼要「分享」,最後教他怎麼做。
02‖放下比較
放下比較,把目光聚焦在自己孩子身上。
放下比較,把重心放在孩子的亮點上。表揚孩子好的動機和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
03‖放下期待
放下期待,允許犯錯。
面對錯誤的態度,允許孩子犯錯。
讓孩子有「吃一塹,長一智」的心態。
電視劇《士兵突擊》裡,王寶強所扮演的許三多就具備成長型心態。他什麼都敢試,什麼都敢報名,不怕丟臉。遇到各種事,別人會笑他又被整了,他們腦子裡想的都是丟臉不丟臉、划算不划算,這次是不是又犯傻了。
許三多不覺得是傻,他覺得都是機會,就不斷地學習,傻傻地堅持。
教育孩子,從父母做起,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活好自己,有終身成長心態。每一次的進步,都是自我成長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