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卻輸掉了人生

2020-08-28 小秘美好生活

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她有些孤僻不愛說話,他擅長數學,他喜歡……

在成人的世界我們都習慣於給任何東西貼上標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一樣,我們把對一個人的個人感知貼成標籤,介紹傳遞給更多的人。貼標籤已經變成一種思考成本最低的判斷方式。

人是複雜的,個人的看法也往往是很片面的。當一個不符合你的標籤,特別是負面評價的標籤被很多人熟知認可時,我們往往會感到非常的痛苦與憤怒。

胡亂的貼標籤,成人尚且接受不了,更何況一個心智未成熟的孩子。

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束縛在你設置的標籤牢籠裡,孩子成長得很痛苦

在此分享兩個自己成長中被貼上標籤的經歷。

小時候一次吃飯,可能是因為餓了,把一個雞頭吃得津津有味。

爸爸問「你這麼喜歡吃雞頭呀?」。

我回答說「這雞頭好好吃呀」。

爸爸說「好吃你就多吃點吧,吃雞頭也補腦。」

於是爸爸從此給我貼上了一個愛吃雞頭的標籤,並且在和親戚朋友談到孩子的時候總是會這樣宣傳。

家裡有客吃雞的時候,爸爸總大喊著「兒子快來吃雞頭!」,說著就把雞頭先挑到我的碗裡。然後給客人笑著說「我兒子就是喜歡吃雞頭,而且我兒子學習成績非常好」。

漸漸地我在親戚朋友家裡都形成了一個「愛吃雞頭」的印象,不管是在自己家裡還是在親戚家裡吃飯,大家都會客氣地讓我吃雞頭。每次吃飯,各個長輩都是一開始就「關愛」地把雞頭直接夾在我的碗裡,讓人無法拒絕。

漸漸地不管是雞頭,鴨頭還是魚頭,吃飯大家都默認是被我包了的。就這樣我從小到大吃了多年的各種頭,卻從來沒有自己主動夾過菜。

說實話,除了小時候開始的幾次覺得雞頭好吃,後來都不覺得好吃。多少次我偷偷地到外面把雞頭扔進了臭水溝。

小時候有一次因為情緒問題,小夥伴叫我出去玩,我不想去就回答說「我不要去玩,我還要做作業呢。」。媽媽聽見了,為這事表揚了我,我很高興地做作業了。

於是媽媽和其他親戚朋友談論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都覺得很驕傲,其他小夥伴的家長也表現得非常的羨慕。於是我被貼上了「愛學習,不愛玩」的標籤。

以後有小夥伴找我玩的時候,媽媽就會第一步說我等會兒還要做作業呢,現在不會出去玩了。其他小夥伴的媽媽教育孩子也會把我拿出來說,你看看人家孩子怎麼 怎麼樣,就你一天天在外面瞎跑。

其實看著其他小夥伴在外瘋跑的時候,有誰又知道我內心是多麼地羨慕呢?

後來我的性格逐漸內向起來,養成了喜歡在家裡面一個人鼓搗東西,一個人玩。長大一些後因為這樣我又被貼上了一個「像姑娘家一樣喜歡呆在屋裡」的標籤。

就這樣升入大學後,真正開始一個人接觸社會了,我發現自己的人際交流能力非常差。和那些大男生玩也總感覺自己就是缺少一股子陽剛之氣。為此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才有那麼一定程度的改善。

給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孩子貼上標籤,就是給孩子戴上了緊箍咒。每一個標籤都無時無刻地提醒和影響著孩子成長的路,通天大道硬生生走成了羊腸小道。

負面標籤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毀掉孩子的一生

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給孩子心理持續性造成負面的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就會變得扭曲,社會價值觀與自我認知都會出現偏差,與我們認為的主流價值觀相違背。就會成長為我們所說的不良少年。

你給孩子貼上了就是不如別家孩子的標籤,他就會成長為不如別人,不會說就發奮圖強了超越別的孩子。

你給孩子貼上了淘氣不聽話,愛撒謊的標籤,他就會越來越不聽話,說謊越來越自如,不會如你期待突然就成為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你給孩子貼上了小偷小摸的標籤,孩子的成長只會在這偷偷摸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負面標籤的長期影響,給孩子可能造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影響:

  • 長期的否定是孩子變得不自信,產生自卑心理。做任何事情都總是會先進行自我否定。
  • 長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真正關愛,在心底怨恨父母。當長大一些後,就會迫不及待想辦法遠離自己的父母。
  • 長期緊張悲觀的氛圍中,心理承受力差,遇到挫折容易選擇自殺這種最悲觀最極端的做法。
  • 心理的價值觀扭曲到一定程度,可能選擇對抗並傷害自己的父母。

正面的標籤雖然能夠提供孩子積極向上的動力,但可能讓孩子失去真正的自我

有人說好孩子不是打罵出來的,是表揚出來的。當孩子做好一件事情後,只要我們及時有效地表揚孩子,孩子就會得到滿足感,就會有繼續堅持和努力的動力,然後孩子就一定會表現得越來越優秀。

這種說法在我看來卻不一定對,如果我們盲目地表揚一個孩子,甚至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就給他貼上這個標籤長期持續性地影響他。那他可能會在失去真正的自我。

你們仔細地去看一看,有多少從小就是那種拿來作為榜樣的 「別人家的孩子」最後卻泯然於眾人的;有多少那種一個村才出一個的大學生,到頭來卻成為最沒有出息的。

當孩子第一次嘗試畫畫,畫得很不錯,你就認為他畫畫有天賦,就著力地培養他畫畫的天賦。開始的時候,孩子堅持學習,可能是比一般人畫得好,你就給他貼上畫畫天賦了得,喜歡畫畫的標籤。你卻從來沒有了解過孩子畫畫的思想在哪裡,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茫然地讓孩子在這條路上痛苦地堅持,最後也就個普通業餘愛好的水準而已。

就像水桶一樣,有的桶高度50,但一開始水桶裡面就有20的水,有的桶可能開始沒有水,高度卻有100,選擇什麼樣的桶決定孩子以後能達到多高的高度。

俗話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決定孩子水桶的高度。

隨便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孩子沒有興趣和自我認同感,那就是被動地奔跑在標籤所圈定的道路上。當長大獨立面對社會時,就很快失去了自我,淪為普通與平庸,現實的落差讓他更是不如普通人。這些孩子看似贏在了起跑線上,實則輸掉了整個人生。

別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仔細發掘孩子的興趣和擅長,每個孩子都將是一座金礦。

願孩子們的成長不被各種標籤的牢籠所束縛,在一片自由的天空找尋到真正的自我方向。

相關焦點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是教育的一個偽命題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解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提法本身沒有錯,錯在家長及社會對它的解讀。在「起跑線」的孩子應該完成符合年齡特點的人生「使命」。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自然、純真、快樂地奔跑。事實上,他們被家長大量的揠苗助長的行為所「摧殘」,他們的雙休日被文化課、鋼琴課等補習班佔滿。
  • 贏在起跑線是偽命題,千萬別做孩子人生的獨裁者
    在我們國家很多宣傳類的詞語當中,那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好像很常見,所以,現在的孩子,很小就被各種興趣班、學習班綁架,不但要應付沉重的學習任務,還要面對很多課後的學習任務,整個人都成為了學習機器人只是,對於不能學習的孩子,補課或者上貴族學校,真的能起作用麼?不是說響鼓不要重敲麼,破鼓怎麼敲也敲不響的麼?原本以為這種現象只有我們中國有,沒有想到,印度也是一樣,只不過印度人反映這個社會現象的手法是很幽默的,因此這部叫《起跑線》的電影相當有賣座率,電影的評分很高,關注的人數也很多,可見,印度人反映問題更直接,是直指人心的那種。
  • 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為什麼怎麼教都教不會……」孩子就這樣被兇哭了,姐夫跑過來解釋到:「這孩子不知道怎麼長的,越大越不愛說話,看到人也不會叫,教也教不會。」我趕緊安慰到:「孩子的成長急不得,他是會變的,小時候不愛說話的長大變得愛說了,小時候調皮的長大變得很懂事,都是正常的,不要兇孩子。」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心理學「標籤效應」: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用"貼標籤"來讓孩子改正缺點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打上"負面標籤",是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就是不對的,是缺點,需要被提醒。批評的"狠話"一拋出,孩子馬上就會有所收斂,有時候比我們囉嗦嘮叨半天都有效。但是"貼標籤"越頻繁,失效也越快。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你真的知道,怎樣才是「贏在起跑線」嗎?「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在中國家長群體中很盛行的說法,由此也引發了街頭巷尾各種學前班、興趣班、神童課、小天才培訓等等的大行其道。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上的輸贏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敗
    我們大部分父母漸漸的有了類似這樣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就那麼不聽話呢?總感覺自家孩子差於人家孩子很多。所以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長必須得注意這幾點,才能決定孩子的競爭力。要正確的樹立「起跑線」的觀念很多所謂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因為過早地透支了自己和家長,反而不一定能一直走在別人前面。
  • 孩子的注意力是不是出了問題?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2、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3、不要過度苛責孩子讀到這裡,有些父母可能會感到焦慮。我必須再次提醒大家,孩子是否有注意力問題,不是父母在家中就能夠確認的。若你覺得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有點兒問題,一定要找專業的評估機構來協助評估。
  • 怎樣看對孩子的教育〞贏在起跑線上,輸掉一輩子。〞?
    「贏在起跑線上,輸掉一輩子」這句話的主要邏輯是:起跑時過於用力,全力奔赴,不留餘地,往往帶來後勁不足,後力不夠;如果起跑時單純求快,從而造成運動損傷的話,那對你後續長跑是致命的。所以,從這些角度來說,贏在了起跑線,卻輸掉了一輩子。事實上,用長跑來比喻教育,畢竟單一了一點。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可贏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吃完飯後,他有些抱歉地對我說到,快要開學了,所以有很多孩子的家長打電話給我希望我幫他們的孩子分一個好班。我有些好奇地問道,現在小學班級就開始分重點班和普通班了嗎?他笑笑說,那倒沒有,只是有些老師資格比較老,而且往年教出的孩子的成績也還不錯,所以家長們就想讓他們的孩子去這些老師的班上,這些家長的本意就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後他又笑著補充了一句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有了起跑線,孩子就知道怎麼跑了嗎?
  • 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原來這是個偽命題?
    有的父母讓孩子在入學前就上各種早教班、課外班,要做到語數外樣樣精通,琴棋書畫樣樣不落,感覺讓自己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就是人生的贏家。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長跑的馬拉松「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的認知有個致命錯誤,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輸掉了整個人生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無數家長的豪言壯語,也成了緩解家長焦慮的有效法寶,於是,孩子奔走在英語、奧數等各種補習班、大小考試之中。早上5點起來,晚上11點才睡覺,周末時間安排滿滿,就連暑假假期也是疲於奔命遊走於各種補習班、興趣班之中。
  • 「贏在起跑線」傳遞給孩子什麼情緒?
    他們一個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千方百計地想讓孩子們「贏在起跑線」,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就像填鴨子一樣,填滿了孩子的時間表。為了孩子的成長,疲憊的父母們都十分的焦慮,不知道他們是否想過,焦慮的父母會給孩子傳遞什麼?
  •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什麼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場比賽,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個長長的「馬拉松」,孩子應該贏的是整個人生,而不是某一個階段。 家長千萬不要把孩子的童年變成一場又一場的「競技比賽」,否則只會讓孩子苦不堪言,所以不要讓孩子在「東奔西跑」中錯過了美好的童年。 記得曾經有一位準媽媽說:「我和老公已經做好了,孩子出生後的教育計劃,希望寶寶一出生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萬萬不能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相信大家都曾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那樣的父母,他們的素質有高有低,高者令人欽佩,低者令人不齒,而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往往會發現這樣的對應關係:素質高的父母,身邊帶著的孩子往往也很有教養,讓人心生喜歡;而那些沒素質、缺教養的父母,往往帶著的都是熊孩子,令人心生厭惡。
  •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人生沒有起跑線,任何時候都是起跑線
    那位發宣傳頁的老師就「教育」了我: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就已經開始上了,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想真是可怕,才二年級,就應該為小學畢業做準備。雜七雜八的課程包羅萬象。奧語、奧數,英語,遊泳,跆拳道、羽毛球、足球、籃球、小主播、鋼琴、吉他.......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存在的。
  • 父母們要知道:想要讓孩子健康地成長,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
    前言:有的家長就要問了,什麼是貼標籤?貼標籤就是,將某人定型化的歸於某一類,而不是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聽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孩子歸為好孩子,調皮的孩子,聰明的孩子,愚笨的孩子,等等這些是給孩子們貼標籤。可以看出,這幾個例子裡既有褒義的,也有貶義的,但是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影響。
  • 家長總說孩子「廢物」?別輕易貼標籤,「霍桑效應」給你科學解釋
    我和她說:「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去試著引導孩子睡覺,而不是去變相鼓勵她不睡午覺。」後來她家的孩子也開始睡午覺了。你看,其實不是「誰也管不了」,而是父母對孩子貼上了固定的標籤。在孩子眼裡,父母的話都是真理,他們信任我們。
  • 「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如何跑贏人生
    當下,有的父母很著急,一開始就給孩子制定人生規劃,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現實真的很殘酷,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在起跑線上輸了。有一句話,"尖子班家長就沒有擺攤的",因為擺攤的家長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而沒有家長的參與,孩子很難靠自己能力獲得成長進步,更別說躋身尖子班。小李卻是個例外,她爸媽都是農民,只能靠擺攤賣菜來養活一家子,但小李也沒有埋怨父母,自覺學習,考上好大學。
  •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不知道什麼人,什麼時候,提出了一條並沒有什麼理論依據的觀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自從有了這條線,多少家長奔波這、焦慮著;多少孩子負重前行,挑起了與年齡不相符的重擔。可這條起跑線到底在哪裡,誰也不知道。
  • 論教育——我們要不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現在的幼兒教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家長們從小要求自家的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皆全。能拿高分,能書善畫。每個周末逼得孩子們奔波於各個培訓班,生怕落了一點點功課。每個家庭卯足全力,都要贏在起跑線上。你家孩子英語詞彙量3000個,那我家的孩子英語詞彙量就要5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