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馬蠅效應」,改變孩子懶惰不上進的狀況,幫助孩子學會自律

2021-02-08 紅五家常事

每個父母都曾遇到過孩子懶惰的時刻嗎?沒有想到要起床,沒有想到要寫作業,沒有想到要上學,喜歡懶洋洋地趴在床上,癱倒在沙發上,連吃飯都要三催四請。特別是寒假的暑假,早晨不起夜不睡,這可讓一些家長心煩意亂。

小孩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媽媽覺得,父母可以巧用「馬蠅效應」,幫助孩子變得自律。

什麼是馬蠅效應呢?實際上是關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個小故事。家裡有匹馬,平時很懶,很懶,很懶,但有幾天林肯發現這匹馬突然很勤快,通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原來是馬屁股後面飛著一隻大馬蠅,總是在尋找機會叮這匹馬,而懶惰的馬兒由於急於甩掉這隻令人討厭的蟲子,所以很快就跑了。

那是馬蠅效應的起源,想要利用好它,幫助孩子變得自律,那就要先讓父母明白孩子為什麼懶惰不上進。##智慧兒童記#

一是兒童天生的自我照顧能力差。

有一些孩子,可能是性格造成的,或者是父母小時候的溺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並且這種狀況持續的時間更長,此時的孩子非常懶惰,屬於父母說一句他才動一句,自己不會管好自己的時間,一切事情都要等,等到不能拖時再做。

現在的孩子們都很安穩。

這種孩子很滿足自己現在的狀態,覺得這樣就可以保持下去,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動力,這些孩子在班上的成績一般都是中遊偏上,屬於平平無奇、甘於平庸的孩子,沒有大志向,也沒有緊迫感,這些孩子覺得自己不算最差的,現在這樣也不錯。

這兩個想法,已經包含了絕大多數懶惰兒童的心理問題,還有一類兒童,是由於平時受到父母太多的打擊而不能給自己足夠的自信,所以選擇自欺欺人的懶惰,這樣的孩子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父母,「馬蠅效應」在這類兒童身上不起作用。

父母們又該如何巧用「馬蠅效應」,改變孩子的懶惰不上進,幫助孩子學會自律?

一、幫助兒童建立"時間型""馬蠅"

實際上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讓孩子體會到時間的重要性,從而增強了孩子的緊迫感,讓孩子被「時間」這個「馬蠅」所追趕。

而真正決定孩子成績的,不是課堂上的四十五分鐘,而是比拼課上,誰下的苦功。兒童上課時所學的知識是有限的,但是,會時間管理的兒童會合理地安排時間,將吃飯、睡覺和學習的時間明確地安排好,不浪費一點碎片時間,他們會在等公交車時默寫單詞,也會在早操前用碎片時間記憶知識,這樣的時間觀念不正是懶惰兒童應該學的嗎?

使孩子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合理利用有效的時間,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再懶的孩子也可以自律了。這條魚最近很喜歡看《駕馭時間》!時間啊!」也就是教孩子們學習時間管理,

書中有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有趣的是,書中採用了一書二故事,雙向閱讀的形式,非常有趣,更能吸引孩子們。

二、幫助兒童建立「目標」的「馬蠅」

這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為孩子設定一個目標,但魚媽覺得,應該為不同的孩子設定不同的目標,

例如給一些成績一般的孩子,就應該給他們樹立一個優秀的「馬蠅」,這個小目標,孩子只要努力,就能趕上,可以把孩子的同學中,一直排在孩子前五名的同學,樹立成孩子的目標,讓孩子有前進的動力和方向。而前五六名是很容易達到的,不會像追趕第一名那樣直接讓孩子們失去動力。

對於成績優秀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他們樹立一個比他們差的「馬蠅」,讓孩子有一種緊張感,知道自己後面還有個人,一直盯著自己,等自己放鬆了再超越。兒童的自尊仍然很強,他們不容許自己給不如自己的人失敗,這樣兒童就會被「馬蠅」追趕,變得不再懶惰。

這個時間表能夠貼到牆上也推薦給大家,今天孩子做了計劃,父母可以給小紅花笑一笑,孩子做不到,父母可以給小黑花哭一笑,

並且這個不是一次性的,贈送的擦紙和筆,可以根據孩子的目標隨時調整。用這種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時間表,可以促使孩子更加自律。

相關焦點

  • 孩子非常懶惰?學會「馬蠅效應」,利用這些技巧讓孩子變自律
    有些時候父母覺得給孩子增加壓力會給孩子增加負擔。但只要家長適當的增加一些壓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幫助的,所施加的壓力就像馬蠅效應當中的馬蠅一樣。馬蠅效應這個效應是由一個典故引來的。但是沒有馬蠅叮咬之後,馬兒感覺不到痛苦,沒有了繼續前進動力。通過這個效應我們可以知道,適當的壓力只要採取好的激勵方式,對我們的成長都是有益的。現在我們也必須要面對升學的壓力,所以孩子的全面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 孩子沒有上進心,棍棒教育不可取,「馬蠅效應」讓孩子積極學習
    文/小焦媽媽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候最不願意看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沒有上進心。在生活當中,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的,而且有許多父母在面臨著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時,都會顯得比較被動。所以說孩子們不上進都是有一些原因的,但是父母在看到孩子不上進的時候,往往會用棍棒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其實這樣做往往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以一種更加優秀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譬如馬蠅效應。
  • 孩子不自律怎麼辦?家長可以試試「馬蠅效應」,孩子秒變上進王
    專注能夠促進自律習慣的養成,精神集中,沉下心來能更清醒理智的處理好手頭的事務。自律是美好的品質,但也需要時間的磨礪。自律是能夠按時完成手頭上的任務,也是對不良習慣的自覺更正,對情緒波動性大的孩子來說,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他們形成自律品質的阻礙。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會越來越自律
    所以父母們如果想要讓孩子們丟掉懶惰的壞習慣,並且變得積極向上,可以和孩子們分享這個「馬蠅效應」的故事。所以父母們幫助孩子找到適合孩子的好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孩子沒有自律性,做事情比較不分緩急的情況下,父母可以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為孩子制定一個可行性的計劃表,告訴孩子要按照計劃表上的做好。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孩子也是這樣,其實我們也是這樣。孩子為什麼不自律?孩子不自律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還是主要與孩子所受到的外界幹擾有關。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簡單來說,馬蠅效應就是說由於蒼蠅的叮咬使得馬持續地飛快地跑。其實也是很簡單的一個原理。我們的屁股後面如果有人追著我們的時候,我們或許會跑得更快。因此孩子不自律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在舒適區待久了,我們如果讓他們的屁股上也有一隻蚊子叮咬,他們就可以跑起來了。
  • 孩子學習不上進怎麼辦?試試"馬蠅效應",孩子秒變自律王
    孩子未來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是否自律。這是我們經常說到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做到自律真的是不容易。其實別說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都不容易,每天說自己要減肥,結果還是在深夜&34;。每天說自己要讀點書,結果一下班就成了懶癌患者,在沙發上開啟自己的追劇模式或者是刷手機。
  • 如何克服孩子學習上的懶惰心理
    而現在的孩子,除了學習,業餘時間可以打電腦遊戲,可以看電視動畫,可以看手機短視頻,可以出去旅遊,可以吃好的,穿好的。相比較而言,學習成了最苦最累的事。 體現在學習上,孩子們普遍有懶惰心理,不喜歡做作業,不愛讀書,有的時間就想玩。孩子貪玩,拖拉,這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
  • 別責怪孩子不上進,父母要懂得用「標籤效應」,塑造孩子自驅力
    這對孩子來說,大大挫傷了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以及意願性,因此孩子的內心就會變得非常抗拒這件事。所以慢慢地,孩子就變得不太願意去主動爭取了。所以父母應該努力改正孩子的缺點,可以採用標籤效應對孩子進行引導。所謂標籤效應也稱之為暗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通過別人或者自己的心理暗示從而使自己的行為得到改變,變成理想中的樣子。
  • 孩子膽小,怕嘗試?家長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
    ,沒有勇氣解決難題,這其實是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家長們要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順利成長。由於孩子顧及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他們才會害怕去嘗試,認為自己不做就不會有結果。所以孩子害怕去嘗試,就會一直選擇逃避,他們學不會行動,學不會解決問題,最後一事無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但是相反,如果孩子們一開始就勇於嘗試,我們能夠有一個開頭的機會,這樣才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才會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家長們可以利用好「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們改變面對困難的勇氣,提高自己的膽量。
  • 孩子懶惰散漫毫不上進,不妨試試「祖母原則」,或對孩子很有利
    孩子總是貪玩、鬆懈,除了玩什麼都需要父母催,每天催著起床、催著洗臉刷牙、催著出門……可是家長卻發現孩子不僅沒能變勤快,反倒變得「懶惰成性」,更不上進了。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每天在家裡家長不叫就不知道起床,吃飯也是需要一直哄著叫才吃幾口,做事情更是拖拖拉拉,不知上進。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這往往也是家長們很頭疼的事。
  • 什麼是馬蠅效應?原來可以這樣運用在申論&面試中!
    99%的人最怕沒話說沒話說的原因之一就是素材積累的不多現在福利來了!小粉筆為你們整理了100條實用的原理效應為你的申論&面試增光添彩!快來學習吧~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有正確的刺激,才會有正確的反應。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2.孩子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孩子身上的情緒表現是非常直接的,他們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喜怒形於色。所以當負面情緒產生後,孩子們會本能地將其不佳掩藏地表現出來,孩子們沒有控制情緒的意識,也不了解控制情緒的方法和技巧。
  • 心理學上的馬蠅效應是什麼?為何說激勵和競爭是人類創新的動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馬蠅效應理論,講的是在不得不面對競爭的現實社會中,接納競爭,利用好競爭,就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或許不知道,這個理論竟然是美國總統林肯提出來的。原來,林肯少年的時候,在家裡務農,他用馬耕田,但是有一天,耕田的馬匹很慵懶,一幅沒有力氣的樣子。
  • 父母學會兩個方法,引導他們學會自律,對於孩子學習生活有幫助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體貼父母不易。當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不僅自律而且不需要父母太多照顧的時候,父母就會出現羨慕的情緒,而且孩子也會非常有出息,不管走到哪得到的都是別人的誇獎。那麼如何提高孩子自律呢,不僅孩子能夠獨立自主,喜歡學習,父母的身心也會輕鬆許多。
  • 我孩子有她一半的上進都行
    什麼時候努力上進也成了被黑的理由?跟這樣自律的人在一起,難免亞歷山大。所以,她被人討厭了?平庸是多數,所以合群;優秀是少數,所以孤獨。既然如此,為什麼你還想孩子變優秀?不點媽只想說一句:如果我孩子有她一半上進,我都樂開花!
  • 孩子做事拖沓、不積極,巧用3個心理學效應,孩子變得更主動
    ,做事拖拖拉拉,幹啥都不積極,當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不少家長都會下意識地採用棍棒教育,希望孩子能夠在疼痛的教訓下,主動積極地做事情。,這3個心理學效應很有用,父母不妨試一試1.專治孩子不積極: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孩子懶惰、拖拉、膽小內向,我用了3個心理學規律,徹底將其改變
    "文 |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不得不說,這一代的新生父母,都不容易。在大社會的要求下,我們不但要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要給孩子好的家庭環境,還要給孩子好的教育。孩子懶惰,旁觀者:"一定是你們父母太勤快了,捨不得給孩子幹活。
  • 一位媽媽的醒悟:嘮叨換不來孩子的自律,學會「閉嘴」才有效
    ,多上進多厲害」,而是用具體現實的目標,激發起孩子強烈的勝負欲,讓他能夠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能看見希望。我想,想讓孩子改變,你自己也很想要改變吧!」我猛地點了點頭,那就開始吧!而兒子的改變,就是從那天開始的。
  • 用「成就效應」,幫助孩子重塑自信心
    當自己的孩子表現出比其他孩子要自卑的樣子,父母就會特別著急,卻也總找不到原因。其實,想要讓孩子有自信,父母可以利用「成就效應」來幫助孩子。孩子什麼都好,就是自卑點點是鄰居家的小朋友,長得非常漂亮,也非常乖巧,很少聽到鄰居抱怨孩子不乖的情況,唯一比較讓人操心的,是點點非常自卑。
  • 寶媽親測,孩子不洗澡,巧用「讓步效應」,讓娃愛上「洗刷刷」
    就我而言,萌寶現在兩歲不到,卻經歷了3次「不願洗澡事件」,我在嘗試調節水溫、增加玩具、更換洗澡場地等都無效後,開始觀察孩子的表現,摸索解決方法。這裡,為大家介紹一個親歷過非常有效的調節方法,即巧用「讓步效應」,讓孩子零哭鬧完成「洗刷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