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惰散漫毫不上進,不妨試試「祖母原則」,或對孩子很有利

2020-12-14 虎媽陪寶寶成長

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懶惰和貧窮永遠是丟臉的,所以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對別人隱瞞財產,對自己隱瞞懶惰。作為家長,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總是貪玩、鬆懈,除了玩什麼都需要父母催,每天催著起床、催著洗臉刷牙、催著出門……可是家長卻發現孩子不僅沒能變勤快,反倒變得「懶惰成性」,更不上進了。

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每天在家裡家長不叫就不知道起床,吃飯也是需要一直哄著叫才吃幾口,做事情更是拖拖拉拉,不知上進。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這往往也是家長們很頭疼的事。

一、孩子為什麼會散漫不上進?

1.父母「包辦」

父母將衣服準備好然後催孩子起床,將飯準備好然後催孩子吃飯,父母覺得「我什麼都為你準備好了,你怎麼還這麼慢?」,但孩子卻覺得覺得「又來催我了,真煩人啊」。

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得不到鍛鍊,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就會越來越懶,變懶的同時又對父母的催促產生厭煩,最後不僅「懶惰成性」,而且還會越催越慢。

2.沒有時間觀念

小孩子天生對時間沒有概念,更沒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不明白10分鐘和20分鐘的區別,也不明白離出門時間孩子10分鐘意味著什麼,所以不管家長有多急孩子都是慢騰騰的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做事。因此如果家長沒有為孩子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就會一直用散漫、拖拉的方式做事。

3. 家長沒有做好榜樣作用

榜樣是一座燈塔、更是一面鏡子,時刻的引導著大家的思想和行為。從古至今,社會的發展以榜樣為驅動,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而有些家長卻沒做好榜樣,自己就散漫不知上進,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家長的散漫。

4.缺乏自律

自律是用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管理自身欲望的一種能力。孩子即使在大人的約束下也很難快速掌握自律的能力,所以面對輕鬆的懶惰和困難的自律,他們會本能地選擇輕鬆,變得懶惰不上進。

二、對孩子的影響:

1.缺乏動力

孩子一旦懶散慣了,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經常表現出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做事情也會慢慢吞吞的,好像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很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動力。

2.影響學習成績

孩子懶散可能會表現在學習上,出現上課不能專心地聽講;老師講課時,他的思想總愛開小差;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做事情缺乏計劃性與時間觀念,總愛拖拉……等等一系列學習問題,而孩子這種學習不專心的態度又會嚴重影響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3.影響未來發展

懶散與否關係到孩子的未來,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孩子懶散不上進,難免會缺乏學習的動機,文化層次就會比較淺。當自己獨立生活時也會照顧不好自己,在與他人交際時,孩子的懶散甚至會使其他人慢慢疏遠自己,這樣孩子的未來勢必會受到影響。

三、家長不妨試試「祖母原則」:

1.何為祖母原則?

祖母原則學名叫普雷馬克原理,是由普雷馬克最早提出的,是指利用高頻活動促進低頻活動的產生,簡單說就是用一件孩子喜歡的事作為強化物,刺激她去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

比如「先吃完蔬菜,然後就可以吃甜點」,由於祖母常常喜歡對孫輩用這種方法,所以又叫做「祖母原則」。在家庭教育中,這一原則常用來幫助孩子去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

2.如何運用:

家長許諾的事情要對孩子有吸引力,而不是對你有吸引力在教育中,我們經常倡導的是「以己度人」。可是,當成人用自己的經驗、經歷、感受來「臆想」孩子時,結果更是大相逕庭。我們有時需要以己度人,有時反而要避免以己度人。

家長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思想隨時在變化,不能一招用到老。在使用「祖母原則」時,要注意變換獎勵內容。此外,小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有很多,可是這不意味著孩子喜歡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作為獎勵的內容。

四、總結

孩子懶散並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只需耐心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合理利用「祖母原則」,孩子會慢慢地改正自己的這一缺點,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太散漫不上進該咋辦?家長應了解其中原因,善用「祖母原則」
    分析:生活當中像朋友這樣的父母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很多的家長總是覺得孩子年紀小,總會用孩子的年紀作為寵愛孩子,溺愛孩子的藉口。結果往往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之下,所成長的孩子都有著散漫不上進的特點。那孩子為什麼會散漫不上進呢?原因1:父母總喜歡包辦孩子一切這是大部分父母的通病,總是想要能夠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總是想要幫助孩子不好一條通往成功的路,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風順的呢?
  • 孩子懶惰散漫不聽話?父母學會「祖母原則」,輕鬆帶出聰明娃
    什麼是「祖母原則」?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祖母原則」。比如:你喜歡看電視,但是有作業要寫,父母是否對你說過:「寫完作業可以看電視」;當你想要玩手機遊戲,但是還沒吃完飯,父母是否對你說過:「吃完飯就可以玩手機」?等這些就是祖母原則,它通過獎勵來調動孩子做其他事情的積極性。如果父母能夠恰當地使用祖母原則,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很有利的。
  • 孩子懶惰不上進該怎麼辦?了解「祖母原則」,有效改變此現狀
    1、父母的高要求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有的會很嚴格,對孩子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孩子每次考多少分,或者是每天規定要學多少個小時。他們對待孩子嚴格,孩子的表現只要有一點讓他們不滿意,他們都不會去誇獎孩子,覺得孩子就是要嚴格對待。
  • 祖母原則對孩子為啥屢試不爽?
    然後寶寶就乖乖聽話了……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這樣一幕,用一根胡蘿蔔來吊著孩子,「誘惑」孩子去克服眼下不喜歡做的事,可以說是很多家長的帶娃絕招了。說起來簡單,但這個技巧背後,卻蘊含著一個心理學原則:「祖母原則」。
  • 孩子懶惰是家長慣的,與其說教,不如試試這3個方法
    孩子懶惰是家長慣的,與其說教,不如試試這3個方法很多家長平時對孩子也都是十分寵溺,只要孩子想幹什麼,家長基本上只要不過分也都隨他去裡。在家裡,家務活也不讓孩子幹,孩子自己的衣物什麼的也基本上是大人幫著洗了。久而久之孩子變得越來越懶,以至於大人再也&34;不動了。
  • 這樣教孩子了解時間觀念,徹底解決懶惰散漫,磨蹭拖延的現象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孩子懶散沒有時間觀念,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對孩子懶惰散漫,磨蹭拖延,都覺得非常頭痛,但是又沒有什麼好的方法。經常是家長催的著急,孩子不緊不慢,以至於叫孩子起床,催孩子,寫作業,按時作息,這些都是對親子關係的極大考驗。搞不好就跟打仗一樣。雞飛狗跳。那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的表現,不僅常常耽誤一些事情,家長也覺得特別累。
  • 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不妨試試「漏鬥法則」,讓孩子更優秀懂事
    >還有一種父母對孩子非常放縱,孩子今天不想上學,就不去。在兒童輔導班上幾天後,不想學就又不學了,完全遵循孩子的意願。他們甚至認為自己是非常開明的父母,他們的教育方法非常好,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並讓孩子自然地成長。但是,父母的這种放縱只會使孩子沒有動力和懶惰,孩子變成一個沒有毅力的人,只有三分鐘的熱情,最終一事無成。
  • 孩子把你的話當耳旁風?不妨試試這四個親子溝通技巧
    朋友家孩子今年十歲,但特別不聽大人的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認錯態度永遠比實際行動要好,可這有什麼用啊?孩子不聽話,家長也很無奈,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其實,試試這些小技巧讓親子溝通暢通無阻。當口頭溝通已經無效,可以試試肢體語言,因為很多時候,不好的話還不如不說。蹲下來與孩子平視,雙手扶著孩子肩膀,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此時孩子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不妨等他片刻;不要在孩子背對你時,嘗試與孩子溝通,因為孩子與你沒有眼神交流,正專注於自己手上的事情,可能真的沒有聽到你說了什麼,更別提配合你採取什麼行動了。
  • 孩子伸手要錢時,家長不妨試試猶太「金錢」觀,讓孩子懂得掙錢花
    當孩子伸手要錢時,家長不妨試試猶太「金錢」觀,讓孩子懂得掙錢花。猶太「金錢」觀出自猶太人的百科全書——《塔木德》,這本書是猶太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結著2000多學者對自己民族歷史、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發掘、思考和提煉,是整個猶太民族生活方式的航圖。
  • 李玫瑾教授坦言: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懶惰和遊戲,而是最親的父母
    或許很多人會說是電腦遊戲,遊戲裡面的打擊快感和精美畫面無疑都是讓孩子為之沉迷而荒廢學業的東西,畢竟沉迷遊戲的孩子在上課和做作業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遊戲根本無心學習;還有人說是懶惰是人墮落的原罪,懶惰的孩子往往不喜歡學習,他們也沒有刻苦學習的心。但是這些都是只要家長加以引導和教育,孩子都可以改正過來。
  • 「懶惰」的父母,能成就優秀的孩子,這些小建議家長可以試試
    有這樣一種情緒,讓你懶惰到什麼都不想做,就想偷奸耍滑渾渾噩噩的過一天算一天,這就是懶惰的情緒。一個天資聰明的人,如果開始懶惰,那他的人生就要開始下坡路了,懶惰的情緒會毀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孩子養成懶散的習慣前,將這壞習慣扼殺在搖籃中,培養一個孩子好的行為習慣,摒棄懶惰情緒。
  • 孩子散漫不上進?家長不妨先了解原因,方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應對
    縱然澤澤家人給了他無盡的寵愛,但同時也讓孩子養成了太多的壞毛病,尤其是自由散漫的性格,一點上進的心思都沒有。相信家人教育的初衷無非就是希望孩子沒有後顧之憂,然後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學習上,結果卻因教育失誤,讓孩子變得如此懶散,對於任何事情都沒有任何的心思。既然已經發現了孩子有散漫的行為,那就趕緊找原因弄清原委,以便幫助孩子去解決不願上進的問題。
  • 孩子聽話卻"無能","魚缸法則":放手,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孩子聽話卻"無能",父母要懂得"魚缸法則":放手,對孩子的成長才更有利。01、被逼出來的"聽話",危害著孩子的身心妙妙從小就是一個很活潑調皮的小女孩,自從她會爬會走了以後,就沒少給父母惹禍,她的父母也因此操碎了心。
  • 孩子的懶惰,很可能是你逼的
    回到家後繼續教訓孩子,並燒了一壺開水,倒進了湯碗裡讓孩子按照教她的方法練習端,孩子一邊哭一邊練習,媽媽在一旁不停的叨叨,感嘆管教孩子太難了。第三,孩子勞動的積極性很可能從此就會被打消,一是內心牴觸大人的教訓,二是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心想反正也做不好,不如不做,只等大人安排就好。好多人總是說現在的孩子太懶惰,那我很想問問,怎麼不去想孩子的懶惰從何而來呢?有多少就是這樣被大人「逼」出來的?怪孩子嗎?
  • 孩子不自信?父母不妨試試這種方法
    許多實例證明,有些幼兒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卑,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義的態度過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時時處處被包圍在批評乃至埋怨的海洋中。努力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對自卑情緒嚴重的孩子來說,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飄搖不定的,因而極需要得到外界經常不斷的強化。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
  • 親子間有這三種狀態,說明父母給了孩子很好的教育,對孩子很有利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都開始注重家庭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性,這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都非常重要。因為有了良好的品性和習慣,學識才能發揮積極的能量,如果親子之間有這三種狀態,說明你給了孩子很好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利。
  • 家長大學堂 | 孩子總讓家長不滿意?說話時不妨試試這幾個絕招!
    家長大學堂 | 孩子總讓家長不滿意?說話時不妨試試這幾個絕招!生活中經常有對孩子不滿意的情況發生常帶著情緒說話出於防禦孩子會反駁和辯解不利於親子溝通對孩子不滿時究竟該怎麼說?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百句都有用
    所以說,不要過分管束孩子,不如試試「魚缸法則」,給孩子一些自由空間。第一個階段的叛逆期是由於孩子對外界的了解知之甚少,孩子想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孩子的自主意識較強。這一階段父母不要對孩子發脾氣,儘量保護孩子的內心世界,包容他的好奇心和破壞欲。
  • 家庭主婦怎麼爭孩子撫養權,有哪些有利條件?
    為了爭奪撫養權,有人鋌而走險帶著孩子遠走高飛;甚至有人利用財產分割作為籌碼讓對方放棄撫養權……父母們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爭取孩子的撫養權。那麼家庭主婦怎麼爭孩子撫養權,有哪些有利條件?
  • 「媽媽餵,媽媽餵」,孩子的懶惰是種情緒,別把它養成習慣
    這類孩子的父母大多容易焦慮,他們擔心孩子沒有辦法照顧好自己,孩子的獨立對他們來說反而會造成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增加。他們對孩子的愛和自己的焦慮混在一起,變成了事事操心,親力親為,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孩子不需要動手,甚至不需要思考,因為他的每一項需求都被照顧妥帖。此時他的情緒平和淡定,卻變成了一個巨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