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懶惰和貧窮永遠是丟臉的,所以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對別人隱瞞財產,對自己隱瞞懶惰。作為家長,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總是貪玩、鬆懈,除了玩什麼都需要父母催,每天催著起床、催著洗臉刷牙、催著出門……可是家長卻發現孩子不僅沒能變勤快,反倒變得「懶惰成性」,更不上進了。
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每天在家裡家長不叫就不知道起床,吃飯也是需要一直哄著叫才吃幾口,做事情更是拖拖拉拉,不知上進。其實,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但這往往也是家長們很頭疼的事。
一、孩子為什麼會散漫不上進?
1.父母「包辦」
父母將衣服準備好然後催孩子起床,將飯準備好然後催孩子吃飯,父母覺得「我什麼都為你準備好了,你怎麼還這麼慢?」,但孩子卻覺得覺得「又來催我了,真煩人啊」。
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得不到鍛鍊,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就會越來越懶,變懶的同時又對父母的催促產生厭煩,最後不僅「懶惰成性」,而且還會越催越慢。
2.沒有時間觀念
小孩子天生對時間沒有概念,更沒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不明白10分鐘和20分鐘的區別,也不明白離出門時間孩子10分鐘意味著什麼,所以不管家長有多急孩子都是慢騰騰的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做事。因此如果家長沒有為孩子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就會一直用散漫、拖拉的方式做事。
3. 家長沒有做好榜樣作用
榜樣是一座燈塔、更是一面鏡子,時刻的引導著大家的思想和行為。從古至今,社會的發展以榜樣為驅動,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而有些家長卻沒做好榜樣,自己就散漫不知上進,孩子自然也就學會了家長的散漫。
4.缺乏自律
自律是用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管理自身欲望的一種能力。孩子即使在大人的約束下也很難快速掌握自律的能力,所以面對輕鬆的懶惰和困難的自律,他們會本能地選擇輕鬆,變得懶惰不上進。
二、對孩子的影響:
1.缺乏動力
孩子一旦懶散慣了,那麼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經常表現出一副死氣沉沉的樣子。做事情也會慢慢吞吞的,好像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這樣時間久了,孩子很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動力。
2.影響學習成績
孩子懶散可能會表現在學習上,出現上課不能專心地聽講;老師講課時,他的思想總愛開小差;不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做事情缺乏計劃性與時間觀念,總愛拖拉……等等一系列學習問題,而孩子這種學習不專心的態度又會嚴重影響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3.影響未來發展
懶散與否關係到孩子的未來,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孩子懶散不上進,難免會缺乏學習的動機,文化層次就會比較淺。當自己獨立生活時也會照顧不好自己,在與他人交際時,孩子的懶散甚至會使其他人慢慢疏遠自己,這樣孩子的未來勢必會受到影響。
三、家長不妨試試「祖母原則」:
1.何為祖母原則?
祖母原則學名叫普雷馬克原理,是由普雷馬克最早提出的,是指利用高頻活動促進低頻活動的產生,簡單說就是用一件孩子喜歡的事作為強化物,刺激她去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
比如「先吃完蔬菜,然後就可以吃甜點」,由於祖母常常喜歡對孫輩用這種方法,所以又叫做「祖母原則」。在家庭教育中,這一原則常用來幫助孩子去做他們不樂意做的事情。
2.如何運用:
家長許諾的事情要對孩子有吸引力,而不是對你有吸引力。在教育中,我們經常倡導的是「以己度人」。可是,當成人用自己的經驗、經歷、感受來「臆想」孩子時,結果更是大相逕庭。我們有時需要以己度人,有時反而要避免以己度人。
家長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的思想隨時在變化,不能一招用到老。在使用「祖母原則」時,要注意變換獎勵內容。此外,小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有很多,可是這不意味著孩子喜歡做的所有事情,都可以作為獎勵的內容。
四、總結
孩子懶散並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只需耐心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合理利用「祖母原則」,孩子會慢慢地改正自己的這一缺點,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本文由虎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