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散漫不上進?家長不妨先了解原因,方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應對

2020-09-05 老張育兒記

前言

都知道早起的鳥兒才會有蟲子吃,所以勤勞一直都是努力的方向。若是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勤勞意識的好少年,那麼他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如此便能朝著自己制定下的目標,堅定不移的努力下去。但若是孩子特別懶散的話,但如果那也是沒有任何前進動力的,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放棄,這種孩子想要有成就怕是很難。

作為獨生子女,澤澤真的是從小就開始享受,對於他提出來的要求,不管合理與否,在家庭中都會得到家人的滿足,包括生活細節也是由父母替他處理的。已經三年級了,澤澤沒有獨自起過床,每天都是媽媽收拾妥當後,才開始無數次的喊叫澤澤,甚至有時候還會幫著澤澤一起穿衣服,完全就像&34;一樣的生活方式。學習自然就不用說了,每次考試都是墊底的那一個,因為在學習上澤澤是沒有任何上進心的。當然生活的技能都無法獨自完成,如何去做好其他事呢?在父母及長輩的溺愛中,澤澤的成長再這樣下去,估計真的就&34;了。

縱然澤澤家人給了他無盡的寵愛,但同時也讓孩子養成了太多的壞毛病,尤其是自由散漫的性格,一點上進的心思都沒有。相信家人教育的初衷無非就是希望孩子沒有後顧之憂,然後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學習上,結果卻因教育失誤,讓孩子變得如此懶散,對於任何事情都沒有任何的心思。既然已經發現了孩子有散漫的行為,那就趕緊找原因弄清原委,以便幫助孩子去解決不願上進的問題。

一、包辦

喜歡替孩子做一切事情是大多數父母的習慣,總是借著要給孩子好的生活,於是替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瑣事。家長以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順利的去通向成功了,但是哪有這麼順利的人生呢?孩子還沒有品嘗過生活給的困難,怎麼可能就去享受生活呢?

其實孩子的人生才算開始,他們將來遇到的挫折和問題多到數不清,家長不能自以為是的替孩子去做決定,畢竟誰也沒有資格去決定他人的人生。何況孩子若是從小就多經歷小挫折的話,那麼這些挫折也能成為經驗,從此去鋪墊和提高孩子的整體素養,不至於在遇到大挫折的時候不堪一擊。

包辦還容易讓孩子有依賴心理,那麼孩子已經知道自己有&34;了,當然也就不會那麼的勤勞了,懶惰是父母包辦的後遺症。

二、沒有好的榜樣

孩童階段的孩子,他們對於外界的環境是好奇且沒有抵抗力的,所以說外在影響是現階段最可怕的事情。由於孩子長時間都跟父母朝夕相處的生活在一起,所以父母此時的任務是比較重的,需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特別好的形象標杆,孩子方能朝著父母所營造的形象堅持下去。

其實很多孩子的懶散,可能就是得了父母的真傳,因為他們的父母生活中就是懶散的生活態度,所以孩子是很難勤勞起來的。簡單點說父母對時間的規劃都是亂七八糟的,那他有什麼能力去要求孩子呢?

所以說想讓孩子變得勤勞,父母得要先看自身的勤勞度如何,最起碼孩子能在父母身上感受到勤勞是什麼。很多時候父母的言行比說教更管用,因為言行是孩子肉眼能見的,而管教只會加深孩子心中的逆反。

三、約束力太差

必須得承認玩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但即使允許孩子去玩鬧,也得對玩有個簡單的規劃。那就是什麼時候可以玩,而什麼時候是需要努力的,這個是需要家長幫助引導,然後督促孩子去選擇和思考的問題。很多孩子的約束力幾乎是零,對於自己的行為完全沒有任何的控制力。

孩子可能覺得不被約束的生活更輕鬆一些,所以就會選擇偷懶,之後習慣了懶散的生活,慢慢的就沒了想要上進的心理。因此需要家長著重的去觀察和培養孩子在自我約束方面的能力,只有約束力提上來了,孩子才有可能&34;這種懶散的生活方式。

總結

家長若是想要讓孩子去做好某件事,那麼就要把這件事變成他喜歡的,這樣才能增加孩子做事時候的動力。對了,看待孩子的時候記得帶上發展的眼光,因為孩子每天都會有變化,若是你看到的是孩子的進步,那麼他自然是會有成就的。

相關焦點

  • 孩子太散漫不上進該咋辦?家長應了解其中原因,善用「祖母原則」
    一個勤勞的孩子,他對自我的約束是很強的,總是能夠朝著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不斷的努力。但是一個孩子如果懶散的話,也總是沒有前進的動力,遇到任何一點挫折都會想要放棄。而現在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長期在父母的保護和呵護之下所長大普遍有著散漫不上進的特點。
  • 孩子懶惰散漫毫不上進,不妨試試「祖母原則」,或對孩子很有利
    作為家長,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煩惱?孩子總是貪玩、鬆懈,除了玩什麼都需要父母催,每天催著起床、催著洗臉刷牙、催著出門……可是家長卻發現孩子不僅沒能變勤快,反倒變得「懶惰成性」,更不上進了。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如此,每天在家裡家長不叫就不知道起床,吃飯也是需要一直哄著叫才吃幾口,做事情更是拖拖拉拉,不知上進。
  • 孩子不愛吃蔬菜怎麼辦?家長們不要急,先了解不愛吃的幾個原因
    孩子不愛吃蔬菜怎麼辦?家長們不要急,先了解不愛吃的幾個原因孩子不愛吃蔬菜,這是讓很多父母非常頭疼的問題,通常這類現象發生在2周歲到6周歲之間。每次家長們辛辛苦苦燒出來的蔬菜,到了孩子那裡就是無休止地拒絕,怎麼哄都沒用,孩子一點面子也不給。
  • 家庭教育,不妨先做孩子的「同齡人」
    很奇怪的說法,家長能做孩子的「同齡人」嗎?可以的!就是嘗試讀懂孩子的內心,抱著一種設身處地的態度:當我們是個孩子時,曾經如何成長?家庭教育既不是父母塑造自我、實現夢想,也不應是家庭培育棟梁之材的百年大計。他只是一個孩子,一棵渴望自由生長的幼苗,一隻享受溫暖哺育的雛鷹。而我們所能給予的,便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摯愛。
  • 2-4歲的孩子無端哭鬧,不外乎這7種原因,家長了解後應對更自如
    也是因為那次動手打他,我開始去了解孩子在第一個反抗期的心理特徵。孩子進入兩歲以後,翻臉比翻書還快!這心裡承受能力弱的寶媽,有時候還真承受不了孩子無端的哭鬧。而這個階段要持續到4歲,所以寶媽想舒心地度過這兩年,就要了解孩子無端哭鬧的原因,這樣以後應對起來更自如。
  • 3歲孩子集體跳舞不聽指揮,家長找到背後原因,帶孩子學會規矩
    孩子三歲上幼兒園,不僅僅是找到一個看孩子的地方,還是讓孩子初步接觸社會的地方,從這個小天地裡面,孩子可以學習到一些在家庭中可能忽略或者沒有強調過的社交、生活、對外等等技能。孩子剛上幼兒園出現這種不聽指令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孩子的剛上幼兒園,還不懂得什麼是紀律和規矩,一切的行為都是按照自己的喜歡與否,並不懂得觀察別人都是怎麼做的。第二、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上幼兒園需要進行引導關於紀律方面的意識,也沒有教會孩子在新的環境裡面該如何去做。
  • 孩子不禮貌,是「童言無忌」還是家庭教養的缺位?家長如何應對
    做不文明的行為?6歲前的孩子說髒話的原因有兩點,我們要先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1、通過模仿「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來尋求成人的關注模仿是孩子學習的主要手段和最常用的方法。很多行為或者話語,孩子其實並不是十分了解含義,但是他們能夠通過因果關係來感知含義。
  • 孩子發脾氣,不同年齡原因也不同,家長們不妨了解下,積極應對
    可能到現在還有很多問題困擾著家長找不到答案,比如說孩子為何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再比如說面對孩子的壞脾氣該怎麼辦?總之很多家長都是無措的,貌似小孩發脾氣沒有根本原因,好像很多次「現場」都是隨意而為。完全就是孩子大腦和行為在隨意活動,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會突然間爆發吧。
  • 該怎麼拯救自己「不上進」的孩子?
    作者:薛老師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    「女兒9歲了,報了很多興趣班,為什麼她總是應付了事,怎麼這麼不上進?」    面對不上進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真的很「無力」。    1、孩子的興趣,不是家長逼出來的。    在3、4歲的年紀,很多孩子的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處在對外界很迷茫的狀態,也分不清遊戲與技能的區別。
  • 解析孩子人緣不好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在「後天環境」方面,首先面臨的是「缺乏交友環境」,因家庭結構小,失去過去大家族親朋好友常往來、及街坊鄰居在外玩耍那樣自然的環境,孩子的休閒時間常用在看電視、玩玩具上,沒機會與同齡的小朋友互動,學習應對進退、施與受,也不善於和他人分享。     此外,「缺乏共同的話題」也是人際疏離的原因。
  • 應對孩子手機成癮的家長手冊
    手機成癮尤其對青春期孩子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其消極的作用。家長需要先面對現實,明確了解自己的孩子現在是處於某種狀態。孩子是正常合理的使用手機,是家長有焦慮和過於擔心了?很多家長明明是自己的孩子,卻說「我一點都不了解我的孩子」「我不知道ta想什麼」。先尋找孩子的迷失、執著,這些背後的原因所在,愛孩子,就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行為和需求。
  • 孩子一上幼兒園就又哭又鬧?背後原因是關鍵,家長常遺漏
    導讀:鄰居家三歲的寶寶文文前幾天第一次上幼兒園,於是接連的幾個早上,整棟樓都能聽到他的哭聲,邊哭還邊喊:「我不要去!不要去!」最後都是被家長強行抱上車的。背後原因是關鍵,家長常遺漏那麼一旦孩子出現了討厭上幼兒園,每次去都哭鬧不止的情況,應該怎麼做呢?下面分享三個方法教各位家長輕鬆應對。1.
  • 孩子撒謊 家長應該先了解原因
    這很可怕,但一味的批評也不提倡,最好是先了解孩子撒謊的真正原因還決定是否嚴厲的批評教育還是不要過於較真。孩子被動性撒謊,家長應了解事實大人在孩子心目中是極有威嚴的,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受到大人的肯定。面對大人的提示教唆,孩子容易就範。比如爺爺奶奶疼愛孩子,偷偷買雪糕給孩子吃並告訴孩子不要讓你媽媽知道。
  • 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散漫,掌握這五點,讓家長不再又吼又叫
    一提到孩子寫作業問題,很多家長都表示備受煎熬,很多孩子寫作業時磨蹭拖拉散漫,能把家長的好脾氣全部磨沒了,於是家長開始又吼又叫。但是結果呢,總是治標不治本,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散漫,家長更應該明白其中原因,然後根據孩子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
  • 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怎麼辦?家長先別著急,未必是壞事
    相信看到孩子不自覺地自言自語的時候,家長心裡都會感到疑惑,甚至開始打怵。但其實,孩子自言自語,並不是我們想的"腦子有問題",而是他們到了特定的發展階段。,進行一場有趣的遊戲或者是聊天;在解決困難的時候,孩子會通過自言自語來一步步排除錯誤答案,找到正確方法;在情緒出現波動時,孩子會用自言自語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安慰自己的情緒,比如有些打針的孩子會不斷碎碎念。
  • 孩子作業拖拉狀態散漫怎麼辦
    :孩子做作業拖拖拉拉,上學狀態自由散漫,還沒交到什麼朋友……如何幫助孩子做好過渡?比如對數字的認知不必拘泥於在本子上刻板書寫,也不需要大量刷題,完全可以通過翻數字紙牌等遊戲來引導孩子了解數字的拆分等問題。類似的遊戲網上有不少,家長可以搜索孩子最感興趣的。除了培養興趣,家長還應該在孩子低年級學段時幫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年齡的孩子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此時培養起來的習慣就猶如天性,會伴隨終身。 「對一年級新生來說,很重要的一個習慣是回家後先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和作業。
  • 孩子吃藥難?那是家長沒找到正確方法,不妨試試這3招
    但是很多寶媽不知道的是,這樣的方式並不科學。首先,藥物混在食物中很難發揮出它的真正藥效;其次,有些藥物是不能碾碎的,所以家長一定要能夠分辨。不妨試試這3個方法。首先,家長的態度。其實,孩子不願吃藥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因為家長,每次餵藥之前家長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緊張。生怕小朋友不配合,不乖乖喝藥,以至於孩子對吃藥這件事情產生恐懼。
  • 你越嘮叨孩子越拖延?找到問題的根源,培養出積極主動的孩子
    ▶孩子拖延,會造成時間的浪費現在,很多孩子都有拖延的習慣。可能是今天的作業拖到明天再寫,也可能是家長讓做的事情,能拖一會就拖一會兒。孩子做事情不積極,家長心裡著急反覆在後面催促,好像也沒有太大的作用。孩子總是拖拉磨蹭,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
  • 孩子發脾氣是好事?正視孩子的「壞脾氣」,讓家長輕鬆應對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大吵大鬧,父母一時不知如何應對,只好先設法滿足了他的需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心理意識,「只要我一發脾氣,爸爸媽媽就會答應我的要求」。父母的一番好意不但不能使孩子平靜下來,反而對孩子以後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因此,父母必須正確地對待孩子發脾氣的問題,不要讓孩子養成利用發脾氣達到目的的習慣。
  • 心理諮詢師分享家庭教育學習心得:家長應對有方,內心自然不慌
    心理諮詢室裡,常有焦慮的家長到訪,媽媽偏多一些,也有爸爸媽媽一起來的,家長都希望她給把脈一下自家孩子,覺得孩子心理有問題,總是和大人對著幹。每當這時,靜老師都會莞爾一笑,轉而將話題轉到孩子的需求上。而20%的工作是給孩子搭建他需要的環境,比如孩子喜歡玩樂高,就給他買;孩子喜歡看書,就搭建一個書房等。投其所好,重建關係,關鍵在於打開孩子的心門,讓他有話願意跟你說,開啟有效的親子溝通,那麼,問題自然就有望解決了。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問題層出不窮的過程,家長應對有方,內心自然就少了焦慮,不慌了,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