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讓人看得揪心:
陝西初一女神自轉學後就總是遭受到班主任的言語侮辱,家長都無法相信老師居然會說那樣的話。
小女孩在視頻裡說:「罵我賤人、二貨、不要臉,」每次都逼著說你下學期不要來,你來了就把你捏死在教室裡。」
小女孩說,從早上一直到晚自習,只要有班主任的課,他一上課就在罵她,想起來就罵,本來性格開朗的小女孩,轉學之後變得沉默寡言,交不到朋友。
這樣的教育,非但沒有讓孩子學習到應有的知識,反而讓孩子感到「想死」。
在學校裡孩子內心受到的傷害,極大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讓她想起「學習」「學校」就心生畏懼。一個人內心怎麼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夠感受到怎樣的眼光。
在暘爸接觸的個案中,經常問題比較大的孩子,不僅是家長的問題,更是學校老師的問題,老師經常打罵孩子,羞辱孩子。不懂為人師表不說,基本的教學素養,教育常識都沒有。
難以想像這樣的老師是如何拿到教師資格證的,又是如何在校園裡「混」下去的。
然而還有多少孩子曾經被他這樣貼標籤,被他這樣辱罵。真是踐踏了祖國的花朵。
殊不知如此「標籤教育」,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與打擊!
所謂標籤,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個刻板的印象。在心理學上就有這樣的效應,叫做貼標籤的效益。也叫做「暗示效應」。
如果我們總是對著孩子吼:「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不會做。」「你這孩子做事總是磨磨蹭蹭太拖拉了。」「你這還是真懶。」「自己的書包都不會整理。」這樣的一些類似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真的會變成我們眼中的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的時候,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01負面標籤,是內心永久的「傷疤」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孩子的雙手,拿一張26分的考試卷。整個人微微後縮,嘴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怯怯的樣子。身上刻著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孩子無意中弄碎了花瓶,低著頭,用小眼睛偷偷瞥著你,等待暴風雨的降臨。
父母一句句難聽的語言,如暴風雨般,席捲而至: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可真是倒大黴了。
一句句難聽的話,刻在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一刀刀刻在孩子的心上。這種傷害帶來的痛苦,不是時間就可以輕易抹去的。
記得前幾天,朋友說她在跟老公聊天時,無意中聊到兒子笨,不然怎麼每次考試都考這麼少,老公也說,可能是有點傻。
當時兒子剛從房間出來,聽到這話就愣了一下,她也沒當回事。
之後的幾天就發現,孩子的表現有點奇怪,再也沒有像往常一樣活蹦亂跳,也不怎麼愛說話了,整個人就是很憂鬱喪喪的樣子。
一開始,她懷疑孩子生病了,帶他去醫院檢查,也沒事。
過一段時間,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兒子突然說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話:「媽媽,我想問你一個問題。在你和爸爸眼裡,我是不是,特別沒用啊?」
兒子低著頭:「我那天,聽到你和爸爸,說我笨了。」
其實,父母說的每一句話,孩子都默默地聽在耳朵裡,記在心裡。因為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怎麼可能不去在乎最重要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呢?
我們隨口對孩子說出的一句話,對於孩子來說,是標籤,更是沒辦法收回的事實。
心理研究表示,0-6歲的孩子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如果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一些生氣的話,會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負面消極的人格。長大以後,產生自卑、內向、敏感、憂鬱心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孩子的記憶會忘記,可是孩子的情緒卻將記憶封存在了潛意識裡,傷害也永遠留在了人生裡。到那時,我們想挽回都來不及了。
02 孩子永遠都是朝著我們讚美的方向發展
有一個棒球手,到監獄裡面做演講,他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說小時候,他第一次玩棒球,一不小心就把父親的牙打流血了。沒想到父親卻誇讚他:「孩子,你日後肯定是一個優秀的棒球手。」
第二次玩棒球,他把家裡的玻璃打碎了。這個父親不但沒有責怪他,而是說:「打得好!孩子,你將來沒準就是世界冠軍呢!」
犯人們聽到故事以後竊竊私語,一個犯就站起來說:「我小時候的經歷和你是一樣的,只不過我的父親沒有誇獎我,而是氣憤的說:「你一天到晚給我惹事,將來肯定是個小混混。」
你看同樣都是打棒球,被貼上「棒球手」的標籤的孩子就成為了棒球手。而被貼上「小混混」標籤的孩子,就跟他父親說的一樣,最終成了小混混住進了監獄。
03正面標籤,也要適度表達
好的標籤,通常是好的評價。對人有鼓勵,還有積極的作用。但從人性的角度,我們都喜歡被肯定被讚揚。周圍的年輕父母都知道,用好的標籤來鼓勵孩子,比如說。
「你做作業很認真。」
「剛才打針的時候都沒有哭你真勇敢。」
當了好的標籤,也是要有度的。因為好的標籤過多了,也不是件好事。容易讓孩子失去客觀的認知。
04會教育的父母,懂得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真正健康的親子關係,是既提供了孩子學習成長的必需條件,又與孩子建立了充足的情感連結。
每個父母都希望兒女成才,可是沒有哪一個孩子天生就符合我們的期待,如果我們強行將我們的期待灌輸給孩子,結果不僅不會讓孩子成才,反而還可能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我們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
第一、我們要幫助孩子克服實際困難
孩子,之所以會被貼上這樣或那樣的標籤,有時就是因為遇到了困難。
比如:
任性,可能是因為不善於表達。
磨蹭,可能是因為穿衣服的時候遇到了困難。
害羞,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
雖然孩子的這些行為,有時會讓我們很抓狂。但其實他們自己也不想這樣。只是因為缺乏經驗、常識或者信心,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當孩子,他發脾氣亂扔東西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生氣的時候可以說出來。或者在紙上亂圖。當你發現孩子穿衣服有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專門留出時間來幫他做練習。但上面這些困難都解決了,孩子也自然就能夠表現地很好。
第二、要接納真實的孩子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的正常發展當做問題。我們要跟孩子一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孩子們的性格雖然千差萬別,但總結起來要麼安靜一點,要麼活潑一點都是非常正常的。
偏偏很多家長都喜歡沒毛病,給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內向一點就懷疑孩子是自閉症,外向一點就懷疑是多動症。
父母擔心孩子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強心給孩子貼標籤,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不要給你的孩子添任何負面的標籤,特別是6歲以前的孩子。他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父母的依賴性很強,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貼標籤,去尋找歸屬。
第三,就事論事,聚焦到具體的事情
有位叫天天的孩子,他的媽媽在給天天複習英語的時候。發現很多單詞兒子都記不起來,一副好像都沒學過的樣子。因為被他氣血攻心,媽媽就隨口說了一句:「你腦袋是空的啊。」
沒想到有一天,媽媽在找不到一本書就記不清楚,放哪裡的就尋求兒子的幫助,兒子卻如此回應地媽媽:「媽媽,你腦袋是空的啊。」
媽媽頓時就清醒。
不應該隨便給孩子貼標籤,包括不去評價人。尤其是孩子的性格、智力、能力等等。而是只討論當前的事情。
如果媽媽當時改口說:「這個詞並不難,我們多說幾次就會記住的,這樣可能會更好。
比如說孩子懶,不如說:「您應該將自己的玩具收拾起來。」說孩子淘氣,不如說:「你把沙子揚到別的小朋友身上,是不對的。」
接納每個孩子真實的樣子,不要簡單粗暴的用標籤來定義孩子,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真正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外界,而是那些只用」一隻眼睛「看待孩子的教育者。
請關注家長教育的同時,也更多關注教師素養教育,往往孩子會更在乎更聽老師的。
本文改編自公眾號-吳月波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