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2020-12-27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父母的願望,為了讓孩子有出息能光宗耀祖,很多父母從小就把孩子的培養提上日程,比如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輔導班等等,然後給孩子定一個十分高遠的目標。

雖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是人之常情。但有的時候,父母一下給孩子定太高的目標,最終可能會導致結果適得其反。

01

「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趙先生出身農村,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在城市裡勉強扎穩腳跟結婚生子。因為出身苦寒,他深知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只能在班級排中等。為了讓孩子努力學習,趙先生就提出了期末考試平均分必須有90分的要求。

但是結果似乎和趙先生期望的不一樣,孩子不僅沒有表現出努力學習的意願,反而是十分焦慮,擔心自己達不到爸爸定的目標。

在焦慮和壓力下成長,孩子變得越來越抑鬱,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最終自然是沒能達成爸爸的目標。看見孩子的表現,趙先生著急上火,動不動就罵孩子又笨又不長進,小小的目標都做不到。孩子被爸爸一說,也忍不住反駁,父子之間的「戰爭」就爆發了。

在生活中,像趙先生這樣的父母還不少。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能一蹴而就,孩子成績不好,就希望他們期末能考90分,結果因為要求太高,孩子難以承受壓力,最終結果和父母的希望南轅北轍。

02

上述的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它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他們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家庭主婦很快就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有超過50%的家庭主婦同意了。

與此同時,又派人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大而不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裡的要求,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通俗來說,「登門檻效應」就是如果直接提出麻煩且費力的要求,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相反,人們卻樂於接受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易完成的要求後,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而父母一次性給孩子過於高遠的目標,希望一口吃成胖子,往往會讓孩子陷入焦慮之中,所以才說你的「貪心」正毀掉孩子未來:

①孩子焦慮不安

家庭教育中,父母過於「貪心」對孩子要求過高,會給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過大,孩子會因此焦慮不安。

而且,焦慮的情緒讓孩子陷入負面暗示的惡性循環,從而辦不好事情,越是辦不好事情就越是焦慮。若焦慮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和發洩,會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②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厭噁心理

教育專家廖笙光認為:當孩子面臨壓力,遭受挫折的時候,會出現行為倒退的情況。這是孩子在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心理防禦的機制。

假如父母給孩子過大的目標,導致他們心理壓力過大,一旦孩子失敗了。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體驗失敗——陷入慌亂——開始自責——行為迴避——習得性無助。最後,孩子就會對某件事情產生牴觸、害怕的心理。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成績一定要很好,但孩子失敗了,最後他們就會對學習這件事情產生厭噁心理,甚至一提起學習就會害怕和沮喪。

03

父母牢記「登門檻效應」,助娃成長

「登門檻效應」應用在育兒上,就是家長給孩子定目標時,要切實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將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小目標,這樣孩子才更容易實現。就如明代洪自誠在《菜根譚》中說的一樣:「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當使人可從。」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①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

世界著名的實業家稻盛和夫在《幹法》一書中說過:「小小的成就連綿不斷地積累、無限地持續,這樣,乍看宏大高遠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當父母對孩子有某個期望時,不要一下子給孩子拋出太大的目標,讓他們去達成。比如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考試的平均分只有70分左右,父母卻一下子要求他們下一次考試平均分要有90分,這顯然是很難達到的目標。

面對難度過高,難以成功的目標,孩子會心生退意,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焦慮。所以說,父母想要讓孩子達成某一個大目標,可以將大目標拆解成多個小目標。比如先讓孩子下次考試考到75分,再到80分,循序漸進。

②根據孩子的能力制定要求

還有的父母,給孩子定的目標和要求,完全不切實際。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參加各種國際奧數比賽,父母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但是孩子從來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培訓,又沒有很好的天賦,他怎麼能做得到呢?

因此,父母給孩子制定要求和目標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來。比如孩子本身英語水平就厲害,父母可以要求他們下一次英語考全班前三名。

③多多鼓勵孩子,給他們積極的暗示

另外,父母對孩子不要有「急於求成」的想法,不要因為孩子沒能達成目標就說他們笨,沒長進等等。而是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多多鼓勵孩子,給他們積極的暗示。

有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和積極暗示也許會有奇效。當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完成了一次小小的自我突破,他們的信心就起來了,然後趁熱打鐵繼續挑戰自己。一步一個臺階,最後由量變轉化為質變。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孩子提出過什麼要求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育朵計劃#

相關焦點

  • "登門檻效應":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
    &34;:一口吃不成胖子,別讓父母的貪心毀了孩子未來看見孩子的表現,趙先生著急上火,動不動就罵孩子又笨又不長進,小小的目標都做不到。孩子被爸爸一說,也忍不住反駁,父子之間的&34;就爆發了。在生活中,像趙先生這樣的父母還不少。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希望能一蹴而就,孩子成績不好,就希望他們期末能考90分,結果因為要求太高,孩子難以承受壓力,最終結果和父母的希望南轅北轍。
  • 登門檻效應——不要想著一口吃個大胖子,要慢慢的來,才能品出味
    在實現了較低的要求以後,人就變得比較願意接受較高的要求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和弗雷瑟做了一項實驗。他們派人隨機訪問了一些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幾乎全都同意了這個小要求。
  • 「登門檻效應」10大經典育兒例子(建議永久收藏)
    所以,學一學「登門檻效應」在孩子行為教育方面引導的十個經典例子(建議收藏),未來或許能幫大忙:例子1:不學溜冰爸:閨女,學溜冰怎麼樣?女:不學,太難。爸爸認為沒有什麼事情因為太難而不學的道理,便沒理會,一天帶回一雙長輪子的「怪鞋子」。女:這是啥鞋子?
  • 「登門檻效應」在教育上的應用和借鑑
    【導讀】「登門檻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登門檻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鑑。其實,「登門檻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登門檻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鑑。例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併力求達到。
  • 不妨試試「登門檻效應」,聰明的父母都在學
    (1)影響親子關係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最大的安全感和最信任的人本身就是父母。在他們這個年紀會因為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件東西犯錯誤,發脾氣都是可以理解的,家長如果在這個時候強制性的去給孩子立規矩的話,是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愛產生懷疑。
  • 登門檻效應:讓孩子更樂於接受你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所以,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樂於接受我們的要求,我們可以用上「登門檻效應」。登門檻效應「登門檻效應」是1966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提出的。心理學家認為,人們通常不願意接受難度較高、費時時間較久的任務,而樂於完成比較簡單的、難度較低的任務。而且很多時候,人們都會在接受小的要求後,慢慢地才會接受比較大的要求,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於人們產生的影響。
  • 生活中經常可見的效應:登門檻效應,得寸進尺,層層遞進!
    而根據登門檻效應的表面意思我們應該就知道它的具體大致含義,但是這裡要跟大家講的並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這個意思,而是一種社交、交際的技巧!先給大家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小和尚要跟著師傅學武藝,可是他的師傅卻什麼都不教他,只告訴他,讓他把一群小豬養好。
  • 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原理:登門檻效應,想要就能得到
    你可以利用它提升別人幫助你的概率,提高追求異性的成功率,增強孩子的興趣並讓其聽話,讓別人購買更多的商品等等,從而達到我們的目標,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總之,登門檻效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前幾天有讀者留言說她常常感到很沮喪,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突然想放棄了怎麼辦?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違背了登門檻效應,一開始設立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在屢次遭到挫折後,又看到別人賺得盆滿缽滿時,從而產生消極怠世想放棄的心理。
  • 「登門檻效應」在育兒中的應用
    什麼是「登門檻效應」?百度百科給出的專業解釋是: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 「每天懂一點趣味心理學」最得寸進尺的心裡效應:登門檻效應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順利地登上高處。
  • 孩子物權意識太強,家長可以試試「登門檻效應」,教會孩子分享
    在以往,父母讓如城和別人一起分享東西時,他都會很樂意去分享。但現在如城一有好吃的好玩的,他都喜歡自己獨享,不願意和他人一起分享。這天,媽媽的朋友帶著兒子一同前來做客,媽媽讓如城把他的玩具和朋友的兒子一起分享,可是如城卻不願意。如城的拒絕讓媽媽感到臉上無光,媽媽勸了幾句後,如城依然不樂意。
  • 拒做佛系媽媽,用「貪心」培養優秀孩子
    你是貪心的媽媽嗎?寫下這個題目,我審視了自己一秒,然後慚愧地發現,我就是一個貪心的媽媽。記得剛懷孕時,我最大的願望是肚子裡的孩子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來到這個世界,當躺在產床上聽到護士說生了個健全的孩子時,我喜極而泣。孩子一天天長大,健康活潑,我開始希望她能變得更聰明,於是開始花心思教她各種技能。
  • 《墊底辣妹》:年級倒數卻考上重點大學,離不開「登門檻效應」
    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然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塑造自己的能力,都有可能成為人才。在日本高熱度電影《墊底辣妹》當中,便很好的印證了這個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根本不可能",儘管電影可能有誇大的情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是有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從心理學上說,這是因為"登門檻效應"的作用。什麼是"登門檻效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登門檻效應"。
  • 職場陷阱:好心幫忙,卻成了理應如此,都是「登門檻效應」惹的禍
    我真沒你這水平,寫的東西拿不出手。」阿文被小李誇得有點飄,順勢就拍了拍胸脯,說:「小事一樁,包在我身上。」慢慢的,其他的同事也開始找阿文幫忙寫材料,由於之前幫過小李,他也不好拒絕。漸漸的,大家習以為常了,覺得阿文文筆好,材料就應該讓他寫。
  • 「登門檻效應」如何應用於教學
    當時一直在考慮怎麼能把他的成績和其他後進生的成績提上去,無意間看到了一篇文章《登門檻效應在教學中的應用》,感覺說到了內心深處,就想嘗試著用用。所謂的「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 處事要講究策略——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它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心理研究表明,人們普遍不願意接受困難和較為複雜的請求,因為它費時費力還不容易完成。大多數人更願意接受容易完成的小請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才會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借錢,特別是最初不很熟悉的人。如果你一開口就借一萬元或幾萬元,大部分人會當場回絕。
  • 想要「撩」男人,掌握「登門檻效應」,讓你事半功倍
    如果你不及時去把握,說不定你所青睞的對象,就會與你擦肩而過,原本是一場美麗的邂逅,也會因為你的猶豫不決,從而變成失落的結局。不要等緣分悄然走遠了,你才在後知後覺中,埋怨自己未能擁有把握的勇氣。一、談情說愛,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 怡康心理——父母必須知道的那些心理效應(8)
    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登門檻效應非常適合用於家庭教育中,父母用得好的話,孩子就會一步一步的穩定向前進步,接下來怡康心理的心理諮詢師就來講一講父母如何運用登門檻效應來教育孩子
  • 蒙面唱將第4季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是誰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是陳雪凝嗎
    當然猜歌手身份還是最大的看點,其中一位叫「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的蒙面唱將引發了很大的關注,那麼這個蒙面唱將是誰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在《蒙面唱將4》最新一期節目中,「一口吃不成個胖子」獨特的造型,吸引了廣大觀眾的注意。「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剛開始和「二二二師兄」帶來一曲《孤獨患者》,兩位歌手的演唱都很有感染力,觀眾聽後都深深被吸引到了。
  • 想讓孩子完成目標,父母要善用「登門檻效應」
    巧用登門檻效應,或許就能達到你所想要的一切。同事小李最近很是心煩,他的兒子這次期末成績又下滑了兩名,小李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他不僅要讓孩子學習好,同時還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兒子成績下滑兩名後,他非常的生氣,他覺得兒子辜負了他的信任,他自己的努力也付諸東流.他回到家後就對兒子大罵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