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罵孩子笨?"習得性無助"的危害父母要了解

2020-09-25 積極家庭教育

①喪失自信:孩子沒有自信,不敢嘗試,進而加深自我否定,越來越不自信,陷入一個死循環;②生活消極:孩子沒了自信,不敢嘗試不思進取,事事都抱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③心理健康發育受阻,長期的自我否定,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導致他們出現抑鬱症。

而孩子的&34;,大多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①過度嚴厲

也許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打擊只是無意的,畢竟很多傳統的父母都認為嚴厲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聽話。但是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化作&34;狠狠地扎在孩子心上。

&34;、&34;這樣的話語,對孩子的自信心打擊很大。父母過度地嚴厲呵責,會讓孩子原本就很脆弱的內心受到很大的傷害。長此以往,&34;就出現了。

一遇到難題,想起父母對自己的呵責,以及自己過往的失敗經驗,孩子就覺得自己肯定解決不了,進而自暴自棄。

②過度溺愛

另外,過度溺愛也會讓孩子出現&34;的心理狀態。因為有些孩子&34;,其實就是父母慣出來的。

舉個例子,父母總是幫孩子做好一切,孩子吃飯弄得亂七八糟,以後就不再讓孩子自己吃飯了。等上了幼兒園,孩子的&34;就體現出來了。同齡人都能自己吃飯,就自己的孩子不能。

&34;、&34;、&34;。父母說的這些話,不僅僅是對孩子的溺愛,還是在告訴孩子:&34;。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到。

如果孩子有了&34;怎麼辦?父母3步走著手調整:

①鼓勵孩子(找自信)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認為: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和鼓勵,以此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歸屬感、價值感與孩子的自信心息息相關。只有孩子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才有自信。

如果孩子出現了&34;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哪怕他們只是完成了一件小事。這樣有助於孩子找回自信,加深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②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提自信)

有的學者把最近發展區稱為&34;,即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挑戰自我的&34;。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34;,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

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34;,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③突破自我

當孩子找回自信心以後,父母應該要督促孩子繼續前進突破自我。因為一直止步不前,生活在舒適區內,孩子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34;。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34;出現。

相關焦點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小浩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他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努力也不會有進步。為什小浩會產生懷疑自己的情況呢?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大學老師時,對方卻肯定了我的說法,並給出了專業的名詞解釋: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再聰明的孩子,若是遭遇了習得性無助,那將來註定一事無成。這其中應用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結合案例,我們可以猜測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本質是對孩子的否定教育,也就是中國常見的打擊式教育。以我鄰居吳女士為例,她經常呵斥自己的孩子,無論對方是否做出改變,吳女士都不會誇讚對方。起碼作為鄰居,我從未從她口中聽到一句對於孩子的誇獎。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在我國,大部分家長都很難做到和孩子和平平等相處,尤其是不能好好說話,習慣性地採取「打壓式」教育,似乎這樣才能管住孩子。比如,孩子考好了,怕他驕傲,要敲打敲打,孩子沒考好,家長更是火冒三丈,「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種話就脫口而出了。很多家長工作忙,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很少,更別說心平氣和的陪孩子總結考試失利的原因了。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但是,不幸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愛因斯坦父母及霍金父親這樣的耐心和信心。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3月大寶做完核酸留下「後遺症」,父母笑趴:習得性無助了解一下
    當然,經過爸爸媽媽的引導,孩子第三天就不再說「啊」了,但通過這個寶寶的行為我們就可以看到,孩子有著什麼樣的「習得性」,其實取決於父母如何去引導。02、什麼樣的孩子最容易習得性無助?常常「習得性無助」的孩子很容易受到現實的打擊變得抑鬱,那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習得性無助」呢?根據研究者的報告,重新進行歸因訓練和認知幹預可以有效改善習得性無助。首先,我們要幫助孩子檢查自己的歸因模式。歸因理論認為,當我們把失敗歸因為自身的、普遍的、穩定的因素時, 就容易產生無望感,也容易放棄努力。什麼意思呢?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家反覆地嘮叨孩子要多努力學習可是孩子似乎是很努力學習,可是成績總是差強人意。在上了初二之後,孩子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父母越來越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完全都沒有了鬥志和信心。對於學習,似乎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於是,家裡人就到學校了解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家長發現了孩子自上初二以來,上課經常發呆。對學習的態度積極性不高。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02「習得性無助」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困難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習得性無助"怎麼辦?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父母應該要督促孩子繼續前進突破自我。因為一直止步不前,生活在舒適區內,孩子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孩子不能自主選擇大事,他們不可能自己換學校、換老師、換父母,也不可能自己輟學而去找工作,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他們在成人的世界裡顯得弱小而無助,他們敏感而脆弱,內心遠遠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堅強。他們需要很多的愛與尊重,才能健康地長大,並學會如何去愛自己和他人,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想要了解你的孩子,請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與他們感同身受。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三次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終於,她在心裡形成了一種觀念:異地戀=失敗。後來,當她在自己的城市遇到第四個愛的人時,她想著:「終於不是異地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但半年後,另一半選擇辭職考研,並且要考到一個離她很遠的城市。剛一得知這個消息,她就炸了鍋,用她從來沒用過的最大音量怒吼了一聲「不」。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在乎成績,拿著考了40分的卷子也沒心沒肺;有的孩子,看起來很不聽管教,父母說什麼都當耳旁風;有的孩子,看起來懂事聽話,從來不給父母找麻煩……這些現象是不是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不在乎"是種保護色心理學上有狀態,叫做" 習得性無助
  • 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父母的,三步學會ACT療法,走出習得性無助
    因為養育孩子,父母變成了「習得性無助」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等被救生員救起來的時候,她竟然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而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 淺聊孩子的不愛學習與家長的「習得性無助」
    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們的家長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症」呢?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說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一種「定製性的行為方式」,而通常這類人群對於「事物的應激」與「適應和解決」的方法都是比較「混亂和沒有秩序」的。這麼說,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呢?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因為「習得性無助」真的很容易被習得,一代傳一代!!就像剛剛說的習得性無助的誘發其實是源自經常性的挫敗感,讓我們無力反抗,親子關係中什麼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呢?——小的時候。餵飯餵水、幫忙穿衣服、禁止玩水玩土等——容易讓孩子誘發「我什麼也做不好」的潛意識,也會降低她的自尊水平,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真笨!總丟三拉四!竟做一些沒用的!能有什麼出息!
  •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特別嚴厲的家庭總是在不知不覺裡給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規矩,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不然就要接受這樣的懲罰或那樣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便隱藏起自己的天性,雖然變成一個父母想要成為的孩子,到哪都聽話懂事,被人誇讚,但自己卻很不快樂。
  • 孩子有一種"笨",叫做"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陳先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父母,不會對孩子的說好聽的話,和孩子關係不像是父子,更像是上下級。孩子成績不是很好,每次發成績單,陳先生都要數落他一番:&34;、&34;總是被爸爸責罵和數落,兒子對學習逐漸失去興趣,成績提升也不知從何談起。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