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未來,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父母做到正念

2020-10-17 小歆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位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或者是在未來的工作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人中龍鳳」。

對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這是作為父母的本心,出發點是好的。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卻用錯了方式。

比如說,當家長以為孩子數學能考90分,結果孩子卻只考了60分時,家長下意識的「恨鐵不成鋼」會促使他們做出很多非理性的行為,比如說指著孩子罵「你為什麼這麼笨」、「為什麼別人能考95分,你連及格都還是老師可憐了才給的?」

這樣的話語家長几乎能夠脫口而出,但是,比這更有趣的是,那些希望孩子能夠考90分的家長,卻鮮少告訴孩子「我相信你能考90分」,或者說「以你的能力,我覺得你下一次一定能夠考90分」這樣的話。

在孩子的好不好之間,家長選擇了不好,所以總是能夠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的所有弱點,與此同時發生的,也是對孩子閃光點的忽略以及孩子內心的想法。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鼓勵,鼓勵也許算不上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但是對孩子來說,它是「心靈的養分」,要想給予孩子實質性的幫助,家長首先需要正念。

「正念」

所謂正念,就是學會正視自己想法,學會接受現實,並且用真誠的態度去接受那些積極的想法。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的精神集中在某一處或者某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往往能夠朝著自己所預料的方向發展。

以孩子的考試成績為例,孩子可能這一次只考了60分,家長也必須要承認孩子只考了60分這個事實;同時,希望孩子考90分這個念頭,家長應該用積極的態度重新審視。

在強化自己腦海中孩子能夠考90分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意識,「我相信你慢慢的會能夠考到90分。」

當孩子接受足夠多的心理暗示,腦海中也會被這樣的想法所「佔領」,為了這個目標,孩子也會更加努力。

家長不要總是拘泥於孩子考了60分這件事,總是糾結於這件事,反而會讓自己想法朝著消極的方向發展,進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熱情,成績反而可能會越來越差;

只有不斷地激勵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從心理學上來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曾經做過一項很有名的實驗,證明了在激勵下的孩子究竟能夠創造出怎樣的「奇蹟」。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在1968年的時候做過一項實驗,他從1-6年級中隨機各選了3個班級,並對進他們進行一次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驗之後,羅森塔爾教授給了校長以及教授們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並且叮囑他們不可以隨意向這些孩子透露這個實驗的任何細節。

結果,在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又一次複試,實驗結果證明:在名單上的那些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並且擁有很強的求知慾,性格上活潑開朗,喜歡交朋友。

事實上 ,這份名單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的名單,並不是每個名單上的孩子都具有潛力;但無一例外地,他們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究其原因,還是在教育孩子的人態度上有了變化。

那些知道名單上孩子的校長和老師,都會對這些孩子抱有不一樣的態度,他們會比別的孩子更受老師的重視,在學習上會更加得到老師的照顧以及得到更多的教導;

並且,面對這些學生,老師也會表現出更多的耐心以及欣賞,孩子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受到老師的鼓勵,也會很願意和老師學習、溝通。

這樣下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孩子成績進步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所以,這個實驗給了家長很大的啟發:要想孩子進步,家長首先就要改變自己的態度。

家長應該怎麼做?

1.端正自己的態度

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端正自己在教育孩子當中的態度,在家庭關係中,父母並不見得一定會比孩子優秀,家長不應該用一個「居高臨下」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教育孩子是一個雙方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過程,家長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態度,孩子才會願意和家長進行平和的溝通,而不是只要一說話就是無盡的爭吵。

2.看到孩子的優點

其次,家長需要做的是看到孩子的優點,正如父母活了幾十年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孩子才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生活經驗也不可能讓孩子成長為完美的孩子。

有句話說得好,會犯錯的孩子,未來才是可觀的。因為孩子會經歷一個從不對到對的價值觀塑造,他會知道什麼是不對的,接受什麼是對的,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

所以,即使孩子數學考了60分 ,家長也應該看到孩子語文考了70分,英語考了80分;應該看到孩子這一次比上一次的進步;看到孩子為了考試而辛苦複習的每一堂課和課外時間,正視自己孩子的努力和優點,接受孩子的不足。

3.鼓勵孩子

最後,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鼓勵孩子應當從正面激勵,而不是通過比較來貶低孩子的方式來激勵孩子,這只會更加打擊孩子的自信。

家長應該在潛意識中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夠做到,並且向孩子透露出自己對他的那一份自信心,鼓勵孩子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做得更好,哪怕進步一分,也是好事。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僅孩子在成長,家長也在成長。家長應該學會謙遜,學會對孩子抱有正確的期待,同時給予孩子正面的教育方式,孩子才會不斷朝著自己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今日互動話題:你對羅森塔爾效應有什麼看法?你會經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嗎?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父母需懂的心理學「開墾心靈綠洲的羅森塔爾效應 」
    一年,錢教授回國遇到組織「榮譽班」的那位中學老師,一問才知道,原來這六十名學生是隨意抽籤決定的,其中不乏「差生」。這種由教師或家長的期待和熱愛而在孩子身上產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現象,羅森塔爾把它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黃磊揭秘一流父母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暗示出來的
    心理學上將這種父母給予孩子期望和鼓勵,孩子產生動力,最終變得優秀的過程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孩子將來怎麼樣,關鍵是看父母有沒有正面暗示羅森塔爾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效應
  • 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父母別忽視了
    相信每個人教育孩子自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父母們常常會疑惑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是越誇越好,越罵越糟嗎?今天就讓「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父母也別再忽視了。>「羅森塔爾效應」這一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來的,大意指的是期望和展能夠產生奇蹟,也就是說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可以使被期望者的行為做法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 "羅森塔爾效應":大人的鼓勵對孩子意義非凡,父母應該看看
    我們常說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但是要怎麼鼓勵,為什麼要鼓勵孩子?這些問題也許沒有多少父母了解過。下面,我們就通過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讓父母看到鼓勵的力量。學期差不多結束的時候,羅森塔爾回到學校了解情況,結果發現之前挑選出來的18名學生,成績都提升了很多,而且也變得更加自信了一點。
  • 「我怕做不好」經常自我否定,父母用「羅森塔爾效應」來引導
    很多小孩在出現一些問題後,自己通過直接放棄、或者逃避的方式去解決,就是因為焦點效應的影響。很多父母並不了解,所以會感覺莫名其妙。之所以喜歡自我否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父母總是以完美主義的態度來要求他們,令他們被包圍在批評、指責之中。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心理學上把這種由父母認可和期望得到正面反饋效果的調節方式稱呼為:羅森塔爾效應。許多堅信「挫折式教育」的父母很納悶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經受了「棍棒教育」,卻並沒有出現明顯的進步。反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逆反心理。
  • 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家長用對了,孩子未來贏在起跑線
    這其中的原理,就是兒童心理學中大名鼎鼎的羅森塔爾效應。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在兒童心理學上,這種效應經常被用來促進孩子按照家長的規劃成長。換句話說,就是家長對孩子抱有不同的期待度,並用不同的態度去應對孩子,從而達到望子成龍的目的。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羅森塔爾效應」讓誇獎力發威,比打罵強百倍
    其實打罵孩子所帶來的只有對孩子短暫的震懾效果,孩子或許會在短時間內因為恐懼而遵從家長的意願,但他們並不能從內心深處接納和理解那些義正言辭的大道理,恐懼過後他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意願去做事,所以打罵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當時建議這位網友了解一下「羅森塔爾效應」,並按照該效應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過了幾個月後,我收到了該網友的反饋。
  • 孩子越努力成績越差?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獲得進步
    我們能找出很多種孩子成績不好的原因,大多和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而且很少有人會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問題。當你對孩子寄予厚望,堅信孩子能夠做得很好,並且向孩子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信心之後,孩子們就會充滿自信。可當你覺得孩子不行,一味在否認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差,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
  • 羅森塔爾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這就要講講心理學裡的一個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先來解釋它的第一個名字,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性格很孤僻,喜歡獨居。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告知自己是「最有發展前途」的人,是老師們通過情緒、態度影響了他們。在這裡,還得跟你補充一個背景。在做這個實驗前,羅森塔爾先拿小白鼠做過實驗。
  • 「羅森塔爾效應」,帶給孩子怎樣的肯定和期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提出過「羅森塔爾效應」,也可以可以成為「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 孩子自卑不自信怎麼辦?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他們自信滿滿
    作為父母,我們有時候也會覺得孩子沒有自信,很自卑。比如不敢上臺表演、很膽小,面對未知的事情總說自己做不到。孩子自卑不自信怎麼辦?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他們自信滿滿。有了自信之後孩子才會膽子大,才不會過多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才能勇敢的展現自己。
  • 孩子學習自暴自棄?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重拾學習的信心
    樂樂的狀況讓媽媽很擔心,不單單是樂樂一個人,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學習自暴自棄的態度,如果一直這樣的話,接下的學生生涯毫無意義。假如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苗頭,家長要重視起來,不要讓這種態度成為習慣,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都比較複雜,可以嘗試運用這個羅森塔爾心理學效應,幫助孩子及時找回積極的學習態度。
  • 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父母不能忽視
    導讀: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父母不能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誇越好,越罵越糟?「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父母不能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丈夫打人不對,但醫生覺得妻子的行為更可疑,於是醫生通過進一步諮詢了解,得知這位女士小時候目睹了父親打母親,於是她希望長大之後找一個和父親完全不一樣的男人,便選擇了性格溫和的丈夫。著名的羅森塔爾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效應,最後被命名為「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經過交流後,燕子才知道,原來歡歡媽對歡歡平時很苛刻,不管歡歡做什麼,都會給她指出很多毛病,督促她做到完美為止。可是歡歡媽不知道,這樣經常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行為,將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自信。燕子給歡歡媽指出這個問題後,歡歡媽也後悔不已。
  • 打擊孩子沒有用,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有很多孩子正是因為帶有著一些消極的心態,所以說做事的時候會顯得十分不順利,這也是父母造成的一個惡果。因此,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千萬不要選擇去打擊孩子,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沒有任何利益處的。我們應該懂得用積極的暗示來帶領孩子走向成功,因為從羅森塔爾效應中可以清楚的展現到積極暗示的好處是有很多的。
  • 「羅森塔爾效應」你把孩子看成什麼樣子,那麼他就會變成什麼樣子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到一所學校,在一個班級隨便走一遍,然後指著幾個孩子的名字,告訴老師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也很聰明,過段時間,羅森塔爾再來這所學校的時候,被他點名的幾個孩子,學習成績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學校對羅森塔爾表示感謝,羅森塔爾卻說,我根本不了解,也不認識這幾個孩子,老師表示特別驚訝!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自我否定?家長可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嘗試"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從消極的心態中走出來,培養孩子一副積極自信的心態。"羅森塔爾效應"的來源與意義"羅森塔爾效應"起源於一個美好的古希臘神話故事: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於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