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自我否定?家長可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2020-12-14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在練習拉琴,但是孩子拉了好幾遍都沒能拉出一首完整動聽的曲子。眼看孩子就要放棄了,我趕緊說:"沒事的,你再多練習一會兒,如果多練習的話,你肯定能比現在拉得要好。"

聽到了我的鼓勵,孩子又拿起了琴。然而,拉了兩遍,孩子還是拉的不好。我耐住性子對孩子說:"你再試一次!"

孩子放下琴,搖了搖頭說:"哎,不行,我肯定做不到!"

我說:"你再堅持一下!"

沒想到,孩子還是一臉沮喪地說:"哎,媽媽,我是真的不行了,看來我天生就不是拉琴的料了。"

聽到孩子的話,我不禁有些擔心,因為不管孩子在做什麼事情,若是遇到一點電不順心的事情,孩子很容易就開始自我否定,覺得自己未來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不知道父母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會選擇一種什麼類型的解決方式。有些急性子的父母可能就直接責怪孩子了,認為孩子"沒出息""沒用",然而,父母越是怪罪孩子,孩子越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狀態。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嘗試"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從消極的心態中走出來,培養孩子一副積極自信的心態。

"羅森塔爾效應"的來源與意義

"羅森塔爾效應"起源於一個美好的古希臘神話故事: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於雕刻。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

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熱情和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

這個簡單的神話故事告知我們,美好的期望可以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蹟。

在這個神話故事的基礎上,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羅森塔爾去到了一所學校,在學校裡,他提出要對學生做一個"未來發展趨勢"的測驗。然後,他從全校裡挑選了一些學生,並告知校長和老師:"這些學生是整個學校裡最聰明的、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人!"

羅森塔爾還認真地叮囑了校長和老師,告知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將會影響到最終的實驗結果。

結果,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之後,被點到的學生的成績是整個學校裡成績最好的,甚至比其他同學的成績要好很多。不僅如此,研究發現,這些孩子的品格方面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便是"羅森塔爾效應",它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即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或許一些父母看到這樣一個實驗結果可能有些不敢置信。但是事實確實如此,鼓勵和讚美能夠改變孩子的狀態,包括品質方面。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刻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要說一個孩子呢。

"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帶來不一樣的改變

羅森塔爾做的這個實驗,給父母帶來了大大的啟發。若是父母真的有認真的應用這一個育兒原理,那麼父母將會發現孩子從外在到內在,都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具體來說,"羅森塔爾效應"能夠給孩子帶來以下好處:

1、 決定孩子未來的走向,孩子做事變得積極自信

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造成學生學習差異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遺傳與智力,而在於家庭和學校的環境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會學會,只要向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

"羅森塔爾效應"的核心內容就是,恰當的鼓勵和讚美可以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實,父母給予孩子的讚美是很有力量的,這是在肯定孩子。

這些美好的話語為孩子打造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孩子可以從父母的描繪中看到自己的未來,而這個未來是正面的、是美好的。正是因為如此,孩子做起事情來會變得積極自信,更有動力。

2、 更能專注於自身,並且看到自己的進步

因為小孩子的心智還不是特別的成熟,所以當他們遇到一些困難時,他們很

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很容易就直接放棄了。這個時候,若是父母多些耐心和多些包容之心,孩子就很容易堅持下去。

成功是需要堅持的,很顯然鼓勵和讚美會讓孩子產生幹勁和動力。孩子能夠將注意力重新放回自身。專注於自身,孩子將會更加容易看到自己的進步,而進步又會反過來激勵孩子下一步的努力。

古人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表面上看這句話很簡單也很樸素,但是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孩子沒有走出第一步,孩子就看不到成功。

3、 正面的心理暗示,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父母都能感受到,當孩子在說"我肯定做不到"時的沮喪、難過情緒,若此

時父母再去數落和責怪孩子,那麼孩子的情緒肯定會更加失控。

然而,正面的心理暗示可以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及時地從負面情緒走出來,還可以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能力。

不僅如此,父母的鼓勵和讚美就相當於為孩子提供了一個不同的環境,在這樣輕鬆上進的環境中,孩子會成長地更加健康。

恰當地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讚美和表揚確實可以讓孩子變得積極、自信、樂觀,但是過多的、誇大的誇獎只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父母在運用"羅森塔爾效應"時,一定要注意和謹慎。

那麼,究竟父母應該如何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呢?這裡有幾個建議:

1、 善於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與自己比較

著名心理學作家武志紅曾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考官,可多少父母想過,你們到底在扮演什麼樣的考官呢?是鼓勵認可孩子的好考官,還是苛刻挑剔永遠不會認可孩子的壞考官?

上學的時候,我們就最怕從父母的嘴巴裡聽到"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同樣道理,我們的孩子也不願意聽到自己被自己最愛、最親密的人嫌棄,總是在不斷地與別人比較。

與別人比較,會讓孩子產生很多壓力,倒不如多多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讓孩子和自己比較。每天都比過去的自己進步一些,日積月累孩子就會變得不一樣。

2、 減少功利的思考,用最真實的語言鼓勵孩子

有些父母經常誇獎和鼓勵孩子,但是效果不好。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就是因

為父母不會"誇獎",錯誤的誇獎會給孩子錯誤的指示。

而且,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帶入一些比較功利的想法。比如說,學這個有什麼用啊?你為什麼一定要學這個啊?當然還有很多問題,孩子每一件做的事情,都會被父母賦予一層意義。

結果,孩子也帶著功利的想法去思考問題。孩子就不會去思考這件事情對自己真正的意義在哪裡,對什麼事情都變得斤斤計較,最終也變成一個不快樂卻功利的人。

3、給予孩子恰當的期望,表揚孩子的"精神狀態"

美國暢銷育兒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裡寫道:"稱讚,就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時間、劑量都要謹慎小心,否則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可見,隨意的誇獎只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有些父母實在是不會鼓勵和讚美孩子,當孩子做的好、或者需要鼓勵時,只會說"你真棒""寶貝你要加油呀""你這麼聰明我相信你可以的"。

首先,對於孩子父母一定要有恰當的認識,給予孩子恰當的期望,並且父母要把自己的期望告知孩子。

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最好鼓勵和讚美孩子的精神狀態,比如說"繼續保持努力""要堅持下去呀"等等話語,讓孩子得到精神上的鼓勵。

每一個孩子都是脆弱的,當他們堅持不下去時,父母一定要適時地給予孩子一些鼓勵和讚美。這樣一來,孩子堅持下去也就不算難事了。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燕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她發覺自己班上有個叫歡歡的學生,什麼都好,就是太缺乏自信,總喜歡自我否定。有一天,她想叫歡歡上臺去講昨天布置的故事,但是歡歡說什麼都不肯上去,一直說:「我不行…我怕我講不好。」不管燕子怎麼鼓勵她,她最後還是沒上去。
  • 「我怕做不好」經常自我否定,父母用「羅森塔爾效應」來引導
    時間一長,他們自信心消失殆盡,做任何事情都在心底對自己說「我不行」、「別人不喜歡我」等,結果在心理上就越來越缺乏積極進取的源動力。一、那麼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三、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自信滿滿1、表達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肯定自己比如孩子學輪滑時,可能因為怕摔而不敢去學,家長就應該表達出自己對他的鼓勵「我相信你,半個月你一定可以學會!」
  • 孩子總是自我否定?家長要善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重拾自信
    文\路卡編輯\結媽看育兒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遇到稍微有點困難的事情就會躊躇不前,總是說著"我不行,我做不到。"有些家長比較急躁,在看到孩子畏畏縮縮、不自信的表現時,就只會發火,責備孩子沒出息。這些父母沒注意到的是,你越責備孩子,越說他差勁,孩子就會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就更加不行。有研究表明:經常自我否定的孩子相對於其他樂於表現自己的孩子而言,既沒有後者廣泛的社交圈,也沒有後者取得的成就高。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孩子生氣地說:"之前的譜子我還沒有學熟悉,就叫我學新的,老是給我這麼難的任務,我的能力又還達不到,太難了我不學了!"朋友對於孩子的畏難情緒,一時也很無奈,況且鋼琴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也不知道怎麼開導孩子,於是就讓孩子回房間了。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其實孩子這種表現就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行為,因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會十分害怕出錯。孩子總是會覺得自己是做不到,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十分的把握。其實孩子這種自我否定的情況存在於普遍的家庭當中,許多孩子都會有這種表現,因為不相信自己或者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到,往往就會表現出不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的感情漩渦。
  • 「羅森塔爾效應」,帶給孩子怎樣的肯定和期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提出過「羅森塔爾效應」,也可以可以成為「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 美國「羅森塔爾效應」證明,優秀的孩子,都是家長誇出來的
    其實,這個現象是有科學依據的,就是「羅森塔爾效應」,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都是告訴我們,誇孩子非常重要。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在1960年做的一個試驗。
  • 孩子學習自暴自棄?不妨試試「羅森塔爾效應」,重拾學習的信心
    假如看到孩子有這樣的苗頭,家長要重視起來,不要讓這種態度成為習慣,面對這種情況很多都比較複雜,可以嘗試運用這個羅森塔爾心理學效應,幫助孩子及時找回積極的學習態度。這個騙局後來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待效應」。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這部《墊底辣妹》我反覆觀看,因為在該片中我不僅學習到了關於教育孩子的真諦,更讓我從心理學角度看懂了「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那究竟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他的特徵有哪些?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 不要再打擊孩子,了解羅森塔爾效應,積極的暗示才對孩子有幫助
    總有一些事情是孩子不擅長的,而面對這個問題時很多父母都選擇打擊孩子,其實這樣的做法對於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可是大多數父母還是選擇這樣繼續。我閨蜜的孩子其實已經很優秀了,6歲的年紀居然可以熟練地彈唱鋼琴,這是很多孩子都沒有辦法媲美的。
  • 孩子越罵越叛逆?「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感受,自己整天嚴管孩子,但越罵孩子越叛逆。而身邊其他家長,不怎麼管孩子,只是偶爾讚美孩子幾句,孩子就乖巧聽話,讓人特別省心。因此,好多家長都感覺對孩子管教越多,越適得其反,不怎麼管教的,孩子反而越長越優秀。那麼,為什麼孩子越罵越叛逆呢?「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 孩子越罵越叛逆?「羅森塔爾效應」告訴你: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進步非凡「羅森塔爾效應」,也叫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譯為「畢馬龍效應」)、「期待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通過驗證提出的,主要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進而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 孩子自卑不自信怎麼辦?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他們自信滿滿
    作為父母,我們有時候也會覺得孩子沒有自信,很自卑。比如不敢上臺表演、很膽小,面對未知的事情總說自己做不到。孩子自卑不自信怎麼辦?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他們自信滿滿。有了自信之後孩子才會膽子大,才不會過多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才能勇敢的展現自己。
  • 孩子總往壞處想怎麼辦?家長運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更自信
    其實,孩子在不斷的否定自己的時候,我自己的內心也不斷地在糾結,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明明就有能力卻不敢表現出來呢?為什麼孩子做事會喜歡往壞處想?再加上家長的不重視,沒有及時引導孩子,往往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腦海中會不斷浮現失敗的例子,阻礙孩子全身心的投入事業當中,從而喜歡否定自己,把普通的事情總往壞處去想。
  • 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家長的啟示
    在這篇文章裡,我想和家長朋友們,探討一下神奇的潛意識對我們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影響,希望給我們的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小孩的過程中有一些啟示。一、羅森塔爾效應簡介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上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大凡當過老師的都知道,也一定還記得心理學中有那個著名的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場通過羅森塔爾效應來「自證預言」的過程
    著名的羅森塔爾試驗,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效應,最後被命名為「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皮格馬利翁效應。而羅森塔爾效應說明一個問題:外界權威影響個人對自己認知,自我的認知又會形成自證預言,自證預言又會進一步認同權威的影響,這就形成了一個循環!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通過羅森塔爾效應達成自證預言的過程。
  •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羅森塔爾效應」讓誇獎力發威,比打罵強百倍
    其實打罵孩子所帶來的只有對孩子短暫的震懾效果,孩子或許會在短時間內因為恐懼而遵從家長的意願,但他們並不能從內心深處接納和理解那些義正言辭的大道理,恐懼過後他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意願去做事,所以打罵對於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當時建議這位網友了解一下「羅森塔爾效應」,並按照該效應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法。過了幾個月後,我收到了該網友的反饋。
  • 孩子用搗亂求關注?羅森塔爾、瓦拉赫效應和SFBT技術可以幫您解困
    當父母對孩子有很高標準的要求和期待,負面評價比較多時,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做不好,此時他們會面臨很強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自我價值感非常低,自卑會讓他們表現出對學習和努力不屑一顧。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二、"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中的意義極其重要心理學上有個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這是一種期望效應,也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羅森塔爾效應":大人的鼓勵對孩子意義非凡,父母應該看看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這麼一個長期的跟蹤性實驗。他來到一所學校裡,找到校長說要做一個實驗。羅森塔爾跟校長要了學校學生的花名冊,隨機抽取了18名學生,然後跟任課的老師說,這18個學生都是精挑細選的高智商孩子。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他還請求校長要保密。不知情的老師,真的以為這18位隨機挑選出來的學生是人才,於是悉心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