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2020-12-17 辣媽育熊娃

文丨辣媽育熊娃(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孩子在不同的環境當中接受了不同的教育,他的性格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每個孩子對於自身都必須要有一個自我認知,否則他們就無法找準自己的地位,得到更好的發展。

許多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自卑,不好融入集體生活,但其實除了自卑之外還得自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案例:

朋友的孩子從小在學校裡面的表現就非常的優異成績,也非常的出色,每次都是在班級裡的前三名。

在別人看來,朋友的孩子就是那一種別人家的孩子,永遠不需要父母去操心。

只是朋友卻有一個煩惱,朋友的孩子雖然在別人看來是非常乖巧懂事的,但是他在學校裡面卻一直沒有什麼朋友。

之前朋友孩子的老師就有打電話和他溝通過,說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問題,每次在學校裡都是獨來獨往的。

並且說很多時候班級裡其他的小夥伴想要去和他交往,但是他都表現出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最後就沒有人願意去和他玩。

對於孩子的這個狀況,朋友也覺得很無奈,其實除了在學校有這個表現之外,平時孩子在家裡看到長輩,看到其他的親戚的時候,也都不願意去打招呼。

分析:

其實孩子這個表現就是一種典型的自負心理,他認為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所以不願意去和別人多說話。

那麼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負心理呢?

其實和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是有著一定聯繫的現在大部分的孩子在家裡面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和家裡的長輩都會去寵愛她。

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加的自信,所以也會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誇獎。漸漸地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誤區,會有一種過分的自信,認為其他人都比不上自己。

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

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

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一個孩子實際上很優秀,但是他的父母總是對他實施打擊教育,就會讓他們認為自己真的很差勁的認知偏差。

與此同時,孩子如果並沒有那麼的優秀,但是家長總是過分的去把孩子捧高,也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全世界只有我最厲害,看不慣比自己優秀人存在的狀況。

一旦孩子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就不利於他的長遠發展,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及時的去糾正。

既然如此,當孩子出現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家長可以巧用3招輕鬆解決

(1)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

自負型人格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沒有經受過打擊,總是認為自己就是像父母所說的那一般的優秀,而不願意面對自身存在的缺點。

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自我認知偏差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對於孩子的缺點要直接地指出來,而不是一味地去捧高孩子。

(2)幫助孩子拓展視野

井底之蛙總是認為自己是這個環境當中最優秀的,總是認為自己看到的是最好的。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他周邊接觸的人群過於狹窄的話,他們自然會認為自己是最強大的。

但是一旦他去到了另一個環境,遇到了比他跟我優秀的一群人之後,他就會漸漸的認清自己

所以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接觸更多的人群,帶孩子多去見世面,這樣也可以幫助他們認清自己。

(3)不要過於地捧高孩子

雖然我們現在都說培養孩子的自信最重要的就是賞識教育,但是也並不意味著任何一點芝麻小事都要去表揚孩子。

這樣只會讓孩子出現盲目的自信,這樣對於孩子的表揚一定要適度,不合理的讚揚只會讓孩子出現自負型人格。

育兒難題找辣媽育熊娃,家庭教育從小抓起,一起陪孩子健康成長,我是辣媽育熊娃,幫你解決育兒小難題。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其實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長期被父母和家人寵愛,或者是家人過度的誇獎,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產生一種莫名的自信。在孩子的心裡,總會認為「我是最強的」,不願意接受他人的觀點,更看不慣比自己優秀的人。孩子為什麼會存在自我認知偏差的情況?孩子的自負和自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算是一種性格缺陷,屬於自我認知偏差。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相信不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無人太自負的不良情況,這是由於孩子"自我認知偏差"所導致的。父母應該及時調整孩子的態度,避免孩子過於焦躁和自負,到頭來一事無成。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兩個成因首先,父母要知道,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呢?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其實是孩子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對孩子過分讚譽,更像一種捧殺,可能使孩子自負,甚至形成自戀型人格;而對孩子過高要求,則可能使其成為自卑人格,這兩種都是認知偏差。而其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巴納姆效應」有關。而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運用,根本上屬於一種心理暗示。就像很多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前都會這樣說:幼兒園裡有好多好多玩具,你想玩什麼都有,可以隨便玩。於是,孩子就接收了一種「幼兒園的玩具都是我的」這樣的認知,然後和別的小朋友因搶玩具而打架。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鄰居家的小麗在讀六年級,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曾多次獲得獎學金,小麗無疑是其實孩子出現自負心理,跟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是脫不了關係的,家長出於愧疚,因為事業問題極少陪伴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的,再加上很多家庭都是單男單女,讓家長對孩子的愛更加寵溺,會讓孩子覺得世界都在圍著自己轉動的錯覺。
  • 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
    導讀: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兒童心理理論:調整娃的認知偏差是關鍵
    相信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有狂妄自大的階段,這個時候孩子們經常會認為自己特別厲害,別人家的孩子都不如自己。其實這是一個特別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孩子逐漸恢復正常的認知,有一些孩子卻把這個心理現象固定了下來,一直堅持的認為別人不如自己。
  • 孩子爭強好勝,可能是「孔雀心理」作怪,家長巧用這3招輕鬆解決
    孔雀心理就是孩子自詡高傲,自帶有越高,從而喜歡攀比,都覺得別人低自己一等,一旦遭受到挫折就會惱羞成怒,完全輸不起。話中帶刺,孤高自傲,非常自我。當自己的成績不如別人,也許這個孩子會說:他家連車都沒有、他長得那麼矮,成績那麼好有什麼用……孩子們會將大人們不敢說出的話大膽地表達出來,但是這種做法會嚴重影響到對方,長此以往也難以在群體中立足。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類似的表現,就應該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否則孩子就很容易受到傷害。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於是他不停的想要跟孩子進行交談,打開孩子的心結,可沒有想到經過了長此以往這樣的交流,也沒有給孩子帶來一個怎樣的改變,反而孩子自卑的心理變得越來越嚴重了。其實這種案例存在著許多,有很多孩子在平常的生活當中所表現的樣子就是自卑或者是自負的。
  • 孩子自信心不足,罪魁禍首是認知偏差,父母首先要教娃認識自我
    而在現實生活中,越自信的孩子越容易取的成功,可事實上,自信、自卑、自負這三個詞,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並不是家長想讓孩子變得有自信,他們就會有自信的,更多的是父母教育的方式方面。過分的讚美並不會讓孩子自信,然而會讓娃養成自負的性格,而過分的批評又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如果父母沒有掌握好這個尺度,很容易把孩子的自信心變成自卑或者自負的心理。自我認知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從孩子有意識起,自我認知就將陪伴他的一生。
  • 父母課堂:孩子驕傲自滿怎麼辦?用這5招預防孩子產生自負心理
    :自我認知、自我意志、自我情感體驗。孩子自己評價自己,要靠自我認知。有的孩子過高的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負;有的孩子過低的評價自己,就表現為自卑。對於孩子來說,自卑心理不可取,自負心理同樣也不可取。1、引導孩子正視失敗過度的自卑也會讓孩子產生自負的心理,那麼我們就要先解決孩子的自卑心理。導致孩子自卑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孩子不能正視失敗。只要遇到失敗,孩子就會把所有的原因歸於自己的無能。久而久之,做什麼事,孩子就會沒有信心。有的孩子為了掩蓋自己的自卑,而變得自負。
  • 孩子有自負情結?了解首因理論與近因理論,調整孩子「認知偏差」
    相信很多的孩子都有過這麼一段狂妄自大,眼裡只有自己的階段,在孩子發育成長過程中,這也是一個特別正常的心理現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會恢復正常的認知。但是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的恢復,狂妄自大的毛病並沒有改變,就像上面的萌萌。這種現象很多的家長會將其歸咎於孩子的好勝心,其實不然,實際上是因為孩子的「認知偏差」。
  • 「別的小朋友都不如我」,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得從這4個原因說起
    其實,就是孩子的自我認知出現了偏差。所謂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雖然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並非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對自己有一份正確的認知的,許多人在認識自我的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成年人也是更何況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們。為什麼孩子會出現自我認知偏差呢?
  • 原創 ‖自負是什麼意思?孩子自負怎麼辦?
    自負就是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自我認知、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體驗。
  • 孩子難有自信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學會4招培養孩子自信
    而沒有自信的人,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害怕失敗,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擁有自信心,對於自我認知也就比較清晰。
  • 孩子總是愛攀比?「孔雀心態」是主因,家長用這4招輕鬆化解
    在關注和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習慣了自己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內心會覺得:&34;、&34;,這樣的內心意識。即使孩子長大後,也會要求自己身邊的人都關注自己,如果自己別人群忽略了,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過分在意別人的想法,孩子會忽視對自己內心的評價,接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還容易因為評價做出一些傷害自己的行為。據調查顯示現在的獨生家庭中,約有30%的孩子會有這樣愛慕虛榮、爭強好勝的心態,由於孩子的生活環境再加上自我認知能力弱,不能正確客觀的評價自己,所以就會養成&34;。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昨晚在找素材的時候,看到一位家長在網上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管都不行,非常不認真的對待學習。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威權的命令,這小傢伙都是軟硬不吃。這個家長非常的苦惱。我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帖子,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無奈,一絲絲無力的不解。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這樣的焦慮呢?
  • 在學校欺負老實的同學,孩子有「歧視心理」,父母該如何應對?
    家長在過多的關注考試分數時,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價值觀建立的時期,很容易因為認知的局限性而形成狹隘的心理狀態,不懂尊重同伴,歧視同伴的行為如果得不到家長及時的幹預,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很有破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