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

2020-10-06 莉婷媽媽

導讀: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自負、以自我為中心?家長注意,孩子可能有自我認知障礙!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自我意識是什麼?顧名思義,所謂的自我知識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了解,人們如何認識自己?實際上,我們都是通過他人的判斷來認識和了解自己的。既然是判斷力,那肯定有好有壞。這些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方向盤。好的判斷會使我們更有信心,而差的判斷會使我們繼續完成。在方向盤的領導下,自我糾正會變得越來越好。
那麼,如果方向盤有問題怎麼辦?


小凡年輕時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因為他是家庭的「唯一苗木」。從小開始,他的父親,母親,祖父母和姑姑一直是寵物。不管小凡做什麼,人們都會為他和他的祖父打氣,他說:「我的孫子比別人的孩子更聰明,也更好。」漸漸地,小凡發現即使沒有努力,讚美也是如此容易獲得。
但是,問題很快就出現了。小凡進入小學後,出現了人格問題。他不僅不合群,而且經常與同學發生衝突。他總是看不起其他同學,覺得自己很出色。
父母是孩子的掌舵人。當方向舵出問題時,孩子的自我認知會產生偏差。



·自負
自我不同於自信。自信的概念是,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理解,並相信他們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最佳結果。
但是自負意味著孩子們過分相信自己的才華,並覺得別人不如他們。一旦感到沮喪,他們就會情緒崩潰,甚至從自負變成自卑,再也無法恢復。
·比較
有些有自我感知障礙的人會非常喜歡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就像鉛筆盒中使用的比例一樣小,而與自己的家用汽車一樣大,將成為他們比較對象的渴望。
近日,有關「大學生要求父母每月4500元生活費但父母拒絕的消息」在網上引起了熱烈討論。許多孩子上大學後,他們總是看著別人,甚至不吃食堂飯。不住在學校的宿舍裡也演變成一種趨勢。
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有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學生在這裡是在學校學習,而不是進行比較,特別是如果他們使用父母的血汗錢進行比較。


·高壓力
與那些覺得自己的孩子最好的家庭相比,仍然有些家庭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小學二年級的小佳,在一年級的前三年中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但是面對這一點,父母們仍然對成績不滿意,認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從小開始,無論小賈如何努力工作,他都無法得到父母的認可。
他總是說:「兒子,這不是您的真實水平,您還不夠努力」,但只有小賈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上限。
進入高中三年級後,肖佳的父母敦促肖佳學習更瘋狂的東西,沒有給孩子呼吸的機會。他們覺得班上一年級還不夠,一年級還不夠。市冠軍和省冠軍是孩子的真實水平。
高考初期,肖佳突然精神崩潰,自殘行為嚴重。最終,能夠上985學堂的小佳,只有一本普通的書,在大學期間,他繼續接受和接受心理治療。



1.讚不絕口
可以說許多父母在稱讚孩子方面是冠軍。您能讚美他們嗎?當然好,但也很潮溼。過度誇張的讚美只會使您的孩子看不見他的真正力量,而虛假的讚美有一天會揭示真相。
孩子一天長大後,突然意識到自己不如父母所說的好。這對他們將是巨大的打擊。因此,與其替代,不如從事實中尋求真理並承認自己是平凡的。
承認孩子的平凡遠比盲目誇獎和自我洗腦要困難得多,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知道自己平凡的時候才能更加努力地工作和更加努力地戰鬥。


2.不會破壞大腦
智障兒童的悲劇在現實中發生了很多。我們不會在這裡重複,而是告訴您一個故事。在遠古時代,金國是一個遊牧民族,生活更加富裕,宋朝非常貧窮,因此金太祖萬延阿古達為子孫後代制定了許多鐵律。
例如,不應隨意揮霍國庫,而應避免奢侈和節儉。當他的兄弟金太宗繼位時,金國已經逐漸致富。有一天,金太宗突然想喝點酒,但是負責國庫的官員們非常不同意,說:「你不記得太祖曾經制定的規則嗎?只有大事才能打開國庫。大事?」
金太宗撞牆時只能入睡,但到了晚上他仍然沒有酒癮,所以他去了國庫,偷了一些錢來買酒。
但是此事很快就被部長們發現了,由於這一事件,所有部長親自擊敗了金太宗的20個委員會!自那以後,直到金太宗去世,他一直對奢侈和節儉棄權,沒有像這樣的事了。即使朱Xi嘆了口氣,「金國的獎懲如此明確,這絕對是一件大事。」
由此可見,即使是皇帝也需要有人監督和鞭策,我們不能僅僅寵壞孩子,否則會傷害他們。


3.沒有大腦對比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與其他孩子的孩子相提並論,對嗎?您還記得當時的感覺嗎?有些父母可能想說,我知道應該沒有比較,但我無法控制!
不,您可以控制它,但是您不想控制它。在潛意識中,我們將模仿自己的經歷並將其複製給我們的孩子。父母喜歡比較並且熱衷於比較,因此孩子必須長大才能學習如何做。
在之前的電視劇《帶爸爸去國外學習》中,廣受批評的角色朱露莎就是一個負面的例子。她在父母的寄予厚望和與他人的反差中長大。
出國後,朱露莎不僅生活技能很差,而且白白浪費。她總是以對比和敵對的態度看著別人。當遇到問題時,她也以自我為中心,從不知道自己在尋找問題,這也是典型的自我認知障礙。



·獎懲分明
當然,孩子必須因做得好而得到回報,但是父母必須心中有一個標準,孩子應該做什麼水平,什麼水平被認為是好的。經過多年的教育,我總結了一個經驗。那就是「跳躍並達到」。孩子們應該舉手達到的程度。這並不需要讚美,但這是孩子們只有跳跳而努力才能取得的成就。這時您的進步需要得到回報。同樣,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必須給予相應的懲罰。這種懲罰必須首先由孩子來決定。沒有輕巧的東西,有時卻不重。毆打和責罵甚至更不可取。
·正確認識孩子
兒童的認知偏差通常是父母的認知偏差。我們認為孩子們不能使用父子過濾器。他們必須是客觀和真實的。好孩子很棒。孩子很普通。普通兒童也可以「笨鳥先飛」。普通兒童也可以通過努力來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作為父母,我們必須面對平凡,敢於接受平凡。這不是可恥的。所有生物都是凡人。我們必須讓孩子們明白,努力工作比才幹更重要。


·為孩子們樹立榜樣
父母必須首先改變他們願意與之進行比較的反擊,並將這種比較從他人轉移給自己,以便孩子們可以學習與自己進行比較,超越自己就是進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那麼孩子們仍然會跟隨父母,所以最好的教育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父母做得好,孩子也不會不好。
那麼,您對兒童的自我認知障礙有任何疑問和見解嗎?在下面留言與我們討論!

我是一個家庭教育老師,一個高級的產科教師,也是一個多平臺的育兒作者。跟隨我給你帶來實用的母性和育兒知識。如果你有任何困惑或疑問,請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些建議能讓你作為一個家長突然敞開心扉,不再孤獨地走上育兒之路。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一種類型的孩子:看不慣別人比自己優秀,一旦周圍出現比自己優秀的人就會惶恐不安,會出現過度自信甚至自負的現象,不喜歡也不允許別人反駁自己。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其實是孩子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孩子眼中無人太自負,孩子「自我認知偏差」,家長要這樣來調整!
    相信不僅是我家孩子,相信一些孩子也有目中無人太自負的不良情況,這是由於孩子"自我認知偏差"所導致的。父母應該及時調整孩子的態度,避免孩子過於焦躁和自負,到頭來一事無成。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兩個成因首先,父母要知道,什麼是"自我認知偏差"呢?
  • 孩子有自負心理,也許是「自我認知」偏差了,家長用3招輕鬆解決
    每個孩子對於自身都必須要有一個自我認知,否則他們就無法找準自己的地位,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自卑,不好融入集體生活,但其實除了自卑之外還得自負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孩子的性格來說,無論是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屬於自我認知偏差的一種。也都算得上是一種性格缺陷。那麼什麼叫做自我認知偏差呢?所謂的自我認知偏差,從他的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就是孩子的實際情況和他所預想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 孩子有自我認知障礙怎麼辦?家長要謹慎,誇孩子也要有「度」
    ,形成孩子產生我認知障礙。二、孩子一旦形成了自我認知障礙,就會缺乏分辨能力1.不切實際的讚賞讓孩子變得虛榮正確的教育要積極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實事求是地對孩子進行誇讚,切記不能濫用稱讚,也忌憚只贊不批評,甚至孩子的缺點也說成完美,這樣不合理的誇讚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高傲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對孩子過分讚譽,更像一種捧殺,可能使孩子自負,甚至形成自戀型人格;而對孩子過高要求,則可能使其成為自卑人格,這兩種都是認知偏差。而其形成的原因,可能與「巴納姆效應」有關。而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有運用,根本上屬於一種心理暗示。就像很多家長在送孩子上幼兒園前都會這樣說:幼兒園裡有好多好多玩具,你想玩什麼都有,可以隨便玩。於是,孩子就接收了一種「幼兒園的玩具都是我的」這樣的認知,然後和別的小朋友因搶玩具而打架。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 孩子存在認知偏差?家長了解「巴納姆效應」,使孩子形成自我認知
    文/遠方媽媽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她們總會對自己缺乏認知,以至於他們會變得自卑或者是自負。其實不論孩子變得自卑還是自負,都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扭曲他們的人生價值,引起一些自卑的性格。劉先生特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但是他就發現自己的孩子又有著一個非常不好的性格,那就是過於自卑。
  • 孩子出現自負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父母學會3招及時糾正
    在孩子的性格方面,可能很多家長都會擔心孩子過於自卑,但除了自卑以外,孩子過於自負同樣是父母需要操心的問題之一。案例小張有一個7歲的女兒萱萱,是家裡的獨女,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小張夫妻倆以及家裡的長輩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萱萱身上。由於孩子各方面的成績都比較優異,所以基本也沒有什麼需要家長操心的地方。
  • 孩子總是盲目自信,家長應改變教育方式,避免孩子自我認知偏差
    ,都是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受到了影響,出現了偏差。,有明顯的嫉妒心。有的孩子明明就是很平庸,家長還是過分的吹捧和塑造,給了孩子極大信心的同時,也影響了孩子自我認知的偏差,變得坐井觀天,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及時做出補救,避免孩子陷入誤區。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自我認知產生偏差?
  • 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家長先了解「投射效應」,再去引導
    沒錯,一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人際關係必然會受到影響,其事業發展也會受到阻隔。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卻恰恰是這種人,在斥責這些孩子的不當行為之前,我們更應該去反思一下家長在其中又起到哪些推波助瀾的影響。不知你了解過「投射效應」沒有?
  • 孩子覺得自己丑,是孩子出現自我認知混亂,家長要警惕了
    孩子自我認知的內容中包含了對外貌的關注,既包括對自己的也包括對他人的外貌關注。很多家長在和孩子談及這個話題的時候往往選擇敷衍,比如「寶寶最可愛了」,又或者簡單地告訴孩子外貌不重要,內在美才是應該追求的。 且不論外貌的重要性,這樣敷衍的做法很容易導致孩子的自我認知混亂,不利於孩子客觀認識自我外貌以及自信心的培養。
  • 孩子難有自信心,可能是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學會4招培養孩子自信
    而沒有自信的人,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害怕失敗,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擁有自信心,對於自我認知也就比較清晰。
  • 孩子自信心不足,罪魁禍首是認知偏差,父母首先要教娃認識自我
    一談到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更多的家長會把抱怨放在嘴邊,不知道如何才可以教育出一個積極向上、自信心十足的孩子。其實,家長的這些期望並不是沒有辦法達到,只要父母教會娃認識自我,並且在這個基礎在學會超越自我,那麼相信父母的期望只是時間的問題。
  • 「永遠正確」的家長可能培養不出有自我思考能力的孩子
    永遠正確的家長可能就是最失敗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會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最正確的,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是最失敗的,沒有家長能夠一次掌握最好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大多數的時候是父母自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最好,但其實可能是有缺陷的。所謂的完美規矩,期望以及要求,在這些規定下生活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不開心或者是覺得自己並不自由。
  • 孩子的自我認知
    ●一歲——喜歡照鏡子是有自我意識的表現一歲大的孩子怎樣看待自我,我們成人的世界是無法完全了解的。不過,我可以告訴你,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自己小小的天地。他們已經學會了走路,當然也有個別的孩子還走得不穩。他們對爬在地上走情有獨鍾,他們喜歡爬著玩,爬著去追趕滾動的皮球,也會站起來,沿著床沿走。
  • 原創 ‖自負是什麼意思?孩子自負怎麼辦?
    自負就是自己過高地估計自己。人的自我意識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自我認知、自我意志和自我情感體驗。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既然成年人都有這樣的困擾,那麼對於小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有些孩子在父母看來非常聰明,可孩子卻不自信,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個人對自我的認識需要很長時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想要正確的評估自己,其實是很難的,如果想讓孩子發展的好,那麼就要能夠正確評估自己,而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
  • 孩子目中無人,可能是自我認知出問題了,父母如何教育?
    但是總會有一些寶寶,他們過度以自我為中心,從而養成了孤中無人的壞習慣。如果家長們發現自家孩子目中無人,那麼應該如何幫他們改正呢?讓孩子樹立自我認知《弟子規》頭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最基礎的,父母得把這些教育給孩子,得讓孩子做到。
  • 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該如何是好?
    孩子太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甚至很多孩子到了高中,都還是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非常傷腦筋。父母雖然已經很盡力教導孩子要心有他人,要有服務他人的意識,孩子仍有可能無法做到。其實人天生都是自我中心的,這是人性的弱點。孩子越大,他的很多價值觀形成越牢固。因此,家長最需避免的是生硬地教訓,生硬地教訓會引發孩子更多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