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十大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反思

2020-09-18 鷗爸學堂

鏡子效應:人們總是藉助別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就是每個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父母內在寫照的真實反映。

所謂「子不教,親之過」,如果父母對孩子現狀不滿意,先要反思自己所持有的教育理念。歸根結底,孩子的改變,來自父母的覺醒。

縱觀現實,以下十大家庭教育理念,值得反思。

1、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拔苗助長,貽笑大方。但這樣的事兒,我們做的還少嗎?買學區房,考名校,幼兒園小學化,惡補興趣班、輔導班……父母的這種「遠見」在釋放自己焦慮的同時,也在抹殺著孩子的童年。

2、窮養兒,富養女

對於男孩,控制其物質消費、磨練其意志和品格;對於女孩少受挫折、涵養其優雅的氣質。這若放在封建陳腐的舊社會或還有適用的土壤,男女平等的今天,巾幗鬚眉未可知。


3、養兒防老

養兒防老、重男輕女,好似把兒子養大自己就可以享清福了。父母養育成人,子女贍養父母,非報恩贖身,乃人之常倫,無關乎男女。少有所為,老有所樂,各自安好,就是福。

4、永爭第一

第一永遠只有一個,而成功的路有很多條。人來到世上,不是為了重複別人的腳步,而是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快樂地去耕耘,自會有充實的收穫,是否第一又如何?

5、寒門出貴子

寒門未必出貴子,只不過相比豪門子弟,普通人更能從寒門貴子身上找到些許勵志的自我安慰。將相寧有種乎,孩子將來貴不貴跟出身關係不大,倒是跟父母的眼界密不可分。

6、教育兒女是媽媽的事

不管男主外,女主內,教育兒女始終是父母兩個人的事。孩子能從父母身上學到不一樣的東西,包括你們怎麼教育他,如果有分工,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而非教育本身。

7、藝不壓身,興趣越多越好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有限的,可以在年少時多去嘗試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天賦所在,而不是為學藝而學藝,多而不精又如何,與其多多益善,不如博學精業。

8、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

如果你想讓他言聽計從、失望無助、無力反駁,沒有比這句話更奏效的了。父母自己的精神勝利法,成功的關上了孩子敞開的心扉,最終剩下的是懊悔痛苦的相互折磨。

9、學習第一,只關注分數

在校學習只是每個孩子個人成長中的一段經歷而已,分數代表的也只是考試的能力。而這些都不是一個人將來是否成功、幸福和快樂的砝碼,如果有,那也只是父母的自以為是。

10、父母強權式教育

面對孩子的弱小、無助,父母的強權只能彰顯自己的無能,真正的管教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不管他做錯了什麼、再讓我生氣、失望,我都會愛他,只因為「他是我的孩子」。

教人易,修己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一輩子的修行!

當你變了,孩子就變了。

你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效果滿意嗎 單選
0
0%
滿意,達到了預期效果
0
0%
不滿意,未達到預期效果

相關焦點

  • 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與你共讀《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原著 | 沙法麗·薩巴瑞解讀 | 桔洛家庭教育身處一個焦慮的時代,父母付出了更多的精力來教養孩子,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即使如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依然會時常陷入困惑、迷茫、悔恨、焦慮的狀態。
  • 孩子為什麼不合群,多是來自家長的這些行為,看完後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孩子為什麼不合群,多是來自家長的這些行為,看完後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為什麼不合群,多是來自家長的這些行為,看完後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圖書
    於是,書店裡家庭教育圖書漸漸多了起來,現在大型書店裡此類圖書能塞滿六七個書架,達數百種之多。如此之數量,難免魚龍混雜,讓人莫衷一是。好的正確的家教理念和方法能讓父母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而錯誤的家教理念和方法會誤導家長,遺害孩子一生。
  • 「家長覺醒」最美家庭會,水落坡鎮中心幼兒園舉辦家庭教育講座
    「父母覺醒」為主題的學習報告會。趙老師對現在家庭教育的弊病,家長的教育困惑非常了解,因此他的每一句話都能引起家長的共鳴,趙老師指出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為什麼孩子卻感受不到呢?許多父母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在愛著自己的孩子,並結合各種案例做出說明。會議以視頻的形式展開,在讓家長認真觀看講家風、心道德事的視頻後,趙老師閃亮登場。
  • 《家庭的覺醒》:不一樣的教養方式,不再改變孩子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接連寫了三本書:《父母的覺醒》1和2,《家庭的覺醒》。作者的寫作主題圍繞覺醒展開:父母的覺醒,家庭的覺醒,覺醒的教養方式。對於作者,至關重要的關注點是覺醒。這或許與作者的經歷有關。沙法麗.薩巴瑞是一位印度女性,對東方哲學非常熟悉。
  • 《父母的覺醒》:如何養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收穫成長的幸福?
    直到看到《父母的覺醒》這本書,我才從內心深處放過了自己,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和獨特在於帶著一種清醒的覺察眼光來看待自身以及最親愛的孩子,用尊重、支持、欣賞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孩子,與孩子一道綻放生命的光彩。
  • 要想孩子改變,先從父母改變自己開始,父母自我改變的十大理由
    父母的價值觀、行為習慣都會直接、間接地影響到孩子。家庭教育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孩子人生底色的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父母的改變和提高,等於改善、優化了孩子成長的環境、提高了家庭的軟實力,為孩子健康成長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怎麼做?
    01—知音難覓,攜手同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雜誌中,《父母必讀》雜誌獨樹一幟,是最值得致敬的一本雜誌,它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家庭教育雜誌,1980年創刊,開創重視家庭教育風氣之先,而且堅守這麼多年,對中國的家庭教育貢獻非常大,也很有影響力。
  • 【父母規】第79期中國式家庭教育講師培訓班(12月12-15日/曲阜)
    一、掌握《父母規》宣講課件——父母的覺醒通過三天課程學習,您可以學習到《父母規》核心理念及掌握《父母規》第一堂宣講課內容《父母的覺醒》,我們同時為您提供宣講課件、流程,以及相關講稿、視頻、音樂。通過三天課程學習,您可以學習到《父母規》核心理念及掌握《父母規》第一堂宣講課內容《父母的覺醒》,我們同時為您提供宣講課件、流程,以及相關講稿、視頻、音樂。
  • 反思家庭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因為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父母,由是對父母的話漸漸有了自己明晰的判斷。如果他覺得父母說的話不正確,那為什麼還要聽呢?就是「正確的廢話」也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所以,做父母的,反思家庭教育,首先要從尊重孩子開始;或者說,尊重了孩子,才會促動自己反思家庭教育。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把他當成家庭中一個平等的成員來相待。
  • 沉迷遊戲背後的家庭教育啟示:該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增強愉悅:來自生活、來自學習、來自技能、來自父母。▲ 制定規則:孩子提出、共同商議、堅決執行、溫柔堅定。▲ 提升認知:遊戲本質、遊戲與學習、遊戲與未來。喜歡遊戲是因為遊戲能帶來愉悅,如有來自其它方面的愉悅,孩子就不會沉迷遊戲了!阻礙孩子優秀的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和各種挫折,而是不懂教育、不懂孩子的父母!
  • 新中國70年家庭教育經驗與反思
    反思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是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和學術支持不夠,二是社會的家庭教育素養存在問題,三是家庭教育管理體制方面,家庭教育一直沒有被真正納入現代教育體系。國外的各種家庭教育理念背後,都有其學術理論及大型調研報告的支持,例如科爾曼報告。
  • 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修行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影片主要講述了三個就讀於新加坡某小學EM3班級的男孩國斌、Terry、文福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經歷。EM1、EM2、EM3是新加坡小學的分班制,EM1代表學習最優、EM2代表中等、而EM3則是墊底。也就是說影片中的這三個孩子是被分在「差生班」、被老師、同學和父母貼上「笨蛋」標記的小孩。可是,他們真的笨嗎?
  • 家庭教育的差距,決定著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家長必讀)
    很多父母責怪孩子不好好讀書,試問當父母的有沒有一個良好的讀書習慣;經常批評孩子出言不遜,行為不當,當父母的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言談舉止,對他們產生了不好的影響;經常埋怨孩子看電腦、玩手機,不接觸社會,當父母的是不是自己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刷屏族!
  • 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家教最大的作用就是影響和薰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定格在孩子的個性磁帶上,自動播放一輩子。家教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兒童生命底色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長變革,提高等於改善,優化兒童家庭教育的成長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軟實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基本保障。二、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為了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父母。
  • 新中國家庭教育簡史:理念進步與經驗梳理
    中華悠久的家庭教育優良傳統、救亡圖存下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與歐美教育思想的傳播,使近代家庭教育出現了兩大變革:一是打破以家長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張家長尊重兒童獨立的人格與意志。另一面高揚新的兒童教育觀:蔡元培主張「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原則,陳鶴琴主張要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凡小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父母千萬不要替他代做。人是自己的主人,父母應給與兒童更多的支持和關愛,積極地發揮兒童自己的潛能。父母要協助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我,要給與孩子更多的尊重和接納,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的覺醒》:唯有不斷自省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在快樂的孩子
    《父母的覺醒》的作者沙法麗.薩巴瑞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她把自己早年受到的東方正念思想和西方心理學理論加以融合,形成了自己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她結合以往的治療案例,真實的展現了未覺醒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權威、控制,深層次的剖析了父母這些做法背後的原因,同時也教會父母如何慢慢覺醒,提高自身修養,最終成為更有效率、更有能力的父母,接下來我將通過三個部分把作者的思路和方法和大家分享
  • 逸馨書院 · 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講座微課堂開講了!
    您是否常與孩子發生對抗衝突、是否感到深深的挫折和失敗?您是否對孩子的逆反、不良習慣、不聽話感到困擾?讓我們一起跟隨黃崢、張興武老師走進家庭教育微課堂,做優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家庭教育專家講師介紹中國教育行業十大最具口碑家庭教育首席講師資深因材施教分析指導師資深家庭教育指導師2000年開始從事教育事業,一直致力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推廣,聽眾超過15萬人2002年開始致力於中國因材施教教育工程的推廣
  • 家庭教育中的「還原論」正在傷害孩子,也許你就是這樣的父母
    《不管教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認為,這是由於大量的成年人在反思自己人生時候,在回顧父母教育時候,只是做了淺層次的總結和反思。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常錯位,常常將父母的角色放在主導的地位,而忽略了孩子才是教育的主導者,這意味著我們是要以孩子為主體來完成教養的義務和權利。這需要從孩子自身出發,從孩子內在需求出發,而不是父母的自我需求,自我意志出發。父母首先要從角色上作轉變,而角色的轉變來自我們認知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