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2020-09-04 響亮的名號0066

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 ——裡昂.F.塞爾澤 哲學博士

我經常看到家長送孩子上學,家長背著書包,挎著水壺,孩子站在滑板車上,家長推著車走。還有稍微小一點孩子讓父母父母背著,要不然就哭鬧踢打父母。

G姐最近約我吃飯,邊吃邊訴苦:「你是不知道,我什麼都不要求他做,只希望他能好好學習,可是現在寫作業都費勁。我每天拍桌子,瞪眼睛,差點心梗了。你猜把我逼到什麼份上了,我先學,學會了再教給孩子。我不教他,他就不寫。我上周請假給他送了兩次作業,寫完就扔在書桌上,我不給收拾就不管了。」

這些場景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呢?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存在上述問題,他們覺得這些事是父母應該做的,這就是理所當然心理,這種心理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父母為何會屈服呢?本應該孩子做的事情,為什麼父母要代勞呢?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作者是艾米·麥克瑞迪,美國著名早教專家,美國正面管教育兒機構創始人,正面管教理念主要發起人之一。並應邀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幫助家長們用積極、正面、平和、有效的方式跟孩子互動。

一、父母為何會屈服呢?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促使父母想要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有時候當父母無法滿足孩子時,還會覺得歉疚並給孩子一點其他的東西安慰。二是很多時候父母想要快速的解決一件事情,舉個例子:孩子在商場看到小汽車,你不買,他就在地上打滾,大哭,你阻止不了孩子的行為,你覺得在公共場合面子上掛不住,馬上掏錢買了下來。這次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這會給未來埋下更大的問題。

二、父母為什麼替孩子代勞?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你絕不可替他做。一個「事事依賴」的孩子往往也是一個性格專橫的孩子。如果我們不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就會成為沒有責任心的人。——魯道夫.德瑞克斯和瑪格麗特.顧登曼

我覺得一是父母覺得孩子做不好這些事情,二是自己做也方便,可以節約不少時間,三是父母希望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我小時候穿衣服很慢,媽媽是急性子,擔心我遲到,所以她就給我穿衣服。有一年冬天,學校體檢,只穿秋衣秋褲。體檢結束後,我穿了半天,還穿的窩窩囊囊的,一個體檢的醫生說:「你的衣服平時是你媽給你穿的吧!」在我媽這種養育下,我小時候真的很沒有責任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會去扶一下」的那種。有時候想幫媽媽做點家務,媽媽也會說:「你做不好,還是不要給我添亂了,有這時間去學習。」

三、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1. 做點家務

要扭轉孩子一切依賴父母的心理,關鍵在於賦予他能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首先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管是背書包,走路還是做作業。除了這些,還要讓孩子做點家務,做家務是避免孩子形成自私心理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就可以了,家務全部自己承擔,這樣做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會讓孩子的勞動價值關缺失,也容易讓一些孩子產生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心態。

哈佛大學一項長達75年的著名研究發現:那些愛做家務的孩子,擁有更多的幸福感。成年後的就業率是不做家務的15倍,犯罪率是不做家務的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也比不愛幹家務的人低。做家務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強,面對困難會更有信心,到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強。

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做過什麼家務。大學剛住校的時候,適應不了,自己做什麼都費勁。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換床單被罩,我整整換了四十分鐘,越換越生氣,它們就是不聽使喚,換好後,我是頭昏腦脹,滿臉通紅,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孩子做家務的必要性。

孩子做家務,父母要做的是掌控環境,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且適合做家務的環境。比如:孩子身高和力量都不足以使用家裡的工具時,可以孩子準備一些小號的工具。我以後打算把家裡的一個角落收拾好,買一套兒童的小沙發,茶几,以及一些打掃衛生的工具。以後這一塊的家務就需要孩子來負責了。當然,這需要花點時間來教孩子如何打掃衛生,這就是書中所說的培訓時間

一旦孩子學會了基本的生活技能,你就可以讓孩子試著承擔一些大人的責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能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也就可以做更複雜的事情了。如果不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家務,可以參考書中的家務清單。






2自行承擔後果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承擔後果,但有些成人往往逃避責任,歸根究底是他從小沒有學會承擔責任。如果父母刻意為孩子移除他應該承擔的後果,等他成年後,行為依然停留在幼兒時代,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及應對能力,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巨嬰」。他們很少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有什麼影響,反而會將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視為理所當然。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啃老一族,他們只考慮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絲毫不體諒父母的年歲已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撒潑,哭鬧。這是去年的一個報導,一個男子找母親要兩萬元還貸,要錢不成,絆摔毆打母親。這和上學路上不想走路,踢打父母的小孩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成為「巨嬰」,在現實社會中失敗,茫然無措,就應該教會他承擔後果。



後果分為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自然後果就是你允許孩子去面對的後果。比如;孩子不穿外套,他就會著涼。邏輯後果是父母主動創建和引導的事件,比如前段時間呼和浩特一商場內,一小孩不小心打翻手中的粥,媽媽表示:兒子自己做的事,要承擔打掃責任。上文中被毆打的母親如果能在男子小時候讓他學會承擔後果,不幫他解決一切困難,長大後也不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毆打母親。



3父母選擇自己的行為

我們控制不了別人,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當我們改變了自己對待他人的方式,他人的行為也會跟著我們相應做出改變。比如,孩子早上經常賴床,因為孩子知道如果來不及,父母會開車送他上學。如果父母在明知道孩子遲到的情況下,直接開車去上班,這樣孩子就會很大程度減少故意賴床的機率。這個方法不僅對孩子有用,對待大人也同樣適用。我老公經常把髒了的衣服隨處放,有時候我就會漏掉洗一些髒衣服。前段時間,老公問我這條褲子怎麼沒有洗?我說:「以後要洗的衣物都放到洗手間的架子上,沒放到上面的我就不洗。」這個方法真的很有用,他把髒衣服都放在架子上,也不需要我的提醒了。

4不予救援

孩子把鬧鐘關了繼續睡,你會不停的去叫他嗎?孩子作業經常忘帶,你每次都要送過去嗎?孩子不寫作業,你每次都要去教他嗎?如果父母每次面對類似問題都一再伸出援手,那孩子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父母應該做的,我起床上學寫作業都是給父母做的,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會越來越依賴父母的照顧,越來越心安理得。「不予救援」是解決這種惡性循環的好辦法,它會使孩子為自己的健忘買單,也能教會孩子自行承擔責任。更重要的是,它促使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規則一旦確立,父母就冷眼旁觀吧。當然,在一些偶發事件上,我們可能依然需要幫助孩子。

很多父母因管教不好孩子而深感焦慮,身邊又充斥著各種育兒經驗,育兒書籍,讓父母無從下手。強烈推薦《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介紹了孩子普遍存在的理所應當心理,這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它會讓孩子自私,專橫,沒有責任心,逃避承擔責任等不良後果。這本書會讓焦慮的家長有一些啟發,知道從何入手,以什麼方式去管教孩子擺脫這種心理。書中總結出了32個技巧,教你培養出一個獨立、向上、懂得感恩的孩子。讓你告別「小公主」「小王子」「小祖宗」以及「巨嬰」。

相關焦點

  • 「我是你媽媽,不是你的僕人」解放父母最好的方式,是讓孩子獨立
    >「對不起,我是你媽媽,不是你的僕人,很多父母扮演著超人的角色,無論自己在做怎樣重要的事情,孩子都會隨時拋來各種要求。,不斷下達著五花八門的指令,而父母成為了24小時待命的僕人,除了執行命令,還要絞盡腦汁應付無理要求與撒潑打滾,實在是身心俱疲。
  • 「我是你媽媽,不是你的僕人」,孩子自立是解放父母的最好方式
    這樣的狀態持續久了,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孩子是國王,不斷下達五花八門的命令,而父母成了疲於奔命的奴僕,不是在執行命令的路上,就是在體驗違抗命令的酸爽與熱辣:孩子哭鬧不止,家庭永無寧日。直到有一天,可愛多的無心之言令我警醒。
  • 你的孩子真的是快樂的嗎?父母們首先需要做出改變
    不幸的是,這並不總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你認為你的生活到處都是困難和充滿壓力的,那麼我們就會對某些問題產生消極的想法,這些想法反過來又被我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傳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呢?
  • 環球時報:公務員不是僕人,也不是父母官
    原標題:武雪梅:公務員不是僕人,也不是父母官 今年全國兩會上,公務員工資是否上漲以及如何調整才能讓社會各界滿意,這一話題再次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 首先,應明確公務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定位。過去曾有觀點認為公務員應是人民公僕,還有觀點認為應是父母官。
  •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
    父母不改變,孩子很難改變。一個大二的學生家長在做完心理諮詢,決定讓自己變成影響孩子改變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從她與孩子的微信聊天當中並沒有看到她的改變:她只是假裝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始終通過各種勸說讓孩子好好學習,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感受到被理解,反而覺得跟她溝通非常無聊,更加無助!
  • | 父母從「僕人」到「權威」的轉換。
    雖然父母開始頭痛起來,但實際上這標誌寶寶的成長進入一個新的自主探索階段。作者在本書序言裡寫道:我寫這本書是為了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在兩歲這一重要階段所具有的本質特徵,幫助父母一心一意地堅持教養目標,幫父母熬過這一艱難時期,幫父母應對還無法做出最佳選擇的孩子,並為日後管教孩子設定良好的先例。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遇見更好的自己「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教育孩子,無非是要塑造在父母心中孩子該有的樣子,但是想要改變孩子,必須要改變自己!在哪個方面可以放手、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在哪個方面可以對孩子嚴厲管教、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父母在哪些方面可以鼓勵孩子獨立?父母情緒激動時,需要冷靜下來做出怎樣正確的決定呢?父母總是在擔心孩子的安全、健康、學業,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等等問題。
  • 正確的親子關係才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你是僕人還是指導者?
    我們這有一個男孩八歲了,任性、自私、愛哭鬧,很多時候公共場合就開始哭,父母無論用盡什麼方法都無法安慰他,後來才知道他就是家中"小霸王"。白天起床,父母給他找好衣服穿戴整齊然後刷牙需要有人擠牙膏,洗臉需要有人拿毛巾,就連寫作業就都需要陪在身邊,如果有事離開不到30s你就可以聽到他大喊媽媽。
  • 改變孩子先改變父母
    家教最大的作用就是影響和薰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定格在孩子的個性磁帶上,自動播放一輩子。家教是深入骨髓的教育,是打好兒童生命底色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中之重。家長變革,提高等於改善,優化兒童家庭教育的成長環境,提高家庭教育軟實力,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最基本保障。二、我們不能改變任何人,只能改變自己為了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父母。
  • 育兒也分季節,可怕的兩歲父母要做好季節轉變,影響孩子未來30年
    不同的季節,父母要做不同的事情。0-2歲是「服務季」,媽媽是首席僕人,爸爸只是育兒助手。這個時期,爸爸的角色不重要,他只是家庭的一個保障,可能是經濟上的,可能是安全上的。所以很多媽媽抱怨,最沒用的母嬰產品就是孩子爸。一個方面是很多爸爸參與育兒比較少,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孩子在這個時期需要的是母親,爸爸是不被孩子看見的。誰讓孩子是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的呢,天然的聯結。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所以,不少家長就開始採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去教導孩子,那就是給孩子講道理,但大部分父母也發現,這個方式的效果並不是很明顯。其二 ,大部分父母認為跟孩子講道理,父母溫和的態度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當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你說什麼,他都不會聽的。父母這個時候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要非常清楚地了解孩子情緒爆發的原因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再和孩子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
  • 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除了改變環境,父母更應該改變孩子自己
    大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被霸凌的孩子心中的絕望和痛苦有多麼漫無邊際,對他們來說真的就像天塌了一樣。那麼,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呢?01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孩子被霸凌,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不告訴老師。
  • 父母的改變是孩子成功的保障
    如果自己的孩子缺乏內在動力,那真的要考慮作為父母的自己做了一些什麼?學習與改變同步才能有效。當然學習非常的重要,改變也很重要,在學習與改變中間還要有方法和行動。 1、父母決定孩子的學習動力 大部分孩子學習能力提升了卻仍然無法做到認真學習。通過研究我終於發現,原來是孩子缺乏內在學習動力。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 想讓孩子改變,父母從改變自己開始
    需要去問路時,我和愛人就會互相依賴,後來我發現:倆孩子每次都瞪著眼兒,看著我們嬉笑著互相推搡。我忽然意識到:我們的性格,有些影響我們的生活,尤其是出外旅行,給我們帶來不少困擾!我們的今天就是孩子們的明天,我和愛人這樣做不行。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改變,需要從自己改變開始!
  • 父母的客觀理智,能夠影響孩子將來做出正確的判斷
    真正的教育不是能夠輔導孩子寫作業,而是能不能有能力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長是不是有教育者的決策意識。父母對於自己的角色都會有不同的認識,接下來很多事情都是由這個角色順理成章地進行。如果家長認為自己是教育者,首先要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要做好表率的作用。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成為孩子未來做人的示範。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那孩子呢?
    等到成年,自己做了父母以後,因為自己沒有脫離原生家庭心理烙印,帶著種種印記投入到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把傷害與仇恨繼續傳遞下去。走進無止境的輪迴中。現在的孩子所見所聞皆比父母的小時候要多得多,即比那個時候的我們有主見和想法,也比那個時候的我們崇尚自由。於是孩子在10來歲,甚至幾歲就開始與父母對抗,與父母進行爭奪。
  • 父母1%的改變,影響的是孩子的100%
    平常在跟寶媽聊天的時候,如果有人問:「你想改變你的孩子嗎?」這個時候,大多數媽媽的回答都是:「當然想!」 一提到孩子,很少家長能100%滿意的,孩子們總有一大堆毛病讓家長們頭條、抱怨。總有一些家長,總是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孩子,用了很多方法,結果卻總是效果甚微。
  • 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父母善用「改變之輪」,規劃好行為習慣是關鍵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可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處處引導指點,可難免有疏漏,更甚者那就是孩子學到的父母身上的壞習慣。與其用人無完人來開脫,倒不如在認識到不良習慣的嚴重後果後,糾正陋習、錯習。父母都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是錯的了,肯定是不能任由其發展、將錯就錯的,那如何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變得自律自強呢?
  • 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父母善用"改變之輪",規劃好行為習慣是關鍵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可以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處處引導指點,可難免有疏漏,更甚者那就是孩子學到的父母身上的壞習慣。與其用人無完人來開脫,倒不如在認識到不良習慣的嚴重後果後,糾正陋習、錯習。父母都知道孩子的行為習慣是錯的了,肯定是不能任由其發展、將錯就錯的,那如何改變孩子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變得自律自強呢?
  • 長輩親情綁架:父母不是孩子的前傳,孩子不是父母的續集
    一位朋友給我吐槽,說她實在無法抵抗父母的哀兵政策,老陷入情緒勒索自己的迴圈,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平,老是選擇犧牲自己、成全家人,搞得自己都快得抑鬱症了,卻又無法自拔。嘿,親愛的,讓我說一個故事給你聽。我曾經一度認命,想著萬一連我都離家,父親會不會做出什麼可怕的事情,『這輩子就這樣耗下去,看誰先死吧!』我竟然還有一種自我犧牲的悲壯情懷。現在回想,我是自欺欺人,骨子裡想改變卻沒勇氣,所以把『孝順』當成逃避的藉口,淪於父親精神不穩定的祭品。各種情緒勒索、道德綁架,說穿了就只是合理化大欺小、強欺弱而已!或許有人說父母老了,哪還有大?哪還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