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真的是快樂的嗎?父母們首先需要做出改變

2020-09-05 談教育人

摘要: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生活在一個快樂自由而且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不用說,這不僅是我們對自己的責任,也是對孩子的責任。所以我們怎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呢?

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影響是最大的

父母為孩子們樹立了生活的榜樣,或者應該說,作為一個人對生命的感知首先是什麼,那就是父母。不幸的是,這並不總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你認為你的生活到處都是困難和充滿壓力的,那麼我們就會對某些問題產生消極的想法,這些想法反過來又被我們的父母和別人的父母傳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孩子是「快樂的孩子」呢?

我們所有人都被當今社會的壓力和緊張所淹沒,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在被淹沒的同時也正在向孩子們傳達出類似的信息。

對認同、愛以及安全感的需求並不是與生俱來

父母所能給孩子們的最大禮物就是向他們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我們成年後面臨的大多數問題都是無法替自己思考和感受,我們習慣於不斷地從別人那裡尋求認同、愛以及安全感,試圖確認我們自己的價值。殊不知,越是通過這樣做,我們就越隱藏了真實的自我和感受快樂的潛力。

如果父母們能從最開始就認識到這一點,那麼就能教會我們的孩子真正的價值——根據孩子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是什麼能夠讓孩子們感覺良好並為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讓孩子們僅僅因為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而做決定。


不幸的是,我們目前已經創造了這樣整個場景——當孩子沒有做父母想讓他們做的事情時,父母們就會變得心煩意亂、生氣和失望,這有時會讓孩子違背他(她)自己真實的自我感覺是正確的東西。孩子們亦不想傷害自己愛的人,所以他們開始不遵循自己的本性,而是封閉自己的那一部分來取悅自己父母以至於從別人那裡獲得肯定、愛和安全感的需求看上去就是與生俱來的

做出改變——學會愛自己

父母們需要為自己的價值和幸福承擔責任,並明白當孩子們想要做一些讓父母感覺良好的事情時,這與孩子們不愛父母或背叛父母認為對孩子們來說是正確的根本無關。

同樣,我們試圖通過控制孩子來尋求自身所渴望的價值和愛,顯然我們會這樣做並不是有意的,因為這也只是我們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學到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惡性循環系統,如果我們能夠承擔起自己愛自己的責任(當然是不同於自戀的那種愛自己),那麼這個惡性循環是可以被改變的

如果父母們能夠自己打破這種已經存在多年的模式,教育孩子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而不是我們對它的有限的感知充滿著恐懼和危險,焦慮和壓力,這樣不是很好嗎?

相關焦點

  • 父母不是孩子的僕人,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很多父母對管教孩子感到焦慮,如何改變現狀呢?在此推薦一本靠譜實用書籍《正面管教魔法書-0~12歲正面管教實踐版》,本書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的實踐,總結出了32條「良好行為養成術」,將其應用於孩子的教育,就能改變孩子理所應當的心理,不僅能減輕父母的負擔,也讓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你希望孩子是主動快樂?還是被動快樂?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爸爸媽媽們共同的願望。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孩子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很好了,卻常常聽到很多孩子說自己不快樂、不幸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孩子報上去的想學的興趣班項目是:空竹。第二天,孩子有點沮喪地告訴我說,他想學的「空竹」,因為沒有別的孩子想學,並且老師們認為這樣的興趣屬於小眾,又不能考級,對升學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建議孩子不要學這種沒有用的東西,讓孩子回家和爸媽商量換一個另外的興趣項目。看到孩子情緒低落,我們和孩子坐下來聊天。我問孩子:「你為什麼想學空竹呢?」
  • 父母們,你真的知道如何讚賞孩子嗎?
    這50天的驚人變化不禁讓人感嘆,讚美的力量真的了不起。有時候改變一個人,鼓勵和讚賞的話就夠了。成人都需要被讚賞,更何況孩子呢?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但是在現實生活,有多少孩子能夠得到家長的讚賞?
  • 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
    導讀: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愛」父母可能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愛孩子,想要給他們最好的,但是再深入地想一下,當愛變成溺愛時,真的還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嗎?父母應當自省,自己對孩子做出的寵愛行為是否是為了讓孩子感覺到被愛,孩子又是否需要這樣的愛的表現。
  •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自己做出改變,才能改變孩子
    書中作者建議每一位父母都需要書寫一個自己的人生故事來面對孩子,正如書中所寫「孩子們需要的是家長的謹慎、用心;他們需要做父母的人承擔起責任,希望父母心思縝密、深謀遠慮,對自己、對子女有充分的認識,也希望父母研究他們成長的歷程,理解他們,小心呵護他們。總之,父母的一言一行、每一個決定,都需要深思熟慮。」
  • 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孩子的父母。帶娃不容易,要學會滋養自己
    想要水罐源源不斷,就需要照顧好自己,在水罐變空之前重新加水:可以找一個安靜的時刻,一個獨處;也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是一個人美美的睡上一覺。我們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孩子的父母。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那個高需求的小寶貝。
  • 後悔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育兒理論真的有用嗎?不完美父母看這裡
    今天朋友好奇的問我:你竟然是育兒作者?你擅長心理學嗎?你寫的了那些長篇大論的育兒理念嗎?看你也不像是那麼有耐心的人?關於朋友的疑問,今天我就想用這篇文章來回答她,育兒理論我不懂,心理學我也沒學過,我就是一位媽媽,並且還是一位善於總結的媽媽,也許我的育兒方式並不完美,育兒過程也會出現一些常識性的錯誤,但是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沒有真正完美的父母。
  • 打罵責罰孩子,能不能讓孩子有出息?孩子需要尊重、父母需要改變
    「孩子還小,吃好玩好就行了,你說我們小時候也沒上補習班,現在不也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了嗎?」作為父母,如果不懂得督促和引導孩子努力向上、堅持學習,那麼當未來十年內,孩子面對中考、高考和就業問題時,他還有心情想玩就玩、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嗎?「孩子,現在你多學一樣本事,以後就少說一句求人的話。
  • 如何做才能給孩子減負?首先要改變這些
    因此,家長們也要與時俱進,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相應調整。回答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家長們也要做出合理的調節,發掘孩子們的差別,以便他們能更優秀更進步。當我們改變自己的一些做法時,也會發現孩子們表現的更加踴躍,會帶來很多好處。首先,我們必須有耐心。擺脫以前的一系列不良習慣。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需要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
    那時候兄妹們多,父母顧不上管孩子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成長,還好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孩子們雖然不是太成功,不過也都繼承了父母的文化遺傳。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夫妻倆苦研教學方法,一是為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再來也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夫妻倆創建了一套幼兒教育方案。第一要先改變自己,克服自己幼兒時的自由散漫,沒有規律的生活習慣。給孩子從小開發智力,一個五六個月的嬰兒,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發育是最敏感的。
  • 為什麼父母總是讓我們多讀書?讀書真的能夠改變命運嗎?
    生活在上世紀的父母們,家中大多兄弟姐妹眾多,若要讓所有孩子都有書讀,除了一些大富人家,平常人家必然是負擔不起的!這也意味著必須得有孩子迅速的長大,從學校走向社會,幫父母負擔起家裡的一部分責任。而讀書好的孩子,則承擔家族全部的希望,繼續在學校寒窗苦讀,為改變家族命運而奮鬥。
  • 青春期孩子管不住?父母需要做這6個改變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又是家長們變得手足無措的特殊時期。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著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這一切都讓做家長的手足無措。A家長:「女兒上小學時很懂事乖巧,叫她做什麼就做什麼。
  • 內向性格的孩子需要改變嗎?大多數父母都錯了
    父母聽過醫生的諮詢後,發現孩子患有嚴重焦慮症和社交恐慌症。於是他們開始嘗試給她更多的私人空間,讓她自己在家裡彈彈琴、發發呆。一直到大學那一次的300人演講,這個女孩的生活都是安然無恙的。學攀巖、學烘焙,甚至和朋友參加社團活動。
  • 課後補習班,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嗎?
    現在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使得我們很多人對許多事情難以把握,網際網路時代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言道:「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父母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中國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問題上都很重視,我們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面也是做了很多改革措施。但中國的市場也分各行各業,在教育市場化的今天,課後補習班在各大城市可謂遍地開花,那麼,對於課後補習班,你的孩子真的需要嗎?
  • 「中國式父母」的無奈——父母過失,孩子叛逆?真的懂你的孩子嗎
    很多父母總以工作忙、沒時間為由,要求孩子自己要懂事,要理解父母。可你們有真正的去了解你孩子嗎?父母無法體會孩子在遇到問題時無法與父母溝通的絕望,總是把目光盯在學習成績上。孩子的解釋總會換來無限的責罵。其實大多數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在一個好勝的年紀不喜歡父母老是貶低自己。父母的無視久而久之,會使孩子的心理扭曲。等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
  • 在孩子二十歲生日之際的感悟:學會感恩,首先需要父母端正態度
    在孩子二十歲生日之際的感悟:學會感恩,首先需要父母端正態度文/舒放爸爸在成都祝福孩子生日快樂,願你所遇,皆心生歡喜。二十歲,人生過了「十」開頭的階段,進入了一對平行線階段,也仿佛是一個預示,這一年,我們父子未能相聚,天各一方平行著在歲月中相互掛念。不得不承認,疫情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世界。這沒什麼,所謂無常,就是如此,不定是哪一樣因素令時空波動,泛起漣漪。
  • 要想改變問題孩子,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首先說十四歲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自尊心正是最要強的時候,就是要說服教育也要顧及孩子的面子,更不要說這樣暴力對孩子。其次無論孩子犯多大錯我都不贊成暴力對待孩子,這暴力包括:羞辱,懲罰打罵。如果打有用的話,天下儘是英才,這種既不費心又能把孩子教育好,還能痛快淋漓發洩了自己的情緒真是省心省力。
  • 當孩子成為被霸凌對象,除了改變環境,父母更應該改變孩子自己
    這讓很多人懷疑,真的存在這麼多校園霸凌的情況嗎?但不管怎麼說,好消息是,大家都開始重視起這一惡性事件。去年口碑票房雙收的《少年的你》,講述的就是這一話題。事實上,哪怕在全世界範圍內,校園霸凌都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
  • 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孩子嗎?
    Coach8 ICF國際認證教練班學員、線上特殊教育機構聯合創始人)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後臺我們真的可以改變孩子嗎可就像普通大眾一樣,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出生3天之後拿到「聽力篩查未通過」的報告,帶著擔心、困惑、僥倖的心情進行接下來一次次的聽力檢查,有一部分最後拿到了「雙耳極重度耳聾」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