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你希望孩子是主動快樂?還是被動快樂?

2020-09-03 悠一格

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爸爸媽媽們共同的願望。

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孩子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很好了,卻常常聽到很多孩子說自己不快樂、不幸福。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倫理學裡談到兩種幸福觀:主動快樂與被動快樂。

一種幸福觀是主動快樂,或者叫樂觀主義。

主動快樂的觀點認為:快樂是生命的目的幸福是一種生活態度不需要和社會與別人認同


另一種幸福觀是被動快樂或稱功利主義、現實主義。

被動快樂的觀點認為:幸福有一個社會的客觀標準需要追求而來被動的快樂是外部給予的。


主動快樂的人總是與自己比,今天比昨天總是有收穫與成長,把挫敗與喪失也看作是生命體驗的獲得 ,時時刻刻都活在生命的愉悅中。

而被動快樂的人,總習慣與他人比,常常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為別人造成自己的不快樂。

對比一下,我們持有哪種幸福觀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觀點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觀點。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但是,長大並不代表成長。

一天天自然增長的是孩子的年齡,還有其他生理和身體上的變化。而孩子心智的不斷發展,才是成長的重要內容。

孩子的三觀正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習得的。


孩子的學習,有些是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有些是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技能,還有一些是不可忽視的閱讀對孩子思想的開拓和心靈的豐富。

但更多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

如果我們的父母是持主動快樂幸福觀,那麼父母會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保持清零的心態,時時審視自己的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有收穫和成長,並且因成長的收穫而感到快樂和幸福。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學校徵求孩子在上興趣班之前的想法。

孩子報上去的想學的興趣班項目是:空竹。

第二天,孩子有點沮喪地告訴我說,他想學的「空竹」,因為沒有別的孩子想學,並且老師們認為這樣的興趣屬於小眾,又不能考級,對升學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建議孩子不要學這種沒有用的東西,讓孩子回家和爸媽商量換一個另外的興趣項目。


看到孩子情緒低落,我們和孩子坐下來聊天。

我問孩子:「你為什麼想學空竹呢?」

孩子說:「我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晚會節目,是空竹表演,覺得很神奇,後來有一次在公園裡真地看到有人在我眼前抖空竹,我看了很久,感覺又好玩,又非常羨慕他們的本事,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玩一玩,那該多好啊?可是,老師和同學們都說不好。「

我笑著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說:「雖然學校老師不建議,他們有和你不同的想法,你感到有些失望,這種心情我們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學,那你就試一試,爸爸媽媽都支持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哪裡能買到空竹,然後買回來,試著學起來。」

孩子睜大眼睛,用不相信的口氣問:「真的嗎?我真的可以試一試嗎?」。

我們點點頭,孩子很開心地笑了。

後來,孩子買到了他想像中的空竹,每天都自己找時間練習,雖然玩得不算很溜,但是,孩子每次都玩得很開心。

到年底班級活動的時候,孩子還表演玩空竹給同學們看,心裡非常有成就感。



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例子,但是孩子從不被認同的沮喪,到後來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到嘗試和收穫進步的快樂,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孩子從這件小事中,體會到:做一個主動快樂的人還是做一個被動快樂的人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


作為父母,如果能夠從小培養孩子去保持主動快樂的幸福觀,就可以避免孩子在物質和其他外在的方面比如相貌、金錢等方面去與他人攀比,不會被外界的標準和褒貶來影響自己的追求和堅持。

持有「主動快樂幸福觀」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會保持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欣喜,每天都會通過學習獲得新的收穫和成長,並因此保持快樂和成就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挫折和失敗,也能夠把挫敗與喪失看作是生命體驗的獲得 ,從而及時調整自己,激勵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活在生命的愉悅中。

持有「主動快樂幸福觀」的孩子和父母,渾身散發出生命的活力和悅納,也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評價,即使他們本身並不在乎。但是,正如一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樣,收穫總是大於預期,常常覺得是意外,其實,一切都源於每日的耕耘,不問收穫,卻反而收穫滿滿。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主動快樂的人,父母首先也要努力做主動快樂的人。

身為父母,首先自己的三觀要正,因為你給不了孩子你自己沒有的東西。

只有父母首先努力成為一個主動快樂的人,然後才能把這種觀點傳遞給孩子,並主動地引導孩子。

其次,堅持很難,但非常值得為此付出努力。

父母和孩子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很難避免外界對自己的影響,都會面對挫折和失敗。

但是如果選擇把這些經歷當作學習的機會和生命的體驗,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發現機會,父母和孩子就可以繼續堅持學習和成長。

父母通過和孩子一起堅持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生活理念,就會習慣自己和自己比,而不會去與他人比,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輕易放棄自己的快樂,從而在成為一個主動快樂的人的路上越走越堅定,越執著。

與此同時,生活會回饋給父母和孩子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幸福,而我們的周邊,比如人際關係和社會評價也會如此和諧,這一切看起似乎是理所當然,其實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


相關焦點

  • 「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成長」育兒智慧
    「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度過每一天。」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羈絆,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和快樂的成長。可孩子從小為了未來的生活,為了不輸給他人,上著各種培訓班。孩子十幾個月就送到早教班,大點的孩子送去國學班、舞蹈班等等。每位父母都會為自己的寶寶著急,生怕會被別人落下,父母的焦慮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也會漸漸失去快樂。
  • 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寄語 希望孩子能快樂成長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寄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哦! 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寄語  1、寶寶進幼兒園了,昨天還是爸爸媽媽的小寶貝,今天已獨立的走向集體生活。這意味著你已經長大了!雖然不能時刻依賴著疼愛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但是幼兒園也是你的家。那裡有喜歡你的老師、可愛的小夥伴,有趣好玩的玩具。
  • 自信的孩子才會快樂,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不敢去爭取自己應有的東西,這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會顯得被動。,還是需要孩子最親近的人來引導孩子,讓孩克服內心的社交恐懼心理。努力做到這些,你也將會收穫一個自信的孩子。,有時不是孩子不夠努力,而是你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高了,孩子就算藉助彈簧跳一跳都不一定能夠到,讓孩子持續處於對自己的失望之中,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 孩子在快樂的家庭,也會成長為快樂的孩子
    在鄰居們看來,尖尖的一家,是幸福快樂的一家人。尖尖有幸福快樂的家庭,她也成長了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這並不是偶然的巧合。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就是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在父母營造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家庭情緒環境對孩子情緒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 想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聰明的父母都掌握了兩個關鍵詞
    文|熊寶包呀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為父母,誰不希望孩子成才、做出一番大成就?但是孩子的人生軌跡卻並非我們的意願可以操控,有些孩子功成名就,有些孩子功敗垂成。無論孩子最後是成功人士還是普通人,我們才發現其實自己最想要的,還是讓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我家孩子暑假做了376張卷子!"正在我們為孩子的學習壓力而煩惱的時候,一位畫風與眾不同的媽媽登場了。
  • 家長希望孩子快樂沒有錯,但在這些事情上要捨得「逼」孩子一把
    文|好幼師育兒現如今在教育孩子時,大家更傾向民主,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希望他們的童年能更加快樂。但個人認為,孩子的思想並不成熟,在有些事上,還是不要對孩子放任自流的好。家長希望孩子快樂沒有錯,但在有些事上,我們還是要將眼光放遠,狠下心來逼一逼孩子。
  • 《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三步教你如何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在拼娃拼爹的時代,「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成了互相比較的潛臺詞。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你看看人家成績好,做什麼都不用擔心,再看看你, 不好好學習,做什麼都不讓人省心。」長此以往,被比較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抗拒,孩子父母關係也越來越緊張,整個家庭氛圍充斥著雞飛狗跳!聽到相似的話語,我們是不是也覺得刺耳,不由得內心反思呢?
  • 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快樂
    孩子的成長是一種自我主動探索和體驗的過程,需要父母用智慧和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和真實感受,體驗成長、學習的快樂和幸福,感受生活、生命的美好和絢麗。具體來說,積極情緒能夠開啟、擴展個體的思維、認知、注意和行為的範圍,能夠建構個體的心理優勢、心智習慣、社會關係和身體健康,對人的認知能力、注意力、心理健康、創造力、心理韌性和主觀幸福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 ...祝願孩子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健康快樂成長 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少年...
    胡錦濤在北京郊區農村考察少年兒童工作 祝願孩子們在希望的田野上健康快樂成長 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少年兒童祝賀「六一」兒童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3
  • 4歲孩子膽小害羞,希望所有的小天使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十月懷胎,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小天使。你愛他,對他充滿期待,希望他樂觀開朗,落落大方,但是他的個性和你期待的相去甚遠,你是認命呢還是想辦法讓他變得更好呢?晗晗妹妹在4歲前特別害羞,從不敢在人前跟人打招呼,別人跟她說話,她也是害羞地躲在媽媽背後。
  • 我們都忘了養育孩子的初衷,是愛與快樂
    但一定也有許多家長覺得,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從方法論角度看,所謂的「聽過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只聽了道理,卻沒有去踐行它。知乎上有一位匿名用戶,分享了母親從小到大養育她的點點滴滴。在問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方式?》下,這個答案,獲得了6.8w的高贊。首先,我想讓大家看看這位母親在日常生活中是怎麼做的。
  •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快樂學習?
    第二,這件事情從頭到尾是他主動的,他的孩子是處於被動的地位。你想一想,你是更喜歡做你主動發起的事情呢,還是更喜歡別人主動發起的事情呢。如果你把這些事情全都做好了,孩子到後面還是變得非常不喜歡的話,你也沒必要強求孩子,要把琴練的多好。因為那有可能說明,孩子的天賦並不在這個方面。因為每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你不能說人家孩子都學鋼琴,我就一定讓自己的孩子也彈琴,還要彈的多麼多麼好。應該根據孩子的具體天賦,來尋找孩子適合學的東西。一方面可能為他的高考加分,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通過掌握一門特長,能從這個世界上獲得更多的快樂。
  • 你快樂嗎?懂事的孩子
    孩子的童年是和成人(父母、照顧者)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孩子認識到的自己,往往是由父母鏡映的樣子:父母覺得你是可愛的,你就認為自己是招人喜歡的;父母覺得你是聰明的,你就認為自己是優秀出色的;父母覺得你是勇敢的,你就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父母覺得你是愚鈍的,你就認為自己是蠢笨無用的……
  • 父母的責任:守住自己的快樂,不快樂,最終深受其痛的是你的孩子
    這些缺少快樂,沒有成就,又體會不到滿足感的孩子,去看看他的成長史和原生家庭,他們的父母都是焦慮不快樂的,他們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焦慮和不快樂,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兩個人都火氣大,就像兩個易燃品,沾火就著。家裡氣氛特別不好,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就吵起來。這個家庭所有的快樂都來自於孩子的成績單,孩子拿回滿意的成績單,這個家庭就會有短暫的快樂,如果這個成績單不滿意,壓抑痛苦的情緒就會雪上加霜。
  • 《頭腦特工隊》:希望孩子永遠快樂是偽命題,別做情緒消除型父母
    2、 被壓制的負面情緒會反噬:在影片中,樂樂不讓憂憂觸碰萊利,萊利的悲傷情緒沒有找到宣洩口,表面上十分快樂,其實自己把悲傷的情緒都壓抑在心底。然而越壓制負面情緒,越容易被反噬,這也就是後來萊利離家出走的原因。
  • 這樣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一定要讓孩子過的比自己快樂。可是父母自己沒有的東西,如何給予孩子?比如說幸福、快樂。01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電視劇《清平樂》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王凱成功演繹了一位君王宋仁宗的一生。
  • 「孩子,你快樂就好」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外孫女幾乎都認識,女兒發現後卻吼起了母親:「孩子還小呢,學什麼學!讓她開心地玩不好嗎!」這樣的偏見現在很流行,像上面提到的這位母親如此極端的父母也不在少數。他們信奉「快樂教育」的典型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讓孩子時刻快樂」。這也是長久以來,「快樂教育」不斷引起爭議的地方。
  • 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
    導讀: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想要養育出一個開心、快樂的孩子,首先要有開心、快樂的父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把快樂還給孩子
    小時候的兒童節沒有冰淇淋沒有遊樂園,沒有新衣裳,但那時候的童年是快樂而簡單的,不用上補習班(無補習班可上),不用學各種才藝(無才藝可學),四點鐘放學後就只管快快樂樂地玩,田間地頭地撒野。父母沒時間管我們,我們就象那田野的小樹苗一樣,在風裡在雨裡,在陽光下自由地生長,仿佛全世界只有快樂,只有笑聲。
  • 「懂事」的孩子其實並不快樂,想讓孩子快樂成長,別強迫孩子懂事
    孩子的童年本應就是快樂的、自由的、天真無邪的,若總是想著讓孩子快速增長經驗,讓孩子早一點兒懂事,那孩子的童年就會受到社會現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快樂,孩子也就無法快樂的成長。>1、父母的傳統觀念: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在父母的固有觀念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好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好孩子是要懂事的,能夠聽父母的話,不哭不鬧,不耍小脾氣,即使父母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