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是爸爸媽媽們共同的願望。
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孩子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都很好了,卻常常聽到很多孩子說自己不快樂、不幸福。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一種幸福觀是主動快樂,或者叫樂觀主義。
主動快樂的觀點認為:快樂是生命的目的,幸福是一種生活態度,不需要和社會與別人認同。
另一種幸福觀是被動快樂,或稱功利主義、現實主義。
被動快樂的觀點認為:幸福有一個社會的客觀標準,需要追求而來,被動的快樂是外部給予的。
主動快樂的人總是與自己比,今天比昨天總是有收穫與成長,把挫敗與喪失也看作是生命體驗的獲得 ,時時刻刻都活在生命的愉悅中。
而被動快樂的人,總習慣與他人比,常常受到外界的影響,因為別人造成自己的不快樂。
對比一下,我們持有哪種幸福觀呢?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但是,長大並不代表成長。
一天天自然增長的是孩子的年齡,還有其他生理和身體上的變化。而孩子心智的不斷發展,才是成長的重要內容。
孩子的三觀正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習得的。
孩子的學習,有些是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有些是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技能,還有一些是不可忽視的閱讀對孩子思想的開拓和心靈的豐富。
但更多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潛移默化地影響。
如果我們的父母是持主動快樂幸福觀,那麼父母會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保持清零的心態,時時審視自己的今天有沒有比昨天更有收穫和成長,並且因成長的收穫而感到快樂和幸福。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
記得有一次,孩子的學校徵求孩子在上興趣班之前的想法。
孩子報上去的想學的興趣班項目是:空竹。
第二天,孩子有點沮喪地告訴我說,他想學的「空竹」,因為沒有別的孩子想學,並且老師們認為這樣的興趣屬於小眾,又不能考級,對升學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建議孩子不要學這種沒有用的東西,讓孩子回家和爸媽商量換一個另外的興趣項目。
看到孩子情緒低落,我們和孩子坐下來聊天。
我問孩子:「你為什麼想學空竹呢?」
孩子說:「我在電視上看過一個晚會節目,是空竹表演,覺得很神奇,後來有一次在公園裡真地看到有人在我眼前抖空竹,我看了很久,感覺又好玩,又非常羨慕他們的本事,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玩一玩,那該多好啊?可是,老師和同學們都說不好。「
我笑著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說:「雖然學校老師不建議,他們有和你不同的想法,你感到有些失望,這種心情我們理解。但是如果你真的想學,那你就試一試,爸爸媽媽都支持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哪裡能買到空竹,然後買回來,試著學起來。」
孩子睜大眼睛,用不相信的口氣問:「真的嗎?我真的可以試一試嗎?」。
我們點點頭,孩子很開心地笑了。
後來,孩子買到了他想像中的空竹,每天都自己找時間練習,雖然玩得不算很溜,但是,孩子每次都玩得很開心。
到年底班級活動的時候,孩子還表演玩空竹給同學們看,心裡非常有成就感。
雖然,這是一個小小的例子,但是孩子從不被認同的沮喪,到後來通過自己的嘗試,體驗到嘗試和收穫進步的快樂,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孩子從這件小事中,體會到:做一個主動快樂的人還是做一個被動快樂的人,是可以自己做選擇的。
持有「主動快樂幸福觀」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會保持一種對生命的敬畏和欣喜,每天都會通過學習獲得新的收穫和成長,並因此保持快樂和成就感。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挫折和失敗,也能夠把挫敗與喪失看作是生命體驗的獲得 ,從而及時調整自己,激勵自己時時刻刻都要活在生命的愉悅中。
持有「主動快樂幸福觀」的孩子和父母,渾身散發出生命的活力和悅納,也會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評價,即使他們本身並不在乎。但是,正如一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一樣,收穫總是大於預期,常常覺得是意外,其實,一切都源於每日的耕耘,不問收穫,卻反而收穫滿滿。
身為父母,首先自己的三觀要正,因為你給不了孩子你自己沒有的東西。
只有父母首先努力成為一個主動快樂的人,然後才能把這種觀點傳遞給孩子,並主動地引導孩子。
其次,堅持很難,但非常值得為此付出努力。
父母和孩子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很難避免外界對自己的影響,都會面對挫折和失敗。
但是如果選擇把這些經歷當作學習的機會和生命的體驗,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發現機會,父母和孩子就可以繼續堅持學習和成長。
父母通過和孩子一起堅持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的生活理念,就會習慣自己和自己比,而不會去與他人比,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輕易放棄自己的快樂,從而在成為一個主動快樂的人的路上越走越堅定,越執著。
與此同時,生活會回饋給父母和孩子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快樂和幸福,而我們的周邊,比如人際關係和社會評價也會如此和諧,這一切看起似乎是理所當然,其實不過是水到渠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