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兒童節沒有冰淇淋沒有遊樂園,沒有新衣裳,但那時候的童年是快樂而簡單的,不用上補習班(無補習班可上),不用學各種才藝(無才藝可學),四點鐘放學後就只管快快樂樂地玩,田間地頭地撒野。父母沒時間管我們,我們就象那田野的小樹苗一樣,在風裡在雨裡,在陽光下自由地生長,仿佛全世界只有快樂,只有笑聲。
再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童年,穿著漂亮的衣裳,嘗著香噴噴的美食,每到周未小小的身影背著大大的書包,穿梭在各大補習班,各大才藝學習機構。孩子稚嫩的臉上只有疲憊。
讓我們看一下網上的數據。林克艾普輿情監測數據了解,國人平均有65%的人處在焦慮的狀態之中,中學在讀學生重度焦慮佔比是5.5%,5~14歲的少年兒童自殺佔自殺總人數的1.02%。
從以上可以看出現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多麼的糟糕。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價值觀的偏離,對名利,對金錢的追求,導致很多人處於浮躁狀態,比如考重點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收入高等等片面的觀點肯定會對學生有負面影響。
第二家庭環境的影響。首先很多父母望子成龍,對孩子未來期望過高。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補習班,擠佔了孩子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其次家長很少將孩子作為獨立的人去思考,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太少,不懂孩子所想,不懂孩子所需。甚至很多父母雖然生活在現代社會,但思想觀念卻沒得到提高,甚至將孩子視作私有財產,父母自己承受社會上的壓力過大,無處釋放,回來拿孩子做出氣筒,非打即罵,而弱小的孩子卻退無可退。
第三學校的影響。學校追求升學率,學業負擔過重,初中孩子們從早上6點半開始到晚上10學習才結束,是常態。孩子們常常被繁重的學習壓得喘不過氣來,沒有了呼吸的空間。另外片面追求成績,忽略了孩子的品德培養。同班同學之間成績的競爭也增加了精神緊張。作為一個小社會,同學之間的摩擦衝突,甚至校園霸凌也會帶來精神壓抑。
孩子是花朵,也是末來,不快樂的孩子他焉能有激情,有幻想去創造和想像這美麗的世界嗎?,所以還給他們快樂也是為我們創造更好的世界。
把快樂還給孩子,我們仍然要多方努力。
一 社會環境方面:重塑價值觀,不以追求利益,效益,名利地位,金錢至上。人生除了物質,還有詩和遠方。
二 首先父母要低下身段,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對待,多交流,多鼓勵。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情況,父母都是他堅強的後盾。其次多看到孩子的優點。世界上的孩子千千萬,但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光芒。我們自己都不能十全十美,怎麼能要求孩子完美無缺。最後作為成年人要控制自已的情緒,不要把孩子當情緒的渲洩對象,他小小的年紀承受不起。
三 學校「教育者,養成人性之事業也。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他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成績上的學霸,更應該是心理健康,充滿陽光的人。減輕學業負擔,拒絕校園暴力,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裡抬起頭來走路,將來才能在社會上昂首闊步地向前走。
四 每個人都要對待自己溫柔一點。
「你只不過是宇宙的孩子,與植物、星辰沒什麼兩樣」,孩子要學會對自己寬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人的身體是一個容器,所有的信息情緒進來以後,要有一個出口,否則就會壓爆。難受的時候,可以通過運動減壓,也可向可靠的人傾訴。
把快樂還給少年吧,一個快樂的少年才是人格健全的人,一個快樂的少年才是國家未來的希望,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社會才是一個完美的社會,一個既物質富有,也精神快樂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