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還給他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2020-11-20 文竹媽媽


文|文竹媽媽

相信不少孩子都聽過自己的父母說:「我們這麼辛苦這麼累,還不都是為了你?」

這一句話看似充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這只是父母用來脅迫孩子聽話懂事的藉口罷了。

父母讓孩子背上了道德的枷鎖,讓他們認為自己父母的苦與累,都是因為養育自己而導致的,從而產生一種負罪感。

這種負罪感讓孩子事事以父母的意願為主,有時候甚至因為父母的決定而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以此來回報父母養育自己多年的苦與累。

這些孩子不明白的是,自己的人生應該交給自己作主,而不是遵照父母的意願去過日子。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將孩子還給他自己,讓他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


面對孩子的問題,這一位媽媽的看法很通


在綜藝《少年說》的一期節目中,一位媽媽和兒子的對話感動了無數人,而媽媽的話更是令人深思。

與母親對話的男生噙著眼淚說:「媽媽,你曾為了我的學費而四處借錢,好像只有我在家的一天,才是你夥食最好的一天。媽媽,求求你對自己好一點,多吃點好的補補身子,多買幾身好看的衣服!我已經長大了,能夠管好自己。我更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這一段話語感情真摯,聽完令人感動。大家都好奇是怎樣一位媽媽能夠培養出這麼懂事的孩子。

而媽媽面對孩子的告白,也感動得紅了眼眶。


這位媽媽說:「在這十年裡,在外人看來都覺得媽媽很辛苦,其實媽媽過的一點都不辛苦,因為媽媽有你呀!」

就在大家都以為這位媽媽的下一句是「為了你,媽媽再苦再累都值得」的時候,這位媽媽的下一句,卻獲得了所有人的掌聲。

「媽媽請你永遠記住一句話,你是一隻快樂的小鳥,你不屬於我,你屬於你自己,你屬於藍天。好嗎?」


分析

這位媽媽的回答主要是兩個點。

一是媽媽不覺得自己活得辛苦,只要能愛孩子就可以;二是媽媽認為,孩子不屬於父母,而是屬於他自己。

對比當今大部分控制型的父母來說,這位媽媽給孩子的愛,才是真正的、純粹的愛。

她不求孩子回報自己,只要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走屬於自己的路。

她更不會以父母之名去控制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她尊重了孩子的獨立人格。

如果每一位父母都能夠像這位媽媽一樣看得通透,懂得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把他還給自己,親子之間的矛盾一定能夠消除大半。

不做掌控孩子人生的父母,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愛。


屬於自己而不是屬於父母的孩子,能有多出色?

①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更有規劃

當孩子屬於自己的時候,他會對自己的人生更加負責,對自己的未來更有規劃。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人生的道路,是需要他自己走的,而不是循規蹈矩地跟隨著父母的腳步。

屬於自己的孩子,能夠考慮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下的每一個決定對自己今後會產生的影響,這樣的孩子無需父母操心。

②孩子孝順父母但不會盲從父母

當孩子屬於自己的時候,她在對待父母的時候懂得感恩,同時也會好好孝順父母。

但是這種孝順並不是愚孝,孩子不會因為孝順父母而放棄自己的人生準則與底線。

父母之命可以聽,但是孩子不會盲從。


③孩子的精神能夠得以獨立

當孩子屬於自己的時候,他的精神不再依附於父母。即使沒有父母的肯定與認可,他也依舊能夠接受自己的個性。

孩子的精神得以獨立,他在為人處事的時候,就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

④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強

屬於自己的孩子,他的獨立性很強。

這一類孩子在遇到困難與挫折的問題時,很大程度上能夠自己獨立解決。 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越強,孩子今後的作為就越大。

所以說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綁在自己的身邊,把孩子還給他自己,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如何將孩子還給他自己呢?

①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想要將孩子還給他自己,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只有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自己下的每一個決定,孩子才可能真正擁有自我。

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將他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讓孩子一切都聽從自己的命令。這樣只會導致孩子失去自我,變成只聽父母之命的傀儡。


②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學會放手

父母想要將孩子還給他自己,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就必須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

學會放手,父母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抓起。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不能把孩子的一切事務大包大攬,幫孩子做好一切事情。

必須要在孩子能力範圍之內,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他自己去處理問題。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小學會獨立,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③不用情感勒索綁架孩子

有很多父母會用「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術,作為情感勒索的理由綁架孩子,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命令。

如果孩子不聽的話就會用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作為讓孩子充滿負罪感的理由。

在父母的這種情感勒索的綁架之下,孩子很難擁有獨立的人格。

所以,如果父母真的為孩子好,就請不要用情感勒索來綁架孩子。


和你說句貼心話

孩子生來便是一個獨立的人,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只不過是賦予了孩子生命而已。

在孩子未來漫長的生命裡,父母只不過是一個過客而已,不能夠永遠陪伴孩子。

為了讓孩子今後能夠獨立面對人生中的風雨,父母必須要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能夠讓他永遠躲在父母的羽翼下。

只有將孩子還給自己,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

圖|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孫瑞雪《愛和自由》| 把時間還給孩子,讓他成為「自己」
    小小的他不僅已經掌握了很多漢字,還會做加減運算。最厲害的是,他已經能夠流利背誦幾十首古詩詞了!他的父母很自豪,幼兒園也以他為榮。只是,塗塗一直有個讓大家煩惱的毛病——總是頻繁地眨眼睛。塗塗的父母帶他四處求醫,大人、小孩都吃了不少苦頭,但始終沒看出個所以然。最後,他們找到了我。通過幾次了解,我發現孩子的問題源於「心理壓力」。
  • 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
    導讀: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讓其重新學會愛自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愛他而不縱容他,才是給他的最好禮物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但是過度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有些父母孩子想要什麼就會給孩子什麼,導致孩子無法無天,這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而這些孩子以後不的人生發展可想而知,因為父母總有老去的那一天,他們不可能一直靠自己的父母。而有些父母給孩子適度的愛,他們的孩子反而越長大越優秀。這就是溺愛與合理愛的區別。
  • 父母的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小女孩鼓起勇氣將自己在學校受到老師欺負的事告訴家長,而家長卻給出冷冰冰的回應「老師都是為你好」!難過的小女孩又將這件事情告訴奶奶,但奶奶也同樣表示「這怎麼可能」?而直到小女孩拿出上百條被欺凌的錄音後,家長才意識到自己究竟犯了多大的錯誤。但這個時候再想著相信孩子,卻早已為時過晚。比起班主任的辱罵,被最親的人不信任無疑是更大的傷害。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常言道: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但其實陪伴還有另一層含義,陪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感情和關係。父親無奈之下,將他送到農村改造,好讓他能早日「改邪歸正」。送走時他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面對兒子的「無賴」了。殊不知他曾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如今成為了他給自己挖的坑。
  • 愛與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們「為孩子計深遠」是把他送回老家給奶奶養嗎?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除非有什麼特殊的情況,沒有哪對父母希望和孩子分開,何況是有缺陷的孩子,孩子的不幸,當父母的怎麼能在傷口上再撒一把鹽。
  • 孩子最好的育兒專家是父母自己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自己親手帶大的孩子,怎麼可能不了解他呢?但我們也一定都聽過有的父母這樣抱怨「孩子小時候真聽話,長大了就說什麼也不聽了」。這個過程中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真的是孩子變得不聽話了嗎?未必,這就有可能是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所導致,或者說是沒有「看見」真實的孩子。產生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們往往選擇的是「看見」自己所希望「看見」的孩子。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小時候,父母總是輪番對她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她在家謹小慎微,在外孤獨冷漠,覺得自己不配去愛,更不配被愛。都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可能伴隨孩子一生。沒有愛的家庭裡,痛苦的不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身後的孩子。很多大人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會在意父母之間的感情關係。可事實上,父母感情好不好,孩子最知道。
  • 父母過度的愛,其實是孩子的負擔
    文/學乃身之寶愛一個人,特別像為他準備一個旅行的背包,不僅要考慮他的需要,為他準備足夠的東西,還要小心背包不能太重,否則他背不起來,或者,就算他背起來,也走不遠。為了走遠,他甚至得一路扔,最後扔掉這份愛。
  • 父母最好的愛,是給孩子這3種自由​
    在眼前時,覺得自己孩子是天底下最完美的;看不見時,憂思自己的孩子是否吃飽喝足,過得開不開心。正是這種愛讓父母變得焦慮,慢慢變得希望孩子時刻在自己身邊,聽自己的話,甚至希望孩子變得順從自己。殊不知,最好的愛是給予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父母只需要在必要時規勸,需要時陪伴。
  •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彼此相愛
    教育的意義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幸福的人必然具備愛的能力如何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體驗愛,在愛中成長所以,爸爸媽媽能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家01家庭關係中,父母關係是第一位婚姻中有一種常見現象: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丈夫愛孩子,妻子愛孩子,以此維繫家庭和諧關係。
  • 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最好的愛是陪伴
    父母在孩子眼裡,只是陌生人。外公外婆大概是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所以就十分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也就養成了他的壞脾氣。兒子今年十三歲了,小學剛畢業,她想讓兒子到城裡上學,就在城裡租了房子,把父母和兒子都接過來了。她也想著兒子大了,應該在身邊陪著他,就和老公辭了工作,回來了。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高質量的陪伴
    國家現在已經開始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因為心理發展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成為健康快樂的人,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都被自卑包圍著。而在孩子成長初期,能給孩子最好心理呵護的不是心理醫生,不是親戚,而是父母。
  • 把最好的給孩子,你不是在愛他,而是在害他!
    從父母方面來講:1、如果你認為別的孩子都有玩具,而你的孩子沒有,不管任何理由使你覺得你的孩子也應該有的時候,你不是在愛他,你是在滿足你自己;2、如果多個家庭一起出行,其他父母都給自己的小孩買了玩具,而你不買就覺得自己無法保全面子時(父母做過的那些拿孩子當擋箭牌的事情,無論是否有意識
  • 把最好的給孩子,你不是在愛他,而是在害他
    相信很多父母會即刻脫口而出:「我每天辛苦工作賺錢,給孩子好吃的,好穿的,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我不辭辛苦的勞碌就是為了他。我對他的愛不求回報,我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他好,學習好,將來過得好。這就是真正的愛,這就是給予啊!」這段話聽著非常熟悉,不是嗎?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的這番話長大的。
  •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需要改變自己,再影響孩子
    大家非常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過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孩子也就受到不同程度的薰陶,也就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我們同學當中有兩對夫婦,都是同學,一對夫妻的父母都是老師,又是同事。二人的結合,一半是門當戶對,一半是父母之命。高中畢業後,二人都回到父母所在的學校任職。結婚後生個女孩,自從有了女兒以後,夫妻倆更恩愛了,不時地談論起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經歷。
  • 《清平樂》完結: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分離
    ″只可惜,他失敗了,她也沒能從這座孤城逃出去。從古至今,父母總是傾盡所有,想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但往往事與願違。徐伊萬所代表的孩子,正是當代中國許多家庭的典型代表。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給他報各種培訓班、興趣班,希望他不要輸在起點上。孩子長大後心中對父母的不滿越來越多,渴望自由,某些極端的,甚至對父母抱有恨意。可是,母親錯了嗎?沒有。
  •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陪伴
    父母該怎樣對待他們的孩子?世上的愛有很多種,父母又該如何愛他們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學習和了解的。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永遠支持和鼓勵他們做更好的自己。,從兩個爸爸對待孩子的愛、一個兒子感受母親的愛、一個媽媽對待三個兒子的愛中體會父母的愛。
  •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偏愛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存在是充滿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但在孩子的心裡,初到人世,有人理解自己、偏愛自己,有人值得依賴,才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這個真實世界的風風雨雨呀。孩子對於父母傳遞的能量,愛或不愛、重視或忽略是非常敏感的。
  • 父母須知:對待孩子真正的愛,是放開,而非握緊
    ,我知道你也很愛很愛我,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要凌駕於孩子之上,替他做我們認為最好的決定,走我們認為最佳的路。,能決定他未來的也應是他自己。而是反主為客,多詢問孩子的意見,多用「你」字開頭和孩子對話,把主動權和選擇權還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