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桐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用愛和溫柔滋養你的愛人,也同樣滋養你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在父母相愛和不相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
「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
而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運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上次中秋節回家的時候,表姐又在飯桌上和大姨吵了起來。
還是那個老話題:催婚。
表姐下個月就滿35歲了,但仍是單身,也不肯相親。
大姨氣衝衝地指著表姐說:「你又不比別人差,為什麼別人都結婚生孩子了,你不可以!」
表姐突然情緒失控,朝著大姨怒吼:「我這輩子都不會結婚!我才不想過跟你一樣的日子!」
大姨聽到這話,先是愣了一會兒,接著捂著臉嗚嗚哭了起來。
從我有印象開始,大姨和大姨夫感情就不好,兩人經常吵架,甚至打架。
有一回,我去大姨家玩,和表姐一起睡,半夜被客廳傳來吵鬧、哭喊聲吵醒了。
我問表姐外面怎麼回事,她淡淡地跟我說「沒事」,然後捂住我的耳朵,讓我快點睡。
等到外面聲音漸漸平息的時候,她才打開房門,默默收拾殘局。
後來,我才知道,這樣的場景,表姐早就習以為常。
小時候,父母總是輪番對她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
她在家謹小慎微,在外孤獨冷漠,覺得自己不配去愛,更不配被愛。
都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可能伴隨孩子一生。
沒有愛的家庭裡,痛苦的不僅是夫妻雙方,更是身後的孩子。
很多大人總是覺得孩子還小,不會在意父母之間的感情關係。
可事實上,父母感情好不好,孩子最知道。
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有的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會變得小心翼翼、敏感脆弱;
有的孩子會對婚姻產生牴觸心理,會認為婚姻就是一場戰爭;
甚至,有些孩子會變得暴力、偏執,痛苦一生。
教育家杜威曾說: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個人的生命成長中,沒有比家長更重要的老師,最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一段好的婚姻,不僅會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更能傳遞足量的愛和安全感。
楊絳、錢鍾書的愛情人人稱羨,而他們的感情也給女兒錢瑗帶來了正向的影響。
楊絳先生在《我們的錢瑗》寫道:
有一次,兩人帶著女兒去飯店吃飯,當錢瑗看到鄰桌在吵架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一直覺得父母恩愛的小孩很幸運,所以我特別感激爸爸媽媽。
因為您們相親相愛、琴瑟和鳴,我覺得自己是個特別幸運的孩子。」
在父母相愛的環境中長大的錢瑗,學會了什麼是愛,學會了如何去愛。
她雖然一生坎坷,但兩段婚姻皆是恩愛幸福。
特別是她與第二任丈夫楊偉成組建新家庭時,楊偉成與前妻的兒子已經18歲了,正值叛逆時期。
然而,當上了繼母的錢瑗則用自己的愛心贏得了楊偉成兩個孩子的愛。
錢瑗去世後,她的繼女、繼子分別撰文懷念:
「和母親錢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們一生最幸福快樂的日子。」
就像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說的:
「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
我們與戀人之間的相處模式也都是在重複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幸福的人會重複幸福,痛苦的人則會重複痛苦。」
只有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才知道如何正確、健康地經營愛。
也正是因為懂得了愛,才會懂得尊重、善良等一切美好的品質,用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
《愛的五種語言》一書中這樣寫道:
「生命是一條河流,它由上遊自身和諧,中遊婚姻和諧,下遊的親子和諧組成。」
孩子未必需要多好的物質條件,但一定想要一個溫暖的家。
世界上最好的家,就是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爸爸媽媽愛我,我愛爸爸媽媽。
雖然我們無法選擇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請在忙碌生活中忘記如何去愛的人,永遠不要放棄表達「愛」。
用愛和溫柔滋養你的愛人,也同樣滋養你的孩子。
別忘記,你就是你孩子未來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