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給孩子,你不是在愛他,而是在害他!

2020-12-24 心得碎碎念

公號"心的碎碎念"原創文章

作者:一人一世界

開學季到了,我們來聊聊親子心理問題。這永遠是一個充滿愛與矛盾的話題。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但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作為父母,需要不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什麼?

相信很多父母會即刻脫口而出:「我每天辛苦工作賺錢,給孩子好吃的,好穿的,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我不辭辛苦的勞碌就是為了他。我對他的愛不求回報,我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他好,學習好,將來過得好。這就是真正的愛,這就是給予啊!」

這段話聽著非常熟悉,不是嗎?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的這番話長大的。而現在,我們也正將這段話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有問題嗎?乍一聽,這個回答非常完美的詮釋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它的確錯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無意識地從父母那裡繼承一些東西,這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們對那些繼承來的東西,有沒有意識去做進一步的思考、反思和改進。如果人類只靠傳承下來的東西生活,那麼現在的我們,應該還是穿著樹葉、在叢林裡追趕獵物或者被獵物追趕的原始人。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不斷地思考、反思和改進捕獵技巧,人類的大腦才會進化演變至現在,我們才能成為今天的智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回答替代問題」現象。

當人們無法對一個較難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時,就會憑過去的經驗和直覺找到一個更容易回答的問題,來替代原來那個較難的問題,然後作答。

這是一個回答問題的捷徑,尤其是當這個簡單的問題的答案馬上來到心中的時候。

絕大多數時候,人們甚至都沒有注意到,自己根本沒有回答那個真正的問題,因為人們通常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到自己可以處理的階段,這是由大腦的基本運作方式決定的。

對那些不完全了解的問題,我們都有現成的答案,而這些答案通常都是依賴自己完全不能解釋的證據。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代表真正解決了原本的問題。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請你馬上回答:「你的生活有多快樂?」你是否已經回答了呢?現在,請檢視一下自己的回答,看看是不是已經被這個簡單的問題——「你現在快樂嗎?」所替代了?

讓我們再回到原本的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什麼?如果你經過思考,然後再審視自己的回答,就會非常清晰明了,我們正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換句話說,這就是懶得思考的結果

並不是說回答替代問題的父母不愛他們的孩子,而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去思考應該怎樣愛怎麼給的問題。

當父母是「懶得思考一族」時,孩子多半也會潛移默化地從他們身上習得這種"懶人"習慣,一切都是想當然,而不是先做思考。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初期都是在家庭環境下形成的,而父母是對他們影響最為深遠的人。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一家去長隆玩,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長隆有出售各種各樣給小朋友玩的東西,而且價格都不低。一個卡通氣球要賣88元,而平時買一隻氣球也就十幾元。當然,帶孩子去那裡玩的家長,絕大多數都是抱著消費和陪孩子的心態去的,無論家境如何,只要孩子想要,買個88元的氣球自然不在話下。他們的想法是,只要孩子開心,多貴都給買。

這是一個非常主流的想法,但也是一個隨大流的想法。很多父母可能會詫異,這麼一點小事情,要不要這麼小題大作啊?!孩子喜歡就買啊,我愛孩子就會給他買啊!但是,正是這樣一件小事,能夠反映出父母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利用機會教育的智慧。

首先,從孩子方面來講:

1、要確定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其實,如果你問一個5歲大的孩子,你想不想要這個或那個的時候,他的回答都是:想要!而作為父母,買不買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真的喜歡?還是因為他看到別人有而他沒有,所以他才想要?有多喜歡,比起堆沙堡和遊泳,更喜歡這個氣球嗎?回到家以後面對家裡那麼多的玩具還會喜歡這個氣球嗎?是否買只是一個結果,而搞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如果以後孩子遇到的問題是一隻寵物、一個人、一份工作呢?僅僅憑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的話,還會是小事嗎?對待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如果孩子一開口想要任何東西,父母就會立刻無條件地滿足,那麼,孩子會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跟父母要東西天經地義。很多父母都說養孩子難,養孩子貴,究竟難在哪裡貴在哪裡?自己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盲目地愛,而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結局。

在此,有必要說明,我並不是要教導父母什麼都不給孩子買,孩子可能什麼都不懂,只有內心的欲望,而作為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3、從從家庭經濟條件的角度,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家庭經濟優越,別說88元的氣球,就是8888元買一個氣球也跟不花錢一樣,這樣孩子就會認為:錢能買到一切。這種扭曲的金錢觀,和對金錢的無概念,會對他們日後決定性事件產生重大的影響;

對於普通家庭,88元的氣球的確不便宜。那麼,如果你因為盲目的愛而買了這個氣球(這裡只是拿氣球舉例,也很可能是生活中其他的東西),如果有一天,孩子沒能如你所願,你能保證永遠都不會說:「我盡心盡力,一心全都為了你,只要你喜歡的,多貴我都會給你買,我連給自己都捨不得,可是你呢?你太令我傷心失望了。」這些話嗎?

要知道,一旦你能說出這些話,就意味著你的愛並不純粹,你是有所企圖的,你的企圖是,付出了就要有回報。這不是愛,這是利益交換。

4、隨著孩子的成長,終有一天他會步入社會。試想,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成長起來的,那麼他們都認為別人應該滿足自己的時候,場面會有多可怕是可想而知的。

一個巨嬰的養成,何嘗不是如此?

從父母方面來講:

1、如果你認為別的孩子都有玩具,而你的孩子沒有,不管任何理由使你覺得你的孩子也應該有的時候,你不是在愛他,你是在滿足你自己;

2、如果多個家庭一起出行,其他父母都給自己的小孩買了玩具,而你不買就覺得自己無法保全面子時(父母做過的那些拿孩子當擋箭牌的事情,無論是否有意識,都是數不勝數的),你已經潛移默化地將虛偽這個惡劣的品質傳遞給了孩子;

3、如果父母因為抵不住孩子堅持想要,一哭二鬧的煩惱而給他買的話,就已經打開了縱容的通道。

無論是隨大流的心態,還是為了保全面子,亦或是怕麻煩所以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最終,都是父母把自己的問題拋給了孩子,使他們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這些話很可能會讓很多父母覺得不舒服,的確,為了孩子,多貴都願意買,從某方面來講,確實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代價卻是要孩子背負一生的,而你,卻無法陪他走完這一生。將來的路,他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痛苦。

現在,假設父母決定給孩子買,不同的購買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直接買下那個88元的氣球,這是一種結果。但是也許很快他就不會再對那個氣球感興趣了;

二、在買之前你可以這樣跟他溝通:「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歡,那我答應給你買,但是這裡的氣球要賣88元,而外面只要十幾元,如果像你說的,你會一直都很喜歡這個氣球的話,那現在你拿著氣球就不好堆沙堡,也不能遊泳了,那氣球就會自己孤零零在那裡,你如果真的喜歡他,是不希望看到它自己孤零零在那裡的,對嗎?

我答應你,我們回家以後給你買,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錢放在你的儲蓄罐裡,這樣你就可以用來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好嗎?要知道,你現在可以在這裡開心的玩,但是全世界還有很多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吃不飽飯、沒有衣服穿、更沒有玩具,你覺得怎麼樣?既能得到氣球又能幫助其他小朋友......」當然,最後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

這與家庭經濟條件無關,如果從一開始,父母在給孩子買東西的問題上就以這樣的方式引導,這不僅體現了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對金錢的尊重,讓父母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讓孩子從你那裡學到自信、獨立和友善。

試想,幾個家庭一起出行,當很多孩子都吵嚷著要這要那的時候,而你的孩子卻對你說:「媽媽,雖然我也想要,但是我已經有很多玩具了,或者我們回去再買吧,我想把省下來的錢存起來,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這番話時,作為孩子,他會多麼自信?作為家長,你會多麼自豪?作為其他朋友,他們會多麼詫異你們教育的與眾不同與收穫的驚人結果?

我相信,當父母習慣於這樣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延遲幸福感的能力、懂得珍惜,還能培養他們理性消費的習慣、節約的美德、並開啟他們的財商,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充滿仁愛,樂善好施、富有同情心、有責任感和擔當這些優秀品質的人。

是否真的愛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父母的用心度。教育無小事,父母每天都有無數身體力行的機會教育時間,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父母的思維方式、父母的觀念和他們的行為模式,而正是這些點點滴滴,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著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在巴伐利亞的一個僻靜的湖邊坐著,靜靜地觀察天鵝媽媽教天鵝寶寶遊水和覓食,她一遍一遍地重複,寶寶們去模仿,一個簡單的動作重複一次、十次、一百次......天鵝媽媽從不會因為寶寶學得不好而發出惱怒的聲音,她還是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寶寶們完全掌握。天鵝尚且知道身體力行的教育真諦,更何況我們?上行下效,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從來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把最好的觀念給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自己首先要有好的觀念,要不斷再成長和再進步。與孩子共渡的美好時光,不是看著他們長大,而是陪伴、參與、與他們一起成長。

很多父母都會說自己沒有時間,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假如你有充足的時間,你想過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嗎?該教育些什麼呢?是讓他好好寫作業?還是讓他做一個好人?

愛與教育相互滲透不可分割,它不是一本正經的坐在那裡跟孩子說教,也不是管教,而是隨時隨地榜樣。父母所想、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是身體力行的機會教育,也體現出他們真正愛孩子的程度。教育不是看父母都說了些什麼,而是看父母在做些什麼。當父母認為把最好的吃的,最好穿的都給孩子的時候,那不是在教育他,那是在撫養他。

為什麼有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非常輕鬆、非常融洽,孩子各方面發展也非常順利,而有些父母吃力又不討好?關鍵就在於此!這與父母有沒有文化、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有沒有錢、有沒有權利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與父母的智慧、遠見和獨立思考能力有關。

所以,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自己。當然,並不是說要讓父母重返校園,而是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持續地學習和成長。首先,這是一個意識,接著它變成一個動作,最後,它會形成習慣。當每一位父母都有不斷繼續學習和成長的習慣時,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其實都是反應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問題。那些問題的出現是一面鏡子,讓父母用來反思。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至於最後被塗上的是五顏六色還是灰暗色系,全憑父母的引導。

如果父母不想到了最後,你聲稱所愛孩子,把你當作仇人,那麼,是時候反省自己了。這個世界沒有後悔藥,孩子的成長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那些懂事和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和「智慧」的父母。而那個「度」要怎麼把握,就是我們去學習和成長的動力與目標了。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癒自己的瑜伽佔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

相關焦點

  • 把最好的給孩子,你不是在愛他,而是在害他
    如果你經過思考,然後再審視自己的回答,就會非常清晰明了,我們正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換句話說,這就是懶得思考的結果。並不是說回答替代問題的父母不愛他們的孩子,而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去思考應該怎樣愛和怎麼給的問題。
  • 愛他,不是如你所願,而是如他所是
    我教育孩子的心態太差了。孩子又不是智商有問題,習慣慢慢改就好了,沒必要打罵。以前,聽說有個朋友因為考試成績公布了,可以下了夜班,當晚把睡夢中的孩子給揪醒來質問。我現在突然理解了:孩子並沒有錯,是家長太焦慮了。樊登說:父母要能夠學會讓孩子自己去學習,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去做所有關於學習的決定。讓孩子能夠找到一個他想要的小的這個目標。而不是把目標就定在分數和名次上。
  • 孩子不愛叫人,不是他沒禮貌,而是你的問題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小的時候可不是這樣。」媽媽在友人面前尷尬又無奈,這孩子在外頭怎麼這麼不長臉?又想起前幾天遇到差不多月齡的「別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地和自己打招呼,叫起人來聲音甜甜的,一點都不膽怯,愈發想嘆氣。
  • 何昶希,郭敬明不是在捧你,而是在害你
    而這一切的緣起,何昶希同學,將董思怡問郭敬明給S卡的評判準則是什麼定義為「公開diss我」,然後在這件事爆炸了之後又迅速跟進一則全篇都是虛心請教的聲明,這下他的名字也跟隨著「郭敬明李誠儒battle」這個熱搜紅遍大江南北。不過說實話,何昶希,郭敬明這不是在捧你,而是在害你,難道你不知道麼?
  • 孩子出現「偷竊」行為,可能並不是因為他缺錢,而是他「缺愛」
    「偷竊」行為時,可能並不是因為他缺錢,而是他「缺愛」靚靚最近發現錢包裡的現金一直在減少,總是時不時的丟個五塊十塊的,由於不經常使用現金,靚靚對錢包裡的金錢都是有數的。孩子偷錢並不是因為缺錢,而是缺愛了,
  • 你是在愛孩子,還是在害孩子?
    因此,對於以下幾種最傷孩子的行為,希望父母們永遠要提高警惕。01.逼孩子站隊有人說: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並不是遇見從不吵架的父母,而是能夠把孩子很好地照顧和保護的父母。確實如此。02.對孩子愛得太滿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光有愛還不夠,必須要懂得善於愛。確實如此。生活中,父母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夠愛,而是不會愛,當他們被太多的愛蒙蔽了雙眼,就很容易因為過度保護,帶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 父母縱容孩子,不是愛而是「礙」,同時在告訴他:你是沒有價值的
    父母在孩子面前本應有著高高在上的權威,畢竟父母的身份讓他們天生就有一種優越感。當然我們更希望父母能夠收起這份權威,儘量和孩子做朋友,這應該是親子關係最好的模式。但有的父母在親子關係中表現的卻有些卑微,他們用盡全力的愛著孩子,縱容孩子的一切,只是害怕孩子會和他們疏遠,害怕和孩子之間無法好好相處。
  • 愛孩子就讓他吃零食吃到飽?不,這是在害他
    小朋友樂樂被蛀牙折磨得不輕,昨天他媽媽才帶他在我們診所做了全面的檢查和治療,坐在牙椅上疼得抽抽噎噎,做完手術之後還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的。張醫生囑咐他媽媽以後不要給樂樂吃太多零食和飲料,要慢慢地把樂樂不好的習慣都改過來,這樣樂樂的牙齒才會慢慢變好。
  • 把孩子還給他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將孩子還給他自己,讓他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與母親對話的男生噙著眼淚說:「媽媽,你曾為了我的學費而四處借錢,好像只有我在家的一天,才是你夥食最好的一天。媽媽,求求你對自己好一點,多吃點好的補補身子,多買幾身好看的衣服!我已經長大了,能夠管好自己。我更不會羨慕那些有錢的同學,因為我知道,我有一個特別愛我的媽媽!」
  • 一個男人在你面前軟弱,不是他無能,而是因為他太愛你了
    其實所謂的羨慕我也是可以的理解的,為什麼了,因為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怕老婆的,而這位同事的懦弱,不是真的懦弱,而是因為他太愛他的老婆了,難道他真的是太懦弱了,其實不是的,他對他老婆表面的懦弱,其實背後是他對他老婆的愛而已。很多的人都說一個男人怎樣才算是真正愛一個女人了?
  • 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如何去贏,而是教會孩子懂得愛
    其實就是在教孩子去贏,但是在孩子漫長的人生當中,贏只是最後的結果。人的一生,贏的事情有很多,但能愛的和愛你的人卻很少。"在孩子的成長中,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而現今,這樣的孩子也不在少數,以後的道路還很長,每個人也不是都能一帆風順的走過,其中也會有很多的坎坷和心酸。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坦然對待,如果每次都要做到最好,可能一次的失敗就會讓孩子心理產生懷疑。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愛他而不縱容他,才是給他的最好禮物
    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但是過度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有些父母孩子想要什麼就會給孩子什麼,導致孩子無法無天,這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而這些孩子以後不的人生發展可想而知,因為父母總有老去的那一天,他們不可能一直靠自己的父母。而有些父母給孩子適度的愛,他們的孩子反而越長大越優秀。這就是溺愛與合理愛的區別。
  • 別再這樣教育你的女兒了,你不是在愛她,而是在害她
    「我經常告訴我女兒,關於學習,你不需要有什麼壓力。我反正只養了她這麼一個女兒,以後給她找個好對象,她就什麼都有了!」為了顯示自己教育開明,不會在學習上給孩子壓力,小聚會的餐桌上,劉娜分享著自己教育經驗。「那是,女孩子嘛,壓力小,學習不是唯一出路。你這個想法挺好的。我養兒子的,壓力就大了。
  • 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所謂的物質,而是品性
    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所謂的物質,而是品性如果說教養出來的孩子沒有教養,就算你給他帶來多少的豪車、豪宅,都是無用的。孩子一切會映射到家長的身上,你教出來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就能夠證明你是怎麼樣的。有的家長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根本就沒放多少的心思,只是想努力工作,給他帶來更多的物質上的幫助,可是一個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不是物質,而是修養。
  • 善待孩子不是放縱孩子,要把好的東西教給他才是愛他。
    善待孩子不是不給孩子提要求,也不是放縱孩子,而是要堅持要求孩子努力,否則長大更苦,還不如小時候多吃苦,長大就很甜,現在覺得生活很甜,沒吃過苦怎有甜每個當家長的都愛自己的小孩,都想把好的東西,生活中有用的知識教給它們,都希望他們將來能夠更有出息,期盼的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佼佼者,現在生活各方麵條件相對來說是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孩子是善待他們,不是棒棍下面出孝子,不是靠棍棒打出來的 ,所謂的善待他們,就是要給它們提要求,養成一種好的習慣,這種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對它們將來都是有相當幫助的,好習慣成就好未來,養成好品德。
  •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愛你,而是你沒有理解他愛你的方式《唯美句子》
    假如你遵循戒律,你可以放一萬個心,你老公肯定會把你當成女王「伺候」著,即便他對你氣憤的時分也會如此。為什麼?因為當初為了得到你,他們可沒少下工夫。你但是他的心肝寶貝,他肯定不會想當然地對待你。事實正好相反,他會時刻想著你。他是你的至交,假如你心情欠好,他便是你的避風港。
  • 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抗拒學習,而是他在自救
    其實我曾經也是休學孩子的家長,今天我就來談談主題《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抗拒學習,而是他在自救》01孩子厭學的原因從你表達想學門技術或當電競遊戲主播這個心願來看,你其實是不抗拒學習的,而是你在嘗試另外的途徑讓自己活著有價值!我今天很欣慰地看到了,你是這樣的坦率與堅強,試著接受目前成績不好的結果,扛著厭學在家的壓力,你還敢於嘗試重新振作起來,其實你是個好孩子!
  • 父母與孩子最好的關係,不是身不由己,而是互不嫌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和你在一起,但不是你的所有。你可以給予你的愛,但不是輸入你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但不可以遮蔽他們的心靈。你可以努力向他們學習,但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 不是你的小孩缺乏「專注力」,而是你缺乏愛他的能力!
    不要打罵孩子。不要講道理。不要走開。四要微笑看著他,被愛與價值感。安全感。規則。新的學習經驗。1、在很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共同生活的家庭,對於孩子的管教,在一個時間段,最好只聽一個人的,其他人不要發出質疑和衝突的聲音,哪怕這個人當時的教育方式方法是錯的,也等這個事情結束後,背過孩子再行商討。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的接收源,認識到權威,感受到家庭的和諧。不要從心理判斷出發,尋找庇護所。2、不打罵孩子,這點是針對「棍棒底下出孝子」而言的。
  • 男人這樣敷衍你,不是粗枝大葉,而是他可能不愛你
    當你喜歡的人開始總是以敷衍的態度來對待你時,不要自欺欺人了,他會這麼對你只是因為他不愛你,除此再無其他。男人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粗心,他只是沒有遇到對的人,男人這樣敷衍你,不是粗枝大葉,而是他可能不愛你。但是對你不上心的男人,總是裝作自己粗心記不得你的喜好,其實他不是記不得而是從來都沒有放在心上,他不夠了解你,只是因為你不是他心心念念的人,若是對於自己喜歡的人,他一定會去關心對方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