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心的碎碎念"原創文章
作者:一人一世界
開學季到了,我們來聊聊親子心理問題。這永遠是一個充滿愛與矛盾的話題。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愛孩子,但並非所有的父母都「會」愛孩子。作為父母,需要不斷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什麼?
相信很多父母會即刻脫口而出:「我每天辛苦工作賺錢,給孩子好吃的,好穿的,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我不辭辛苦的勞碌就是為了他。我對他的愛不求回報,我只有一個心願,就是希望他好,學習好,將來過得好。這就是真正的愛,這就是給予啊!」
這段話聽著非常熟悉,不是嗎?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聽著父母的這番話長大的。而現在,我們也正將這段話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有問題嗎?乍一聽,這個回答非常完美的詮釋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它的確錯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無意識地從父母那裡繼承一些東西,這不重要。但重要的是,我們對那些繼承來的東西,有沒有意識去做進一步的思考、反思和改進。如果人類只靠傳承下來的東西生活,那麼現在的我們,應該還是穿著樹葉、在叢林裡追趕獵物或者被獵物追趕的原始人。正是因為我們的祖先不斷地思考、反思和改進捕獵技巧,人類的大腦才會進化演變至現在,我們才能成為今天的智人。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叫做「回答替代問題」現象。
當人們無法對一個較難的問題找到滿意的答案時,就會憑過去的經驗和直覺找到一個更容易回答的問題,來替代原來那個較難的問題,然後作答。
這是一個回答問題的捷徑,尤其是當這個簡單的問題的答案馬上來到心中的時候。
絕大多數時候,人們甚至都沒有注意到,自己根本沒有回答那個真正的問題,因為人們通常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到自己可以處理的階段,這是由大腦的基本運作方式決定的。
對那些不完全了解的問題,我們都有現成的答案,而這些答案通常都是依賴自己完全不能解釋的證據。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代表真正解決了原本的問題。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請你馬上回答:「你的生活有多快樂?」你是否已經回答了呢?現在,請檢視一下自己的回答,看看是不是已經被這個簡單的問題——「你現在快樂嗎?」所替代了?
讓我們再回到原本的問題: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究竟應該給予孩子什麼?如果你經過思考,然後再審視自己的回答,就會非常清晰明了,我們正是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換句話說,這就是懶得思考的結果。
並不是說回答替代問題的父母不愛他們的孩子,而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去思考應該怎樣愛和怎麼給的問題。
當父母是「懶得思考一族」時,孩子多半也會潛移默化地從他們身上習得這種"懶人"習慣,一切都是想當然,而不是先做思考。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初期都是在家庭環境下形成的,而父母是對他們影響最為深遠的人。
記得有一次和朋友一家去長隆玩,他們帶著5歲的兒子。長隆有出售各種各樣給小朋友玩的東西,而且價格都不低。一個卡通氣球要賣88元,而平時買一隻氣球也就十幾元。當然,帶孩子去那裡玩的家長,絕大多數都是抱著消費和陪孩子的心態去的,無論家境如何,只要孩子想要,買個88元的氣球自然不在話下。他們的想法是,只要孩子開心,多貴都給買。
這是一個非常主流的想法,但也是一個隨大流的想法。很多父母可能會詫異,這麼一點小事情,要不要這麼小題大作啊?!孩子喜歡就買啊,我愛孩子就會給他買啊!但是,正是這樣一件小事,能夠反映出父母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利用機會教育的智慧。
首先,從孩子方面來講:
1、要確定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其實,如果你問一個5歲大的孩子,你想不想要這個或那個的時候,他的回答都是:想要!而作為父母,買不買的關鍵在於:孩子是否真的喜歡?還是因為他看到別人有而他沒有,所以他才想要?有多喜歡,比起堆沙堡和遊泳,更喜歡這個氣球嗎?回到家以後面對家裡那麼多的玩具還會喜歡這個氣球嗎?是否買只是一個結果,而搞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這只是舉一個例子,如果以後孩子遇到的問題是一隻寵物、一個人、一份工作呢?僅僅憑我想要就一定要得到的話,還會是小事嗎?對待這個微不足道的小事的態度和思維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2、如果孩子一開口想要任何東西,父母就會立刻無條件地滿足,那麼,孩子會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跟父母要東西天經地義。很多父母都說養孩子難,養孩子貴,究竟難在哪裡貴在哪裡?自己卻沒有認真思考過。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盲目地愛,而造成了很多無法挽回的結局。
在此,有必要說明,我並不是要教導父母什麼都不給孩子買,孩子可能什麼都不懂,只有內心的欲望,而作為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3、從從家庭經濟條件的角度,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家庭經濟優越,別說88元的氣球,就是8888元買一個氣球也跟不花錢一樣,這樣孩子就會認為:錢能買到一切。這種扭曲的金錢觀,和對金錢的無概念,會對他們日後決定性事件產生重大的影響;
對於普通家庭,88元的氣球的確不便宜。那麼,如果你因為盲目的愛而買了這個氣球(這裡只是拿氣球舉例,也很可能是生活中其他的東西),如果有一天,孩子沒能如你所願,你能保證永遠都不會說:「我盡心盡力,一心全都為了你,只要你喜歡的,多貴我都會給你買,我連給自己都捨不得,可是你呢?你太令我傷心失望了。」這些話嗎?
要知道,一旦你能說出這些話,就意味著你的愛並不純粹,你是有所企圖的,你的企圖是,付出了就要有回報。這不是愛,這是利益交換。
4、隨著孩子的成長,終有一天他會步入社會。試想,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成長起來的,那麼他們都認為別人應該滿足自己的時候,場面會有多可怕是可想而知的。
一個巨嬰的養成,何嘗不是如此?
從父母方面來講:
1、如果你認為別的孩子都有玩具,而你的孩子沒有,不管任何理由使你覺得你的孩子也應該有的時候,你不是在愛他,你是在滿足你自己;
2、如果多個家庭一起出行,其他父母都給自己的小孩買了玩具,而你不買就覺得自己無法保全面子時(父母做過的那些拿孩子當擋箭牌的事情,無論是否有意識,都是數不勝數的),你已經潛移默化地將虛偽這個惡劣的品質傳遞給了孩子;
3、如果父母因為抵不住孩子堅持想要,一哭二鬧的煩惱而給他買的話,就已經打開了縱容的通道。
無論是隨大流的心態,還是為了保全面子,亦或是怕麻煩所以給孩子買他想要的東西,最終,都是父母把自己的問題拋給了孩子,使他們成了「無辜的受害者」。
這些話很可能會讓很多父母覺得不舒服,的確,為了孩子,多貴都願意買,從某方面來講,確實證明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是,代價卻是要孩子背負一生的,而你,卻無法陪他走完這一生。將來的路,他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痛苦。
現在,假設父母決定給孩子買,不同的購買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一、直接買下那個88元的氣球,這是一種結果。但是也許很快他就不會再對那個氣球感興趣了;
二、在買之前你可以這樣跟他溝通:「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歡,那我答應給你買,但是這裡的氣球要賣88元,而外面只要十幾元,如果像你說的,你會一直都很喜歡這個氣球的話,那現在你拿著氣球就不好堆沙堡,也不能遊泳了,那氣球就會自己孤零零在那裡,你如果真的喜歡他,是不希望看到它自己孤零零在那裡的,對嗎?
我答應你,我們回家以後給你買,然後把節省下來的錢放在你的儲蓄罐裡,這樣你就可以用來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好嗎?要知道,你現在可以在這裡開心的玩,但是全世界還有很多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吃不飽飯、沒有衣服穿、更沒有玩具,你覺得怎麼樣?既能得到氣球又能幫助其他小朋友......」當然,最後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
這與家庭經濟條件無關,如果從一開始,父母在給孩子買東西的問題上就以這樣的方式引導,這不僅體現了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對金錢的尊重,讓父母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也會讓孩子從你那裡學到自信、獨立和友善。
試想,幾個家庭一起出行,當很多孩子都吵嚷著要這要那的時候,而你的孩子卻對你說:「媽媽,雖然我也想要,但是我已經有很多玩具了,或者我們回去再買吧,我想把省下來的錢存起來,幫助有需要的小朋友。」這番話時,作為孩子,他會多麼自信?作為家長,你會多麼自豪?作為其他朋友,他們會多麼詫異你們教育的與眾不同與收穫的驚人結果?
我相信,當父母習慣於這樣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延遲幸福感的能力、懂得珍惜,還能培養他們理性消費的習慣、節約的美德、並開啟他們的財商,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充滿仁愛,樂善好施、富有同情心、有責任感和擔當這些優秀品質的人。
是否真的愛孩子,最重要的是看父母的用心度。教育無小事,父母每天都有無數身體力行的機會教育時間,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父母的思維方式、父母的觀念和他們的行為模式,而正是這些點點滴滴,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深刻地影響著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在巴伐利亞的一個僻靜的湖邊坐著,靜靜地觀察天鵝媽媽教天鵝寶寶遊水和覓食,她一遍一遍地重複,寶寶們去模仿,一個簡單的動作重複一次、十次、一百次......天鵝媽媽從不會因為寶寶學得不好而發出惱怒的聲音,她還是耐心地一遍一遍地演示,直到寶寶們完全掌握。天鵝尚且知道身體力行的教育真諦,更何況我們?上行下效,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從來不會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而是把最好的觀念給孩子。但前提是,父母自己首先要有好的觀念,要不斷再成長和再進步。與孩子共渡的美好時光,不是看著他們長大,而是陪伴、參與、與他們一起成長。
很多父母都會說自己沒有時間,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假如你有充足的時間,你想過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嗎?該教育些什麼呢?是讓他好好寫作業?還是讓他做一個好人?
愛與教育相互滲透不可分割,它不是一本正經的坐在那裡跟孩子說教,也不是管教,而是隨時隨地榜樣。父母所想、所說、所做的一切,都是身體力行的機會教育,也體現出他們真正愛孩子的程度。教育不是看父母都說了些什麼,而是看父母在做些什麼。當父母認為把最好的吃的,最好穿的都給孩子的時候,那不是在教育他,那是在撫養他。
為什麼有些父母和孩子的關係非常輕鬆、非常融洽,孩子各方面發展也非常順利,而有些父母吃力又不討好?關鍵就在於此!這與父母有沒有文化、有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有沒有錢、有沒有權利一點關係都沒有,這與父母的智慧、遠見和獨立思考能力有關。
所以,最應該接受教育的,是父母自己。當然,並不是說要讓父母重返校園,而是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持續地學習和成長。首先,這是一個意識,接著它變成一個動作,最後,它會形成習慣。當每一位父母都有不斷繼續學習和成長的習慣時,一切都會有所不同。
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其實都是反應出了父母在教育中的問題。那些問題的出現是一面鏡子,讓父母用來反思。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至於最後被塗上的是五顏六色還是灰暗色系,全憑父母的引導。
如果父母不想到了最後,你聲稱所愛孩子,把你當作仇人,那麼,是時候反省自己了。這個世界沒有後悔藥,孩子的成長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那些懂事和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著「狠心」和「智慧」的父母。而那個「度」要怎麼把握,就是我們去學習和成長的動力與目標了。
作者:一人一世界,用心理學治癒自己的瑜伽佔星者。
如果你也渴望治癒傷痛、讓心靈得以棲息、
讓靈魂獲得自由,那麼你的到來,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