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李玫瑾曾說:「千萬別太順從孩子,因為大部分逆子都是
父母寵出來的。」《圍爐夜話》中也說道:「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父母愛自己的孩子是天性,但是過度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有些父母孩子想要什麼就會給孩子什麼,導致孩子無法無天,這就是大家口中的熊孩子,而這些孩子以後不的人生發展可想而知,因為父母總有老去的那一天,他們不可能一直靠自己的父母。而有些父母給孩子適度的愛,他們的孩子反而越長大越優秀。這就是溺愛與合理愛的區別。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作為父母你要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長大之後應該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依附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吃小虧將來會吃大虧,不吃小苦吃大苦。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讓他受一點點委屈吃一點點苦,長大之後他會受盡社會的委屈吃盡生活的苦。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父母會儘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不是愛而是害。有這樣一部電影「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廠」裡面是四個性格各異的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每個家的教育方式不一樣,最後每個孩子的成長也不一樣,建議大家看看。
《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將來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走上什麼樣的道路,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常聽見大人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個故事是一個孩子小時候偷竊東西,母親看到不制止,反而還誇讚自己的孩子「能幹」。長大後,偷竊的東西越來越多,一次,偷竊別人家的金子被抓住,被判死刑。
臨刑前,兒子請求見母親最後一面,大家被他的孝心所感動,同意他的要求。兒子對母親說:「我從小喝您奶水長大,現在我快死了,只有一個要求,想再喝您的奶水。」母親答應,不料,兒子卻將母親的乳頭所咬掉,狠狠地說道:「要是小時候您阻止我做這種事情,我現在也不會淪到如此地步!」
這個故事家喻戶曉,這就是習慣的養成,有些習慣養成以後很難改變,孩子的教育要從小抓起,而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還是父母。希望大家能用科學的方法去引導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長。在此小谷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