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一場由親子雙方共同參與的修行,沒有人天生完美,但可以後天努力靠近。
前陣子,深圳市教育局緊急宣布取消期末考試,原因是一個初一男孩帶手機進考場作弊,被老師抓住了,考試結束以後,該考生覺得丟臉,於是直接從6樓跳下來,當場死亡。抓作弊的老師不堪輿論壓力,也選擇了跳樓自殺。
兩條人命一時引起軒然大波,也再次提醒我們: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績上,平時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問題」學生的心理健康,切勿讓小「毛病」演變成大「問題」。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堪稱是父母人手必備的金句。常常有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毛病」多多,怎麼都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但仔細想想,每個孩子在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他們不是天生就帶著一身「毛病」來到我們身邊的。這些「毛病」,恰恰是孩子後天成長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
近日,舒淇在接受採訪時提到了自己的父母,她說:「我沒有童年,小的時候,要特別觀察爸爸媽媽的反應,如果他們今天心情不好,就要離他們遠一點,要不然就容易被罵。」
長期生活在父母情緒壓力下的舒淇,只要一聽到爸爸的摩託車聲,樓下的鐵門被打開的聲音,就會開始恐懼,然後找地方躲起來。
為了逃離原生家庭,舒淇15歲時選擇離家出走。可半年之後,她付不起房租,又出了車禍,只能向媽媽尋求幫助,而媽媽見到她,只是責罵她,這讓她覺得非常難過。
糟糕的家庭環境讓舒淇變成一個叛逆而敏感的人,也讓她在之後的情感關係裡備受折磨,不懂得如何跟別人相處。直到後來,她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後,才慢慢治癒了童年帶來的「毛病」,與過去和解,選擇體諒自己的父母,成長為一個從容大氣的銀幕女神,擁有了幸福的家庭生活。
從舒淇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發現,父母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毛病」源自於父母與孩子不正確的交流方式。
如果孩子一犯錯,父母的反應就很大,可能會導致孩子喜歡撒謊,躲避指責;如果父母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試圖控制他們的行為,可能會導致他們性格懦弱,缺乏主見,惰性太重,喜歡依賴別人;如果父母經常亂發脾氣,不尊重孩子,可能會導致他們敏感脆弱,情感交流有障礙;如果父母經常誇讚別的孩子,拿別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對比,可能會激發孩子強烈的嫉妒心。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能夠照射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應該正視孩子身上的「毛病」,分析「毛病」的根源,不斷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從而根除孩子身上的「毛病」。
根據教育學原理,教育的形式可以分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四種。
其中,學校教育更多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傳遞和能力的培養,缺乏針對性;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的引導;家庭教育具有針對性、感染性和靈活性。所以,對抗孩子的「毛病」時,父母的教育力量是最重要的,能夠針對孩子的「毛病」,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並且可以根據孩子的狀態隨時調整。
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生》中,身為魔丸轉世的哪吒就是一個一身「毛病」的孩子。在大家心目中,他是天生的魔童,註定和邪惡為伴。陳塘關所有的百姓都害怕他、討厭他、避著他,對他抱有極大的成見,即使他千辛萬苦從海夜叉手中救下了小女孩,大家也都覺得他是抓人的妖怪。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片段
正是因為受到太多冷漠和敵意,哪吒才變成了一個到處惡作劇的頑劣兒童,脾氣暴躁,性格古怪,整天做出一副他也特別討厭別人的傲慢模樣。其實,哪吒並非真的喜歡捉弄人,他的內心很渴望被接納,只是年紀還小,心智不成熟,遇到外界的惡意和誤解時,不懂得如何面對。幸運的是,他的父母始終接納他、理解他、關愛他。
在哪吒被誤認為是妖怪時,李靖夫婦一邊安撫他的情緒,耐心地向他解釋原因,一邊四處調查真相,最終找到了海妖留下的證據,為他洗清冤屈,引導他走出怨恨,找到自己善良的那一面。如果這時候,父母和其他人一樣嫌棄他,那將會將他推入黑暗的深淵。
《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片段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都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其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的關愛和理解,一身「毛病」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關愛。
孩子身上出現了「毛病」,就好比人的身體出現了炎症,這些反應是在提醒我們需要治療了。諱疾忌醫和胡亂用藥都會加重病情,只有對「症」下藥,才能重新擁有健康。我們需要好好研究孩子身上的「毛病」,尋找對應的藥方。
首先,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鼓勵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不要縱容他無理取鬧。
有些父母不許孩子流露負面的、消極的情緒,習慣強迫孩子表達「正能量」,這就會讓孩子覺得壓抑,從而變得封閉,出現「微笑抑鬱」的情況。
有些父母太重視孩子的情緒,喜怒哀樂都跟著孩子的節奏來,長期以來,就會讓孩子變得任性、自我。例如寧波的一個小男孩死死咬住媽媽的手腕,咬到流血也不鬆口,只是因為媽媽沒有給他買書。
相比這位媽媽,迪士尼遊樂園裡的一位爸爸卻為我們提供了正面示範。當孩子不願意玩某個遊樂項目,一直抱怨的時候,這位爸爸沒有發脾氣讓孩子住嘴,也沒有順從他,而是耐心說:「你喜歡的項目我們都陪你玩了,為什麼你就不能陪我玩我喜歡的呢?」孩子聽了,立刻安靜下來。
其次,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適當懲戒,教育為主,懲戒為輔,從孩子的角度和他好好溝通。
有些父母對孩子非常嚴厲,孩子犯一點點小錯就非常生氣,開始教訓孩子。但單純的懲罰只會給孩子帶來痛苦的體驗,這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喜歡推卸責任,規避自己的錯誤。
還有些父母不拿錯誤當回事,從不懲罰,讓孩子覺得犯錯的成本很低,任性妄為。實際上,我們應該和孩子共同制定合適的獎懲制度,賞罰分明,懲戒有度,並且好好分析他的問題,讓他知道哪裡錯了,如何改正。
最後,如何對待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給他一定程度上的自由。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既不能限制孩子太多,又不能放任自流,這種矛盾的心情就像王菲寫給女兒的歌詞裡寫的那樣:「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我的愛,我的愛。」有的父母控制欲比較強,生怕孩子出一點差錯,走錯一步,強制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也有的父母放任孩子自由散漫,染上一些惡習,時間長了,孩子的行為會越來越失控。正確的態度是,尊重他,但不能放任他。在充分了解孩子意願的前提下,親子雙方協商,達成一致,並且在可控的範圍內,給他自由。
亞里斯多德曾說:「教育的根是苦的,但果實是甜的。」
孩子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也不是天生完美的,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又何曾不是父母最好的老師呢?教育的過程是雙方共同成長,共同進步的過程,只要找準問題,用對方法,那個一身「毛病」的孩子,會給你最大的驚喜。
-END-
作者 | Da.Qian
責編 | 杜普
編輯 | 墨語
實習編輯 | 張萍
版權聲明
本文系「讀者·新語文」獨家稿件,版權及解釋權歸「讀者·新語文」所有。
個人或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本授權只針對「讀者·新語文」原創文字內容。涉及非原創內容、圖片、音視頻等第三方合法權利的授權,請自行聯繫相關權利方單獨授權。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