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學二年級,聰明伶俐,可是成績卻不理想,不是學不懂而是太粗心,簡單的加減不是看錯就是漏算,看著成績單上的分數讓人失望沮喪。吼也吼了,罵也罵了,兒子始終沒有什麼改變。有時候被逼急了,兒子會說:「我就是這麼粗心,沒辦法。」——橙子媽媽
文|暖月光
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有一些小毛病和壞習慣怎麼都改不掉。
比如不愛收拾房間。
媽媽看到孩子的書、衣服、襪子和水瓶扔得到處都是,覺得這麼邋裡邋遢,以後怎麼辦。然後一邊替孩子收拾,一邊嘮叨:
「你能不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房間這麼亂,你就不能收拾一下嗎?」
可孩子根本不為所動,時不時蹦出一句「你煩不煩,別嘮叨了,我就這樣。」
媽媽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太粗心」「太邋遢」,孩子表面不服氣,但潛意識就會把這個標籤貼直接給自己,認為自己真是這樣的,不僅沒有動力改,這些缺點和毛病還會固化下來。
就像電影《哪吒之魔童轉世》裡的哪吒一樣,村民給他貼了一個「魔童」的標籤,認為他是邪惡的化身,於是哪吒每次都偷偷跑出來戲弄,惡搞他們,以實現他們對自己的期待。
媽媽要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媽媽不經意的指責和批評,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制情緒,為了不讓媽媽得逞而故意不改,不做,甚至做錯。
很多小時候粗心、邋遢的孩子,長大後由於遠離了媽媽的嘮叨,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非常謹慎、小心,自己的家也收拾得格外整潔。據他們大多數人回憶過去都認為:小時候的粗心和邋遢可能只是對抗媽媽的嘮叨和指責。
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也不要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否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孩子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下,才能健康成長。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媽媽,她是位特別接納孩子的母親。
要做到接納真的不容易。
最開始,這位媽媽也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做作業拖延磨蹭,成績班級墊底,最後被老師請去談話。為此,她非常焦慮痛苦,於是嚴格地訓練孩子,企圖改變孩子,可是效果不佳。
後來,她告訴自己,不能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放棄心中那個「理想孩子」的標準,看到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承認並接納她的全部缺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做題粗心,學業上不能有比較優秀的成績。這就是 我的孩子,不要有超過孩子能力的任何期待,否則生活就只剩失望和挫敗了。
此後,她不再嘮叨和指責,只是專注於孩子的點滴進步。但凡孩子能堅持寫作業時間長一點,作業偶爾細心,她都會非常驚喜,並大力表揚孩子。
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和成績都開始好轉和提高,對學習的掌控力越來越強,人也越來越自信了。
接納不是縱容孩子而是放下心裡不切實際的期待和標準,鼓勵孩子以自己的節奏,運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最終還得靠孩子自己,不是嗎?
就像餵飯,父母再著急,孩子也只能靠自己的牙齒吃。
恐嚇、威脅和指責都不能讓孩子吃得更多。
只有愛和鼓勵,才能讓孩子愉快地吃、高興地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