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的「壞毛病」就是縱容他的「壞行為」?

2020-11-05 惠美惠

兒子小學二年級,聰明伶俐,可是成績卻不理想,不是學不懂而是太粗心,簡單的加減不是看錯就是漏算,看著成績單上的分數讓人失望沮喪。吼也吼了,罵也罵了,兒子始終沒有什麼改變。有時候被逼急了,兒子會說:「我就是這麼粗心,沒辦法。」——橙子媽媽

文|暖月光

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類似的問題,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有一些小毛病和壞習慣怎麼都改不掉。

比如不愛收拾房間。

媽媽看到孩子的書、衣服、襪子和水瓶扔得到處都是,覺得這麼邋裡邋遢,以後怎麼辦。然後一邊替孩子收拾,一邊嘮叨:

「你能不能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房間這麼亂,你就不能收拾一下嗎?」

可孩子根本不為所動,時不時蹦出一句「你煩不煩,別嘮叨了,我就這樣。」

為什麼無論媽媽怎麼說,孩子的「毛病」不僅改不掉,還越演越烈?

  • 因為媽媽嘮嘮叨叨的說教是一種貼標籤的行為,會固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媽媽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太粗心」「太邋遢」,孩子表面不服氣,但潛意識就會把這個標籤貼直接給自己,認為自己真是這樣的,不僅沒有動力改,這些缺點和毛病還會固化下來。

就像電影《哪吒之魔童轉世》裡的哪吒一樣,村民給他貼了一個「魔童」的標籤,認為他是邪惡的化身,於是哪吒每次都偷偷跑出來戲弄,惡搞他們,以實現他們對自己的期待。

  •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孩子故意不改,就是為了跟媽媽對著幹,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

媽媽要讓他幹什麼,他偏不幹什麼。媽媽不經意的指責和批評,讓孩子產生強烈的抵制情緒,為了不讓媽媽得逞而故意不改,不做,甚至做錯。

很多小時候粗心、邋遢的孩子,長大後由於遠離了媽媽的嘮叨,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非常謹慎、小心,自己的家也收拾得格外整潔。據他們大多數人回憶過去都認為:小時候的粗心和邋遢可能只是對抗媽媽的嘮叨和指責。

所以,我們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也不要經常批評指責孩子,否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們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和缺點,孩子在安全和支持的環境下,才能健康成長。


接納孩子不是縱容孩子嗎?接納孩子,孩子的毛病就能改嗎?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媽媽,她是位特別接納孩子的母親。

要做到接納真的不容易。

最開始,這位媽媽也經歷了一段非常痛苦的過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做作業拖延磨蹭,成績班級墊底,最後被老師請去談話。為此,她非常焦慮痛苦,於是嚴格地訓練孩子,企圖改變孩子,可是效果不佳。

後來,她告訴自己,不能再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比較,放棄心中那個「理想孩子」的標準,看到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承認並接納她的全部缺點: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做題粗心,學業上不能有比較優秀的成績。這就是 我的孩子,不要有超過孩子能力的任何期待,否則生活就只剩失望和挫敗了。

此後,她不再嘮叨和指責,只是專注於孩子的點滴進步。但凡孩子能堅持寫作業時間長一點,作業偶爾細心,她都會非常驚喜,並大力表揚孩子。

慢慢地,孩子的注意力和成績都開始好轉和提高,對學習的掌控力越來越強,人也越來越自信了。

接納不是縱容孩子而是放下心裡不切實際的期待和標準,鼓勵孩子以自己的節奏,運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要想改掉孩子身上的「壞毛病」,最終還得靠孩子自己,不是嗎?

就像餵飯,父母再著急,孩子也只能靠自己的牙齒吃。

恐嚇、威脅和指責都不能讓孩子吃得更多。

只有愛和鼓勵,才能讓孩子愉快地吃、高興地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不要嫌棄"壞毛病"很多的孩子?
    ,壞毛病多的孩子人見人棄,但壞毛病的孩子真的有那麼差嗎?不見得,有些壞毛病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貼標籤貼出來的。事實上,幾乎所有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壞毛病,只不過有些孩子某方面特長(比如成績好),自身的長處耀眼,掩蓋了壞毛病。而那些學習成績不好、行為比較怪異的孩子,稍加一點壞毛病,往往就被父母嫌棄得一無是處。
  • 結婚後,不要縱容男人的這四個壞毛病,時間久了會有矛盾!
    網友傾訴,圖文無關,原創不易,抄襲必究男人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剛結婚的時候女人不以為意,時間長了,雙方因為這些毛病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女人才追悔莫及。結婚後,不要縱容男人的這四個壞毛病,時間久了會有矛盾!
  • 孩子3歲前有這幾種行為,看似是「壞毛病」,卻是高智商的表現
    這方面的困惑我家樂樂小的時候,慢媽我也困惑過,印象最深的是感覺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都那麼乖,就我家這個小祖宗各種不讓我省心。後來我查閱了書籍,也諮詢了更有經驗的人士,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孩子3歲前有幾種行為,可能看起來是「壞毛病」,其實卻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寶媽只需要照看的時候多費點心,孩子長大會給你驚喜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在她多年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行為,她提出孩子之所以犯錯,是孩子沒有敬畏之心。孩子小時候展露出來的壞毛病,父母一次次的忍讓,最終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
  • 寶寶挑食不愛吃飯,父母很頭疼,「3招」解決孩子挑食壞毛病
    如今寶寶已經5歲,劉小玉也有了5年當媽的經驗,不再是當初那個被孩子哭聲折磨得心神不寧的寶媽。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斷變化的,變化就會產生新問題。現在最讓劉小玉頭疼的事情,就是她的寶寶出現了挑食的壞毛病。③養成了挑食的壞毛病有的孩子父母比較溺愛,孩子想吃什麼就給什麼,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挑食的壞毛病。只要是自己不愛吃的東西,看都不看一眼,非逼著爸爸媽媽給自己買喜歡的食物。
  • 孩子這三個行為不是壞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胡亂糾正
    家長切莫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教育孩子,這樣可能會害了孩子。要多看看教育專家的意見,根據專業的知識去糾正孩子的壞習慣,才是好的教育方法。以下這三個行為,其實不是孩子的臭毛病,老師他們雙商高的表現,可以好好培養。
  • 孩子粘人、多動、愛使用武力……這些壞毛病並沒有那麼糟,機智爸媽...
    寶寶就是坐不住!寶寶就是喜歡把土豆碾碎了當橡皮泥玩!寶寶就是要像粘豆包一樣粘著你……你的寶寶也有這些「壞」毛病嗎?那麼,恭喜你!也許這正好說明,你有一個身心健康,發育正常的好寶寶!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是要做「壞」孩子的。
  • 亂扔東西,說髒話…你應對孩子「壞毛病」的態度,決定他的未來
    怎麼越大,毛病越多,越不聽話?」亂扔東西看起來很暴力,說髒話又很不文明,這些「壞毛病」,聽起來就讓媽媽們很頭疼,一方面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問題,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該如何有效的糾正引導小寶寶們。像媛媛這樣脾氣暴躁的媽媽還可能會對寶寶一頓嚴苛的批評。其實,說起來,寶寶也很委屈,他們也不是刻意為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孩子5歲還要餵飯,家長這樣縱容危害很大,不如用三招改掉壞毛病
    但是,毛毛有一個壞毛病,就是不自己吃飯,得讓大人喂,雖然現在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還是如此。因為從小到大,毛毛吃飯就被奶奶給餵慣了,自己已經懶得動手吃飯了。在毛毛3歲時,她媽媽就和奶奶商量,該讓毛毛自己吃飯了,不能再縱容孩子這種壞毛病了。但是,毛毛一從幼兒園回家,吃晚飯的時候,就一邊吃邊玩玩具、看電視、玩手機。奶奶怕她吃涼了,還嫌她吃得少,忍不住又餵她了。
  • 孩子有這4種行為,暗示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孩子就是培養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是從小養成的各種習慣!」想知道孩子智商高不高,我們並非要等到孩子長大之後,俗話說:「三歲看大」,我們從孩子小時候的種種表現,就能看出他長大聰不聰明,根據研究發現,在孩子的身上,這4種行為出現得越早,說明他智商高,家長卻誤以為是「壞毛病」!
  • 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學到了壞毛病,爸媽應該怎麼辦
    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學到了壞毛病怎麼辦?有的爸媽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還沒見學到什麼本事,先添了一堆毛病。比如說咬手指甲,挖鼻孔,說髒話,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不達目的不罷休等等。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裡也不都是真善美。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行為問題。當然了,這些問題都是受他原來的家庭成長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 這個好法子,能控制媽媽暴脾氣,改掉孩子壞毛病
    ,當孩子有壞毛病時,往往根源在於家長——沒有及時培養孩子好習慣,結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調。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傷害,那家長一定要快速反應,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類的生活瑣事,家長不妨冷靜一下,觀察下孩子的行為。
  • 不要縱容孩子這3個毛病,越長大越難糾正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習慣可以陪伴我們終生。也就是說,在葉老看來,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習慣的過程。而童年時期,是培養一個人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如果總報著「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想法,從而忽略了對行為習慣的培養,那等你發現不對勁,再想糾正的時候,就很難了。
  • 孩子壞毛病可不是天生的!你是怎樣的人,孩子也會深受影響
    孩子一天天在長大,對人、對事的態度以及處理方式也會隨著每天接觸的事情和人而變化著。 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孩子的一些壞毛病也會越來越多,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形成的結果。其實不然,孩子在母親肚子裡剛出生的時候,對一切都是無知且空白的,能給像白紙一樣的孩子填上色彩的,只有和孩子最親密接觸的人——父母。
  • 孩子有以下「壞毛病」,暗示他很聰明,家長管了反而是傷害
    導讀:孩子有以下「壞毛病」,暗示他很聰明,家長管了反而是傷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以下「壞毛病」,暗示他很聰明,家長慣了反而是傷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個好法子,能控制媽媽暴脾氣,改掉孩子壞毛病!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當孩子有壞毛病時,往往根源在於家長——沒有及時培養孩子好習慣,結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調。
  • 孩子身上的3個「壞毛病」,說明寶媽是個帶娃高手,家長無需糾正
    執筆:嬉武定稿:楠楠孩子的性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模樣,但無論如何,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聽話懂事的,所以當他們表現出一些不好的行為時,家長就會強迫孩子改掉,甚至是指責。但你知道嗎?孩子身上的這3個「壞毛病」反而是利於自身發展的,家長也無需急著糾正,這反而說明你在帶娃方面很成功。
  • 為什麼要接納孩子的壞脾氣?
    我經常有這種感覺,就是我的腦袋裡面的唐僧太強大太厲害了,他的緊箍咒已經變成一種下意識,就是我不能隨意的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我的所有的本能的喜怒哀樂都是被壓抑住的,而這份超我就來自於我的原生家庭。來自於我的嚴厲的父親,嚴厲而暴躁的父親,以及,我的想要無條件接納我、但是卻又沒有足夠能力的母親。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無條件接納」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但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有父母問,「接納」是不是就是接受、默認,不立規矩了?接納並不代表無原則縱容。在1歲半或2歲以後規矩要不要立呢?一定要立。立規矩,是讓孩子清楚明白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
  • 孩子丟三落四?4個小妙招,改掉孩子的壞毛病
    現在的孩子每天上學前,都需要老母親跟在身後各種提醒,一聲聲的這別忘拿了、那別忘拿了,一大早就感覺是要「上戰場」的節奏,一陣緊鑼密鼓的幫他準備上學要用的東西。明明他頭天晚上用過的東西,可是第二天就怎麼也找不到了,每天都是如此。放學回家也是,不是缺這就是少那,類似丟橡皮、忘帶作業等等,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去了哪裡,好像這就是所有小學生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