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學到了壞毛病怎麼辦?有的爸媽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還沒見學到什麼本事,先添了一堆毛病。比如說咬手指甲,挖鼻孔,說髒話,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鬧,不達目的不罷休等等。
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這個小社會裡也不都是真善美。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行為問題。當然了,這些問題都是受他原來的家庭成長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到了幼兒園以後,孩子們整天在一起,原來一個孩子的毛病就變成了一群孩子的毛病。因為孩子們之間會相互模仿啊,有的爸媽問了那別人的好習慣,咋不見孩子模仿呢?是啊,有句老話不是說了嘛,學好不容易學壞很容易,對待這個問題,很多爸媽事先沒有心理準備,發現孩子學壞了。
其實你不需要這麼緊張,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今後隨著他的長大獨立,他接觸到的人更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要是沒點兒判斷能力和自律性,那不更像是一隻純潔的小白兔,進了狼群一樣可怕嗎?
發現孩子學會了一些你不能接受的壞習慣,爸媽應該這樣做。
第一,堅持你對孩子一貫的原則和要求,做到溫和而堅定。其實大部分孩子模仿別的孩子的壞行為,都是出於一種好奇心理。因為他以前從來沒有試過這樣和你溝通,而他發現他的朋友用這樣的方式和他們的爸爸媽媽溝通竟然是管用的。所以他也要試一試,把這一招用在你身上,你會不會買帳。這個時候爸媽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溫和而堅定,堅定就是說要堅持你認為。對的事情不因為孩子學會了哭鬧,耍賴就妥協或者發飆。而溫和的意思是說,即使你看到孩子的行為是你非常不能接受的,也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它。當然這對爸媽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很不容易。
第二,用和諧的家庭關係,良好的親子關係來影響孩子。一句話就是要讓孩子在家裡得到源源不斷的愛和安全感。如果這一點做得好的話,孩子即使長大了,有了獨立性。對依戀的地方,也還是爸爸媽媽的家,能給他最多影響的人,也還是爸爸和媽媽。
第三點,用行為改變法根治孩子的小毛病。像有些小毛病,比如咬手指、挖鼻孔、眨眼睛、說話口吃之類的。爸媽先判斷孩子是因為緊張,精神壓力大才這樣做,還是單純性的模仿。別人如果是緊張有壓力,那要先找到讓他感覺到緊張的根源,消除了這個根源,才能緩解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只是模仿別人,那你越是禁止他這樣做,反而越負面,強化了他的行為。爸媽要不動聲色,暗暗的設計一些動作,來中斷孩子的不當行為。比如孩子咬指甲或挖鼻孔,你就叫他幫你拿個東西或者去做手工,把孩子的手佔著,他的手有事兒做了,就顧不上咬指甲或挖鼻孔了。孩子眨眼睛,你可以和他玩木頭人的遊戲一動不動,連眼睛都不能眨,誰眨誰就輸了,或者呢讓他閉上眼睛,聽一段優美舒緩的音樂。孩子口吃,你就和他一起說繞口令或者唱歌。只要你不提孩子的毛病,只是中斷他的行為,孩子就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慢慢改變。
第四,和孩子一起討論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更好,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這是他長大的標誌,爸媽也應該用對待大孩子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說髒話或者試圖用哭鬧來達到某個目的也是一種需求的表達。爸媽可以在你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坐下來一起討論討論孩子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這個目的合不合理,孩子剛才的做法對不對?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不要小看了孩子,只要你認真和他對話,傾聽他的想法,你就會發現孩子其實是很善於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