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反應過,寶寶自從進了幼兒園,從來都沒在幼兒園「蹲過坑」,解過大手。大多數寶寶非要「憋」到回家再上廁所,有的實在憋不住,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有的寶寶甚至從踏進幼兒園的第一天,到幼兒園畢業,都沒有解過大手。
這令家長們很納悶,幼兒園的廁所有那麼可怕嗎?孩子憋壞了可怎麼辦?上了小學還 是這樣怎麼辦?
可別小看這個&34;題,解決不好,就會成為寶寶的心理負擔。
1)幼兒園廁所與家裡不同
在家裡廁所一般都是抽水馬桶,但不少幼兒園都是蹲便,寶寶本身腿部肌肉不足,力 量薄弱,支撐不了太長時間,用得很不習慣,很不舒服。另外這種蹲便的設計,寶寶 覺得廁所味道不好,難以適應。
2)自尊心起作用
寶寶從有了自我意識開始,自尊心就隨之發展起來了。別看人小,寶寶同樣懂得羞 恥,懂得上廁所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幼兒園為了方便老師看護孩子,廁所都是設計 成開放式,於是如廁對寶寶來說特別不好意思,產生難堪和焦慮的情緒。
3)自理能力欠缺
很多寶寶都不接受自己的便便味道難聞這一事實,尤其是有&34;的小公舉,平時 在家裡都是家長來擦屁屁,自己不願動手。這方面的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到了幼兒 園,需要老師來幫忙,不是親近的家人,就會非常難為情,寶寶同樣不容易接受。
1)幫寶寶消除&34;
先要讓寶寶接受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接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可以通過繪本, 幫寶寶理解,告訴寶寶,排便跟吃飯、睡覺沒什麼區別,都是我們生活的必須活動, 在家裡更不要嘲笑寶寶的便便難聞,使寶寶消除對排便的牴觸心理。
2) 培養寶寶敢說敢做的獨立性
很多寶寶屬於&34;,即使去了幼兒園比較長的時間,還是內心膽怯,面對周圍 的環境有強烈的陌生感。這不是性格的缺陷,但對新環境的適應上的確需要時間,需 要老師和家長的引導配合。
家長平時要培養寶寶敢說敢做的獨立性,告訴寶寶有任1可需求,都可以大膽地向老師 提出來,需要幫助就勇敢地表達,老師會回應他。
敢說敢做,在平時生活的細節上可以刻意練習。比如逛超市,讓寶寶自己去買個東西 結個帳,去公園,自己去跟小朋友交流,鼓勵孩子多在公共場合幫爸媽的忙,提升孩 子的自信心自豪感,將來上了學,上了社會,也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3)提升寶寶的自理能力
在日本的幼兒園,老師會用身後放置氣球的方式,給寶寶講解,如何如廁,如何自己 擦屁屁,這種生動可愛的方式,爸媽也可以借鑑過來,丈搜寶在遊戲玩鬧中,提高自 理能力。當寶寶完成得很好,及時鼓勵寶寶,相信寶寶能照顧好自己。
寶寶如廁看似是個小問題,實際預示著寶寶將來上學的種種困難,到了上大班以後, 老師會要求寶寶課堂上儘量不要上廁所,留到課間時間去,以便讓寶寶適應小學的課 堂規則。
這個時候,孩子也稍大些,就要提醒寶寶,課堂的紀律要遵守,但不要過於「憋屈」自己,人有三急,忍不住了一定要舉手跟老師要求,老師是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