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壹心大哥
編輯丨笨拙的老狼
我常與家長說:孩子天生就有向上走的欲望,沒有人願意永遠呆在一個黑暗汙濁被人遺棄的角落。
孩子現在遇到的問題基本上他自己會負責的,因為我始終相信一個健康發展的孩子是不會完全丟掉自己當下的學習角色。
我們卻看到很多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後,開始有了厭學情緒,有的孩子內向敏感,有的孩子膽小懦弱、輸不起,往往這樣的孩子有厭學情緒後,最終都休學了。
其實我曾經也是休學孩子的家長,今天我就來談談主題《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抗拒學習,而是他在自救》
01孩子厭學的原因
我們首先來看一位初二孩子線上給我的留言:
壹心老師,您好!
去年我入讀了我們這裡最好的初中,離家有十公裡左右,為了不影響父母上班,於是我選擇了寄宿,剛進入學校的時候,我被編入了重點班。
由於離家較遠,我以前小學的好朋友都沒有在這個學校讀書,我也知道為了讓我入讀這所初中,爸爸媽媽花了很大的功夫。
雖然父母跟我說,只要我好好讀書,好好上學,其他的事情都不需要考慮,但是我進入初中以來,我無論怎麼努力,在班上與年級的考試排名都不如我小學的時候。
我一直很難受,我每次回家都莫名地煩躁,因為爸爸媽媽總是喜歡問我的學習,我每次回答他們時就覺得很有壓力、很不開心。
我也知道,父母在生活上一直對我很好,同時也很重視我的學習,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好好上學,努力讀書,長大後才會有好的出路。
可是我班同學都學習勤奮,學校的風氣又好,我應該是班上屬於笨的那種,我用功了還是拿不到想要的成績,爸爸媽媽其實對我現在的學習是很不滿意的,很生氣的。
我現在初二了,班上的同學大部分都有手機,也許是我的成績不好的緣故,媽媽一直沒有答應給我買手機,為此我跟媽媽吵了一架,還哭了一場,非常傷心。
我都15歲了,為什麼我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可以擁有一部手機?雖然媽媽有說中考後再給我買,但是我覺得媽媽是不信任我,擔心我有了手機會上癮,學習成績會更差。
我今年經常會莫名地頭疼或不舒服,不想去學校,前幾個月我經常請假,這次我在家裡近一個月了沒有去上學,我就在家裡看電視、玩遊戲,媽媽回來就讓我玩下手機。
我覺得自己活得不開心,但是爸爸媽媽只考慮我的學習,根本沒有想過我的感受,也沒有看到我為了學習付出的努力,他們總說我沒有恆心,沒有堅持。
我想就算成績好又怎麼樣,如果生活得不開心,不是也會影響學習嗎?我覺得是否快樂是最重要的。
老師,我想以後去學門技術或去當個電競遊戲主播,不知道這樣可以嗎?但是我又擔心爸爸爸媽不同意,還會為我這個想法生氣,因為他們都盼著我復學。
您的文章我看過一些,也用來調整自己的心態,但是這次收效不大。我不知道怎樣才能說服爸爸媽媽,懇請您幫助我。
當我看到這位迷惘的初中生給我的留言時,我仿佛看到一個迷失方向的孩子,因為極度缺乏愛,在荒野中痛苦吶喊。
我的回覆是這麼寫的:
孩子,首先作為跟你父母的同齡人,我能理解你父母的做法,他們這樣關注你的學習看似合情合理,但是對你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我從你的留言當中,能夠感受到你對自己是有自責的,很自責自己的天分不夠,雖然努力了,但考試結果不能讓自己與父母滿意,這不是你的錯!
關於學習,我認為不只是簡單地在教室裡讀書才叫學習,各種家務用心參與、自我的生活技能提升、人際關係處理其實都是學習,甚至你所在的整個城市就是一本移動的教科書。
從你表達想學門技術或當電競遊戲主播這個心願來看,你其實是不抗拒學習的,而是你在嘗試另外的途徑讓自己活著有價值!
我今天很欣慰地看到了,你是這樣的坦率與堅強,試著接受目前成績不好的結果,扛著厭學在家的壓力,你還敢於嘗試重新振作起來,其實你是個好孩子!
你可以真實地告訴爸爸媽媽當下的想法,可能他們不會同意,因為你現在沒法改變大人的想法,但你可以覺察自己的憤怒、難受,如果你能表達,你可以直接告訴他們:
雖然我成績不好,但是希望你們能接納我的考不好,接納我現在厭學在家,我不喜歡你們每天焦慮地看著我,也不喜歡你們這樣不尊重我的想法,我希望你們能給我自由選擇的權利!
如果情況比較糟糕,你的表達可能遭受父母強烈的指責、嘮叨說教、甚至暴力,那麼你可以選擇沉默,這也許是更好的自我保護方式。
沉默不等於壓抑,你可以對父母沉默,但是要對自己內心保持覺察,尊重自己的聲音,尊重自己的憤怒,尋找適當的途徑,比如和朋友談心、自我對話等方式,儘量不要壓抑自己。
處理完了和父母的關係,再回頭來看自己與學習的關係,可以問問自己:
我最想要什麼呢?我想要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我是否想要考什麼樣的大學,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這時候完全是你的選擇,和父母沒有關係。
02孩子厭學是自救行為
一般情況下,孩子出現厭學的狀況後,父母首先自己陷入到自己的恐懼和執念中,不太能用心感受得到孩子的內心到底有多痛苦,反而只用腦執著地在想:孩子怎麼會這樣?
我碰到很多這種孩子厭學的家長,他們心裡關注更多的還是孩子的「成績下滑」、「學習內驅力不足」、「馬上要中考(高考)了怎麼辦」。
還有家長會說,我們內心非常傷心,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非常失敗,我們對孩子這麼好,付出了這麼多,但是孩子卻一點不知道感恩。
這樣的父母一直對孩子就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早教、報班、擇校,想方設法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在生活上物質上儘可能地滿足孩子。
他們幾乎是拼盡全力地為了孩子,但孩子不但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不知道努力,對父母不僅不感恩還像仇人一般。這是為什麼?
其實家長的表達中,全是自己的感受。因為只在意自己的感受,所以他看不見孩子的痛苦,更看不見真相,這正是最無奈的地方。
你如果想知道孩子為什麼厭學?孩子厭學的原因是什麼?你就先要跳出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你應該好好想想,孩子到底有多痛苦難受,才會抗拒他本來的學習者角色,你怎麼沒想起孩子小時候吵著要上幼兒園,小學時要父母陪同早點去學校報到的情景?
孩子厭學在家後,經常失眠、情緒煩躁、發脾氣、黑白顛倒、甚至自殘,身為父母的你是否感受到了孩子的痛苦,你再回憶回憶,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
你肯定會說,道理我都懂,就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我也想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打開心結,讓他有勇氣重回校園。
其實這世上很多好道理為何會空,因為說理之人,其實未曾感同身受,與聽理之人並未悲歡相通,無法真的將心比心。
有些父母想不明白:我從小到大,我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我,要好好讀書,父母對我們的教育也是傾其所有,我們都是這麼努力過來的,而且都很好。
為什麼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孩子卻覺得我們的要求高,給他的壓力大,內心如此脆弱不堪呢?
其實,這是個時代的問題,不是一個家庭的問題。70後的一代人,靠努力走出困境,改變了人生,所以我們堅信通過學習可以改變一切,但現在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了。
70年代出生的我們,父母雖然很重視學習,但並沒有這麼高的期望,也並不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我們身上,只是給我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
我們是在輕鬆的、正向的,在物質短缺的社會環境下學習,我們必須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人生,所以我們有奮鬥的目標。
正因為你走過的這條路是你唯一走過的還算安全成功的路,靠努力學習、靠學歷一路走來,所以你固執地認為,孩子只有堅持學習和努力才能有好的人生。
可是我們的下一代和我們處在完全不同的社會體系下,從物質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從我們對孩子的關注程度都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在意不滿意」,才是孩子巨大壓力的來源,才是讓孩子從厭學到休學的根本原因,因為在意就會有很多要求,「我這麼在意你,你得達到我的標準」。
其實,時代已經變了,我們的教養方式也應該發生變化。
第一、家長首先要想清楚一個問題:「是孩子的生命重要,還是孩子的學習重要?」,很多孩子已經用他們的厭學行動告訴父母了。
第二,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家長的問題,要學會做一個心中有愛,能給予孩子尊重與自由的智慧父母。
這一代的孩子,一不怕死,二不怕苦,就怕愚蠢的父母總是不能看見孩子的內心深處需求『被尊重、被信任、被接納、被支持』。
其實,孩子的每個問題行為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孩子的各種厭學行為僅僅是他在努力地彌補內心的黑洞,他在努力地尋找自救的活路。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每個孩子的厭學行為,比如:玩遊戲、追劇、不願寫作業等,都是在彌合自己心靈的創傷,而父母的各種說教、指責限制行為會讓孩子的創傷壓住,並且出現更可怕的後果。
身為父母如果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請你至少不要自作聰明地去改變孩子,控制孩子,不要把自己生命的價值建立在孩子身上,拜託不要去掐斷孩子最後的自救活路。
加油哇~看此文如有收穫,請關注我,順手點個讚,轉發評論一下,感謝你的慷慨!
壹心大哥(全網同名),叛逆期親子溝通資深教練,兩個叛逆期孩子的70後父親,1對1指導有願心改變的家長,幫助孩子走出叛逆厭學、脾氣暴躁、早戀、玩手機、親情冷漠等困境。
#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