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討厭上學!」
當10歲的女兒「理直氣壯」地說出這句話時,我只感覺自己渾身的血液直衝頭頂。
啪!我給了她一巴掌,大聲吼道:「才三年級就翅膀硬了,不讀書你想做啥?去打童工也沒人要啊!」
芸芸捂著半邊被打腫的臉,眼淚使勁含在眼眶,但最終還是不爭氣地如斷線的珍珠般往下落。
「我就是不想讀書,我討厭做作業!我更恨你,恨你整天就知道叫我讀書、讀書、讀書!!!」
隨著巴掌落在孩子的臉上,我體內的怒氣也在瞬間被抽空。可孩子的話,又一次摧毀了我的理智。
我一把把芸芸推到窗邊說:「你跳下去,我接著跳下去,我們都別活了!」
01.
厭學是人為給孩子製造的問題
說起女兒厭學這件事,劉娜泣不成聲。母女關係已是劍拔弩張,矛盾的張力像一根緊繃的弦,隨時有崩壞的可能。
孩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樣子,拒絕和媽媽再有任何溝通。劉娜覺得自己的一團力氣,打在棉花糖上,氣憤之下,言語越來越尖酸刻薄。
因為孩子的問題,劉娜急白了一半的頭髮,天天以淚洗面的臉,讓她看上去比同齡人老了10歲。
事實上,沒有哪個正常的孩子是天生討厭學習的,否則Ta們學不會走路、學不會吃飯、學不會說話。
試想下,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Ta是不是睜著好奇的眼睛,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探索欲——Ta們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路邊的樹木、花草,地上的石子、小蟲,都Ta們研究的對象。
厭學看似是孩子個人行為的「叛逃」,其實它是人為給孩子製造的問題。
02.
愛的缺失 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方向和動力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如果孩子有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孩子一進入學齡階段,成績就成為了父母情緒的晴雨表。為了讓孩子在學習這條賽道上保持領先,許多父母卯足火力,每晚盯孩子做功課、檢查作業、布置額外課外練習、嚴格管控孩子的玩樂時間、周末用補習班填塞……
當孩子的學習狀態越加低落,父母還在步步緊逼,將自己的焦慮、未滿足的渴望、控制欲,全部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對學習僅存的興趣也不斷被稀釋直至磨滅。
漸漸地,孩子覺得「學習」就是自己的剋星,它讓自己所有的玩樂時間與個人自由,全部被學習替代。更重要的是,它讓曾經無條件愛自己的父母,失去了最原始的愛。
愛是人成長最重要的內在動力。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Ta就獲得了安全感,從而有了探索這個世界的欲望;如果愛是缺失的,孩子就會失去成長的方向和力量。
當父母一味追求學習成績,阻隔了情感的流動,孩子就無法體會到真切的愛,失去存在的價值感。這不僅讓Ta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更因為自己與重要客體父母關係的崩壞,而對其產生極端反感、牴觸的情緒。
03.
父母有條件的愛 讓孩子不斷自我否定
很多時候,孩子明明很努力了,卻始終未獲得父母心中理想的成績。當得不到父母的讚賞和愛,學習結果會給孩子帶來挫敗和自責感,Ta們越來越無法體會學習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
學習的過程越來越讓孩子感到痛苦與無趣。而父母的過度幹涉與安排,更是讓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這激發了孩子強烈的「抗拒」情緒,並把心力用在與父母進行「權利的鬥爭」,越加無心向學。
失去掌控感和成就感的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無法感受到自我價值。Ta們更多感受到的是被評判、被要求,感受到的是父母們有條件的愛。
學習動力被消耗後,孩子開始不斷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愛、自己笨、自己沒有能力。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內在不斷自我否定的聲音會轉化成孩子長期低落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的成績、越來越疏離的同學關係,越來越多的掩飾和情感隔離。
在巨大壓力面前,孩子的幼小心靈被擊垮了,Ta不願再去學校,更不願意用學習來挽回自己的尊嚴。
04.
瀰漫戰火的家庭 讓孩子失去安全感
父母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越來越不願意上學以後,就會將矛頭指向對方,責怪伴侶沒有盡到教育孩子的責任,導致Ta現在跟脫韁的野馬一樣,懶散和墮落。
孩子看到父母因為自己的事情,在那無休止地吵架,心中委屈而害怕。正在氣頭上的父母,又會再一次將火氣撒在孩子身上,呵斥孩子怎麼這麼不爭氣。
瀰漫戰火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的內心失去安全感。
家庭就像一個容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相愛,並無條件地愛自己。當愛和溫暖流動時,孩子就會在這個氛圍中獲得一份抱持,從而安心地做自己、發展自己。如果愛是凝固的,孩子就會被不安定、不信任和恐懼感所包圍,失去向外探索的原始動力。
父母本應給予孩子積極穩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而在家庭氛圍壓抑、冷漠、父母關係劍拔弩張的家庭裡,孩子根本不敢真實地表達情緒和感受。巨大的負面情緒壓在孩子心上,成為Ta這個年紀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的內心被深深的無力感充斥,厭學可能就成為了孩子最後的吶喊。
05.
7天訓練營 追溯孩子厭學、叛逆根源
我們知道,開車需要駕照,護士需要護士資格證,警察要有警察證,而成為父母卻從來不需要考試,教育孩子就靠兩個字:
感覺!
感覺就意味著,想怎麼教育就怎麼教育。
著名中醫心理學家肖然老師說過,媽媽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工程師。只有看懂孩子的內心,她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塑造Ta。
如果說孩子是天使,媽媽就是天使投資人。投的不僅僅是錢,更是適如其分的愛和智慧。如果這些東西我們都沒有,還能拿什麼給孩子?
面對孩子的厭學、叛逆等問題,如果我們不能釐清其行為背後的動機,看清Ta內心想要表達的,而是以打壓Ta、羞辱Ta,打著愛與親情的名義,肆無忌憚地控制與壓迫,孩子那顆敏感的心,就會對所有美好的東西關閉心門。
我們該如何跟自己的孩子相處,不讓這種窒息的模式在代際間傳遞?
然健康推出《1招破局孩子厭學、叛逆難題——為「被困」的爸媽準備的7天訓練營》,幫助更多父母看清孩子厭學、叛逆背後的原因。
國際身心全息溝通師、系統式家庭治療師、少兒心理諮詢師常文靜老師,將通過親身案例,從孩子厭學背後的原因、家庭結構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深入淺出地剖析問題核心,讓你從孩子的症狀,看清固有、僵化的家庭模式,透過反思家庭關係,找到解決孩子厭學、叛逆等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