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燦燦(爸媽進化論主筆)
小說《無聲告白》講訴了一個悲慘得故事,一個女孩受不了父母的逼迫,跳河自殺了。
很多人看到逼迫可能想,女孩的父母是不是言語虐待、毆打她,導致她想不開了。
然而故事的內容卻不是這樣的,女孩的父母很寵愛她,母親很珍惜她,甚至太深愛她,經常忽略自己其他的孩子。
這種深愛沒把女孩寵成公主,反而像魔鬼的觸手逼迫地她無法呼吸,忘記自由感覺。
女孩的母親,因為女孩像年輕的自己,就把自己年輕未完成做醫生的夢想強加在女孩身上,堅定認為女孩有成為醫生的潛力。
在其他孩子玩耍時,女孩被母親逼著在家學習;生日收禮物時,女孩收到的永遠是醫學類書籍;放學回家後唯一的玩樂項目,就是母親給她補習......
母親對她最好的關懷就是:考試成績。母親自認為的愛,讓女孩沒有了朋友,成為同學眼中的異類,最後選擇了跳河自殺。
在自殺的一瞬間,女孩腦海中想的是,只要勇敢的跨出去,踏進湖面,明天她就能改變一切。
我們常覺得孩子不懂,不知道內心的追求是什麼,一味地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觀念強加給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裡,英子的母親也是如此,一步一步將優秀的英子,逼迫的無法呼吸,家對於她來說就像牢籠,每天都想著如何回應母親的期待。
由於父母沉重的愛,讓孩子不知該如何承受,最後只想逃離,根本無法回應父母的期待。
《戰國策》裡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古至今,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的未來考慮。
在眼前時,覺得自己孩子是天底下最完美的;看不見時,憂思自己的孩子是否吃飽喝足,過得開不開心。
正是這種愛讓父母變得焦慮,慢慢變得希望孩子時刻在自己身邊,聽自己的話,甚至希望孩子變得順從自己。
殊不知,最好的愛是給予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父母只需要在必要時規勸,需要時陪伴。
你可能要想了,如果給孩子自由,孩子那麼小怎麼知道管束自己。
生活上,他怎麼能做到自理,不都需要父母搭把手;學習上,他自己都不想學習,不都需要父母從旁看管。
父母下意識地給孩子限制各種規矩。
比如: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手機,不許和學習差的孩子玩,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表,無時無刻地盯著孩子。
耗盡半生心血,將孩子送上了理想了大學,到了大學裡的孩子們,真的可以長大了麼?
去年,微博熱搜,國內十幾所高校,大學生被退學,就因為完成不了學分,補考也沒辦法及格,還有許多孩子留級。
這並不是僅發生在去年案例,每年都有大學生退學、留級事件,只因為去年退學率高才上熱搜。
因此,父母為孩子考慮時,不是下意識地為孩子安排好所有,而是給孩子自由,這裡的自由不是放任不管,是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節奏,找到自己的動力和興趣。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畢淑敏說:「我羨慕流雲的飛逝,嫉妒飛鳥的自由」。
我們大人都在追尋著自由,我們都身處規則的世界裡,該如何給孩子提供自由。
是的,雖然世界皆規則與約束,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幫助孩子在人格、生活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成為獨立的自己。
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的自由
朋友曾和我說,自己孩子經常會在她休息時到處跑,擾得她沒辦法休息,她以前會不自主和孩子說:「不許再給我跑了,如果你再跑我晚上不會帶你出去玩的。」
由於她的恐嚇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認為跑是件錯誤的事,嚇得孩子出去以後,站在那裡看著別的小孩跑著玩。
不僅如此,生活中,我們因為怕孩子受傷,告訴孩子廚房不可以進、熱水不可以用手觸摸......一味地告訴孩子既定的事實,阻礙了孩子自我的認識。
正如我朋友的孩子,跑是孩子的天性,朋友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避開在她休息的時候玩鬧。
蒙特梭利說過:「我們必須避免抑制孩子們自發的活動。」
熱播劇《燕雲臺》蕭燕燕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只是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吸收,形成自我的認知,最後蕭燕燕成為歷史中有名的女政治家。
2、選擇的自由
我們是不是都做過這樣的事,為孩子做選擇。
比如說:穿什麼、吃什麼、買什麼、學什麼、報什麼補習班......
為孩子做決定做多了,老師問孩子:「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呀」,孩子下意識地回答:「我要回去問一下我的父母」。
我們擔心孩子做錯了決定,影響自己的人生路。殊不知,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曾國藩成為朝廷重臣的路上,還經歷了幾次考試失敗呢,正是失敗的經歷,讓他摸索到考試的門道,最後高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他選擇時,告訴他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決定權教給孩子,讓他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到什麼是他真正需要的。
3、管理自我的自由
同事和我說過她的女兒,每次回家都是自覺地開始學習,從來不需要她督促,小的時候,她只是從旁提點幾句,比如:到時間該睡覺了,該關電視了......
其他作息時間都是孩子自己安排,有次她睡過了,忘記喊女兒起床,女兒差點遲到,後來女兒都是自己定鬧鐘。
正是這種適度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
有位教育家說過:「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孩子在一開始的自由中,難免做得不好,給予時間,讓他在實踐中找到管理自我的方法。
奧修說:「生命能夠成為一種喜樂,只要你懂得如何沒有顧慮的生活。否則,生活將成為一種漫長的疾病,這種疾病只能在殘廢裡告終」。
我們父母,能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他們自由、無憂慮的生活,讓他們肆意生長,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簡介:莫燦燦,富書專欄作者,富書投稿變現營學員,熱愛文字,想用文字溫暖人心的處女座,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