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好的愛,是給孩子這3種自由​

2020-11-11 爸媽精讀

作者:莫燦燦(爸媽進化論主筆)


沉重愛,讓孩子無法呼吸

小說《無聲告白》講訴了一個悲慘得故事,一個女孩受不了父母的逼迫,跳河自殺了。

很多人看到逼迫可能想,女孩的父母是不是言語虐待、毆打她,導致她想不開了。

然而故事的內容卻不是這樣的,女孩的父母很寵愛她,母親很珍惜她,甚至太深愛她,經常忽略自己其他的孩子。

這種深愛沒把女孩寵成公主,反而像魔鬼的觸手逼迫地她無法呼吸,忘記自由感覺。

女孩的母親,因為女孩像年輕的自己,就把自己年輕未完成做醫生的夢想強加在女孩身上,堅定認為女孩有成為醫生的潛力。

在其他孩子玩耍時,女孩被母親逼著在家學習;生日收禮物時,女孩收到的永遠是醫學類書籍;放學回家後唯一的玩樂項目,就是母親給她補習......

母親對她最好的關懷就是:考試成績。母親自認為的愛,讓女孩沒有了朋友,成為同學眼中的異類,最後選擇了跳河自殺。

在自殺的一瞬間,女孩腦海中想的是,只要勇敢的跨出去,踏進湖面,明天她就能改變一切。

我們常覺得孩子不懂,不知道內心的追求是什麼,一味地將自己認為最好的觀念強加給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裡,英子的母親也是如此,一步一步將優秀的英子,逼迫的無法呼吸,家對於她來說就像牢籠,每天都想著如何回應母親的期待。

由於父母沉重的愛,讓孩子不知該如何承受,最後只想逃離,根本無法回應父母的期待。

父母愛子,給予自由

《戰國策》裡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古至今,父母都疼愛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的未來考慮。

在眼前時,覺得自己孩子是天底下最完美的;看不見時,憂思自己的孩子是否吃飽喝足,過得開不開心。

正是這種愛讓父母變得焦慮,慢慢變得希望孩子時刻在自己身邊,聽自己的話,甚至希望孩子變得順從自己。

殊不知,最好的愛是給予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父母只需要在必要時規勸,需要時陪伴。

你可能要想了,如果給孩子自由,孩子那麼小怎麼知道管束自己。

生活上,他怎麼能做到自理,不都需要父母搭把手;學習上,他自己都不想學習,不都需要父母從旁看管。

父母下意識地給孩子限制各種規矩。

比如:不可以看電視,不可以玩手機,不許和學習差的孩子玩,給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表,無時無刻地盯著孩子。

耗盡半生心血,將孩子送上了理想了大學,到了大學裡的孩子們,真的可以長大了麼?

去年,微博熱搜,國內十幾所高校,大學生被退學,就因為完成不了學分,補考也沒辦法及格,還有許多孩子留級。

這並不是僅發生在去年案例,每年都有大學生退學、留級事件,只因為去年退學率高才上熱搜。

因此,父母為孩子考慮時,不是下意識地為孩子安排好所有,而是給孩子自由,這裡的自由不是放任不管,是讓孩子尋找自己的節奏,找到自己的動力和興趣。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父母該怎麼給孩子自由

畢淑敏說:「我羨慕流雲的飛逝,嫉妒飛鳥的自由」。

我們大人都在追尋著自由,我們都身處規則的世界裡,該如何給孩子提供自由。

是的,雖然世界皆規則與約束,但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生長的環境,幫助孩子在人格、生活上都有自己的想法,成為獨立的自己。

具體有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的自由

朋友曾和我說,自己孩子經常會在她休息時到處跑,擾得她沒辦法休息,她以前會不自主和孩子說:「不許再給我跑了,如果你再跑我晚上不會帶你出去玩的。」

由於她的恐嚇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認為跑是件錯誤的事,嚇得孩子出去以後,站在那裡看著別的小孩跑著玩。

不僅如此,生活中,我們因為怕孩子受傷,告訴孩子廚房不可以進、熱水不可以用手觸摸......一味地告訴孩子既定的事實,阻礙了孩子自我的認識。

正如我朋友的孩子,跑是孩子的天性,朋友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避開在她休息的時候玩鬧。

蒙特梭利說過:「我們必須避免抑制孩子們自發的活動。

熱播劇《燕雲臺》蕭燕燕的父親,在教育孩子時,只是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吸收,形成自我的認知,最後蕭燕燕成為歷史中有名的女政治家。

2、選擇的自由

我們是不是都做過這樣的事,為孩子做選擇。

比如說:穿什麼、吃什麼、買什麼、學什麼、報什麼補習班......

為孩子做決定做多了,老師問孩子:「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呀」,孩子下意識地回答:「我要回去問一下我的父母」。

我們擔心孩子做錯了決定,影響自己的人生路。殊不知,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

曾國藩成為朝廷重臣的路上,還經歷了幾次考試失敗呢,正是失敗的經歷,讓他摸索到考試的門道,最後高中。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他選擇時,告訴他不同選擇帶來的後果,決定權教給孩子,讓他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到什麼是他真正需要的。

3、管理自我的自由

同事和我說過她的女兒,每次回家都是自覺地開始學習,從來不需要她督促,小的時候,她只是從旁提點幾句,比如:到時間該睡覺了,該關電視了......

其他作息時間都是孩子自己安排,有次她睡過了,忘記喊女兒起床,女兒差點遲到,後來女兒都是自己定鬧鐘。

正是這種適度寬鬆的環境,讓孩子養成了自我管理的習慣。

有位教育家說過:「紀律應該來自自由,而不是約束。」

孩子在一開始的自由中,難免做得不好,給予時間,讓他在實踐中找到管理自我的方法。

奧修說:「生命能夠成為一種喜樂,只要你懂得如何沒有顧慮的生活。否則,生活將成為一種漫長的疾病,這種疾病只能在殘廢裡告終」。

我們父母,能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讓他們自由、無憂慮的生活,讓他們肆意生長,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作者簡介:莫燦燦,富書專欄作者,富書投稿變現營學員,熱愛文字,想用文字溫暖人心的處女座,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母相愛
    其中有一個高贊回答:「在父母相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交到朋友,也總是自信樂觀,看到的世界全是陽光。而在父母不相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總覺得生活沒意思。由於長期感受不到溫暖,所以性格變得敏感多疑,感受不到活著的意義。」
  • 心理學家: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永遠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
    那從這個角度,我們就可以說,真正愛孩子,健康地愛孩子的父母,就不會對孩子做這3種事:1、不用「我是為你好」綁架孩子在心理諮詢室裡,經常會有來訪者向我傾訴,父母總是對他們說「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話。可是父母很少在乎他們過得開不開心。
  • 哈佛大學教授坦言:父母最好的家教,是讓孩子見這3種世面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會映射出父母的樣子,這句話一點錯都沒有,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往往都有一個優秀的家庭,相反那些問題孩子,也多半都有一個問題父母。,而是讓孩子見過這3種世面,這樣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功!
  • 父母的愛,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陪伴
    父母該怎樣對待他們的孩子?世上的愛有很多種,父母又該如何愛他們的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學習和了解的。父母的愛就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永遠支持和鼓勵他們做更好的自己。,用這三本書籍去深深體會父母的愛,從兩個爸爸對待孩子的愛、一個兒子感受母親的愛、一個媽媽對待三個兒子的愛中體會父母的愛。
  • 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愛父母?高情商父母明白3件事,很重要
    我們許多父母已經習慣於付出,並不希望得到回報或感恩,或因此自己的作為沒有必要對他孩子解釋。他們在聽到我說要教孩子愛自己時常常表現不屑,覺得父母的愛是無私不求回報的,怎麼能教孩子愛自己呢?聞此言,我常答:一個連父母都不愛的人,他會懂愛嗎?他會愛別人、愛自己嗎?一個只有自我的人,長大又如何立足於社會?
  • 把孩子還給他自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這一句話看似充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這只是父母用來脅迫孩子聽話懂事的藉口罷了。父母讓孩子背上了道德的枷鎖,讓他們認為自己父母的苦與累,都是因為養育自己而導致的,從而產生一種負罪感。其實,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將孩子還給他自己,讓他成為自己人生中的主角。
  • 父母的信任,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而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為從小就沒有人教過她們信任究竟是什麼。因為小時候的不被信任,導致孩子長大後舉步維艱,處處受挫,身為家長的你真的想讓孩子最後變成這樣嗎?父母的信任,真的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了小的時候被人鄰居家的孩子推到
  • 梁啓超:最好的家教,是讓孩子見這3種世面,建議父母都看一看
    優秀的孩子背後肯定會有成功的家庭,而有問題的孩子背後肯定會有不稱職的父母,現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父母,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個社會上有些人事業做得很好,但被孩子敗光家產,當然也有正面的例子,比如近代文學家梁啓超先生,他的教育方法值得每一個家長學習。
  •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注重培養孩子的這3種能力
    父母對子女的感情,真摯而溫暖。天底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卻有很多不愛父母的孩子,親子關係原本是雙向的正循環,可是社會上很多家庭只是一方在單純的付出,這種單向的愛,會導致孩子出現「啃老」的現象。作為父母,寧願自己受苦,也希望孩子能夠享受美好的生活。
  • 伊能靜獨特的育兒觀:父母得體的退出,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愛,讓孩子學會獨立也是愛。可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譴責那些對孩子關心少的父母。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愛,這一觀點,似乎得到了大多數家長的肯定。但與其相反,家長過於關愛孩子,是否也是一種錯誤的教育理念呢?已經是兩個孩子的伊能靜在一件事情上有著深深的感悟,她認為,父母得體的退出,有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愛。伊能靜在一次節目中回憶說,她決定對孩子「放手」時,其實僅僅是一件小事兒罷了。
  • 愛與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真不可思議,夫妻倆都是知識分子,怎麼能不知道城市的醫療條件比農村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他們「為孩子計深遠」是把他送回老家給奶奶養嗎?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頭肉,除非有什麼特殊的情況,沒有哪對父母希望和孩子分開,何況是有缺陷的孩子,孩子的不幸,當父母的怎麼能在傷口上再撒一把鹽。自閉症孩子本來就更加需要父母的親身教育幹預訓練,慢慢的引導。
  • 陪伴,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常言道: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但其實陪伴還有另一層含義,陪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感情和關係。在父母更好的了解到孩子的喜好後,才能更好的投其所「好」,增進彼此的感情和距離,進而和孩子有更多共同的話題、有更多愛的互動、有更多的聽見和看見。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每位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並不是所有的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一步步引導孩子變得優秀……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僅僅是這兩個人之間的差距,而是原生家庭之間的差距。,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為未來做長遠的打算。
  • 這3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氣憤之餘,也讓我們不得不去反思,家庭教育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父母傾其所有,卻養出了這樣一個不知感恩,甚至對父母大打出手的白眼狼。一個孩子做出非常人的舉動,基本都是有因果可循的。不合時宜的家庭土壤,孕育了孩子狂妄自私的因子。這3種父母,最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父母彼此相愛
    教育的意義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幸福的人必然具備愛的能力如何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體驗愛,在愛中成長所以,爸爸媽媽能送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充滿愛的家01家庭關係中,父母關係是第一位婚姻中有一種常見現象: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丈夫愛孩子,妻子愛孩子,以此維繫家庭和諧關係。
  • 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哪些?父母引導孩子多說話,有這3種方法!
    鄰居家孩子很聰明,總是喜歡一個人獨自坐那裡玩東西,而且可以玩很久,相比而言,我兒子就不太坐得住,而且一會兒過來和我說這,一會兒過來和我說那,總是叨叨個不停。鄰居家媽媽說,她希望他家孩子也可以多說話,但孩子總這麼安靜,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導致孩子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父母這3種行為,容易將孩子養成「仇人」,傷害孩子還耽誤自己
    最新調查顯示:超50%中學生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在大家的心裡,孩子也應該是愛自己的父母的,但是北京的一項調查數據,卻在家長的腦袋上打了一悶棍。也就是父母給予了孩子最多的愛,但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卻僅有強烈的反感,這也引起了很多相關學者的重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什麼這麼多家長將自己的孩子養成了「仇人」,而這也是很多家長需要反思的一件事,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影響自己未來和兒女的關係。
  • 這14種「作死」的父母,早晚會害了孩子
    有些父母在愛孩子這件事上,失了尺寸,就會讓孩子反感,給孩子巨大的壓力。正所謂不作不會死,一作毀所有,有很多父母很作,但不自知。你會是這14種作的父母行列嗎?3、溺愛孩子慣子如殺子,將孩子看的比什麼都重,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毀掉一個孩子最好地方式就是溺愛,把他寵得不知天高地厚,無法無天。
  • 孩子一歲前這3種水果容易引起過敏,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導讀:孩子一歲前這3種水果容易引起過敏,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歲前這3種水果容易引起過敏,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3種類型的父母,是00後孩子的最愛,如果你在其中,值得慶幸
    ,甚至當孩子表達出對長輩的祝福時,他們也是滿不在乎的態度甚至是漠然視之,這讓孩子非常失望,因為孩子不懂得父母的做法。,孩子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才能上最好的學校,長大後從事公務員、醫生和教師這樣的職業,才是人生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