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生命結束,快樂的童年不僅是一生中最美好的記憶,也是快樂人生的基礎,無疑對自身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何為快樂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是值得所有父母和全社會共同思考的重要課題。這一課題雖然至今仍沒有科學準確的定義,也沒有得到專家學者的破解,但課題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化,其研究成果有助於解決培養教育下一代的認識誤區和實踐困惑等現實問題。由於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兒童成長的複雜性不言自明。也許很多父母都會說,哪個做家長的不都是千方百計地想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竭盡全力給兒女穿好的、吃好的,要啥買啥,出入車接車送;也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所謂「快樂」,放棄了對孩子的嚴厲「管教」,對孩子「要東不敢給西」,把孩子慣成了「小皇帝、小霸王、小祖宗」,捫心自問:這樣的孩子真正快樂嗎?還有的父母深知溺愛是長久的傷害、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但也有時難免會給孩子一定的「虐待或懲戒」,每當這時便由於爺爺、奶奶的百般袒護而功虧一簣......。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本人認為:快樂,是孩子的一種內心世界的綜合反映,是孩子的生活態度,而不是外界的物質世界。快樂的童年,是孩子一種積極向上的心靈衝動和心理需求,是孩子不怕困難、敢於擔當的心理品質,是孩子堅強不屈的品格和無憂無慮的健康心靈。
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重知識、重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主題。於是乎,億萬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胎教、早教蜂擁而上,書包越背越重,眼鏡越戴度數越深,無數家長總是盡其所能、想方設法從小就培養自己孩子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暑假裡一系列補課班、興趣班、特長班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當當,幼小的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埋頭苦讀,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請問這樣的童年快樂嗎?如果把父母和孩子對換一下,你願意度這樣的童年嗎?對此,也許不少父母會埋怨:我這是為了孩子啊!殊不知你這是在慢慢地傷害孩子的身心,甚至可以說是害了孩子的一輩子啊!因為,你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無情地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時間,人為地甚至強迫地增加了孩子的身心負擔,使孩子在茫茫書海中、名目繁多的特長班中失去了對學習的樂趣,甚至產生了厭學、逃學和對學校老師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你會在不經意中斷送了解孩子的前程!
那麼,影響孩子身心快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影響孩子身心快樂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親子關係。每一個父母必須明白: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師生關係。因為孩子需要在幼兒園、學校裡得到老師的讚美、欣賞而找到自我價值感。三是同伴關係。孩子們能夠找到興趣相投並能互相促進成長的夥伴是相當重要的,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四是對學習的認知。家長要主動配合學校提高孩子對學校、學習的認知水平,力戒過分要求或拔苗助長,而應當引導孩子在遊戲中快樂地學習、生活。
最後,怎樣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一要創建和諧的家庭。做父母者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相互關係要融洽,而且要與子女平等相處,朋友似地多溝通,管愛結合,恩威並重,切忌給孩子留下居高臨下、家長作風的印象。二要言傳身教。時時處處在孩子心目中樹立良好形象,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生活規矩、做人哲理時,首先要檢查自己是否身體力行。因為當孩子看到父母不是玩手機、看電視,就是玩撲克、閒聊天,甚至喝酒打麻將,孩子能認真安心地寫字作業嗎?
三要教子有法、家教得法。何為教子有方、家教得法呢?其實教無定法,無非就是講究方式方法。我們不妨借古及今,把孔子「因材施教」、老子「無為而不為」的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理念結合起來,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和學習興趣,從而達到「無為而教」。四要還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作為父母,孩子對待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父母沒有權利去設計子女的人生和理想,孩子也不應該走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徵,讓子女選擇適合自己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主發展。
五要留給孩子自由的空間。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不應該在孩子作業繁多、學習負擔很重的情況下,還要強迫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而應當還給孩子玩耍的時間和放鬆的機會,回歸純真的童心、童趣。六要尊重並信任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某些看起來荒誕不經的想法,讓子女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地位,又要對孩子多認同、鼓勵、欣賞、讚許,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性。
七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僅要嚴格避免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還要在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情緒低落時給予及時的調整和幫助,防止孩子形成自暴自棄等不良情緒,否則將貽害無窮。八要建立雙向溝通渠道。現在的孩子在遇到好多問題時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是當孩子期望父母陪伴或向父母傾訴心事時,父母往往沒有空間和時間來傾聽和回應,而是習慣於將父母的期望及要求向孩子單向灌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個人想法,使得親子雙方缺少雙向溝通。這就需要父母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抽時間和孩子相處,真誠地交談,快樂地分享孩子的一些生活細節,大膽鼓勵孩子表達個人見解,適時地予以矯正和引導。
九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現代教育研究表明: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且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是子女心理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聰明父母的正確方法是嚴慈相濟,親密無間。既不是過於嚴格、過分培養、處處訓斥、時時支配,使孩子人格得不到尊重,形成自我抑制、沒有信心的心理特點;也不是事事遷就,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蠻橫的心理品質。十要避免打罵孩子、拒絕家庭暴力。成年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何況少不更事的孩子呢。關鍵是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孩子。如果孩子一旦犯錯動不動就打罵孩子,那樣只能給孩子心裡留下不可抹去的傷疤。對於孩子偶然出現的錯誤,父母首先應批評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給孩子講清楚錯誤的性質和危害性,指出正確的方向,並給予孩子改正的機會,逐步使孩子養成有錯必改、時常反思自省的良好習慣。
為人父母者,都喜歡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那就需要我們用心思考,從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做起。因為快樂童年是快樂人生的重要基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