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如是說:
我的兒子讀初二,說心裡話,現在的教育是在謀害孩子。
從早上七點到校,中午學校吃過飯爬桌子上休一會,本來是下午五點放學,如果有晚輔就到六點半放學,沒完成任務的到七八點也正常,一天十幾小時在學校,孩子心裡委屈,又不敢說,給孩子們的天性都磨滅了!
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快樂和童年,社會的竟爭和焦慮都傳染到了學校!
可憐的孩子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多麼善良的一個媽媽啊。
而且,我相信,像這樣善良的媽媽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但今天我們必須先放下善良,來討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
要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把目光撤遠一點,回頭看看歷史。
我們人類大體就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最早的是採集狩獵社會,中間的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今天則是商業社會。那讓我們靜下心來猜猜看,哪種社會形態中的童年是快樂的?
採集狩獵社會離我們太遙遠了,基本沒有直接的證據。但我猜,那時候由於人少、果子多,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小,如果刨除疾病、夭折、捕獵時的危險、部落之間的戰爭之外,童年應該還是快樂的。你想啊,一個部落幾十號人,大小十幾個孩子,爬樹摘果子、下河摸魚的生活豈不是悠哉悠哉?
但不幸的是,他們開始定居了,開始種地了。現在所有專家的看法基本一致,農業社會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苦難,生活質量遠不如採集時代的祖先們,也包括孩子,因為孩子也要幹活。
作家畢飛宇在其小說《平原》中是這樣描述蘇北農民生活的:
都說莊稼人勤快,誰勤快?誰他媽的想勤快?誰他媽的願意勤快?都是叫老天爺逼的。說到底,莊稼人的日子都被「天時」掐好了生辰八字。
天時就是你的命,天時就是你的運。為了搶得「天時」,收好了麥子,莊稼人一口氣都不能歇,馬上就要插秧。插秧就更苦了。你的腰必須彎得更深。你的身子骨必須遭更大的罪。差不多就是上老虎凳了。
所以說,一旦田裡的麥子黃了,莊稼人望著浩瀚無邊的金色,心裡頭其實複雜得很。喜歸喜,到底也還有怕。這種怕深人骨髓,同時又無處躲藏。你只能梗著脖子,迎頭而上。老虎凳在那兒,你必須自己走過去,爭先恐後地騎上它。
這還是20世紀六十年代的農業啊,農具都是鐵的了,多少有點機械、有點肥料了,我們的老祖宗那時候肯定比這更難。
再說點具體的,一個具體的童年,70年前我的母親,那時候她5歲,那時候她正式成了家庭分工協作的一員,她的工作是「放豬」,就是把豬趕到野地裡啃草吃,冬天就啃麥苗兒。
我母親是這樣回憶的:那時候冬天真冷啊,只能趴在溝裡避風。天蒙蒙亮出來天黑了才能回去。冷了,就在溝底來回走走,就跺跺腳。帶的午飯哪天也等不到中午就吃完了,再餓了,就只能忍著了。唯一的希望是豬,因為它們的鼻子好使,能聞到深埋在地裡的地瓜(我們老家俗稱這種地瓜為「賊地瓜」),還能用長鼻子給拱出來,哎,豬也吃不飽啊,這時候就要趕緊的跑,去把豬趕跑,去搶豬的地瓜吃,但成的時候少,因為自己還沒有豬大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歐美率先進入商業社會了,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情況。
菲利普·埃裡斯在其著作《童年的世紀》中式這麼描述的:
18世紀末的工業革命導致了對廉價勞動力的巨大需求,父母會依靠兒童為家裡賺錢,僱主也會毫無顧忌地讓6歲大的兒童到工廠幹活,而且通常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超長。英國議會在1833年的《工廠法》規定,9~13 歲的兒童每周工作不得超過48小時, 13~ 18歲的兒童每周工作不得超過68小時。
這種狀況的真正改善大約是二戰之後。
就說美國吧,二戰之後大量的軍人回國,大量的嬰兒出生,加上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上父母工作忙、孩子多,所以這批孩子的童年還是挺快樂的,吃喝不愁,基本上就是放養,以獨立摸索、不怕犯錯、敢吃苦頭而聞名世界。
但這種快樂的教育模式今天已經大為衰退。各階層家長,尤其是中產家長,加大投入教育投資,被稱為「直升機式育兒」——父母的監護盤旋在孩子上空,寸步不離。
新一代美國兒童,犧牲打工和遊玩的時間,投入到教育的「軍備競賽」之中。沒有哪一代美國人曾經如此刻苦做題。白人中產階層的兒童,從名牌幼兒園、小學升入名牌私立中學,最後升入常青藤大學,每一步都不敢出差池,唯恐階級下滑。
我們國家七零後、八零後這一代的童年也可以說是快樂的,那個時候父母工作忙,根本沒空管我們,雖說吃的不咋地,但學習壓力不大,小夥伴湊一塊還是挺樂呵的。
再往後,物質條件兒就好了,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就上來了,興趣班、輔導班也就多了,漸漸的就變成這個媽媽眼中的樣子了。
好,古今中外粗略的都看完了,回到我們的問題: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
不是。
童年是否快樂,取決於兒童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如果資源豐富、生活壓力小、生存競爭不激烈,那任何人過得都挺快樂,包括兒童。如果資源稀缺、生活壓力大、生存競爭激烈,那任何人的日子都不會好過,也包括兒童。
那現在的資源豐富嗎?生活壓力小嗎?生存競爭激烈嗎?
現在的物質是挺豐富的了,現在就是一個要飯的,吃的、穿的、住的也比以前的地主強好多倍。可人是什麼?人是我要比你強的,人是要互相比較的——憑什麼你的孩子就比我的孩子學習好?!
如果父母能忍住焦慮,能接受孩子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那孩子的童年也不至於多麼的悲慘。
以前的社會沒的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去和生活死磕。
現在,讓孩子過一個怎樣的童年,選擇權似乎真的握在父母手裡了。
這個權利,你敢要嗎?
有什麼疑惑儘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育兒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