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孩子等於快樂童年?別讓放任不管偷走孩子真正的快樂

2020-08-21 寶媽育兒攻略

我給孩子報了個興趣班,被別的寶媽教育了,「別讓孩子太累了,上什麼課外班呀!我們家是快樂教育,從不讓孩子學什麼東西,不給孩子一丁點負擔,童年就應該快快樂樂地玩耍。」

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聲稱自己家是「快樂教育」,可我深入了解才知道,她平時很忙,沒空管孩子,她所謂的「快樂教育」就是不管孩子,隨便孩子看一天電視,打一天遊戲,想吃什麼,想買什麼都滿足。這樣快樂是有了,可是「教育」在哪裡呢?這難道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以「快樂教育」為名來掩飾自己的失職嗎?

而且通過玩遊戲和物質滿足得來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孩子一旦閒下來,就會感到無盡的空虛,這種「低質量」的快樂,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

「快樂教育」是怎麼來的呢?

快樂教育這個理念是由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他在著作《Essays on Education and Kindred Subjects》(《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寫道:「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原來快樂教育的本意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快樂教育並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頭懸梁,錐刺股」

我們自古以來都很崇尚吃苦教育,總覺得讓孩子多吃點苦才能成人成才。

鋼琴家郎朗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他的父親在發現他的音樂天分後,就辭職專門培養他,為此郎朗過上了苦不堪言的學琴生涯,父親甚至不讓郎朗跟母親相見,只因為見面會影響郎朗練琴。

在最低谷的時候,父親甚至把郎朗拎到公寓天台,讓他在跳樓和吃藥中選擇一樣。

還好郎朗沒有被打倒,成了著名的鋼琴家。多年以後,成名的郎朗回想起來還會感慨:小時候練琴的時候,老爸特別嚴,有些嚴格是對的,但是有些完全是自我陶醉,你可以苦,但是要講究方法,光苦誰願意當鋼琴家呀,都苦盡了甜才來那不太晚了嗎?

我們應該更新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更輕鬆有趣的氛圍裡,學到知識,受到教育,獲得成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我認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內心的充實感和對未來的掌控感。

讀書的孩子,努力養成讀書的習慣,從書中獲取知識經驗,跟古今名人對話,怎麼能說他不快樂?

跳舞的孩子,既強身健體,又體態優美,一舞下來,獲得無數人讚賞,孩子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充滿了自信,難道他不快樂嗎?

當孩子學習了宇宙飛船空間站等知識後,有模有樣得跟別的小朋友科普,那認真的表情,自信的臉龐,還有講解後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滿足,這是獲取知識後的快樂。

不是因為無知而快樂,只因為了解得越多,越發現宇宙的浩瀚,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內心豐盈而滿足。

內心的自我成就感,才是持續,穩定的快樂來源。

在孩子3到6歲時,是好習慣好性格養成時期,這個時候,對孩子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在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我們家長有責任給孩子做正確的引導。

讓孩子多了解一點,就為他的世界多點亮一盞燈,多一個興趣,就為孩子多開了一扇窗。

相關焦點

  • 很多家長都做錯了這一點,放養式教育,並不是放任不管
    在我接觸的很多人中,了解到有很多家長對於所謂的「放養式教育」認知,就是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自我發展。事實上放養式教育,並不等於放任不管,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時都做錯了這一點。因為,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這才是對的。放養並不是不管不問,而是在一定的規矩下,讓孩子的天性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鍛鍊自己,從小就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才是放養的真正核心所在。
  • 別誤解放養教育,真正的放養: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好習慣
    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國內的教育也開始流行起了釋放天性的熱潮,有部分人開始對孩子實行放養式教育。他們認為,要保留孩子身上的特點,不能以父母的意志壓制孩子。事實上,孩子的童年過得肆無忌憚,並不是真的對孩子好。
  • ​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維,養的是孩子的習慣~
    減輕書包重量,家庭作業少些,多給孩子自由學習的空間。孩子要時常表揚,儘量不要批評。不能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這樣的教育看起來真的很理想。身邊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推崇這樣的放養教育,覺得現在的孩子壓力太大,童年一定要過的肆無忌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但是,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痛苦的。為什麼?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離不開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就像很多人鼓吹的快樂教育,只看到了快樂,卻忽略了教育。天下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捨不得孩子,往往就隨孩子去了。但是這樣的放任,等到孩子長大就會變成悔恨。
  • 把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是教育中最大的謊言
    但它常被人曲解成:放養孩子,順其自然,忽視了每一束花從種下到綻放,離不開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還有默默耕耘的身影。就像很多人鼓吹的快樂教育,只看到了快樂,卻忽略了教育。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有些事情上矯枉過正,比如說學習、習慣等等,孩子說怎樣就怎樣,這是很不負責任的。
  • 放養不是放任,別讓「順其自然」成了躲避教育責任的藉口
    不少父母認為,早期教育和快樂童年水火不容,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我們小時候所受的早期教育大多屬於拔苗助長型,留下了不少痛苦回憶,而痛苦的感覺總是比快樂更刻骨銘心,所以我們做了父母之後就把早期教育打入冷宮。第二,眼下流行「放養教育」,這對受到傳統教育壓抑多年的我們來說,是多麼讓人痛快的反擊!
  • 放養教育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真的嗎?
    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的接受社會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最開始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們只知道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卻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傷害也很大。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
  • 什麼才是真正的放養式教育?
    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所以那些希望孩子快樂的父母們,請先讓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足之處,建立自己的好習慣,意識到分寸和界限的存在。
  • 放養孩子不管,就是最好的教育?請你一定要明白3點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放養孩子不管,就是最好的教育?請你一定要明白3點!有句老話說得好:小樹在砍,孩子在管。你管了他,他就知道遵守規矩;你教了他,他就學會文化知識。管教一定要同步,獎懲分明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明辨是非,寬嚴相濟的教育才能造就孩子的人格力量。有管,有教,有鼓勵,有懲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 談日本廢除的"寬鬆教育":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
    談日本廢除&34;: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很多人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心疼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教育一個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其實並不是讓孩子放縱式的快樂,而是讓她竭盡所能去明白知道要做什麼,知道自己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但是啊,對於孩子的一生,我們作為父母的只能陪他們半程,接下來的漫漫人生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 給孩子快樂的童年,就是讓孩子自由生長?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
    今日問題:父母怎麼做才算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呢?每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常常聽見有家長抱怨,時時刻刻的管著孩子,孩子說沒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嫌煩嫌嘮叨。
  • 放養孩子不管,就是最好的教育?福州過來人:請你一定要明白3點
    常常聽到這樣的比喻: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綻放的時間也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放養孩子不管,就是最好的教育?請你一定要明白3點!有管,有教,有鼓勵,有懲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 「放養式教育」:父母盲目推崇西方教育的自由,可能扼殺孩子未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放養不等於放任孩子,不去「教養」,不是讓孩子放任自由地玩耍就是給予他最好的人生。有個親子講座,有個媽媽帶著一對雙胞胎過來聽講,雙胞胎是非常小的男孩,正是對世界探索的年齡。
  • 劉歡談起對女兒的快樂教育後悔:毀了孩子的就是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並不是指為了可以讓孩子的童年過的愉快,就不責罰任由他們自由發展。不管是什麼學習,都必定會經歷一段枯燥的過程,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稍加推孩子一把,孩子就會東學一下西學一下,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
  • 家教最大的騙局:放養,釋放孩子的「天性」,快樂成長
    他們認為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都可以歸之為天性,無論是好,還是壞,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評判、不可壓制。這種觀念居然佔據了我們社會精英們的頭腦,中高收入家庭、高學歷人士,寧可委屈自己,也不可委屈孩子。甚至舉美國例子,父母違背未成年人的意願,強迫孩子,會被判坐牢或社區勞動等。一位北大老教授曾憤慨說: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論、學歷無用論以及釋放孩子天性論。
  • 這才是真正的「放養教育」
    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適當地接觸自然、社會,較早的接受社會鍛鍊,有別於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放養式教育比較適合男孩,有助於培養男孩的獨立精神和男子漢氣概。/p>我們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過是希望他們健康快樂成長,如果說健康快樂成長是硬幣的一面,那麼理解並遵守規則就是另一面。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
  • 孩子的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
    現在的孩子根本沒有快樂和童年,社會的竟爭和焦慮都傳染到了學校!可憐的孩子們!但今天我們必須先放下善良,來討論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童年和快樂是必然的搭配嗎?要說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把目光撤遠一點,回頭看看歷史。我們人類大體就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最早的是採集狩獵社會,中間的是傳統的農業社會,今天則是商業社會。那讓我們靜下心來猜猜看,哪種社會形態中的童年是快樂的?
  • 讓孩子有一個快樂健康科學的童年並不難
    今天兒童節,祝孩子們都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健康成長!孩子本都該是天真爛漫的,單純可愛歡樂的,看著現在的孩子,本應該是非常幸福,因為現在的孩子成長在好年代、好歲月,大多孩子有舒適的經濟條件、有更好的學習環境、更方便的學習渠道,人們總說,現在的孩子真聰明。當看到一些孩子不缺經濟,但卻不快樂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不禁讓人心生感觸。
  • 「放養」教育做到這些,孩子才能真正受益
    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最開始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們只知道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卻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傷害也很大。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
  • 這才是真正的「放養教育」
    只有教會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才能保證他們能健康快樂成長。孩子最開始是沒有敬畏之心的,就像他們只知道火可以做飯,可以取暖,卻不知道玩火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失控的火威力很大傷害也很大。他們只喜歡可愛的小動物,對於他們不喜歡的小動物,可以隨意踢打,甚至殺死它們,如果不教會孩子敬畏生活敬畏生命,釋放天性的放養教育,只會成為讓孩子變成惡魔的訓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