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孩子報了個興趣班,被別的寶媽教育了,「別讓孩子太累了,上什麼課外班呀!我們家是快樂教育,從不讓孩子學什麼東西,不給孩子一丁點負擔,童年就應該快快樂樂地玩耍。」
我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家長,聲稱自己家是「快樂教育」,可我深入了解才知道,她平時很忙,沒空管孩子,她所謂的「快樂教育」就是不管孩子,隨便孩子看一天電視,打一天遊戲,想吃什麼,想買什麼都滿足。這樣快樂是有了,可是「教育」在哪裡呢?這難道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以「快樂教育」為名來掩飾自己的失職嗎?
而且通過玩遊戲和物質滿足得來的快樂來得快,去得也快,孩子一旦閒下來,就會感到無盡的空虛,這種「低質量」的快樂,真的是孩子們想要的嗎?
「快樂教育」是怎麼來的呢?
快樂教育這個理念是由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他在著作《Essays on Education and Kindred Subjects》(《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中寫道:「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
原來快樂教育的本意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應該是快樂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快樂教育並不是一些人理解的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
「吃得苦中苦,方成人上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頭懸梁,錐刺股」
我們自古以來都很崇尚吃苦教育,總覺得讓孩子多吃點苦才能成人成才。
鋼琴家郎朗的成長經歷也是如此,他的父親在發現他的音樂天分後,就辭職專門培養他,為此郎朗過上了苦不堪言的學琴生涯,父親甚至不讓郎朗跟母親相見,只因為見面會影響郎朗練琴。
在最低谷的時候,父親甚至把郎朗拎到公寓天台,讓他在跳樓和吃藥中選擇一樣。
還好郎朗沒有被打倒,成了著名的鋼琴家。多年以後,成名的郎朗回想起來還會感慨:小時候練琴的時候,老爸特別嚴,有些嚴格是對的,但是有些完全是自我陶醉,你可以苦,但是要講究方法,光苦誰願意當鋼琴家呀,都苦盡了甜才來那不太晚了嗎?
我們應該更新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更輕鬆有趣的氛圍裡,學到知識,受到教育,獲得成長。
我認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內心的充實感和對未來的掌控感。
讀書的孩子,努力養成讀書的習慣,從書中獲取知識經驗,跟古今名人對話,怎麼能說他不快樂?
跳舞的孩子,既強身健體,又體態優美,一舞下來,獲得無數人讚賞,孩子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也充滿了自信,難道他不快樂嗎?
當孩子學習了宇宙飛船空間站等知識後,有模有樣得跟別的小朋友科普,那認真的表情,自信的臉龐,還有講解後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滿足,這是獲取知識後的快樂。
不是因為無知而快樂,只因為了解得越多,越發現宇宙的浩瀚,世界的豐富多彩而內心豐盈而滿足。
內心的自我成就感,才是持續,穩定的快樂來源。
在孩子3到6歲時,是好習慣好性格養成時期,這個時候,對孩子放任自流,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在孩子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我們家長有責任給孩子做正確的引導。
讓孩子多了解一點,就為他的世界多點亮一盞燈,多一個興趣,就為孩子多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