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意間刷到一條新聞,湖南一12歲學生因作業未做完擔心報不了名而跳樓身亡。近幾年類似未成年孩子跳樓事件時有發生,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都倍感痛惜。很多家長和老師都不能理解,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何一點點挫折就承受不了。
僅僅因作業未完成的問題,12歲的孩子就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是什麼樣的心理導致他們如此輕視生命。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家長老師都值得深思,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可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容忽視。殊不知現在的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背負起種種壓力,從早教班到各種學習興趣班,每天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課,孩子身心常年處於一種超負荷運轉狀態,當某一天心態突然崩塌的時候,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個周末一家人在外吃完飯散步回家的時候,兒子突然和我聊起了他童年時的很多趣事,母子兩人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不經意間我問了兒子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童年過得開心快樂嗎?兒子不假思索地作了肯定回答。我開玩笑地說,你不快樂才怪,從小到大在學習上從未給你施加過什麼壓力,周末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各種興趣班換著上,而我們從沒有把自己個人想法強加於你,每個周末不是我帶你出去玩就是你自己跟小朋友玩,不玩到天黑不回家。你有一個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那是因為你有一個開明通情達理的父母,你應該為有這樣父母而感到榮幸,兒子嘿嘿地笑著不語。
事實確實也如此,我們家孩子從幼兒園到現在高三,除了正常上學以外,從未開過一次小灶,當然也沒有上過一天的補習班。孩子一直以來成績雖然談不上最好,但也還不錯,現在青春期也不是很叛逆,有自己的主見,自律性也還好,也比較明事理,看到旁邊這個一手帶大比我高了一大截的小夥子,我對自己多年塑造的這款「作品」還是很滿意的。如果說在以前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還存有一絲擔憂和顧慮的話,那麼通過這麼些年的實踐結果,現在我敢肯定的說自己當初的做法百分之八十是正確的。
今天無意間翻到自己10年前寫的一篇關於兒子學習方面的日記,兒子在讀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堅持記錄一些關於他成長、生活、學習方面的博客日記,一直零零星星的記錄到至今。當初寫日記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想記錄一下孩子成長點滴以及在此過程中的一些趣事,希望自己老了能有點回憶的東西,不曾想多年後的今天竟然終於開始用到了。
那時候兒子剛好在讀小學一年級的第二學期。轉眼間十年了,在感嘆歲月流逝無情的同時,也通過以前的文字看到了當時的一些想法,猛然回首發現我那時教育孩子的思想還是比較前衛和先進的。日記內容如下:
((2010-05-09 15:24:59)最近天氣逐漸熱了起來,人也變得懶散了,日常除了忙工作、生活、孩子之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感覺日子也還過得挺滋潤的哈!其實,人生活得好不好,心態很重要,心態決定心情,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
上個星期四下午我去參加了兒子學校舉行的家長會,這是一年級的下半個學期,這次半期考試兒子數學考差了,不,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考失誤了。雖然在家長會上被老師列入在成績下滑的名單中,而且老師還一直在暗示分數的重要性,儘管心裡聽起來不怎麼舒服,但是我可以理解,因為現實確實如此,學校通常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老師的教學質量好壞,老師固然也只能拿分數來衡量學生成績的好壞了。散會回家後,我沒有去更多的責怪兒子,因為根據平時的表現,我清楚他已經掌握了知識要點,只是由於考試時粗心大意罷了。粗心大意是兒子的慣有毛病,我一直在努力嘗試幫他改掉這個壞習慣。
其實從學生過來的我們,曾經也經歷過無數次考試,我一向很討厭拿分數來評判一個學生的好壞,這個分數不知道扼殺了多少孩子應有的快樂時光。可是面對一個靠分數來決定孩子未來前途的教育體制,我們更多的時候也只是無可奈何,希望能像某些專家預測的那樣,2020年的中國將取消全國統一高考制度,那時的教育體制會靈活多樣,朝著一個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呵呵,現在看來那時的專家預測也不準,此時此刻就是2020年,可現實還是一樣)。
我非常贊成這樣的說法,我們不能把教育的功利性抬得太高,包括善良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比如說,如果搞教育的人功利到我們一定要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其結果就未必一定能培養出來。如果去採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他們在小學、中學、大學的時候,學校肯定不是把他們當做諾貝爾獎的苗子來培養,這就是教育的非功利化對人的重要影響。如果太急功近利,越急功近利越急死你。教育的本質不是讓人升官發財,而是塑造人生。所以,2020年的時候,我期望看到小學生背著不再沉重的書包輕鬆快樂地去上學,中學生能從考試的指揮棒下解放出來,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希望我們的學生在初中畢業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任意選擇發展方向。如果真是那樣,我兒子他們高中畢業正好趕上。(題外話: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感覺自己那時候的想法還真有點異想天開哈)
我不會改變以前對兒子的教育引導態度,我依然會按照之前的想法堅持下去,因為個人覺得童年原本就應該是在快樂輕鬆的環境中度過,在完成應有的功課之後,玩才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從沒有強迫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讓種種興趣課程去莫名其妙地佔有孩子玩樂的時間。如果真有孩子自己想要去參加的活動,那我們也一定會大力支持。就如前不久,兒子他們學校與少年宮聯合開展了各種興趣學習班,剛開始徵求兒子的意見時,他沒有明確表示,我們也就罷了。可是等各種興趣班都開課一個星期了,兒子此時強烈提出要求參加繪畫興趣班(他其實從一兩歲不太會握筆就開始喜歡上了畫畫),於是我又打電話找他們班主任,通過她再聯繫少年宮老師給兒子報上了名。兒子在繪畫興趣班呆了將近一個月,由於老師一味地只讓學生臨摹一些簡筆畫,比起他自個兒隨心所欲地「創作」,兒子感覺枯燥乏味,於是不願意再去了。這是兒子有史以來唯一參加的一次興趣班,就如此草草地結束。
所以對待兒子的教育問題,我和孩子他爸都一致贊成讓兒子在寬鬆快樂的學習氛圍環境中成長,我們不會莫名地去擔心孩子會輸在第一起跑線上,更不會因為大人的攀比心理而給孩子施加一些莫須有的壓力。我們不會讓兒子成為一種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死讀書,讀死書,如此的教育得不償失。
固然,學習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也不是全部。孩子的成長除了學習教育以外,還有生活教育、品德教育等諸多教育有待去學。孩子在學習中探索,我們家長也在探索中學習。
照片是2010年5月8號帶孩子出去玩時拍的,日記是第二天即5月9號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