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12處寶藏。」「老師,我看到了你有無數個眼睛。」……日前,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第四實驗幼兒園星際廣場上到處歡聲笑語,一場以「太空未來星」為主題的大型遊戲活動正在進行。在場的每位教師和家長無不驚訝於孩子在遊戲中的那份專注和興奮。「這就是我們期待的孩子最開心、最幸福的樣子。」該園園長閆林林說。
近年來,運城市鹽湖區教科局堅持把去「小學化」作為學前改革突破口,因地制宜實施「遊戲——點亮快樂童年」主題活動,從「源頭疏導、豐富遊戲、內涵發展、加強培訓」四方面統一部署,科學規劃,有效促進全區各園教學向「遊戲化」轉變,還給孩子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誦讀「父母規」,幫家長樹立正確育兒觀
多年來,在「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急功近利觀念影響下,一些幼兒園為迎合家長需求,把識拼音、寫漢字、做計算等有礙幼兒身心發展的做法變成了「一日常規」。
「讓孩子在本該釋放天性的年齡背負過於沉重的學習負擔,嚴重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鹽湖區教科局局長杜尚衛告訴記者,「鹽湖區去『小學化』工作堅持從轉變家長育兒觀念入手,減輕課程改革阻力,從而形成學前教育改革合力。」
2018年3月,在鹽湖區教科局和區婦聯聯合支持下,鹽湖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牽頭,率先對全區家長和教師進行「父母規」培訓活動。參與培訓的各幼兒園利用班級微信群和教師群,進行「父母規」百天誦讀活動。「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與其挖空心思教育孩子,不如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100天的誦讀活動不僅改變了家長的態度與行為,也換來了家長對去「小學化」改革的支持。
多年來,鹽湖區實驗幼兒園的愛心助教團還堅持「送教下鄉」,邀請小學教師為農村孩子家長講述「小學化」的危害,幫助家長端正認識。一次,愛心助教團在金井鄉南扶幼兒園給家長講完課後,一位家長走過來拉著閆林林的手說:「我終於知道我娃為啥不想進教室了,他就不想寫字,你跟老師說一下,別再讓娃提前學寫字了。」
「只要給家長講清楚道理,擺出事實,他們一定會轉變思想,成為去『小學化』工作的助力。」區實驗幼兒園總園長李豔麗說。2015年以來,區愛心助教團赴農村組織去「小學化」主題宣講活動10餘次,受益家長3000多人次。
推動園本課程改革,讓遊戲玩出質量
鹽湖區是全國新樣態學校第一批實驗區,新樣態學校提倡「學校要有學校的樣,一所學校一個樣,校校都有自己的樣」。鹽湖區教科局要求每個園所結合本園實際,構建屬於自己的園本課程或活動,使遊戲在理論指導下玩出質量。
區實驗幼兒園創立「三走一創」的行走式課程:走班式的教學模式、走場式的自由遊戲、走餐式的幼兒用餐模式及操作體驗式的創客活動,使孩子們在行走的遊戲活動中學習、體驗、發現、探索、成長。
科學萬花筒、棋樂軒、平衡車、軍樂團……區第二實驗幼兒園開闢多個幼兒自主參與的「藍精靈」工作坊,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區第三實驗幼兒園以親子共讀繪本為根基,開展童詩童謠情境賞析與朗誦、童詩配畫等活動課程。
在鹽湖區席張小學附屬幼兒園,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花樣跳繩遊戲。孩子們或10人一起玩一根繩,或幾個人騎在大龍球上跳過大繩,或一邊拍皮球一邊跳繩。馮村中心幼兒園利用空閒教室開闢快樂超市、科學探究室,給農村孩子創造了一個精彩的遊戲世界。
如今,從農村到城區,全區每個幼兒園都結合各自園所實際,開展不同類型的遊戲,遊戲活動呈百花齊放之勢。
「無論什麼課程,我們都堅持緊緊圍繞兒童的生活經驗去建構。我們希望通過園本課程的構建,沉澱內涵,激活園所發展內生動力。」區教科局副局長宋百成說。
狠抓師資培訓,強化內涵發展
去「小學化」歸根到底有賴於教師專業素質的提升。鹽湖區現有254所幼兒園,4000多名幼兒教師。多年來,區教科局緊緊抓住師資培訓這一關鍵,將本區省級示範園、一級A類園等優質園作為龍頭園,確立4個片區,把全區薄弱園作為重點幫扶對象,統籌組合成片,實現龍頭園示範,多園協同,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同時,該區還藉助智慧教育成果,利用現有技術條件,每年寒暑假開展教師專業培訓和示範活動觀摩,不斷創新完善具有鹽湖區特色的「網際網路+幼教」的學前教育新型研修模式和體系,通過跟崗學習、師徒結對、經驗共享等方式促進教師業務提升。區第二實驗幼兒園每個月將三個年齡段班級全天開放一周,其間,各分園教師可以隨時來園全方位、多角度跟崗觀摩學習,全面了解主園的一日流程,並與教師一起教研,互相學習,極大促進了聯動園教師業務提升,實現了主園分園共同進步。
今年疫情期間,鹽湖區教科局堅持依託網絡研修平臺,組織了兩次全覆蓋的線上學前教育專題培訓,內容從健康遊戲的開展到園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為期32課時,每次都有4000餘名教師參訓。
杜尚衛表示,去「小學化」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樹立改革創新理念,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主動的姿態,做好科學謀劃、長遠規劃,真正讓孩子擁有一個「玩出來的童年」。
《中國教育報》2020年07月26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趙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