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你的愛.
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乾枯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犧牲你自己來滿足我的需求,那並不能讓我幸福快樂。
----維吉尼亞 . 薩提亞
親密關係,讓很多人感覺到頭疼。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一定要讓孩子過的比自己快樂。可是父母自己沒有的東西,如何給予孩子?比如說幸福、快樂。
01
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電視劇《清平樂》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王凱成功演繹了一位君王宋仁宗的一生。
宋仁宗趙禎不是一名成功的帝王,同樣也不是一名成功的父親。
女兒徽柔是趙禎的心頭肉,他曾經立下誓言:我要讓她做整個大宋最快樂的姑娘。
可到最後,徽柔成了大宋最可憐的姑娘。
初戀是一名帥氣才子,卻被趙禎拆散。同時,趙禎還把她嫁給了其貌不揚,舉止略顯木訥的李瑋。
後來,徽柔愛上懷吉又被活活拆散,才二十多歲的小姑娘就瘋掉了。
人人都會覺得做皇帝是天下第一美事,可是實際上快樂與不快樂在於心境而不是身份與環境。
趙禎就是一名「不快樂」的皇帝,他喜歡過一個女孩,卻不捨得把她束縛在宮牆內,只能忍痛放飛愛情。
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被規矩所禁錮。
可以說,他幾乎沒有真正快樂過,沒有做過真正的自己。
當自己的女兒到了婚嫁年紀,他看到女兒和一位白衣少年在一起嬉戲,他的第一反應是 憤 怒 。
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可能是,他自己年少時有過一段錯過的愛情。
我們總覺得,自己經歷過的痛苦,不願意再讓孩子經歷。
可是潛意識裡,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品嘗自己童年的味道,從而成為最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在不經意間,我們會做出與孩子分享痛苦的選擇。
就像很多父母看見孩子玩就生氣,並不是因為玩會傷害到成績,而是因為孩子天真的玩耍,會觸碰到自己潛意識裡的「壓抑憂傷」。
所以說,《清平樂》中徽柔不可能成為大宋最幸福的女孩,因為她的父親內心有無數壓抑和悲傷。
父母是個不敢快樂,不夠快樂的人,孩子就很難發自內心的快樂。
02
父母的不快樂,是如何「傳染」給孩子的。
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媽媽總是跟她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的財產都要防著老公,為將來離婚做好準備。
明明自己的婚姻很幸福,老公體貼又擔當,媽媽是不是「有病」,才會總是跟她說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不論她做什麼,媽媽還會下意識否定她。
她要是想出門坐公交,媽媽就說公交太擠,還是自己開車吧。
她要是想開車,媽媽就會說一點也不節儉,有直達的公交為什麼要開車?
有時候朋友也想跟媽媽大吵一架,可是她又捨不得。
她知道,媽媽其實生活得不夠快樂。
後來才知道,朋友的父母關係不太好,雖沒有離婚,但分居多年。家裡生意做得不錯,在市區買了好幾套房子,卻總因「經營理念不合」而吵架冷戰。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成為「吼爸吼媽」;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與孩子情感疏遠……
父母會傾向於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比如失敗婚姻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個「陣營」。
當然,如果給我們選擇,我們肯定不會選擇故意讓孩子去痛苦。
可是如果我們自身都是匱乏的,那麼給予孩子的愛,也會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03
不敢坦蕩快樂,是很多人的通病。
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景。
炎炎夏日,從冰箱裡拿出半個冰鎮西瓜,用勺子挖著吃,一邊「葛優癱」在沙發上,一邊看著電視。
簡直是人間美事啊!
這時,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來,他們會說什麼?
「作業寫完了嗎?」
「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啊?」
「躺著看電視還要不要眼睛了!」
「坐直了看,都要駝背了!」
其實這個場景有多麼罪大惡極嗎,似乎也沒有。
可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潑冷水」。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及時喊「不」。
仿佛快樂是罪惡的,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樂感,帶著壓抑和克制,他們才能成長與進步。
其實孩子是非常期待自己的父母,可以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享受生活的自在與愜意的。
但是父母會覺得那樣是罪惡的,生活中還有那麼多難題沒有解決,自己憑什麼快樂,憑什麼放縱。
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片段,房似錦家裡發生了很多糟心事,回到上海後她憂心忡忡。
徐文昌為了哄她開心,請她吃冰激凌。
一個冰激凌,讓她開心得像個孩子,忘記了煩惱。
可是一隻冰激凌還沒吃完,她的眼淚就下來了。她說,「我怎麼有臉吃冰激凌。我怎麼有資格去享受生活」。
相比於享受、欲望、快樂這樣的詞語,憂傷、惆悵、悲觀,好像才更能讓人理所當然。
我們不敢正視自己的感情,不敢讓自己興高採烈。
也許像房似錦一樣,缺乏安全感,原生家庭缺乏足夠的寬容,我們習慣了壓抑,習慣了視欲望為羞恥。
特別是成了父母之後,孩子的快樂仿佛成了刺眼的存在。
04
讓父母本身變得快樂,或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允許孩子快樂,就容易很多。
用心去感受那酣暢淋漓的快樂,是人生中難得的體驗。我們人到中年,失去了童真,也許很難像個孩子一樣傻笑。
可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擁有著單純,擁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們有權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利去擁有快樂。
我們必須慢慢治癒自己,儘量不讓自己的「任性」控制孩子。
下次孩子再天真爛漫地「看電視」「玩遊戲」「吃冰西瓜」時,控制自己「潑冷水」的欲望。
試著和孩子一起體驗那種快樂與愜意,可能第一次會有些不適應,沒關係,多嘗試幾次沒有負罪感的快樂,也許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治癒。
「希望你做最快樂的孩子」,不是一句空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改變和行動。
靜怡雅學館,專為天下女人。靜怡雅學文化,幫你找回女性美,讓你從內心深處被喚醒、被療愈。
歡迎加入靜怡雅學館,讓我們一起變美、變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