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打獵的原始人,比21世紀父母更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2020-11-12 曾敏敏老師


育兒,是家庭中觀念之爭的「重災區」,常常聽說,媳婦指責婆婆的方式不科學,婆婆認為媳婦的方式太「不近人情」。


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教授提倡我們向原始人學習育兒。

也許精緻和現代的方式,不一定更符合嬰兒們的需求,粗放和傳統也不一定要完全被拋棄。


古代人比現代人更會養孩子?


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教授Darcia Narvaez指出,現代生活中習為常的育兒認知,正在阻礙下一代大腦的健康和情感發展。


「我們這一代人養育孩子,對很多錯誤的做法已經習以為常,比如使用嬰兒配方奶粉餵養、讓嬰兒單獨留在自己房間、讓孩子長時間留在手推車和汽車座椅上,以及認為立即去安撫大哭的小孩會寵壞他,這些錯誤的認知,正在養出『無能的一代』(dysfunctional generation)。」


Darcia Narvaez曾經主導的3項研究,其中1項研究就包括對比現代3歲幼兒的家長以及早期狩獵採集社會的育兒方式。


她通過研究發現,早期社會比許多21世紀的父母更懂得如何養育子女。



他們會母乳餵養數年而非數月,孩子經常被抱在懷裡、並帶到戶外去,從來不會想去對孩子「控制哭泣」,他們甚至花許多時間在戶外活動。


「在只有母乳餵養嬰兒的原始社會,嬰兒一旦哭起來,幾乎可以不斷的被大人碰觸、擁抱以及擁有多個成人的照顧,這些做法被證明對發育中的大腦會產生正面影響,這不僅塑造了健全的個性,還有助於身體健康和道德發展。」


Narvaez 進一步解釋,自己的研究顯示,道德根基源起嬰兒期,但現今的育兒之道,越來越剝奪後代邁向幸福快樂和培養道德意識的機會。

由於年幼時沒有得到必需的情感滿足,孩子往往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與在溫暖且及時回應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同,他們比較缺乏和同情心相關的感情。


這一點可以從相關數據得到驗證:美國兒童在過去50年內的幸福指數下降;幼兒的侵略性行為和不良行為率都呈上升趨勢;年輕人普遍存在焦慮問題,大學生比較缺乏同理心、道德行為水準也在不斷下降。



原始社會如何養好孩子


住洞穴、靠狩獵採集為生的遠古人類,到底有哪些育兒方式值得現代人借鑑?


Darcia Narvaez總結出以下6個特點,希望能讓現代人重新檢視當今一些新興育兒方式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以及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來培養出富有同理心與道德感的小孩。


1. 保持積極的接觸,不打孩子


親自餵養孩子、並且一直陪伴著入睡的父母,會確切地感受到,擁抱和依偎孩子會給予他們多大的安全感。


早期社會的母親,就是會花許多時間去抱著、呵護著他們的孩子,由此在雙方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的情感聯結。


當孩子的大腦還在早期發展時,大量積極的身體接觸會讓孩子感到安心、感受到自己被愛,相反,打屁股等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大腦發展、阻礙衝動控制能力。


不論程度如何,我們都不要提倡打小孩。


2. 嬰兒哭泣立刻給予回應


Narvaez的研究顯示,在嬰兒嚎啕大哭前滿足他的需求,已被證明會增強他人格的健康發展,原始社會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他們會在嬰兒大腦被壓力相關的化學物質所壓迫前,及時滿足他想要的需求,這樣有助於嬰兒大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進而正常地發展期人格,以及慢慢構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感知。



可能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一哭就抱會寵壞他,但Narvaez指出「寵壞論」其實是不成立的,她表示嬰兒時期父母的行為會影響他們之後的成長,0到1歲的嬰兒需要大量的注意和接觸,這些會幫助他的一切系統發育。


當孩子的哭喊得不到回應時,便會很容易變成壓力,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反映出來。


3. 母乳餵養


Narvaez建議母乳餵養2至5年,因為母乳有助於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而免疫系統直到孩子6歲才會完全發展而成。


而且母乳餵養對孩子與媽媽同時都有好處,包括雙方都會擁有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少氣喘、骨骼更健康、患癌的風險較低等。


在原始部落文明中,母親們會讓孩子喝母乳直到學步期之後(大約5歲左右),對比下來,現今西方女性則大多選擇讓孩子滿一歲前斷奶。


母乳餵養其實在現代人的育兒理念裡是被認可的,但時間跨度上會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也是時代不同所造成的行為差異。


4. 擁有多位共同照顧者


這裡並非是指將孩子和父母長時間處於分離狀態,而是原始社會比較仰賴大家庭來照顧子女們,爸媽以外的人也同樣愛著這個小孩,他們也更可能及時回應嬰兒的哭鬧,讓他感受到被愛。


當出門辦事、拜訪朋友或親戚時,可以儘量帶孩子一起,讓他們看到大人之間積極的互動。



如果一個孩子被支持性照顧者團體所關愛,且身邊的大人都處於一個和諧相處的狀態中,像這樣溫暖且及時的提供照料,能夠正面影響孩子們的人格特質、社交能力以及同理心,讓他們在未來數年形成人格和應對世界的能力時,更好地保持大腦冷靜。


5. 和不同年齡的玩伴自由玩耍


雖然家裡的老大都不想跟自己的弟弟妹妹玩,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其實很享受在一起玩。


很多大孩子對嬰幼兒完全是一種愛護的心情,他們會用非常溫柔和充滿關愛的方式去跟嬰幼兒互動,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


原始社會中的小孩也一樣,他們不僅會和不同年紀的孩子互動,還會花更多時間在戶外玩耍和探索,而不是獨自待在室內。


這種混齡的互動,對雙方來說都是有益的,年長的小孩會因此學會如何照顧以及同理他人,年幼的孩子則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大哥哥或大姐姐,同時增加自信心。



Narvaez告誡說,其實許多兒童多動症以及其他心理健康的問題,往往都源自於孩子「玩的時間不夠」。


6. 自然分娩


這一點放在原始社會,似乎在意料之中。


雖然對比現代社會,母乳餵養2至5年、還要自然生產聽上去有點苛求,但Narvaez指出,這些生理機制其實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孕育與照養孩子的需要。


她的研究顯示,自然分娩可以促進荷爾蒙分泌,從而幫助母親更有精力和動力來照顧新生兒;荷爾蒙還有助於減輕分娩的痛苦,促進產後傷口的癒合,並讓母親自然地過度到對嬰兒關愛和保護的本能狀態中。人工分娩則會伴隨著某些風險,除了可能會影響母體和嬰兒的健康,還有可能抑制某些有益荷爾蒙的生成。


此外,人工分娩中藥物對荷爾蒙的壓抑作用,會傳承到後代的生理機制中,導致後代女性的自然生產機制變得更為複雜。




我們很難改變當今社會的育兒方式,畢竟在科學理念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下,多多少少都會被主流的育兒觀念左右,認為多數人選擇的就是正確的。


就像Narvaez所擔心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嬰兒照護觀念可能在不斷崩壞,用省事省力的精緻育兒法替代了自然的養育過程。


雖然快速導向、脫離社群的育兒方式已成為社會主流,卻也隱藏著一定的影響。比如與過去相比,嬰兒現在在學步車、汽車安全座椅和嬰兒車上花費的時間遠比被大人抱在懷中的時間要多得多。


也許現代人還不太能接受母乳餵養時間過長、自然分娩,可是人畢竟屬於自然的一部分,藉由追溯過去的育兒之道,汲取歷史的智慧、摒棄不合時宜的育兒教條,似乎能夠讓我們從中學到一些經驗。

相關焦點

  • 這樣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一定要讓孩子過的比自己快樂。可是父母自己沒有的東西,如何給予孩子?比如說幸福、快樂。01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電視劇《清平樂》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王凱成功演繹了一位君王宋仁宗的一生。
  • 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也很適合。孩子一面是天使,一面又是小惡魔。有時候真的讓人煩透了,晚上磨磨蹭蹭不睡覺,睡覺得哄半天。早上送去上學,你急得不行,回頭一看,小祖宗不慌不忙。做作業的時候更別提,能把你氣得咬牙切齒。遇上一個不配合的熊孩子,簡直是對脾氣最大的考驗。
  • 《以家人之名》熱播:自私的父母養出的孩子,長大後真的很難快樂
    本以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會比較內向、自卑,但是在李尖尖身上沒有看到一點負面情緒的影子。其實,並不是父母雙全,孩子就一定能快樂長大。父母既要讓孩子們在身體上健康地發育和成長,給他們吃穿,供他們上學,更要在精神上去陪伴和引導孩子的成長。」劇中唐燦的父母就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反面教材。唐燦從小長相漂亮,熱愛演戲,是做演員的好苗子。然而她的父母卻格局太小,一心想讓女兒早早掙錢,耽誤了很多學習。
  • 《以家人之名》熱播:自私的父母養出的孩子,長大後真的很難快樂
    本以為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都會比較內向、自卑,但是在李尖尖身上沒有看到一點負面情緒的影子。其實,並不是父母雙全,孩子就一定能快樂長大。劇裡凌霄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因為妹妹的意外離世整天爭吵,懂事的凌霄就像一隻被嚇壞的小羊一樣,每天在父母的爭吵裡鬱鬱寡歡,小小年紀就很少看到他的笑臉。
  • 莊榮輝:21世紀父母怎麼當? │ 深圖講座
    自從步入21世紀很多東西都在改變,很多傳統觀念也都在改變,那麼我們21世紀的父母應該怎麼當好新時代的父母呢?
  • 彈珠,火車,原始人,能猜出是什麼動畫嗎,我們最初的美好與快樂
    大家能根據以上粗陋的關鍵詞猜出來嗎,看過的應該快要成家或者已經成家了吧。零零應該聽都沒聽過吧。來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是哪些美好的回憶。那時候應該小學差不多都沒上吧對這部動畫非常喜歡特別是召喚機甲對抗黑暗彈珠人的情節是最最喜歡的劇情,當時還是心心念著正義必勝,當看到彈珠俠打敗對手時 非常的開心就好像自己打敗的一樣,那時候的快樂就是這麼簡單。
  • 非洲原始人腸道沒益菌卻比你健康 正在流行的原始人飲食法
    此外,哈德薩人的腸道內長有會導致紅斑性狼瘡、牙周病或梅毒的密螺旋體,卻依舊能保持健康,幾乎沒有免疫失調、糖尿病或是肥胖等因菌叢失衡而導致的疾病。 Price)的美國牙醫,早已察覺了飲食習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普萊斯在看病時發現,病人常有嚴重的蛀牙和骨骼與腸道疾病,也越來越常發生牙齒過密與咬合不正的問題。普萊斯相信造物主賦予原始人類的應該是不容易產生病痛的完美體質,因此展開了全球的巡迴研究,希望能找出個中緣由。
  • 農耕:21世紀,特工打扮成農家婦女,精通打獵和捕魚,輕鬆養家
    農耕:在21世紀,特工們打扮成農家女,精通打獵和捕魚,他們可以很容易地支持一個家庭並閱讀靜,一本好小說會釋放你的壓力,我不知道大家都在讀什麼小說?蘿蔔和青菜是彼此喜愛的,我編輯了幾本小說搜羅,看:農業:在21世紀,扮成修女的特工精通打獵和捕魚,他們很容易養家(點擊卡片閱讀整部小說)[精彩片段]農耕:21世紀,經紀人打扮成農婦,精通打獵和捕魚,輕鬆撐起一個家「 你 早 些 把 他 送 去 城 裡 的 醫 館 瞧 瞧 吧 , 他 身 上 的 傷 好 得 差 不 多 了
  • 回顧過去20年歷史,人類多次被病毒侵襲,為何原始人卻沒事?
    人類文明自從進入到二十一個世紀後,就發生了多次大規模傳染病事件,例如「非典」、中東呼吸症、禽流感、伊波拉病等。每一次重大疾病的出現,都會對相應地區的人造成生命和財產的損失。如今,全球正經歷著新冠疫情。醫學專家對21世紀以來人類遭遇三次較大規模的傳染病事件進行研究分析,它們分別是2003年的非典、2012年的中東呼吸症以及去年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專家們發現,這三種疾病都發生在人體內的呼吸系統中,而且這三種病毒是21世紀後才出現的,在以往的歷史中並沒有出現過它們侵襲人類的案例。
  • 這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
    父母若強勢衝動,孩子就容易膽小自卑;父母若耐心寬容,孩子就會更加陽光快樂……而以下4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優秀。忍住不越界,才會有界限心理學大師海靈格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沒有界限感的父母,既用力量託起了孩子,也用力量徹底毀了孩子。據倫敦大學一項研究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幹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更低。那些沒有界限「為你好」的行為,只會慢慢削弱孩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邊界意識,難以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人。
  • 心事重的父母,養不出輕鬆的孩子
    01不快樂的父母,養出不快樂的孩子不快樂的父母,是很難養出陽光積極、心有希望的孩子。少見父母快樂的孩子,又怎麼能體會,笑容的背後,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具體到父母與子之間,也就是父母愛笑,孩子也容易快樂;父母心事重重,孩子也會惴惴不安。
  • 父母越能「忍」,養出來的孩子越優秀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態,切忌用力過猛,因為很多時候,「收」要比「放」更重要。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我想,那該是放風箏的人和風箏的關係吧。為什麼這麼說呢?想要把風箏放起來,放風箏的人就必須能做到把握「有風」的時機,更好的助力起飛,起飛後還要能做到收放自如,如此風箏才能飛得高飛得遠。
  • 解析《瑪莎與熊》:成為「滋養型」父母,才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這部動畫色彩細膩溫暖,並能讓孩子從瑪莎身上看到自己的同時,也讓家長發現大熊米沙身上獨特的育兒方式,從而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和親子關係。如果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小孩,父母一定分分鐘一頓胖揍,甚至會被搞得精神崩潰,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但是搗蛋鬼瑪莎是幸運的,她遇上了大熊米沙這樣的"家長",雖然大熊每次面對殘局都無可奈何,但還是不打不罵,給瑪莎創造了一個滋養型的環境,讓瑪莎成長為一個可愛、聰明、快樂的孩子。
  • 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就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幸福的孩子,背後的教育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何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關鍵看這4點。媽媽對他影響至深,讓他明白了快樂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他也因此收穫了快樂的能力。快樂的媽媽很容易感染孩子,孩子的世界充滿了明朗陽光,內心充滿了安全感。相反,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很難養出一個幸福的孩子。在媽媽充滿抱怨的人生裡,孩子就成了最大的犧牲品,他們長期吸收來自媽媽的焦慮、壞脾氣、怨氣和負能量,焦慮感甚至會大於媽媽。
  • 這4種有毒的父母,最能養出抑鬱心理的孩子,但是卻並不自知
    孩子存在情緒抑鬱的情況是每個家長都不想的,家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永遠的樂觀健康,對他生活也是積極向上的態度,但究竟哪4種有毒的父母才能養出心理抑鬱的孩子呢?
  • 散養孩子,你能讓她快樂一輩子?
    一個人在孝養父母之時,自己的兒女也看在眼裡,父母以身作則孝敬尊長,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榜樣。孩子是通過父母的行動,懂得孝的。一個家庭裡,如果父母孝順老人,那麼孩子就會孝順父母,一家人就能和和美美。中國人常講,百善孝為先。孝是善良的第一步,一個人對父母保持感恩,學會去愛他們,在此基礎上才能更進一步去愛別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那這個人也絕對不會對別人善良。
  • 12歲男孩網課後跳樓:什麼樣的父母,能養出優秀健康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我們如果想要培養孩子成為獨立又快樂,自我負責的人,或許可以從這幾點做起:1.適當的鼓勵我覺得真正優秀的父母對孩子又安心,鼓勵孩子去做事情。教育不是一條單行道,每個父母在專注於孩子的教育時,都應該反思「我們是否是好父母」。2.給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無條件被愛。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讓孩子生活在一個有愛的環境裡知道爸爸媽媽在乎他,沒有了這個基礎,家長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家庭教育只會毀孩子,只會製造出有心理不健康的人。
  • 瘋狂原始人2,一個讓人快樂到家的故事
    家裡有父母,有伴侶,有孩子。家是我們心中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給我無窮力量的地方。瘋狂原始人2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家的故事,一個讓人快樂到家的故事。原始人瓜哥一家和準女婿蓋一起尋找理想中的家園,遇到了文明人菲爾一家,原始與文明,傳統與現代之間發生了強烈的衝突,最終在一場同心協力共度危難的過程中所有人認識到了家的力量,意識到了家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家人之間的相處也需要距離。
  • 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導讀: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耐心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什麼樣的父母,能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你一定要明白3點
    生活中, 其實也不乏自信的孩子。那種能在任何場合肯定自己,說「我能行」的孩子,都是自信力爆棚的孩子。但,也有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大方得體,充滿自信,我們家的孩子就唯唯諾諾,瞻前怕後呢?你要知道,好的家庭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