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是家庭中觀念之爭的「重災區」,常常聽說,媳婦指責婆婆的方式不科學,婆婆認為媳婦的方式太「不近人情」。
我最近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教授提倡我們向原始人學習育兒。
也許精緻和現代的方式,不一定更符合嬰兒們的需求,粗放和傳統也不一定要完全被拋棄。
美國聖母大學心理學教授Darcia Narvaez指出,現代生活中習為常的育兒認知,正在阻礙下一代大腦的健康和情感發展。
「我們這一代人養育孩子,對很多錯誤的做法已經習以為常,比如使用嬰兒配方奶粉餵養、讓嬰兒單獨留在自己房間、讓孩子長時間留在手推車和汽車座椅上,以及認為立即去安撫大哭的小孩會寵壞他,這些錯誤的認知,正在養出『無能的一代』(dysfunctional generation)。」
Darcia Narvaez曾經主導的3項研究,其中1項研究就包括對比現代3歲幼兒的家長以及早期狩獵採集社會的育兒方式。
她通過研究發現,早期社會比許多21世紀的父母更懂得如何養育子女。
他們會母乳餵養數年而非數月,孩子經常被抱在懷裡、並帶到戶外去,從來不會想去對孩子「控制哭泣」,他們甚至花許多時間在戶外活動。
「在只有母乳餵養嬰兒的原始社會,嬰兒一旦哭起來,幾乎可以不斷的被大人碰觸、擁抱以及擁有多個成人的照顧,這些做法被證明對發育中的大腦會產生正面影響,這不僅塑造了健全的個性,還有助於身體健康和道德發展。」
Narvaez 進一步解釋,自己的研究顯示,道德根基源起嬰兒期,但現今的育兒之道,越來越剝奪後代邁向幸福快樂和培養道德意識的機會。
由於年幼時沒有得到必需的情感滿足,孩子往往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與在溫暖且及時回應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同,他們比較缺乏和同情心相關的感情。
這一點可以從相關數據得到驗證:美國兒童在過去50年內的幸福指數下降;幼兒的侵略性行為和不良行為率都呈上升趨勢;年輕人普遍存在焦慮問題,大學生比較缺乏同理心、道德行為水準也在不斷下降。
住洞穴、靠狩獵採集為生的遠古人類,到底有哪些育兒方式值得現代人借鑑?
Darcia Narvaez總結出以下6個特點,希望能讓現代人重新檢視當今一些新興育兒方式是否有調整的必要,以及能夠從中得到一些啟發,來培養出富有同理心與道德感的小孩。
1. 保持積極的接觸,不打孩子
親自餵養孩子、並且一直陪伴著入睡的父母,會確切地感受到,擁抱和依偎孩子會給予他們多大的安全感。
早期社會的母親,就是會花許多時間去抱著、呵護著他們的孩子,由此在雙方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的情感聯結。
當孩子的大腦還在早期發展時,大量積極的身體接觸會讓孩子感到安心、感受到自己被愛,相反,打屁股等行為會破壞孩子的大腦發展、阻礙衝動控制能力。
不論程度如何,我們都不要提倡打小孩。
2. 嬰兒哭泣立刻給予回應
Narvaez的研究顯示,在嬰兒嚎啕大哭前滿足他的需求,已被證明會增強他人格的健康發展,原始社會的父母就是這樣做的。
他們會在嬰兒大腦被壓力相關的化學物質所壓迫前,及時滿足他想要的需求,這樣有助於嬰兒大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進而正常地發展期人格,以及慢慢構建自己對周圍世界的感知。
可能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一哭就抱會寵壞他,但Narvaez指出「寵壞論」其實是不成立的,她表示嬰兒時期父母的行為會影響他們之後的成長,0到1歲的嬰兒需要大量的注意和接觸,這些會幫助他的一切系統發育。
當孩子的哭喊得不到回應時,便會很容易變成壓力,並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步反映出來。
3. 母乳餵養
Narvaez建議母乳餵養2至5年,因為母乳有助於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而免疫系統直到孩子6歲才會完全發展而成。
而且母乳餵養對孩子與媽媽同時都有好處,包括雙方都會擁有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少氣喘、骨骼更健康、患癌的風險較低等。
在原始部落文明中,母親們會讓孩子喝母乳直到學步期之後(大約5歲左右),對比下來,現今西方女性則大多選擇讓孩子滿一歲前斷奶。
母乳餵養其實在現代人的育兒理念裡是被認可的,但時間跨度上會因為一些主客觀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也是時代不同所造成的行為差異。
4. 擁有多位共同照顧者
這裡並非是指將孩子和父母長時間處於分離狀態,而是原始社會比較仰賴大家庭來照顧子女們,爸媽以外的人也同樣愛著這個小孩,他們也更可能及時回應嬰兒的哭鬧,讓他感受到被愛。
當出門辦事、拜訪朋友或親戚時,可以儘量帶孩子一起,讓他們看到大人之間積極的互動。
如果一個孩子被支持性照顧者團體所關愛,且身邊的大人都處於一個和諧相處的狀態中,像這樣溫暖且及時的提供照料,能夠正面影響孩子們的人格特質、社交能力以及同理心,讓他們在未來數年形成人格和應對世界的能力時,更好地保持大腦冷靜。
5. 和不同年齡的玩伴自由玩耍
雖然家裡的老大都不想跟自己的弟弟妹妹玩,但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其實很享受在一起玩。
很多大孩子對嬰幼兒完全是一種愛護的心情,他們會用非常溫柔和充滿關愛的方式去跟嬰幼兒互動,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非常常見的。
原始社會中的小孩也一樣,他們不僅會和不同年紀的孩子互動,還會花更多時間在戶外玩耍和探索,而不是獨自待在室內。
這種混齡的互動,對雙方來說都是有益的,年長的小孩會因此學會如何照顧以及同理他人,年幼的孩子則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大哥哥或大姐姐,同時增加自信心。
Narvaez告誡說,其實許多兒童多動症以及其他心理健康的問題,往往都源自於孩子「玩的時間不夠」。
6. 自然分娩
這一點放在原始社會,似乎在意料之中。
雖然對比現代社會,母乳餵養2至5年、還要自然生產聽上去有點苛求,但Narvaez指出,這些生理機制其實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孕育與照養孩子的需要。
她的研究顯示,自然分娩可以促進荷爾蒙分泌,從而幫助母親更有精力和動力來照顧新生兒;荷爾蒙還有助於減輕分娩的痛苦,促進產後傷口的癒合,並讓母親自然地過度到對嬰兒關愛和保護的本能狀態中。人工分娩則會伴隨著某些風險,除了可能會影響母體和嬰兒的健康,還有可能抑制某些有益荷爾蒙的生成。
此外,人工分娩中藥物對荷爾蒙的壓抑作用,會傳承到後代的生理機制中,導致後代女性的自然生產機制變得更為複雜。
我們很難改變當今社會的育兒方式,畢竟在科學理念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下,多多少少都會被主流的育兒觀念左右,認為多數人選擇的就是正確的。
就像Narvaez所擔心的,我們這一代人的嬰兒照護觀念可能在不斷崩壞,用省事省力的精緻育兒法替代了自然的養育過程。
雖然快速導向、脫離社群的育兒方式已成為社會主流,卻也隱藏著一定的影響。比如與過去相比,嬰兒現在在學步車、汽車安全座椅和嬰兒車上花費的時間遠比被大人抱在懷中的時間要多得多。
也許現代人還不太能接受母乳餵養時間過長、自然分娩,可是人畢竟屬於自然的一部分,藉由追溯過去的育兒之道,汲取歷史的智慧、摒棄不合時宜的育兒教條,似乎能夠讓我們從中學到一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