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民心相通的傳播機理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目前,「一帶一路」建設率先取得成果的地方,都是民心相通基礎好、政治互信水平高的地區。這也表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要想走得好、走得遠,就需要民心相通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民意基礎。正因如此,民心相通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傳播機理究竟為何,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釐清的重要理論命題。

情感在社會結構中具有重要功能

民心相通之所以能夠成為疏通化解絲路沿線各國間「壅塞阻隔」的先導之器,原因正在於關鍵機理——共情傳播。民心相通是「五通」合作機制中唯一直接指向人際關係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貢獻給國際社會的一種充滿在地智慧的傳播與交往範式。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乃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自發的、潛在的、不系統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表現為人們對社會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願望和信念等。通過「心」來認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國人參與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別方式。其中,交往主體情感的互相體認與感通,亦即「共情」,是達至彼此「心通」的樞紐。

所謂「共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譯為「同理心」或「移情性理解」,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研究表明,共情是良好人際關係形成的一種重要溝通機制,對於雙方的成功交流發揮著關鍵作用。共情也有助於個體產生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同時有助於減少群際衝突,改善群際關係。

從心理學來看,從「人心到人心」的民心相通正是一個以「共情」為機理的心理過程。心理過程是個體心理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發展的持續經過,該過程由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認知過程是指人以感知、記憶、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的過程,是為「知」;情感過程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需要滿足與否為中介,是為「情」;意志過程是人有意識地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是為「意」。「知」「情」「意」分別從三個不同層次構成了民心相通的完整心理過程。在三個心理過程階段,「情」對於民心相通至關重要,是傳播主體從認知到意向再到最終行動的中樞要素。

社會學家特納(Jonathan H. Turner)突出強調了情感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功能:「情感具有能量。這些能量將加入到社會的基本運作中,維持群體的聯結和社會的結構。」社會心理學先驅、策動心理學創始人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也從心理動因角度指出了情感對於個體行為的社會意義,「感情是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成熟表現」,「感情的成熟對個體和社會的個性和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的價值和是非判斷都根源於感情;我們的道德準則也同樣根源於此」。這些論述都表明,在民心相通三個層次的心理過程中,情感具有決定後續意志行為的關鍵作用。這一機理為民心相通的共情傳播提供了心理學基礎。

共情傳播的內在邏輯

共情傳播的內在邏輯在於,在共生的狀態和平等的交往關係中,傳播主體能對他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並且能「換位思考」,以同理之心從他者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問題,進而形成共通的意義空間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以「異質化」為基本表徵的國際社會,人際交往存在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地理等複雜因素的阻隔,以及懷疑、偏見、牴觸、恐懼乃至仇恨等心理障礙的幹擾。但是,一旦雙方各被對方所認知、所尊重、所理解,甚至所吸引、所喜歡、所愛慕,這種情感上的互相認同便會產生與對方交往的積極動力。雙方會有意識地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交往的動機,實施各自的意志行為,諸多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自然會被暫時擱置而求同存異,甚至得到疏通、消除和化解。古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和當前「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成功範例,都說明了這一點。

另外,交往主體間的社會差異性越大,情感對其交往成功與否、是否最終達至「心通」越具有重要性。因為政治與社會制度、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差異雖然常常成為國際交往難以克服的障礙,但情感卻是人類共同擁有的一種生理與心理狀態。加拿大學者郝拓德(Todd Hall)將其稱為「人類經驗的核心部分」。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生離死別,這些基本情感往往可以跨越各種藩籬而在人際傳播主體間引起共鳴。民心相通所蘊含的「心通」理念,在本質上正是傳播主體之間「情」的相近、相知、相融的體現。

共情傳播的內在機理在心理學的 「共享表徵」(shared representation) 與「知覺—行動機制」(perception-action mechanisms)中得到了更為科學的解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實施過的動作和體驗過的情緒會產生一個心理表徵,而知覺到他人實施同樣的動作和體驗同樣情緒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個心理表徵,兩個表徵中重複的部分就被稱為 「共享表徵」。當個體知覺到他人的情緒,就會同時激活儲存在大腦鏡像神經系統中的共享表徵,從而將他人的情緒自動地轉化為自己的情緒,因此能夠體驗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知覺—行動」機制。回到民心相通的「心通」語境,所謂「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心心相印」,正是基於傳播主體「共享表徵」而引發的「知覺—行動」。

在共情傳播中,如何以中介物橋接不同的傳播主體以引發其「共享表徵」,是實現彼此「心通」的關鍵環節。所謂中介物是指引發傳播主體產生相同或接近情感態度的客觀事物,它可以使傳播雙方見之動心,會之起意,觸之生情,有效促成傳播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是「心通」的重要媒介和載體,也是共情傳播中的「決定性符號」。中介事物越是恰當,越被雙方所共同認可,就越容易在傳播主體間產生「共享表徵」,共情傳播的進展也就越順利。

「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共情傳播有著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沿線各國雖然社會制度多樣,歷史傳統各異,國情風俗懸殊,但都珍視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紐帶,有著濃厚的絲路情結。這正是引發絲路沿線各國民眾「共享表徵」、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傳播載體。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勇鋒

精彩推薦:

國際輿論場新態勢及其引導範式創新

紮根實踐 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一帶一路高校智庫的演進與貢獻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共情修辭研究助推民心溝通
    共情修辭研究助推民心溝通 2020-08-04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者暢談出版合作和文化交流對於促進民心相通的積極作用
    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和中國駐伊朗大使龐森(右)出席論壇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雷湘平):當地時間23日下午,「一帶一路」與民心相通論壇在德黑蘭召開,多名專家學者暢談出版合作和文化交流對於促進民心相通的積極作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出席論壇並致辭
  • 邊遊邊學 民心相通
    邊遊邊學,民心相通。其實,中印尼兩國間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據中國駐印尼使館介紹,當前,旅遊和教育成為中印尼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下民心相通的重點,中國首次成為印尼最大外國遊客來源地,今年前兩個月遊客就超過40萬;中國成為印尼大學生第二大留學目的地,目前有1.4萬名印尼大學生在華留學深造,今年中國向印尼提供了200個政府獎學金。
  • 謀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原標題:謀求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民心相通需要大力促進人緣相親、文緣相通、命運與共,構建責任共擔、利益共享、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圖為來自斯裡蘭卡的小學生在浙江省長興縣實驗小學體驗中國傳統民族樂器。譚雲俸攝/光明圖片 「通,達也。」自古以來,互聯互通就是人類社會的追求。
  • 「架起一座蒙中民心相通的橋梁」
    4年多來,27部中國電視劇和2部中國電影在蒙古國主流媒體播出,掀起一股「中國文化熱」  「架起一座蒙中民心相通的橋梁」  本報駐蒙古國記者 霍 文他表示,譯製中心之所以在短短幾年內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除了中蒙兩國政府的有力支持外,離不開一群敬業、專業、辛勤傳播中國文化的蒙古國導演、翻譯和配音演員的辛勤付出。  「翻譯中國電視劇是一種享受」  翻譯道爾吉分享了心得體會:「我們翻譯的中國電視劇主要分為古裝劇和現代劇兩類。
  • 中白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訪白俄羅斯文化部長斯韋特洛夫
    摘要:新華社明斯克7月1日電專訪:中白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訪白俄羅斯文化部長斯韋特洛夫 斯韋特洛夫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此次文化周期間展示的中國非遺項目,只是滄海一粟。
  • 做文化、民心相通的橋梁,悅淘成2020杜拜世博會中華文化館戰略合作...
    中華文化館作為杜拜世博會園區內除中國國家館之外的另一重要場館,由中華文化促進會發起建設,參展的主題為「文化,民心相通的橋梁」。本屆杜拜世博會上,中華文化館將致力於弘揚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溝通與交流,推動中國文化企業和產品走向世界。同時,中華文化館將設立300平方米的中華美食文化體驗區,帶來近千種中國各地方特色小吃和美食,邀請各國觀眾品嘗和體驗與美食相關的中華文化。
  • 美美與共 民心相通
    如今,這批學生已成為在模里西斯乃至非洲傳播中國武術文化的中堅力量。「我愛你,中國」模里西斯是非洲唯一一個把春節作為法定節日的國家。每年春節期間,模里西斯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全國人民都來慶祝這個歡樂的節日。「中國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政府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 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2016-10-11參與互動    新華社達卡10月11日電綜述:中孟語言文化交流搭建兩國民心相通橋梁
  • 「一帶一路」手拉手 我們永遠做朋友——記「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在「一帶一路手拉手」之歌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七國少年中國行手拉手活動落下了帷幕。5月13日至5月25日,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柬埔寨、寮國、緬甸、蒙古國、越南、泰國和中國的28名少年,從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西安出發,途經首都北京、「人間天堂」杭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福州,最後抵達「浪漫海城」珠海。
  • 碧桂園森林城市資助馬來西亞學生 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仁者愛人、樂善好施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日益深入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交學院教授高尚濤表示,「我們很欣慰地看到,作為中國代表性民企和世界500強企業,碧桂園在馬來西亞打造森林城市,在帶動200家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同時,也做了很多公益慈善的事情,得到了馬來西亞當地人的歡迎。
  • 「藝術絲綢之旅」讓中新兩國「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社會和民眾基礎,它能夠有力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民眾的友好感情」 「藝術絲綢之旅」世界巡迴展發起方北京億樸文化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明松表示:「在世界民心相通方面,文化交流是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橋梁和紐帶。」經了解,自2015年起,億樸文化就發起了「藝術絲綢之旅」世界巡迴展,並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啟航畫展,展出了31個國家46名畫家142幅作品。
  • 藍迪國際智庫平臺企業與烏人民共築絲綢之路 共促民心相通
    藍迪國際智庫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合作與研究的同時,也時刻關注「一帶一路」公益行動,以此進一步促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夯實「一帶一路」建設民意基礎。藍迪國際智庫以大愛精神播撒公益的種子,以弘揚文明風尚傳遞正能量。
  • 「共情傳播的理論脈絡與實踐意義」線上講座圓滿結束
    為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學一流專業建設,提高學生知識儲備,2020年6月5日下午1點30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新聞傳播系邀請來自浙江大學的吳飛教授為全系師生開展主題為「共情傳播的理論脈絡與實踐意義」的專題講座。講座由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副部長武文穎教授主持,新聞傳播學系系主任王愛玲老師帶領全系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時長約兩個小時,採用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 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鼓勵中阿媒體深化合作增進兩國民心相通
    阿根廷國家廣播電臺臺長佩雷拉與鄒肖力大使出席電視網絡直播節目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孫宇):當地時間16日,中國駐阿根廷大使鄒肖力走訪阿根廷國家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對該臺播出「輝煌七十年·中國電視月」系列報導予以祝賀,並鼓勵中阿媒體繼續加強合作,推動兩國人民深入了解,增進兩國民心相通
  • 人心相通 語言先行_思想理論_人民論壇網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談絲綢之路經濟帶時,就高瞻遠矚地提出「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實現「五通」,當然需要語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語言表述。協商制定區域合作規劃與措施,並使相關政策、法律、規劃、措施為民所知所用,環環都需語言交流。其次,設施聯通更需語言連通。語言之路不通暢,其他方面也難以通暢。
  • 一個中國寮國雙語公號:以鐵路架起兩國民心相通之橋
    他們希望以即將通車的中老鐵路為媒,將兩國各方面聯繫起來,進而架起兩國民心相通之橋。 「我們要當中老鐵路的工程師和中老人民友好的工程師,u2018兩個工程師u2019都要努力做好。」寮國留學生蘇宋用流利的中文說,「回國後,我們要將u2018中老鐵路通u2019的相關內容移植到寮國的社交平臺上,讓更多寮國人更多了解中國、熟悉鐵路、加快發展。」
  •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近日,《國家科學...
    【中國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近日,《國家科學評論》在線刊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領銜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在水貂中的複製、致病及傳播能力研究》,闡釋了水貂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背後的機理。
  • 面對疫情——資訊時代的共情問題
    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也使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傳播範圍變廣,尤其是真實信息能夠即時迅速傳播,既可以阻礙謠言的產生與傳播,也可以減輕人們的信息焦慮,讓每個人都可以無時差地關注到具體信息,強化面對災難的共情,並將積極影響發揮到最大。   共情——是不是輿論騷動的因子?
  • 我科研團隊揭示新冠病毒由水貂向人傳播機理
    科技日報哈爾濱12月10日電 (記者李麗雲)目前,歐美出現水貂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