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帶一路」建設率先取得成果的地方,都是民心相通基礎好、政治互信水平高的地區。這也表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要想走得好、走得遠,就需要民心相通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民意基礎。正因如此,民心相通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傳播機理究竟為何,是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釐清的重要理論命題。
情感在社會結構中具有重要功能
民心相通之所以能夠成為疏通化解絲路沿線各國間「壅塞阻隔」的先導之器,原因正在於關鍵機理——共情傳播。民心相通是「五通」合作機制中唯一直接指向人際關係的頂層設計,也是中國貢獻給國際社會的一種充滿在地智慧的傳播與交往範式。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乃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自發的、潛在的、不系統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表現為人們對社會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願望和信念等。通過「心」來認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國人參與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別方式。其中,交往主體情感的互相體認與感通,亦即「共情」,是達至彼此「心通」的樞紐。
所謂「共情」是一個心理學概念,也譯為「同理心」或「移情性理解」,指的是個體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並在特定情境下做出準確情感反應的一種能力。研究表明,共情是良好人際關係形成的一種重要溝通機制,對於雙方的成功交流發揮著關鍵作用。共情也有助於個體產生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同時有助於減少群際衝突,改善群際關係。
從心理學來看,從「人心到人心」的民心相通正是一個以「共情」為機理的心理過程。心理過程是個體心理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發展的持續經過,該過程由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認知過程是指人以感知、記憶、思維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性質及其相互關係的過程,是為「知」;情感過程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需要滿足與否為中介,是為「情」;意志過程是人有意識地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是為「意」。「知」「情」「意」分別從三個不同層次構成了民心相通的完整心理過程。在三個心理過程階段,「情」對於民心相通至關重要,是傳播主體從認知到意向再到最終行動的中樞要素。
社會學家特納(Jonathan H. Turner)突出強調了情感在社會結構中的重要功能:「情感具有能量。這些能量將加入到社會的基本運作中,維持群體的聯結和社會的結構。」社會心理學先驅、策動心理學創始人麥獨孤(William McDougall)也從心理動因角度指出了情感對於個體行為的社會意義,「感情是心理結構中的一種成熟表現」,「感情的成熟對個體和社會的個性和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我們的價值和是非判斷都根源於感情;我們的道德準則也同樣根源於此」。這些論述都表明,在民心相通三個層次的心理過程中,情感具有決定後續意志行為的關鍵作用。這一機理為民心相通的共情傳播提供了心理學基礎。
共情傳播的內在邏輯
共情傳播的內在邏輯在於,在共生的狀態和平等的交往關係中,傳播主體能對他者的情感「感同身受」,並且能「換位思考」,以同理之心從他者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問題,進而形成共通的意義空間與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以「異質化」為基本表徵的國際社會,人際交往存在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地理等複雜因素的阻隔,以及懷疑、偏見、牴觸、恐懼乃至仇恨等心理障礙的幹擾。但是,一旦雙方各被對方所認知、所尊重、所理解,甚至所吸引、所喜歡、所愛慕,這種情感上的互相認同便會產生與對方交往的積極動力。雙方會有意識地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交往的動機,實施各自的意志行為,諸多傳播障礙和傳播隔閡自然會被暫時擱置而求同存異,甚至得到疏通、消除和化解。古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和當前「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成功範例,都說明了這一點。
另外,交往主體間的社會差異性越大,情感對其交往成功與否、是否最終達至「心通」越具有重要性。因為政治與社會制度、歷史與文化傳統的差異雖然常常成為國際交往難以克服的障礙,但情感卻是人類共同擁有的一種生理與心理狀態。加拿大學者郝拓德(Todd Hall)將其稱為「人類經驗的核心部分」。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生離死別,這些基本情感往往可以跨越各種藩籬而在人際傳播主體間引起共鳴。民心相通所蘊含的「心通」理念,在本質上正是傳播主體之間「情」的相近、相知、相融的體現。
共情傳播的內在機理在心理學的 「共享表徵」(shared representation) 與「知覺—行動機制」(perception-action mechanisms)中得到了更為科學的解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於自己實施過的動作和體驗過的情緒會產生一個心理表徵,而知覺到他人實施同樣的動作和體驗同樣情緒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個心理表徵,兩個表徵中重複的部分就被稱為 「共享表徵」。當個體知覺到他人的情緒,就會同時激活儲存在大腦鏡像神經系統中的共享表徵,從而將他人的情緒自動地轉化為自己的情緒,因此能夠體驗到他人的感受,這就是「知覺—行動」機制。回到民心相通的「心通」語境,所謂「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心心相印」,正是基於傳播主體「共享表徵」而引發的「知覺—行動」。
在共情傳播中,如何以中介物橋接不同的傳播主體以引發其「共享表徵」,是實現彼此「心通」的關鍵環節。所謂中介物是指引發傳播主體產生相同或接近情感態度的客觀事物,它可以使傳播雙方見之動心,會之起意,觸之生情,有效促成傳播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是「心通」的重要媒介和載體,也是共情傳播中的「決定性符號」。中介事物越是恰當,越被雙方所共同認可,就越容易在傳播主體間產生「共享表徵」,共情傳播的進展也就越順利。
「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共情傳播有著悠遠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沿線各國雖然社會制度多樣,歷史傳統各異,國情風俗懸殊,但都珍視古絲綢之路這一歷史紐帶,有著濃厚的絲路情結。這正是引發絲路沿線各國民眾「共享表徵」、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傳播載體。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勇鋒
精彩推薦:
國際輿論場新態勢及其引導範式創新
紮根實踐 抓好智庫人才隊伍建設
一帶一路高校智庫的演進與貢獻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