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哭訴在學校的遭遇,父母的反應絕了:這些情況你不必急著共情

2020-08-18 育兒專家榴槤媽媽


這幾年,隨著育兒知識的科普,很多父母應該都了解過共情的重要性,也都在育兒中踐行過這一育兒方法。

但是,有時候難免有些跑偏。

比如,一個媽媽最近就遇到了一個小插曲。

她兒子即將6歲。這個假期報了個興趣班,還是孩子自己主動要求去上的。

可沒多久,孩子就開始鬧情緒。

媽媽問:怎麼了?

兒子答:因為某某老師太討厭了。自己只是因為急著上廁所、跑得快了點,就被某某老師嚴肅批評了,還罰站了。

聽完兒子的話,這位媽媽就開始共情兒子:

「你一定很委屈吧……這個老師也真是的,不問問清楚就批評你……blablabla。」

媽媽說完這些話後,小男孩就愈發覺得委屈,對培訓班的牴觸情緒似乎更濃了,乾脆詢問媽媽:「我今天可以不去上課了嗎?」

這個時候,媽媽才覺得有些不對勁。

自己怎麼勸著勸著孩子還更來勁了呢。不是說共情就能緩解孩子的壞情緒嗎?

共情本沒錯。

當孩子有情緒,我們可以去對孩子的情緒感受表示理解,但是這個媽媽做錯的地方在於,她過度和孩子一起去自怨自艾,並且憤憤地去指責老師的不是。

有時候,老師的確應該做得更好。

但是只要這個老師的行為沒有越過界限,那麼我們做父母的,其實應該去引導孩子對老師有基本的尊重和理解,同時儘量去做好自己。

當然,家長也可以同時去跟老師加強溝通,多以支持配合的態度去跟老師交流。

當我們做到了這些,孩子和老師的互動才會轉入良性循環。

跳出這個事情本身,我們額外再說說共情這個方法。

一般來說,孩子小的時候承受挫敗的能力弱一些,所以需要我們更多的共情,更及時的回應。但是,孩子越大,他們的內心其實也是會更加強大的。

我們真的不需要總是立刻、過度地去共情孩子。

前兩天,我剛看了一期TED演講,名為《如何培養一個能夠克服焦慮的孩子》,就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演講者上來就告訴我們,她從小就是個比較膽小和敏感的人。怕閃電,怕下大雨,怕看醫生,怕打針……打疫苗要幾個人拉住她才行。

即將升高中那年,她轉學了。

她很擔心自己會不適應新環境。結果,怕什麼就來什麼。

第一節課上,她的說話口音就被老師和同學笑話了。

也是從第一天開始,糟糕的感受就一直纏繞著她。

她回到家,哭著告訴父母一切,明確表示,她想要重新回到原來的城市(紐約)讀書,哪怕去修女院都行。

父母聽了女兒的話,表示:他們會去跟紐約的教父商量(進修女院的事)。但在此期間,女孩必須要堅持去上學。因為只有良好的出勤記錄,後面轉學才會少一些麻煩。

女孩一邊耐受著轉學帶來的不良感受,一邊等待父母兌現承諾。

父母似乎也一直在跟紐約那邊的教父通過信件聯絡、溝通女孩回紐約的事,時不時還會轉達來自「主教」的口信——

就這樣過了幾周後,某一天,女孩跟一個女同學成為了好朋友。在好朋友的幫助下,她結交了更多的小夥伴。

這時候,她早已經把回紐約的事拋到爪哇國了。

看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嗎?這對父母當時的確回應了女兒的情緒,但他們的共情也僅止於此。

在對事情有了一定了解後,他們沒有去批判新老師和新同學,也沒有立即付諸行動,乾脆出於心疼女兒就趕緊幫她去轉學。

他們只是演了一場戲(假裝幫她安排轉學事宜),藉此幫助女兒緩解情緒上的焦慮,但同時該做的事,仍然要求女兒去做了。

事後,幡然醒悟的女兒問過父母:

「我那麼害怕打針,你們為什麼還要帶我去?我那麼害怕被嘲笑,可你們卻編了那麼多的故事騙我去上課?」

父母回答說:「我們每次看到你的樣子都很心疼,但我們知道,那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我們冒著讓你難過的風險,希望等你慢慢習慣後,能夠逐漸適應這些狀況。你必須打疫苗。你必須去上學。」

我相信,在女兒煎熬的那段日子裡,這對父母也一定不好過。

但他們在經過客觀評判後認定,女兒的情況是可以不那麼著急解決的;那個糟糕的局面,是女兒能夠通過自我調節克服的。

真的是一對非常厲害的父母。

他們顯然明白,共情只是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父母最後一定要啟發孩子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以此為結束。

也就是說,父母需要幫孩子從受害者的角色裡跳出來。

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會遇到各種具有挑戰性的人或事,讓孩子學會怎樣應對才是幫TA強大。

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也需要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你不必一直像對待一個小寶寶一樣對待他們。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文章,主要想表達的。

如果孩子已然受到父母過度共情的影響了,該怎麼辦?

說個我認識的朋友的親身經歷吧。

朋友曾經最擅長用的就是共情。

兒子但凡有情緒,她立刻就會回應他、安慰他。

可是,後面她就發現了問題。

比如,聚會的時候,一群孩子一起沒玩多一會兒,就聽見她兒子哇地哭開了。

朋友趕緊飛奔過去,心疼地把兒子抱住。

小男孩哭得愈發響亮了。

他臉上有道紅印子,問題並不大,可孩子卻委屈極了。

顯然,在朋友非常及時周到的次次回應下,孩子學會了:一點疼痛都是不可忍受的。一發生傷害,就要有人安慰才行。

就這樣,他變得越來越依賴媽媽,自己的勇氣和調適能力卻沒能真正建立起來。

該怎麼調整這種局面呢?

在孩子下一回哭泣時,不那麼著急地趕過去。

抱孩子在懷裡時,故作鎮靜地說一句:你很疼呀,不過很快就沒事了寶貝,這只是個很小的傷。

說完就結束安慰。

過多的安慰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多被傷害的情緒,卻沒有機會把關注收回到自身,去處理自己的問題。

總而言之,請不要把共情當做育兒的全部。

共情只是一個單純的小環節,所以請不要加入不必要的評判,以及不要自己也失了分寸,陷入孩子的情緒漩渦裡。

共情結束後,我們仍然要引導孩子積極去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特別是一個5、6歲以後的小孩,馬上要進入學齡期了,就需要試著去強化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

比如,有時候我家孩子鬧情緒,過分抱怨的時候,我就會嚴肅指出來,我們對他的要求是什麼,作為一個人,以及作為一個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承擔一些什麼。

這些我都會講出來。

有時候孩子自己沉浸在一時的情緒裡,需要大人幫他清醒過來,回到正軌上來。

孩子當然任何時候都可以有負面情緒,但他們更需要學會的是,怎樣從負面情緒的泥水中抽身出來,回到岸上,繼續走他們該走的路。

相關焦點

  • 愛卻遭遇逆反?父母學會共情,才能收穫積極懂事的孩子
    現在好了,自己急了吧。雅努力忍住沒有去教訓或者安慰兒子。兒子急得中飯都不想吃。好不容易聯繫了教練,下午匆匆地趕去練車。雅說送他去,不要。那好吧,聽你的。雅有點焦心,因為自己以前不當教養、過度焦慮與事事幹預,兒子很長一段時間萎縮膽小。自己醒悟過來,並且著手糾正對待孩子的態度。這一次看來,好像沒有多少改變。下午,兒子回來,神情輕鬆。雅也不敢多嘴。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一般來說,有4種情況是不適合共情的。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因為他有壓力,感覺媽媽隨時要離他而去。當他感覺不到我們的支持,可能就會「作給你看」,發洩他不安的情緒。(所以不是孩子真的作,而是這時候他更加不安了。)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這個範圍太主觀,不好界定,那我們知道什麼時候不適合共情,排除這些情況就好了。1,趕時間的時候比如上面說的媽媽,她是上班前送孩子去幼兒園,每次都是趕時間的狀態,這個時候就不要跟孩子共情了。著急趕時間,孩子又鬧,共情時雖然嘴上說著理解他的話,但是我們的神情可能早就露餡了,還會時不時地看世界。當我們的表情、語氣都不耐煩,孩子也會敏感地覺察到這些,覺得我們不是真的要幫助他,他可能更不配合了。
  • 遭遇性騷擾後,我做了一個VR共情體驗坊
    原創 思齊 鳳凰WEEKLY「我在被別人襲胸的一剎那,襲來的第一反應是好羞恥。」 自視性格剛烈的楊子曦一次在商場遭遇陌生男子突然襲擊的經歷,讓她陡然間產生自我懷疑和極大觸動,為何受害者會產生強烈的「羞辱感」?
  • 面對大女兒的哭訴,父母沉默不語
    但高齡生子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在高齡生子的背後,許多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案例:老周夫妻在生女兒的時候正好趕上「獨生子女」的政策,因而雖然是一心想生一個兒子來傳戶口本,但還是順應政策沒有再生。女兒在得知父母的想法以後,表示反對,畢竟老周夫妻已經五十幾歲了,現在再生二胎不僅和自己的年齡差距過大,而且還會對父母的身體和經濟狀況都造成巨大的壓力。
  • 家裡有位媽媽老師,孩子表示很崩潰,父母與孩子「共情」很重要
    她希望父母和孩子共情的起點是先回歸做父母,再和孩子換位思考。媽媽是英語老師,孩子憑什麼就要熱愛英語?上小學一年級的冬冬在教室裡上課時,玩橡皮鉛筆,和同桌講話,和後面座位的同學爭吵。「一分鐘都安靜不下來,成天惹是生非,完全不愛學習」,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冬冬媽媽再也淡定不起來。
  • 你知道嗎,你所謂的「感同身受」,不過是一種「共情」
    而之所以會有感同身受這個說法,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共情」。共情,又譯作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的一種能力。剛升入高三的表妹打電話過來抱怨,說最近老師父母在學習上逼得太緊,壓力驟增,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 共情何其難,你GET到了嗎?
    在職二胎媽媽,獨生80後,女兒8歲,兒子4歲。潛心鑽研育兒之道,智趣共生。我記得女兒很小的時候,我跟老公跑去聽正面教育的課程。授課者是我同學的同學,她在我朋友圈裡待了7年了,看著她因為兒子辭去外企工作,專心鑽研教育,然後二胎生了女兒,一路溫馨恬靜,人淡如菊用在她身上最適合不過。那是我第一次了解共情,一晃多年,沒學會,倒是把說教練得爐火純青。什麼是共情?
  • 共情,被「聽到」的力量——讓親子溝通變得更有效率
    我: 哦,你不想下去玩啊(內心很納悶,每天可都是很期待這個時間的啊)。女兒: 是啊,那些男孩子很討厭。我: 為什麼啊?女兒: 他們拿著槍玩遊戲。我: 你是怕他們的槍嗎?女兒: 是啊,萬一不小心打到我怎麼辦?我都不敢接近他們,可他們到處亂串,我都不想下去玩了。
  • 爸爸給女兒科普生理期,「難以啟齒」的性教育,這回答絕了!
    爸爸給女兒科普生理期,"難以啟齒"的性教育,這回答絕了!曾經有一檔節目調研了爸爸是否給女兒講過"月經",得到的回答90%都是否定。在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女主角顧佳與父親相依為命,但礙於許多問題無法溝通,導致與父親的關係一直比較尷尬,其中就包括第一次來月經。
  • 《小豬,別哭了》: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所謂共情(Empathy),又稱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顧名思義,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承認吧,很多時候我們的共情效果,真比不上繪本中的樹。那麼,仔細分析書中樹如何共情的細節,反思我們的日常安撫孩子的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 「媽,我不要芭比娃娃了,求你別打了!」女兒的哭訴寶媽內心崩潰
    導讀:「媽,我不要芭比娃娃了,求你別打了!」女兒的哭訴寶媽內心崩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我不要芭比娃娃了,求你別打了!」女兒的哭訴寶媽內心崩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
    導讀: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哭訴「媽媽,他老摸我」,孩子自我保護意識很重要,可別忽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們千萬別中招,這些反應可不能有
    父母們必須正確認識孩子的這些轉變。對於語言能力正在發展中的幼兒來說,說&34;話是一條必經之路。這種&34;的語言非常的新奇,於是模仿說幾句,試探下成人的反應。孩子剛開始是不知道什麼是狠話什麼是髒話的。
  • 孩子一天打20個電話哭訴!家長急了
    反應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各種不適應,有的厭學情緒嚴重,有的甚至每天要打20多個電話向父母哭訴。永康的小靜成績優異,今年被金華一所知名的民辦初中錄取。女兒在電話一直哭,反覆就一句話:「我不要住校,我每天都睡不著,我要住在家裡。」另一位高一學生小浦,由於中考發揮失常,沒能考進自己理想的高中,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才去錄取的高中報導。但是最近小浦鐵了心似得堅決要求離校,誰勸都沒用。原來他覺得學校比較偏僻,同學又陌生,再想到就是因為中考沒考好,結果造成現在的狀況,又懊惱又自責,所以一定要離開這所學校。
  • 孩子一天打20個電話哭訴!家長急了
    反應孩子上學後出現的各種不適應,有的厭學情緒嚴重,有的甚至每天要打20多個電話向父母哭訴。永康的小靜成績優異,今年被金華一所知名的民辦初中錄取。假期裡,她自信滿滿,對初中生活充滿了憧憬,但在入校軍訓兩天後,小靜的狀態發生極大改變。「 一天打20幾個電話,有時候晚上幾乎不睡覺。 」小靜的母親為此非常發愁。
  • 女兒因名字特殊沒法保研,媽媽含淚哭訴:我錯了,給父母敲個警鐘
    01因為女兒名字「太特殊」無法保研,媽媽自責不已 藍藍媽自打有了女兒之後,就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孩子的身上 藍藍媽媽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費盡心思的想給孩子改名,卻四處碰壁,因為她女兒已經長大,如果要改名很多證件都要更改名字,這是一個「大工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很麻煩,因為這事藍藍媽媽特別的後悔自責,含淚哭訴:「我錯了,媽媽對不起你」。
  • 女兒因名字特殊沒法保研,媽媽含淚哭訴:我錯了,給父母敲個警鐘
    藍藍媽媽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費盡心思的想給孩子改名,卻四處碰壁,因為她女兒已經長大,如果要改名很多證件都要更改名字,這是一個「大工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很麻煩,因為這事藍藍媽媽特別的後悔自責,含淚哭訴:「我錯了,媽媽對不起你」。
  • 「媽媽,你別打了,我不要了!」聽了女兒的哭訴,母親黯然淚下
    導讀:「媽媽,你別打了,我不要了!」聽了女兒的哭訴,母親黯然淚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你別打了,我不要了!」聽了女兒的哭訴,母親黯然淚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遭遇道德綁架式育兒,女孩一句話回懟
    大家遭遇過道德綁架嗎?在你很累的情況下,有老人要求你讓座;在你孕期沒顯懷的時候,抱著嬰兒的婦女要求你讓座;在你三十歲沒結婚的時候,家裡親人熱情幫你介紹對象,還說不結婚就是不孝……這些相信大家多多少少經歷過一些,被其他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批評教育甚至捆綁你,這樣的方式被稱為「道德綁架」。實際上在育兒的過程中,小小的孩童也會遭遇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