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孩子用這些方法調節情緒,發展情商,卻最常被家長責怪

2020-10-03 媽媽沒時間

情商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曾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在學習了社交與情緒方面的技巧,情商得到提高後,他們不僅變得更自信,更容易控制衝動,不良行為得到改善,連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

情商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重點學習和培養的。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一生氣就愛發脾氣,大喊大叫,滿地打滾,甚至扔東西,打人,這正是孩子不會調控情緒,不會合理表達情緒的表現。

作為家長,遇到孩子有傷心、憤怒、焦慮等情緒時,我們該如何引導,幫助他學會調節情緒,提高情商呢?

其實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給我們發送信號,希望我們能用恰當的方式幫助他,可惜大部分家長並沒有讀懂孩子的信號,甚至對這些信號產生誤解,責備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今天的文章,小樣媽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幫助0-6歲的孩子調節情緒,提升情商。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遇到情緒問題時會給我們發送哪些信號,我們該如何去幫助他

0-1歲

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小嬰兒遇到事情只會哭,什麼事都需要大人幫忙。但事實上,在調節情緒這方面,嬰兒並不是完全被動的。1歲前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卻會用兩種方式調節、安撫自己的情緒。

1、轉移注意力

寶寶3個月大時,就會用轉頭、移開目光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平復自己的情緒。

當大人陪寶寶玩的時候,如果刺激強度在寶寶的承受範圍內,寶寶會開心地笑,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但如果刺激強度超過了寶寶的承受範圍,寶寶感到自己過於激動、興奮時,就會避開大人的目光,用這種方式發射「我累了,需要休息」的信號。

當你看到寶寶轉移目光時,不要誤以為他不喜歡你,不想和你玩,也不要強迫他看你。不妨讓寶寶稍事休息一下,暫停當前的遊戲,降低活動的強度。

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緩和情緒,平靜下來,避免他情緒崩潰,哭鬧收場。

2、自我安慰

1歲前,寶寶另一個調節情緒的本領就是用吃手指的方式安撫自己。

當他覺得緊張、不安,比如看到陌生人,沒見過的新玩具,或者睡覺、打針前,都會用吃手指的方式尋求安慰,緩解自己緊張的情緒。可惜很多大人覺得吃手指不衛生,不乾淨,常常會粗暴地打斷寶寶,阻止他吃手。

我見過很多老人,甚至是年輕的新手爸媽在看到寶寶吃手時,生氣地打寶寶的小手,一邊打一邊責怪寶寶不講衛生。這種做法不僅會嚇到寶寶,還會加劇他們的緊張情緒,讓吃手變得更頻繁。

其實1歲前,我們不必阻止寶寶吃手。只要保證小手的清潔,勤剪指甲,多陪寶寶玩一些需要動手的活動,適度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讓寶寶能夠自由、安心地吃手,用這種方式探索感覺,調節情緒,體驗對自身的掌控感,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1-2歲

1歲後,寶寶的行動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他不僅學會了走路,可以獨立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小手也變得十分靈巧,可以抓握、擺弄、捏起各種東西。身體運動能力的增強促使寶寶發展出了兩種新的情緒調節方式。

1、尋找大人

由於這一階段寶寶已經和媽媽(或其他經常照顧他的人)建立起了依戀關係,因此,當寶寶情緒出現波動,遇到難過、害怕、生氣的事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媽媽尋求安慰

這其實是個很聰明的辦法。孩子知道自己能信賴誰,從誰那裡可以得到幫助和安慰,便主動靠近那個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但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大人都能讀懂孩子的求助信號。當孩子一邊哭,一邊要大人抱,卻不能清楚表達到底發生了什麼時,很多家長會把這當成是軟弱、黏人、情緒化的表現,這其實是對孩子的極大誤解。

要知道,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需要從「他助」逐漸過渡到「自助」。對於一個兩歲不到的孩子,他連情緒、感覺是什麼都沒有搞懂,又怎麼可能理智地應對呢?

只有家長把握住每一次孩子情緒化的機會,當他難過得只知道哭,生氣只會扔東西時,我們接納他的感受,給他理解和安慰,並在他冷靜後告訴他,「你這是難過/生氣/沮喪的感覺,下次再有這種感覺,你可以怎麼說/怎麼做……」

幫助孩子不斷練習,直到他掌握表達、排解情緒的方法,他才能實現情緒管理能力的飛躍,不再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發洩情緒。

2、藉助「依戀物」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除了找最親近的人尋求安慰,還有一種常見做法,就是抱著他最喜歡的小枕頭或小毛巾。

這些柔軟的小枕頭、小毛巾通常是從小陪孩子長大,或者和媽媽有關。在孩子心裡,這些物品能給他精神上的安慰,是媽媽的象徵,因此又叫作「依戀物」。

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整天抱著一個依戀物,髒了不肯洗,破了不肯扔,並不是件好事情。特別是男孩子,這麼依賴一個物品,走哪都要帶著,家長免不了會擔心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髮育,怕孩子會太軟弱,不獨立。

其實恰恰相反,依戀物就像是孩子適應新環境、克服消極情緒時的一根拐杖,能在他還無法完全獨立的時候幫他一把,幫助他調整情緒,構建安全感。等到孩子真正獨立了,成長了,他就會主動地放下依戀物。

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某件物品特別依賴時,不建議強行幹涉,幫孩子清洗、更換,甚至偷偷扔掉依戀物。越是給孩子壓力,孩子越不安,對依戀物的依賴也就越強。

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主動地幫孩子培養一個依戀物,比如小毛巾、小玩偶、小毯子,並且提前準備兩份,方便清潔和更換。

在孩子斷奶、分床睡、和父母分離、上幼兒園等時期,依戀物會發揮安撫的作用,幫助孩子更平順地實現過渡。

2-3歲

2歲後,孩子的情緒能力和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調控情緒也有了新的方法。

1、離開不適的環境

當孩子在某個情境中感到不適,比如和小朋友有矛盾,不喜歡某個新環境,玩玩具時遭遇到挫折,孩子會用離開的方式緩解不適的情緒,避免情緒升級。然而這種做法在家長眼中恰恰成了逃避問題,膽小懦弱的表現

比如帶孩子去興趣班、幼兒園,孩子一看到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就害怕了,急著想回家。這是孩子在陌生環境下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膽小無關。但我們卻理想地希望孩子什麼也不怕,自信、積極地融入新環境,沒有任何情緒波動,這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從孩子的表情、行為中讀到他的感受和情緒,允許他暫時離開不舒服的環境。等他冷靜下來後,再用共情、鼓勵、提建議、拆解任務等方式幫助他建立信心,克服困難。

類似的,當孩子在遊樂場、餐廳等公共場合情緒太激動,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時,我們也可以帶他暫時離開當時的環境,找一個安靜、人少的地方冷靜一下,再做引導和溝通,這樣能避免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

2、角色扮演遊戲

2歲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符號表徵功能的出現,他們開始熱衷於玩以物代物,充滿幻想的角色扮演遊戲。

雖然在大人眼裡,孩子只是在模仿,玩過家家遊戲,但實際上,角色扮演遊戲能從多方面促進孩子的發展,提升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共情能力,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情緒宣洩渠道

比如孩子害怕打針,通過扮演醫生的角色給洋娃娃打針,孩子能釋放掉之前積累的恐懼情緒,增加對打針過程的熟悉度和掌控感,玩的次數多了,他就慢慢不那麼害怕了。

當孩子遇到類似的事件(如看病、上幼兒園、一個人睡覺),積累了一些負面情緒,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時,我們可以主動地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在表演、模仿的過程中宣洩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自信和勇氣。

3-6歲

1、用語言控制情緒

語言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有很強大的作用。

3歲後,孩子的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當他在大人的引導下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比如生氣時說「我生氣了,我氣壞了」,通過行為宣洩情緒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打人、發脾氣等不當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不過要注意的是,孩子能否使用語言調控情緒,和家長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很多家長本身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孩子不聽話就用打罵、吼叫的方式管教,這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好的示範。

還有的家長不習慣和孩子談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各種負面情緒時,家長總是焦慮地迴避問題,用哄騙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快速轉移到開心的事情上,這樣孩子就失去了感受、控制情緒的機會。

其實3歲後是孩子性格和情商培養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注重這方面的引導,當孩子出現難過、憤怒、內疚等情緒時,告訴孩子他正在體驗什麼感覺,這種感覺的名稱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舒服一點

平時看繪本,看動畫片,聽故事,遇到具體的事件時,也可以抓住機會和孩子討論情緒,培養他對情緒的敏感度,教他一些應對情緒的方法。

這樣當孩子再遇到強烈的情緒時,他就懂得如何接納自己,接納情緒,用語言、深呼吸、聽音樂、冥想、做喜歡的事等健康、積極的方式表達和釋放情緒,成為一個高情商、受歡迎的人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0-6歲孩子調節情緒的7種做法。有些方法只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吃手指,有些方法則更具適用性,比如離開不適的環境,用語言控制情緒等,孩子超過6歲後也能繼續使用,希望對你和孩子有幫助。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歷史文章:

相關焦點

  • 6歲前,用這7個方法幫孩子提高情商,孩子情緒穩定,不亂發脾氣
    情商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曾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在學習了社交與情緒方面的技巧,情商得到提高後,他們不僅變得更自信,更容易控制衝動,不良行為得到改善,連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
  •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長們首先要學會感受孩子的情緒!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家長們首先要學會感受孩子的情緒!前言:孩子們需要感受情緒和練習容忍情緒來發展自我控制和情商。當情緒高漲時,人們會做一些他們通常不會說的事情。當你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是你一直在做的事情。直到10歲,孩子們才會持續使用更複雜的策略來自我調節情緒。這些策略可以被簡單地分為兩類:試圖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試圖容忍情緒的策略。1.
  • 心理學博士:情商比智商重要,家長跟孩子常說4句話,孩子情商高
    自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格爾曼在美國進行研究時提出有關「情商」一詞的時候,並在之後將其匯聚成為《情商》一書之後,情商這個新鮮的概念就開始火了起來,隨後也越發的得到推崇。那麼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家長應當更注重對孩子自身的培養?還是對孩子情商的教育?一直是教育界討論不休的話題。教育界在對美國的教育進行研究之後發現,美國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加注重對孩子的情商培養。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本來玩得好好孩子,突然大哭大鬧,或者出門在外,看見喜歡的玩具不給買,就立即在地上打滾,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也使得很多家長為之頭疼,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更加有效調節孩子的情緒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情緒想要了解如何讞節孩子情緒,那麼就最好先知道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通常來說會有以下幾點
  • 情緒調節是必備技能,事關孩子人際交往,情緒調節4策略要掌握
    情緒調節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備技能之一,這種能力對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情商培養和心理健康等均有重要的影響。01 影響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4個因素眾所周知,情緒失調則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適應不良的表現之一。因此,情緒調節的能力很重要。
  • 孩子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家長常和他說這些話,娃將來情商低不了
    文|西紅柿媽媽很多名人都談過「情商和智商」的話題,其中馬雲聊情商,說得最貼人心。馬雲的這段講話,對於家長教育子女,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馬雲談情商和智商馬雲在一次演講中說:這是個概率問題,通常情況下,情商很高的人,他覺得自己很聰明,人人都喜歡他,就不太願意讀書。
  • 孩子情商的高低,與父母是否積極回應有關,做情緒訓練管理型家長
    於是情商從小培養的話題也傳開了,家長們都會選擇在孩子幼兒園期間再報考一個情商學習班。因為這個時間段的孩子正在從個人走向集體,情商的表現和培養都會在這個時候開始萌芽。但是,這只是家長們認為的,其實孩子真正情商萌芽的階段,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 家長怎麼調節孩子的情緒
    我們家長要注意不要過於幹涉孩子正常範圍的情緒波動,正常範圍內的波動不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多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緒波動。孩子產生不良情緒分兩方面: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自身性格、自身素質、自身興趣愛好造成的。客觀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 培養孩子的情商要進行情緒管理
    不幸的背後是現在人越來越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現實狀況,情緒二字說起來輕飄飄,但它在人生活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情緒的感知和掌控能力,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情商。情商包含情緒、情感、意志以及耐受挫折的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擁有高情商意味著能更好地克制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在社交中更能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與生活而言,高潮或低谷都能通過高情商進行調節。
  • 孩子如果常說這四句話,說明情商真的很低,家長要當心了
    導讀:孩子如果常說這四句話,說明情商真的很低,家長要當心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如果常說這四句話,說明情商真的很低,家長要當心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4-7歲孩子提高情商,一定要多玩這6類情商遊戲,兒童心理學家推薦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對孩子情商的培養。就像情商大師丹尼爾·戈爾曼說的那樣:「一個人如果不具備情感能力,沒有自我意識,不能處理悲傷情緒,沒有同理心,不知道怎樣跟人很好地相處,即使再聰明,這個人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好情緒,培養高情商?這招太實用了
    例如家長拒絕給孩子買玩具時,孩子就會大哭大鬧;孩子跟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只要自己輸了就表現得很不開心;孩子在考試發揮失常時,就會顯得非常失落甚至做一些極端行為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屬於情緒控制能力差與情商低的表現。而情緒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孩子的情商首先要從孩子的情緒開始培養。
  • 兒童情緒管理:幫助孩子提高情商的6個重要方法
    不幸的是,父母並不總是認真地和他們的孩子談論情商——它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是有用的。研究表明,擁有高情商的年輕人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並在面對問題時,做出更健康的選擇。換句話說,發展我們孩子的情商確實會帶來實際的好處。
  • 家長常和孩子說這些話,孩子情商低不了,長大後也會更自信
    家長多和孩子說這些話,也會提高孩子的情商>,但是不是什麼事都要由父母來做,很多事都是孩子應該學會的,對於這些事,父母要放手讓他們去做。情商高的孩子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也更有方法,但在孩子小時候是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情緒的,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別人的情緒,而家長的提問,就會讓孩子找到一個抒發自己
  • 白巖松: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家長常說這4句話,孩子情商低不了
    孩子的智商一直是家長們關注的話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情商的重要性也日漸突顯。而情商基本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這要求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情商教育。案例寶媽琳琳的兒子小剛正在上初中,這段時間小剛悶悶不樂的,琳琳一眼就看出來了,於是便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
  • 如何讓孩子擁有高情商?家長做好這幾點,孩子情商比同齡人更高
    對於孩子情商的培養,家長們千萬不能忽視,根據研究表明,情商能力並不是先天遺傳的,更多的是通過家長後天的培養,所以,家長想讓孩子情商高,要做好以下幾點。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的情緒、抗挫折、意志力等等,情商高的孩子,可以很好的將不可控的情緒變為可控情緒,而且還能夠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總之情商能力關乎到孩子的方方面面,家長一定要多注意。
  • 發現情商——情緒是會影響智商的
    之後,塞裡格曼對這些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智商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了「超級樂觀主義者」的好成績。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業績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通過塞裡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了該公司錄用推銷員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父母與孩子的情緒溝通,決定了孩子的情商養成
    有的時候家長覺得孩子不聽話,脾氣不好,卻沒想過孩子的這些行為源自自身,源自沒有重視孩子的【情商培養】。0-5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而孩子畢竟小,在表達情緒上難免會出現不好的情況,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對自己和別人不利的行為,可見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情商的培養。在情商培養的過程中,父母別忽視了關鍵一點「情緒溝通」。
  • 心理學教授:情商比智商重要,家長常跟孩子說3句話,孩子情商高
    可能,大部分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智商高的,將來就會更有出息,但事實上,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智商僅僅佔了一小部分,現在很多家長僅僅看到孩子的智商,從而忽略了情商培養。心理學教授:情商比智商重要,家長常跟孩子說3句話,孩子情商高。
  • 研究發現:經常挨打的孩子,和不常被打的孩子,智商發展差距大
    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這是經過一定的研究的。美國布希爾海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報告發現:從小常接受家長挨打、挨罵的兒童在智商測驗中平均分96分,而那些不常挨打或幾乎不曾挨罵的小孩的智商測驗平均分則為10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