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對孩子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曾通過研究發現,孩子在學習了社交與情緒方面的技巧,情商得到提高後,他們不僅變得更自信,更容易控制衝動,不良行為得到改善,連學習成績也明顯提高了。
情商中很重要的一塊內容就是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表達情緒,這也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重點學習和培養的。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一生氣就愛發脾氣,大喊大叫,滿地打滾,甚至扔東西,打人,這正是孩子不會調控情緒,不會合理表達情緒的表現。
作為家長,遇到孩子有傷心、憤怒、焦慮等情緒時,我們該如何引導,幫助他學會調節情緒,提高情商呢?
其實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開始給我們發送信號,希望我們能用恰當的方式幫助他,可惜大部分家長並沒有讀懂孩子的信號,甚至對這些信號產生誤解,責備孩子不聽話,不懂事。
今天的文章,小樣媽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幫助0-6歲的孩子調節情緒,提升情商。我們一起來看看孩子遇到情緒問題時會給我們發送哪些信號,我們該如何去幫助他。
在我們成年人的觀念裡,小嬰兒遇到事情只會哭,什麼事都需要大人幫忙。但事實上,在調節情緒這方面,嬰兒並不是完全被動的。1歲前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卻會用兩種方式調節、安撫自己的情緒。
1、轉移注意力
寶寶3個月大時,就會用轉頭、移開目光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平復自己的情緒。
當大人陪寶寶玩的時候,如果刺激強度在寶寶的承受範圍內,寶寶會開心地笑,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但如果刺激強度超過了寶寶的承受範圍,寶寶感到自己過於激動、興奮時,就會避開大人的目光,用這種方式發射「我累了,需要休息」的信號。
當你看到寶寶轉移目光時,不要誤以為他不喜歡你,不想和你玩,也不要強迫他看你。不妨讓寶寶稍事休息一下,暫停當前的遊戲,降低活動的強度。
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緩和情緒,平靜下來,避免他情緒崩潰,哭鬧收場。
2、自我安慰
1歲前,寶寶另一個調節情緒的本領就是用吃手指的方式安撫自己。
當他覺得緊張、不安,比如看到陌生人,沒見過的新玩具,或者睡覺、打針前,都會用吃手指的方式尋求安慰,緩解自己緊張的情緒。可惜很多大人覺得吃手指不衛生,不乾淨,常常會粗暴地打斷寶寶,阻止他吃手。
我見過很多老人,甚至是年輕的新手爸媽在看到寶寶吃手時,生氣地打寶寶的小手,一邊打一邊責怪寶寶不講衛生。這種做法不僅會嚇到寶寶,還會加劇他們的緊張情緒,讓吃手變得更頻繁。
其實1歲前,我們不必阻止寶寶吃手。只要保證小手的清潔,勤剪指甲,多陪寶寶玩一些需要動手的活動,適度轉移他的注意力就可以了。
讓寶寶能夠自由、安心地吃手,用這種方式探索感覺,調節情緒,體驗對自身的掌控感,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1歲後,寶寶的行動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他不僅學會了走路,可以獨立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小手也變得十分靈巧,可以抓握、擺弄、捏起各種東西。身體運動能力的增強促使寶寶發展出了兩種新的情緒調節方式。
1、尋找大人
由於這一階段寶寶已經和媽媽(或其他經常照顧他的人)建立起了依戀關係,因此,當寶寶情緒出現波動,遇到難過、害怕、生氣的事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媽媽尋求安慰。
這其實是個很聰明的辦法。孩子知道自己能信賴誰,從誰那裡可以得到幫助和安慰,便主動靠近那個人,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但在生活中,並不是所有大人都能讀懂孩子的求助信號。當孩子一邊哭,一邊要大人抱,卻不能清楚表達到底發生了什麼時,很多家長會把這當成是軟弱、黏人、情緒化的表現,這其實是對孩子的極大誤解。
要知道,孩子調節情緒的能力需要從「他助」逐漸過渡到「自助」。對於一個兩歲不到的孩子,他連情緒、感覺是什麼都沒有搞懂,又怎麼可能理智地應對呢?
只有家長把握住每一次孩子情緒化的機會,當他難過得只知道哭,生氣只會扔東西時,我們接納他的感受,給他理解和安慰,並在他冷靜後告訴他,「你這是難過/生氣/沮喪的感覺,下次再有這種感覺,你可以怎麼說/怎麼做……」
幫助孩子不斷練習,直到他掌握表達、排解情緒的方法,他才能實現情緒管理能力的飛躍,不再用哭鬧、發脾氣的方式發洩情緒。
2、藉助「依戀物」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除了找最親近的人尋求安慰,還有一種常見做法,就是抱著他最喜歡的小枕頭或小毛巾。
這些柔軟的小枕頭、小毛巾通常是從小陪孩子長大,或者和媽媽有關。在孩子心裡,這些物品能給他精神上的安慰,是媽媽的象徵,因此又叫作「依戀物」。
在很多家長眼裡,孩子整天抱著一個依戀物,髒了不肯洗,破了不肯扔,並不是件好事情。特別是男孩子,這麼依賴一個物品,走哪都要帶著,家長免不了會擔心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髮育,怕孩子會太軟弱,不獨立。
其實恰恰相反,依戀物就像是孩子適應新環境、克服消極情緒時的一根拐杖,能在他還無法完全獨立的時候幫他一把,幫助他調整情緒,構建安全感。等到孩子真正獨立了,成長了,他就會主動地放下依戀物。
當我們發現孩子對某件物品特別依賴時,不建議強行幹涉,幫孩子清洗、更換,甚至偷偷扔掉依戀物。越是給孩子壓力,孩子越不安,對依戀物的依賴也就越強。
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主動地幫孩子培養一個依戀物,比如小毛巾、小玩偶、小毯子,並且提前準備兩份,方便清潔和更換。
在孩子斷奶、分床睡、和父母分離、上幼兒園等時期,依戀物會發揮安撫的作用,幫助孩子更平順地實現過渡。
2歲後,孩子的情緒能力和認知能力進一步提升,調控情緒也有了新的方法。
1、離開不適的環境
當孩子在某個情境中感到不適,比如和小朋友有矛盾,不喜歡某個新環境,玩玩具時遭遇到挫折,孩子會用離開的方式緩解不適的情緒,避免情緒升級。然而這種做法在家長眼中恰恰成了逃避問題,膽小懦弱的表現。
比如帶孩子去興趣班、幼兒園,孩子一看到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就害怕了,急著想回家。這是孩子在陌生環境下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和膽小無關。但我們卻理想地希望孩子什麼也不怕,自信、積極地融入新環境,沒有任何情緒波動,這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
作為家長,我們要從孩子的表情、行為中讀到他的感受和情緒,允許他暫時離開不舒服的環境。等他冷靜下來後,再用共情、鼓勵、提建議、拆解任務等方式幫助他建立信心,克服困難。
類似的,當孩子在遊樂場、餐廳等公共場合情緒太激動,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時,我們也可以帶他暫時離開當時的環境,找一個安靜、人少的地方冷靜一下,再做引導和溝通,這樣能避免孩子做出不當的行為。
2、角色扮演遊戲
2歲後,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和符號表徵功能的出現,他們開始熱衷於玩以物代物,充滿幻想的角色扮演遊戲。
雖然在大人眼裡,孩子只是在模仿,玩過家家遊戲,但實際上,角色扮演遊戲能從多方面促進孩子的發展,提升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共情能力,同時也為孩子提供了安全的情緒宣洩渠道。
比如孩子害怕打針,通過扮演醫生的角色給洋娃娃打針,孩子能釋放掉之前積累的恐懼情緒,增加對打針過程的熟悉度和掌控感,玩的次數多了,他就慢慢不那麼害怕了。
當孩子遇到類似的事件(如看病、上幼兒園、一個人睡覺),積累了一些負面情緒,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時,我們可以主動地和孩子玩角色扮演遊戲,讓他在表演、模仿的過程中宣洩情緒,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自信和勇氣。
1、用語言控制情緒
語言對情緒的調節和控制有很強大的作用。
3歲後,孩子的語言能力快速發展,當他在大人的引導下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比如生氣時說「我生氣了,我氣壞了」,通過行為宣洩情緒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打人、發脾氣等不當行為也會逐漸消失。
不過要注意的是,孩子能否使用語言調控情緒,和家長的引導有很大的關係。很多家長本身的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孩子不聽話就用打罵、吼叫的方式管教,這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好的示範。
還有的家長不習慣和孩子談論情緒,當孩子出現各種負面情緒時,家長總是焦慮地迴避問題,用哄騙的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快速轉移到開心的事情上,這樣孩子就失去了感受、控制情緒的機會。
其實3歲後是孩子性格和情商培養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注重這方面的引導,當孩子出現難過、憤怒、內疚等情緒時,告訴孩子他正在體驗什麼感覺,這種感覺的名稱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舒服一點。
平時看繪本,看動畫片,聽故事,遇到具體的事件時,也可以抓住機會和孩子討論情緒,培養他對情緒的敏感度,教他一些應對情緒的方法。
這樣當孩子再遇到強烈的情緒時,他就懂得如何接納自己,接納情緒,用語言、深呼吸、聽音樂、冥想、做喜歡的事等健康、積極的方式表達和釋放情緒,成為一個高情商、受歡迎的人。
今天給大家介紹了0-6歲孩子調節情緒的7種做法。有些方法只適合年齡較小的孩子,比如吃手指,有些方法則更具適用性,比如離開不適的環境,用語言控制情緒等,孩子超過6歲後也能繼續使用,希望對你和孩子有幫助。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腦功能培訓師,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
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