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自殺的新聞頻繁上熱搜,這不光是因為現在的媒體發達了,客觀的事實是,這些事件的概率確實在連年增長,幾十年來未成年人殺人犯罪事件增長4倍、自殺事件增長3倍,這些增長的數字背後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的憂患。
今年6月,山西中北大學一名大二學生,因考試作弊想不開後選擇了跳樓自殺。監考老師發現學生作弊後,沒收了他的卷子並要求學生寫下作弊承諾書,學生趴在桌子上哭了好一會兒,在離開考場後不久墜樓身亡。
考場裡的整個過程都被監控記錄下來,監考老師做法並無不妥,並且學生也沒有表現出特別異常的情緒。新聞爆出後,客觀者都認為監考老師沒錯,更多地還是替男生以及他的家人惋惜,人生才剛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未知在前方等待探索,一場考試作弊何至於此?
不幸的背後是現在人越來越缺乏情緒控制能力的現實狀況,情緒二字說起來輕飄飄,但它在人生活中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情緒的感知和掌控能力,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情商。
情商包含情緒、情感、意志以及耐受挫折的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擁有高情商意味著能更好地克制衝動,懂得延遲滿足,在社交中更能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與生活而言,高潮或低谷都能通過高情商進行調節。
情商有先天影響更有後天因素,先天部分在於遺傳,比如一對雙胞胎,通過觀察性格上的差異會很明顯,比如一個愛鬧騰,一個比較安靜,在長大以後這份性格也會影響孩子的思想以及行為,這屬於先天的部分。
後天在於家長以及環境等的影響,由於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是最大的陪伴者和影響者,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要注意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情緒管理訓練,這對於孩子心理成長有所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一項研究中,研究針對119個家庭進行跟蹤觀察,看孩子在情緒化過程中家長是如何回應的,這項研究從4歲一直持續到孩子青春期。
最終研究結果和設想一致:在大致分為兩類的父母影響下,能在情緒上給予指導的教育讓孩子的身心更健康,成績也更優異。家長們普遍和孩子也相處的較好,接受情緒管理訓練有助於培養情緒健康,這樣的結果並不讓人意外。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在日常中要引導孩子共享情緒,當孩子出現生氣、憤怒等消極情緒的時候,家長會教孩子如何調節情緒,緩解心理狀態,通過適當的方式來進行情緒釋放或自我調節,這樣生活中的坎不會成為更大的阻礙,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樂觀而積極。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也是最重要的課堂之一,實際上父母能對孩子帶來的影響很多,也很關鍵,在情緒管理上,親密的親子關係下家長同樣比老師等更容易觸碰到孩子的內心,為他們給予心靈上的力量。
在教育中,共情是幫助親子進行情感交流的重點,因此作為父母的應該多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具體該怎麼做,通過以下五個步驟,幫助孩子建設強大的內心力量並不難。
1. 感知情緒
感知情緒其實就是共情這部分,孩子的喜怒哀樂有時候家長能很敏銳地就感受到,但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在必要進行開導之前了解背後的原因很重要。
但大多人情緒不好的時候都不愛說發生了什麼。比如看到孩子生氣了,媽媽問:寶貝你怎麼不開心了?這時候孩子也會生悶氣,可能就不回答,或者對父母的問詢表示不耐。
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和背後的原因向父母袒露,這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互動來建立互信,也就是以上說的共情,家長可以通過說出孩子內心的感受,更進一步的引導孩子說出原因,或者用推測的方式引出這一內容的討論。讓孩子願意說出情緒背後的心思要循序漸進。
2. 幫助孩子消化消極情緒
一個人終究會遇到不順心、消極的情緒,因此對待消極情緒不必一味的排斥,當事情發生了,情緒出現了,這時候家長大可以將其看做是一次機會,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消化情緒。在處理消極情緒的時候,只想著迴避,轉移話題無濟於事,因此「消化」才是解決的最好辦法。
比如孩子因為要去看醫生而哭鬧,這時候家長哄孩子不打針也許能短時間內讓孩子止住哭鬧,但這並不是屢試不爽的做法,讓孩子「不害怕」看醫生打針才是正解。
強化孩子內心對打針的勇氣,如果對打針不害怕了,那麼哪怕下次看醫生孩子也不會陷入害怕的情緒,消化和迎難而上是大多數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3. 換位思考
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有時候怎麼勸都不聽,家長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於是開始大發脾氣,最後孩子光記著哭了,家長光記著訓斥孩子,指責他不聽話了,這樣的解決辦法無濟於事。
因此有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或同齡人朋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這樣家長對孩子的了解更多,孩子也能體會到家長是為自己著想的。
4. 幫助孩子給情緒貼標籤
認知發展尚未成熟階段,有時候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是缺乏判斷的,相比最簡單的生氣、高興等等,如緊張,擔心等情緒孩子未必能很好地認識到。
這時候家長通過感受情緒,告訴孩子你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是因為什麼發生的,這樣慢慢地在感受不同情緒的時候,個人的認知和判斷會得到成長,更進一步的,自我情緒的掌控能力也能得到強化。
5. 指導解決問題
針對具體的問題,孩子所表達的情緒背後都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因為一件事而難過,傷心,這是因為孩子想把它做的更好,進一步如果父母能指導孩子把這件事完成,那麼孩子難過的情緒自然就會消失,在輔以家長的鼓勵,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難過的情緒將轉變成孩子克服難題的動力。
在培養內心力量的時候,作為家長的多是以旁觀者視角來看待問題,引導,輔助即可,更多的還是要讓孩子自己來完成對情緒的理解和掌控,進而強化自己的內心力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